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 迅,银高中学 郭洪志,教学目标,1、学习驳论的写法(树靶子、直接反驳、间接反驳相结合); 2、领悟鲁迅语言魅力。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这篇驳论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九一八”以后,东北沦陷,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反动文人也一口一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批驳对抗日前途的这种悲观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揭露反对派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毒害。,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
2、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作者最后得出什么结论?,自主学习,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在第1段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2、第4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3、“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自主学习,1、作者怎样用驳论与立论相结合的方法驳斥错误论点的?2、说说本文语言的特色。,探究学习,1、作者怎样用驳论与立论相结合的方法驳斥错误论点的?2 、说说本文语言的特色。,展示 质疑,思维训练,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2、 “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盘点收获,我骄傲,我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