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理解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 ,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3.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描写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农民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2.通过欣赏图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课时 两课时1拾 穗 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尘雾中 ,弥散在田野上。 2首句写出了什么 ?太阳偏西,收割过的地里已经堆起好几排金黄色的麦垛 ,有人在往车上装捆好的麦子 ,更多的人正忙着弯腰割麦。监工骑在马上,看着田野里的一切。 句导读:抓住秋收的特点,对画面
2、进行如实描述。段导读:收获的季节里,田野上一片繁忙的情景。3 三个妇女正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捡拾麦穗 。 句导读:本段的中心句。揭示了下文将要介绍的内容。中间的是位中年人 ,夕阳照射在她结实的后背上。那宽宽的肩膀 ,那戴着套袖的手臂,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从小担水背柴、十分能干的人。 4作者是怎样来描写人物外貌的?“一看就知道”说明了什么 ?我们看不见她的脸。她正深深地弯着腰,一手攥(zun) 着一把麦穗,另一只手还在捡拾。 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5她埋头苦干,因为她承担着生活的1 知识点详解 2 这是作者根据画中意境进行的大胆想象,表现了收获季节特有的宁静、温馨气氛。麦垛 :在麦地或场院堆积起来的
3、未脱粒的麦秆堆。3 麦穗:麦子茎秆顶端开花结籽的部分。4 重点句解析 :“结实的后背”“宽宽的肩膀”“戴着套袖的手臂” 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 ;“一看就知道” 体现了作者对农民的了解。5 细致地描写了中间这位妇女的动作。表现了中年妇女的生活十分艰苦。我们也能看出画家及作者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攥 :竖握。 重担,她知道多捡拾几把麦穗就能为家里的晚餐增加一碗麦粥, 或者早餐多一两片面包。“埋头苦干”“重担”等词语表现了什么 ?段导读:中年妇女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拾穗的情景。由外貌到动作再到作者自己的联想,条理很清楚。 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 ,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她手里紧紧地攥 着麦穗,眼睛
4、还在地上搜寻。句导读:“搜寻 ”一词生动地写出了她对麦穗的渴求,反映了生活的艰辛。哦,她的年纪够大了,也许是中年妇女的婆婆。 6一辈子辛劳 ,腰已经落下 了毛病,可是,这是她能为家里增添一点食物的宝贵机会呀!因此, 虽然家里人不让她来 ,她还是坚持来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7段导读:对右边妇女的动作描写。 左边穿深色衣服戴蓝色帽子的妇女很年轻,可能是中年妇女的女儿吧。她手脚麻利,捡拾麦穗的动作像舞蹈:瞧,她平平地趴下身子,一只手伸向前方,另一只手拿着麦穗,弯在背后。艰苦的生活刚刚开始,生活的路还很长 8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段导读:青年妇女拾穗的情景 ,也预示了青年妇女的艰辛命运。9 拾穗的穷
5、人都遵循古老的传统, 只在白天拾穗,天黑了决不会来。监工的人明白, 丢在地里的麦穗没人拾走,也是浪费 ;再说,给穷人一点帮助, 也是应该的。所以,除非是荒年 ,他们从不禁 10止拾穗。句导读:从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画家和作者对农村和农民生活十分熟悉,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富人丢在地上的麦穗,穷人却视它为救命的稻草。段导读:监工对拾穗人的态度 ,表现了对穷人的同情。第一部分(第 15 自然段):描绘拾穗的画面,画面的重点是人物。 这就是 19 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描绘的主要内容。米勒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童年就跟随大人到田里劳动 ,可能也曾和妈妈去捡拾过麦穗。由于他 11对劳动的辛苦
6、有切身 的感受,因此 拾穗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 ,充满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 12这段话写出了什么?6 落(lo )下 :留下。7 重点句解析 :“腰已经落下了毛病”说明她是带病来坚持拾穗的 ;“宝贵机会”表明没有别的办法能获得食物了;“坚持来了”体现了她的顽强精神。8 省略号说明青年妇女面临的艰辛还有很多,也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深切同情。9 荒年:粮食等农作物歉收或绝收的年景。10 禁,这里读作 jn,不要读成 jn。11 切身:本课指亲身。12 这段话写出了米勒能把拾穗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的原因。段导读:介绍作品拾穗的作者是法国画家米勒。说明这幅画的成功与作者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这幅画有远景,有近景
7、,远景和近景相配合。 13画面本身是静的,而表现的内容是动的,它使人好像也置身于收获后的田野中,来到拾穗者身旁。认真地欣赏画面, 会使我们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14段导读:对油画拾穗的整体介绍。第二部分(第 6、7 自然段):介绍油画的作者和对画的评价。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划分段落。3.欣赏油画拾穗,谈真实感受。教学课件。一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拾穗。请同学们看这幅油画,谈谈你的感受。(学生可结合查找的资料谈。)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学生对字词的学习情况。字音:埋(mi)头苦干 落(lo )毛病
8、 夫妇(f)字形:重点提示。妇:“女”第一画为撇点。 “彐”第二画较短,不出头。麦:第二画比第一画短。3.分段朗读,划分部分。第一部分(第 15 自然段):描写拾穗的画面,画面的重点是人物。第二部分(第 6、7 自然段):介绍油画的作者和对画的评价。三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画的内涵1.从课文中的哪里看出是“ 收获”?(第 1 自然段)指名读一读。13 联想:由某人、某事或某概念引发而想到相关的人。14 说明了作者对画家水平的高度评价和赞美。(出示油画拾穗,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欣赏这幅油画。)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谈自己的感受。3.作者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作
9、了具体、细致的描写。默读第一部分的重点内容,边读边画出描写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动作和神态的句子。4.说说你画的句子。5.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及作者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6.同学们刚才结合油画谈了自己的感受, 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7.指名读第二部分。由于米勒对劳动人民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认真地欣赏这幅画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四 情感升华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教学中,教师可以注意以下几点。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 在识字环节,学生自主识字后,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生
