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的中世纪缪国凡摘要公元五世纪,欧洲进入了黑暗野蛮的“中世纪”。与此同时,中国出现南北朝“五胡乱华”的长期混战局面;究其原因,和历史上其它战乱分裂不同,主因是因为政治上实施“九品中正制”,致使门阀当政,阻碍阶层流动,民族凝聚力大为减弱。隋朝“科举制”创立,焕发了封建社会的活力,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鼎盛的制度基础,如果没有“科举制”,中国不仅不会有大唐盛世,完全可能进入和欧洲相似的战乱分裂的“中世纪”。关键词南北朝 中世纪 科举制 阶层流动1、欧洲“中世纪”的本质特征“中世纪”是西方历史的概念。史学家一般认为,中世纪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 年)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14 到 15 世纪
2、)的这段时期,有大约一千年的时间(也有人认为,应当延伸到 18 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到来),称为中世纪。这个时期的欧洲缺乏整体的强有力的政权;封建割据,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科技和生产力基本停滞,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没有希望;所以,中世纪在西方史中又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一直到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到来,欧洲方才步出黑暗。公元 476 年,被罗马人认作“蛮族”的日耳曼人,攻占了称为“永恒城”罗马(比之略早一些,中国蛮族“匈奴”灭掉西晋),西罗马帝国灭亡,在伊斯坦布尔的东罗马政权继续存在(中国则是西晋灭亡后,东晋王朝继续存在)。随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统一的“法兰克王国”,虽然表面统一了,但却外强中干,没
3、有文化科技发展,不久又分裂成若干个小王国。纵观世界历史,战乱分裂是家常便饭,并非中世纪的“标配”,那么欧洲中世纪有什么本质特征呢?其实,中世纪并不只是割据混战,而是整个欧洲社会失去了对当时文化、制度的自信,缺乏民族的凝聚力,人们找不到发展方向。古罗马人政治上军队可以按照自己的利益更换控制皇帝,道德上已经沦为只知追求金钱权利、享乐淫欢;文化上已经没有古希腊、古罗马早期的荣光;更重要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耕农经济兴起,迫切需要政治力量保护这种生产关系,于是自耕农和封建主之间形成人身依附关系,自耕农为封建主提供产品,封建主为自耕农提供保护,自耕农只是效忠封建主,并不“越级”效忠国王。封建主又和古
4、罗马的帝国体制形成了矛盾冲突,古罗马欧洲没有及时找到一种文化制度,来解决这种深层次矛盾。所以说,古罗马不是被“蛮族”、而是被自己灭掉的。中世纪的欧洲人,也像现代中国,把国外(尤其是东方的中国、印度)看成是黄金遍地的世外桃源;马可波罗游记即是一个证明,人们在苦苦思索如何实现欧洲的伟大复兴,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辉煌-这是那个时代欧洲的呼声,也是欧洲人民的梦想,文艺复兴的内在动力来源于此。虽然在表面上,欧洲围绕在一个上帝的旗帜下,但却没有一个正确实用的制度实现、保持国家统一与和平发展,这才是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的实质。二、中国南北朝及科举制的建立几千年来,中国对于自己的文化制度,有着一种不言而喻的
5、自豪感,一直到清朝末年。虽然历史上多次遭遇外族入侵、统治;但无论中国人、外国人(蛮夷)都承认中国的文化制度的先进性,蛮夷民族在武力上征服中国,但在文化制度却主动自发的向中国学习。到了鸦片战争敲开国门,开始“睁眼看世界”,也坚持认为中国的文化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只不过洋人“船坚炮利”而已,我们只要进行“师夷长技”、“洋务运动”就能救中国。直到甲午战争后,方真正感到中国的基本文化制度出了问题,发出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叹息,到了二十世纪初,甚至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中国有中世纪吗?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没有。因为中国自周朝建立,经春秋战国,秦朝一统六国,汉唐至现代,是一个文化制度延绵不绝的过程
6、,虽有战乱分裂但时间较短,和平统一占中国历史的三分之二以上,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有着明显的欧洲中世纪特点。这段时间,不是从刘裕篡夺东晋,而是从公元 291 年的西晋“八王之乱”开始,一直到隋文帝在公元 589 年灭掉陈朝,统一中原,有近 300 年的动乱。在这段时间里,其主要特征是“五胡乱华”,“正统”的西晋王朝贵族,纷纷“衣冠南渡”,建立东晋。而广袤的北方中原地区,惨遭外族蹂躏,致使当时中国人口大量减少,中华民族真正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三国时期,自曹魏政权建立后,为了当时贵族上层的利益,实施了“九品中正”制度,理论上
7、,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在实际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门阀控制了社会政治生活,严重影响社会的阶层流动性,门阀贵族执掌政权,但却崇尚清谈之风,不务实事,优秀人才越来越少,占绝大多数的底层民众,特别是其中的优秀精英人物,已难以参与介入政治;缺乏通过努力出人头地、报效国家的途径;“练成文武艺”,无法“买与帝王家”,这样一来,国家人材日益凋零,社会治理更加恶化,民众与门阀贵族严重对立,失去生活的希望,没有为保卫政权奋斗的理想愿望。在南北朝后
