1、人间草木,作家简介,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苏高邮人,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新中国成立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后在北京做编辑工作;写过剧本,参与过沙家浜的修改和定稿;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他曾在西南联大就读,西南联大学制四年,他却读了五年,因为体育和英语不及格,留了一年。汪曾祺不用功,喜欢到处逛,泡茶馆,但不爱上课。他是个夜猫子,晚上在图书馆或茶馆读书,白天睡觉。在西南联大,汪曾祺开始写作。这是他人生方向的开始,注定了这一生将成为一个作家。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
2、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汪曾祺博学多识,兴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图 书 目 录,辑一 人间草木 花园 昆明的雨 夏天 冬天 人间草木 葡萄月令 北京人的遛鸟 罗汉 草巷口 岁朝清供,辑二 四方食事 故乡的食物 故乡的元宵 昆明菜 五味 肉食者不鄙 手把肉 豆腐 贴秋膘 栗子
3、豆汗儿 宋朝人的吃喝 寻常茶话,辑三 脚底烟云 坝上 西山客话 四川杂忆 初访福建 严子陵钓台 湘行二记 胡同文化 国子监,辑五 师友相册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金岳霖先生 赵树理同志二三事 闻一多先生上课,辑六 平淡人生 我的祖父祖国 “无事此静坐”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多年父子成兄弟 随遇而安 我的家,辑七 文章杂事 我的创作生涯 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的自己 祈难老 文章杂事 汪曾祺小品自序 说短 小小说是什么 小说的散文化 论精品意识,辑四 联大岁月 泡茶馆 七载云烟 跑警报 西南联大中文系 新校舍,人间草木,人间草木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的家乡习俗与家乡的人和物。 精彩
4、句子 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歇歇,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因为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四方食事,这一辑收录了作者在四方云游时所尝过的好吃的,有当地特色的美食。 精彩句子 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是雪天的乐事。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的寓言,这栗子大概是烤的。,我的家乡有“喝早茶”的习惯,或者叫做“上茶馆”。上茶馆其实是吃点心、包子、蒸饺、烧卖、
5、千层糕茶自然是要喝的。在点心未端上之前,先上一碗干丝。我们那里原先没有煮干丝,只有烫干丝。干丝在一个敞口的碗里堆成塔状,临吃,堂倌把装在一个茶杯里的作料酱油、醋、麻油浇入。喝热茶、吃干丝,一绝!,联大岁月,此辑主要讲述作者在联大求学期间遇到的各具特色的同学以及两大风格各异的老师。 精彩词句 赵树理同志身高且瘦。面长鼻直,额头很高。眉细而微弯,眼狭长,与人相对,特别是倾听别人说话时,眼角常若含笑。听到什么有趣的事,也会咕咕地笑出声来。,文字特点分析,汪曾祺小说的叙述语言独有一番特色,在阅读汪曾祺小说时,在语言方面确实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汪先生出生在江苏高邮,地处扬州附近,与盐城相隔也不甚远
6、。读之温柔亲切的原因,我想来不外乎两种。 一汪曾祺从小生活在苏北高邮特殊的语言环境中,这里地处里下河网地区,民风淳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作家无不怀着温馨的爱,在他看来,乡音乡情是一首十分悦耳的歌。因此,故乡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情感抒发,都深深铭刻在他的脑海里,这使他的语言显示出鲜明的乡土文化特征。他的景物描写,语言简洁流畅,带着明显的口语化特点,这使他的文章朴质而传神。如:“把葡萄窖一锹一锹挖开。挖下的土,堆在四面。葡萄藤露出来了,乌黑的。有的梢头已经绽开了花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它已经等不及了。”,二 汪曾祺除了从民间的、日常的口语中寻求语言资源外,还非常重视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
7、养。他曾经说过:“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有了这些“余韵”,汪曾祺的语言就在现代口语和古代文言之间建立了一种内在的联系。 如,在人间草木收录的夏天中写道:“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腌“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此外,汪曾祺还常常运用四字结构的词语,使他的小说表现出古典散文式的叙述风格 如在夏天中还有一句: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读人间草木有感,一草一木总关情,这本人间草木,收录了汪老三十
8、余篇文章,选择的题材大都同生活中寻常花鸟草木有关,读来分外亲切,除了这些,还收录了几篇写汪老当年在西南联大时候认识的那些大师们的生活轶事,描写诙谐有趣,栩栩如生,简直仿佛见到了那些大师们本人。 汪老的一生并不舒畅,生于战时,长于混乱,就算在名声斐然的时候,也因遭遇那个动荡的年代被打成右派,然而最难得的是,就算遭受磨难,屡屡被人误会,他也能够随时保持豁然达观的心态,用一颗平淡宁静的心去认真体会平凡生活的好处,去写就着平凡生活的动人。 所以有人说:“他的一切都是诗。” 我想,能够把文字写得像诗需要非凡的才气,而能够把自己的一生都过得像一首诗,则一定需要一颗永不熄灭的赤子之心了。,汪老的文字并不华丽
9、,也不够惊人,他从不刻意去说理或论教,他只是淡淡地,写着自己眼中真真切切看到的那些花草一颗芋头,一把石头下压着的豆芽,紫薇,菊花,还有各种野花;那些鸟木鱼虫比如北京遛鸟人,香港的遛鸟人,木芙蓉,车前子,瓢虫,蝉,刀螂;那些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事,北京的国子监,胡同,泰山上的担山人 他诚实地记录着生活中的一切,语言平淡却又真味,这些文字没有一个句子是煽情的,却不由得叫人感动。这些文字没有一个语句在刻意地给人打鸡血,却在不知不觉间让读者受到温馨地鼓励。书中自述,每日早上,汪先生都习惯久坐在家中的老沙发上,泡上一杯茶、点上一支烟,袅袅烟雾中,一篇篇文字油然而生。而时过境迁,我依旧从汪老先生的文字中感受到 他想传递的那种悠然自得,绚烂又终究归于平静的生活态度。正如书名人间草木,踏进汪老先生的文字,读懂人间的一草一木。,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