10、字,这是对学生的充分信任,提高了课堂效率 ,并从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2.突出以“读” 为本。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识记生字的初读、读图后的精读、理解课文后的品读, 读的目的性明确。不是为了读而读 ,而是每一遍朗读都有收获 ,在朗读中,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3.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充分抓住课文的特点, 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意提炼出课文的写作特点,并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4.突出“图文结合”。如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先看图谈谈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建立一个感性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 对照图画,进行品读,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1、之后让学生来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再来看图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 可谓“独具匠心”, 且突出课文的学习重点。1.看拼音,写词语。f f夫 妇mi shu麦 收yo j腰 际mi tu埋 头tng j统 计bi fen辈 分shu hu收 获mio hu描 绘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一(幅)画 一(座)城市 一(位)妇女一(匹)马 一(把)麦穗 一(堆)麦子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拾穗是 19 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这幅画画得十分 逼真, 充满了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画中画了三位妇女在拾麦穗。中间的是位中年人, 夕阳照射在她结实的后背上。右
12、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左边穿深色衣服戴蓝色帽子的妇女 很年轻。1.着重阅读理解第二部分,抓住描写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2.能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具体地描写。幻灯片。一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油画 拾穗,课文的作者也像我们一样欣赏了这幅世界名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描绘了画面的内容, 使我们也学会了欣赏名画。今天,让我们一起分析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将画面的内容写具体的。二 回顾课文,指导写作方法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面主要内容的段落, 自由朗读,说说作者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作了具体的刻画和描写。(动作、
13、神态 )2.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你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 在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做什么?(仔细观察人物的形象、动作和神态。)3.小结: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描写和刻画,才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和描写?(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才会具体生动。4.除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之外, 这三个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你认为写得比较好?5.文章描写的内容能够全部从画面上观察到吗?哪些句子是作者的联想?6.小结:从这些句子中 ,我们更深刻
14、地体会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和生活的艰苦,所以,结合画面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手法, 它会使你的文章更加真实感人。7.今天,我们就学习运用这种方法做“ 小练笔”的练习。三 创设情境,指导练笔1.请两位学生将地面的纸屑扫干净, 其他学生观察他们的动作、神态等。2.说说你都观察到了什么。3.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四 交流、评议1.小组交流。2.指名读,说说好在哪里。3.从文章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降低难点。上课时,让学生先来看图,再来读书,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教学课文时,使文与画相对照;学完课文后, 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
15、谈论自己的感受和联想。在理解第一部分的重点内容时,让学生找出描写三个妇女拾穗时的动作及神态的句子。指导学生通过这些句子去体会农民的辛苦,体会作者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最后,让学生练习仿写,从另一方面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仔细看图前 ,先让学生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明确要写作的内容、顺序 ,以及文章详略的分配 ,明确写作目标;进而让学生按照写作顺序仔细观察图画,交流观察内容的同时,记下同学们说到或老师提示到的好词, 这样既便于学生对好词的积累 ,又避免了写作中无“词” 可写的现象;写后交流,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思路,便于学生对习作的充实及修改。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金黄)的麦子 ( 宽厚)
16、的肩膀(收获)的季节 ( 逼真)的图画(丰富)的内容 ( 幸福)的家庭(广阔)的田野 ( 难得)的机会2.认真阅读课文第 24 自然段, 摘录文中描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动作及神态的语句。(最少摘录三句)3.根据反义词把成语补充完整。(津津)有味索然无味 (大慈) 大悲假仁假义(忘恩)负义知恩图报 千变(万化) 一成不变视死(如归) 贪生怕死 一无(所获) 满载而归1.作者介绍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法国画家。巴比松画派代表人物。生于农家。 1849 年移居巴比松村,长期接触农民 ,创作了许多农民题材的作品。他曾说 :“我是一个农民, 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
17、”播种 晚钟牧羊女死神与樵夫和扶锄的人等都描绘和歌颂了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淳朴性格,也揭露了剥削制度的残酷,曾受到资产阶级的诋毁。画风以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著称。但直至晚年, 他的作品才引起人们的重视。他的一生,物质生活极为不幸, 有时甚至几幅作品仅换得一双小孩子的鞋。而他死后,法国为购回 晚钟一画, 竟花了 80 多万法郎。2.名画赏析晚钟:看到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 ,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传来的钟声:这“钟声”好像越来越大 ,传得越来越远也许是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农夫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者的距离并强化了
18、教堂钟楼的“音响” 感应; 也许是由于日暮余晖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衬; 也许是由于画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 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 钟声” 可以融为一体, 好像观赏者为画中人、画中景、教堂及教堂钟楼里传出的钟声也融成了一体笔下生花有耕耘,才会有收获。我们会收获果实 ,收获成功,收获喜悦,还会收获有趣的故事。下面三个题目,你喜欢哪一个?写下来, 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收获。1. 熟了 (1)补充题目。(可写“果实”,也可选一种具体的果实。)(2)根据所选果实的特点和生长规律,或自己在种植过程中的心情来描写。(3)组织好语言,展开联想。2.我收获了 (1)补充题目。(可写“果实”,也可写 “自己的成长进步”。)(2)根据所选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 把从原来到现在的变化过程和心情变化过程写清楚。(3)学生习作。3.欣赏图画,想象自己是画中的人物,写一篇习作(1)观察图画,看看画面中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画面中有什么。(2)把自己融入画中,把自己想象成某个人物。(确定角色)(3)展开联想,确定思路。(4)学生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