8、期,“典签”制度兴起,“典签”这一职务,由出身低微的寒士担任,在一定程度监控门阀贵族掌管的地方军政,反映出那时的统治者已经着手解决门阀贵族无能,而在民众草根中寻求人才的尝试。隋朝建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其中意义最为深远的,应为科举制度的创立,这一制度在世界历史上是举世无双的,科举制经过不断充实完善,成为中华民族政治一大特色,孙中山先生说中国科举制的重要性,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关于中国第五大发明,有武术、珠算、汉字、中医、毛笔等众多说法,但科举制度一出,谁与争锋?科举制焕发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活力,为中国成为那个时代世界最强国家奠定了制度基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隋朝统一中国,如果
9、没有科举制,不仅不会有唐宋盛世,反而完全可能像欧洲的法兰克王国一样,要么死气沉沉,要么又在短时间内四分五裂;继续停留在“中世纪”漫漫长夜中;在外族侵略下,甚至会像埃及文明、玛雅文明一样,最终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成为考古人员的研究课题。其实,世界上有很多文明,在历史上都遭遇过“中世纪”,如果越不过这道坎,或将面临灭顶之灾。人们或许会怀疑,为什么隋朝采取了科举制,只存在短短三十多年。其实,隋朝建立科举制,大大影响了门阀贵族们的利益,但制度的影响是有滞后性的;贵族李渊利用隋炀帝的好大喜功引起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唐朝;从某种意义上讲,隋朝是被科举制“所害”;唐朝的科举,不仅要看考试,还需公卿名士推荐,这无
10、疑在科举和门阀制度之间制造了一个缓冲带,从宋代开始,则彻底涤荡了门阀制度的遗害。我们常说,在近代史中,西方列强几乎侵占了全球所有国家,只有中国坚强不屈,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科举制非同凡响的好处,其带来的阶层之间的流动,加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列强完全控制中国的如意算盘无法实现。三、为什么说南北朝是中国的“中世纪”南北朝时期,无疑具有西方欧洲中世纪的本质特征,不同之处在于,中华民族先辈强大的创新能力,在短时间内使中华民族涅槃重生;使我们几乎感觉不到中国的“中世纪”。现代有的学者批评科举制,认为科举制使得中国人才称为帝王“私人”人才库,知识分子失去了独立性,还使得中华民族的创
11、新学习能力大为降低,整个社会运作僵化,盲目自信,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这些观点,笔者以为,都是“事后诸葛亮”,超越时代去评价历史事件。科举制确有难以克服的缺点,但如果没有科举制,中华文明还有多大把握延伸到近代?秦朝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着多次大的战乱分裂,要分析各个朝代的兴亡原因,可以形成若干洋洋巨著;但可以肯定的是,南北朝期间的战乱,和其它朝代有明显不同,一是时间跨度大,有近三百年时间;二是人口减少空前,几乎到了灭族的程度,三是南北朝时期的变态帝王很多,如刘子业、高阳等,佐证了那个时代道德的堕落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四是特别不同在于,是中华民族的迷茫,在寻找新的出路。马克思主义认为,上层建筑必须和
12、经济基础相适应。在科技进步缓慢、生产力不甚发达的农耕社会,中国儒家文化,加上科举制度,非常适合那个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是农耕社会的“绝配”;确切些说,非常适合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的皇权社会。因此说,儒学是中国的文化灵魂,其核心的目标就是要“克己复礼”,建立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的理想社会,“君修其德,臣尽其忠,民思其职”;而科举是中国的制度灵魂;它保证了实施这个社会理想的人才辈出。科举制建立的一千三百多年,在那个腐败丛生、法度张驰由人的年代,科举制实施过程中,有着不少的营私舞弊、贪贿丑闻,但谁也不可否认,即便是皇帝,也不敢贸然破坏科举规则,把科举制当做“国本”看待,整体上科举制还是较为公
13、平的,许许多多的真正的寒门学子成了“贵人”,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通过科举选拔的,为绵绵不断向社会提供优秀人才起到主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民族之林数千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中国的科举制,使得南北朝后出现了高度繁荣的唐宋盛世,标志着中国走出了“中世纪”;但西方却是以哥伦布、麦哲伦为代表的大航海,“太阳中心说”、“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科学昌明兴起,开创工业革命,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的结束。虽然都是走出“中世纪”,其方式和影响不可同日而语。综上所述,吾固曰:中国之中世纪,南北朝也。结束语:直到现代,科举制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从高考的“一考定终身”,到公务员考试入选等,不一而足;虽然大家都在批评考试的弊端,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死记硬背”、“扼杀创造力”;但毫无疑问,人们仍然认为考试还是最公平的,许许多多贫困子女,把高考看做是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如果考试的路都没有了,可以想象这个社会将会发生什么。毛泽东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南北朝出现的中国的“中世纪”历史,其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社会有了基本目标、基本信仰后,社会能否或者是否发展,一个极其重要的试金石是,能否出现社会阶层的有效流动,这种阶层流动的实质是:公平竞争,人才辈出,任人唯贤。缪国凡2017 年 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