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 、“王道” 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 “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
2、的障碍。孔于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政治和伦理结合。对儒家说来,政治是伦理的扩大,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孔子说:“ 其为人也孝梯,犯上作乱者鲜矣。“ (论语,学而 )忠是孝的扩大。他们
3、认为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理想的君和“圣“ 是一致的,政和“正“是相联的,儒家所提倡的“ 礼“,既是政治准则又是道德规范。从董仲舒起把礼具体为“三纲五常 “,支配了整个封建社会,违反了它,就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如何治民,统治阶级历来有德与刑两手,即镇压与教化并用。孔子主张对民要“道(引导)之以德,齐(整齐)之以礼。“ ( 为政 )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管理民众,民众不但有廉耻而且民心归服,是最高尚的政治。他认为理想的政治应当是免刑、无讼和去掉残暴、免除虐杀。但在现实生活中孔子也不是绝对不要刑。其倾向是重德轻刑,刑只能是不得已而用之。孟子继续
4、了这个传统,主张“省刑罚“ ,提倡以教化为主。他说:“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尽心上 ) 、荀子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更张,他主张“重法“ ,提倡 “禁之以刑“,但他的“ 重法“是和“隆礼“ 相联的,二者并重。同时他也把刑看作是惩戒未来、减少犯罪、进行教他的一种手段。他说:“凡刑之本,禁暴恶恶,且惩其未也。“ (正论 )荀子的德刑并重的主张显然有别于孔子,这表明荀子开始向刑治靠扰。后来的儒者,在如何运用法刑洽民上,也随社会历史各种的变化,在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但总的倾向还是强调以德为主。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关于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
5、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 。 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 ,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从这里可以看出,仁的思想渊源,是来自原始的氏族公社,当时人们的关系靠血缘关系维系,在氏族内人们是相亲友爱的。所以仁是从父子兄弟的关系开始,是从“亲“ 中来的。后来孟子说: “仁之实,事亲是也“,就是这个道理。孔子自己也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驮!“ (学而 )认为孝顺父母
6、,友爱兄弟,是实现仁的根本。孔子的仁是否仅限于亲?不是的,孔子说的爱人适用于所有的人,但又不是对一切人一视同仁。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 仁爱差别 “。如何去为仁?孔子提出要推己及人。他说:“失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 )就是自己想站得住、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能做得到这一步。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 )把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叫着 “忠恕“之道,也就是“仁道“ 。这是一种忍让和与人为善的精神。孔子把它提到“一以贯之“ 的“
7、吾道“,即贯串一切的核心观念或孔学的根本宗旨。、关于礼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 ) 。“ 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 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礼 “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
8、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 左传昭公十五年) ,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 ( 礼记礼运 ) 。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 实际是 “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 。这里的 “仪“实际是“ 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 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
9、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 “礼仪社会“,即“ 秩序和制度社会“。孔子的“克已复礼 “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在孔子时代大都是“以刑治国“的“ 人治“社会,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主张 “为国以礼“(先进 ) 。即用礼来治国。就是主张建立一种“礼制“ ,也就现代意义上的 “秩序和制度“ 的社会。在礼记衷公问 中还记载孔子的一一段话,他说:“ 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他认为治国首要的是礼,礼是治国之本。而孔子崇尚的礼又是周礼。他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制定的,十分丰富多采,我主张周朝的。 (见八佾
10、)因此池立志恢复周礼。由于孔子时代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秩序与制度“,因此,孔子主张恢复他认为的 “秩序与制度社会“,即“ 周礼 “也是很自然的。与复礼相联系的,他还提出了“正名“ 。他的弟子子路问他:假如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您首先准备处理的大事是什么?他回答说:“必也正名乎!“ (子路 )简要明确,一定是“正名“ 。所谓正名,不是指纠正一般事物的名,而是指名分、职事、仪则这种关系到制度仪礼等具有政治内容的大事。当时由于社会动荡和变革,把原有的制度、秩序打乱了,出现了“礼崩乐坏“ 的局面,好多事情已经名实紊乱、名实不符了。譬如大夫诸侯情用天子才可议用的礼,臣弑君、子弑父等等。“正“ 就是把现
11、实已经紊乱了的、按原有的规定把它匡正过来,使之名与实相符,一切按周礼行事。这表明了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主张恢复周朝的国家秩序,但却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孔子要复辟奴隶制。孔子的主张是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关系,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这句话的本意是,礼乐只能由仁人来实行,不仁的人是无法行礼乐的。显然,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
12、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孔子的政治思想还包括他的德治主张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 。他说:“道(引导)之以政(政法) ,齐(整齐)之以刑(刑罚) ,民免(免罪)而无耻(廉耻) ,道之以德(道德) ,齐之以礼(礼教) ,有耻且格(人心归服) 。“( 为政 )很明显,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古语:颜渊问仁。子
13、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以上皆出自颜渊第十二)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张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