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一级)基本要求序号 要求类别 要求项目 子项描述 备注1 技术要求 物理安全 物理访问控制(G1)机房出入应安排专人负责,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2 防盗窃和防破坏(G1)a) 应将主要设备放置在机房内;b) 应将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记。3 防雷击(G1) 机房建筑应设置避雷装置。4 防火(G1) 机房应设置灭火设备。5 防水和防潮(G1) a) 应对穿过机房墙壁和楼板的水管增加必要的保护措施;b) 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机房窗户、屋顶和墙壁渗透。6 温湿度控制(G1) 机房应设置必要的温、湿度控制设施,使机房温、湿度的变化在设备运行所允许
2、的范围之内。7 电力供应(A1) 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8 网络安全 结构安全(G1) a) 应保证关键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满足基本业务需要;b) 应保证接入网络和核心网络的带宽满足基本业务需要;c) 应绘制与当前运行情况相符的网络拓扑结构图。9 访问控制(G1) a) 应在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启用访问控制功能;b) 应根据访问控制列表对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和协议等进行检查,以允许/拒绝数据包出入;c) 应通过访问控制列表对系统资源实现允许或拒绝用户访问,控制粒度至少为用户组。10 网络设备防护(G1)a) 应 对 登 录 网 络 设 备 的 用
3、户 进 行 身 份 鉴 别 ;b) 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 和 当 网 络 登 录 连 接 超 时 自 动 退 出 等 措 施 ;c) 当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11 主机安全 身份鉴别(S1) 应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12 访问控制(S1) a) 应启用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b) 应限制默认帐户的访问权限,重命名系统默认帐户,修改这些帐 户 的 默 认 口 令 ;c) 应及时删除多余的、过期的帐户,避免共享帐户的存在。13 入侵防范(G1) 操作系统应
4、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并保持系统补丁及时得到更新。14 恶意代码防范(G1)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并及时更新防恶意代码软件版本和恶意代码库。15 应用安全 身份鉴别(S1) a) 应提供专用的登录控制模块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b) 应提供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 和 自 动 退 出 等 措 施 ;c) 应启用身份鉴别和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并根据安全策略配置相关参数。16 访问控制(S1) a) 应提供访问控制功能控制用户组/用户对系统功能和用户数据的访 问 ;b) 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并严格限制默认用户的访问权限。17 通信完
5、整性(S1) 应采用约定通信会话方式的方法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18 软件容错(A1) 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数据格式或长度符合系统设定要求。19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数据完整性(S1) 应能够检测到重要用户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完整性受到破坏。20 备份和恢复(A1) 应能够对重要信息进行备份和恢复。21 管理要求 安全管理制度管理制度(G1) 应建立日常管理活动中常用的安全管理制度。22 制定和发布(G1) a)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b) 应将安全管理制度以某种方式发布到相关人员手中。23 安全管理机构岗位设置(G1) 应
6、设立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岗位,并定义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24 人员配备(G1) 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25 授权和审批(G1) 应根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明确授权审批部门及批准人,对系统投入运行、网络系统接入和重要资源的访问等关键活动进行审批。26 沟通和合作(G1) 应加强与兄弟单位、公安机关、电信公司的合作与沟通。27 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录用(G1) a)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人员录用;b) 应对被录用人员的身份和专业资格等进行审查,并确保其具有基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知识。28 人员离岗(G1) a) 应立即终止由于各种原因离
7、岗员工的所有访问权限;b) 应取回各种身份证件、钥匙、徽章等以及机构提供的软硬件设备。技术要求主机安全29 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G1)a) 应对各类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b) 应告知人员相关的安全责任和惩戒措施。30 外部人员访问管理(G1)应确保在外部人员访问受控区域前得到授权或审批。31 系统建设管理系统定级(G1) a) 应 明 确 信 息 系 统 的 边 界 和 安 全 保 护 等 级 ;b) 应以书面的形式说明信息系统确定为某个安全保护等级的方法和 理 由 ;c) 应确保信息系统的定级结果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32 安全方案设计(G1)a) 应根据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选择基
8、本安全措施,依据风险分析的 结 果 补 充 和 调 整 安 全 措 施 ;b) 应以书面的形式描述对系统的安全保护要求和策略、安全措施等 内 容 , 形 成 系 统 的 安 全 方 案 ;c) 应对安全方案进行细化,形成能指导安全系统建设、安全产品采购和使用的详细设计方案。33 产品采购和使用(G1)应确保安全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34 自行软件开发(G1)a) 应确保开发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物理分开;b) 应确保软件设计相关文档由专人负责保管。35 外包软件开发(G1)a) 应 根 据 开 发 要 求 检 测 软 件 质 量 ;b) 应在软件安装之前检测软件包中可能存在的恶意代码;
9、c) 应确保提供软件设计的相关文档和使用指南。36 工程实施(G1)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工程实施过程的管理。37 测试验收(G1) a) 应 对 系 统 进 行 安 全 性 测 试 验 收 ;b) 在测试验收前应根据设计方案或合同要求等制订测试验收方案,在测试验收过程中应详细记录测试验收结果,并形成测试验收报告。38 系统交付(G1) a) 应制定系统交付清单,并根据交付清单对所交接的设备、软件和 文 档 等 进 行 清 点 ;b) 应对负责系统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c) 应确保提供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文档和指导用户进行系统运行维护的文档。39 安全服务商选择(G1)
10、a) 应确保安全服务商的选择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b) 应与选定的安全服务商签订与安全相关的协议,明确约定相关责任。管理要求人员安全管理40 系统运维管理环境管理(G1) a) 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定期对机房供配电、空调、温湿度控制 等 设 施 进 行 维 护 管 理 ;b) 应对机房的出入、服务器的开机或关机等工作进行管理;c) 应建立机房安全管理制度,对有关机房物理访问,物品带进、带出机房和机房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作出规定。41 资产管理(G1) 应编制与信息系统相关的资产清单,包括资产责任部门、重要程度和所处位置等内容。42 介质管理(G1) a) 应确保介质存放在安全的环境中,对各类介
11、质进行控制和保护;b) 应对介质归档和查询等过程进行记录,并根据存档介质的目录清单定期盘点。43 设备管理(G1) a) 应对信息系统相关的各种设备、线路等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定 期 进 行 维 护 管 理 ;b) 应建立基于申报、审批和专人负责的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对信息系统的各种软硬件设备的选型、采购、发放和领用等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44 网络安全管理(G1)a) 应指定人员对网络进行管理,负责运行日志、网络监控记录的日 常 维 护 和 报 警 信 息 分 析 和 处 理 工 作 ;b) 应定期进行网络系统漏洞扫描,对发现的网络系统安全漏洞进行及时的修补。45 系统安全管理(G1)a) 应根
12、据业务需求和系统安全分析确定系统的访问控制策略;b) 应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对发现的系统安全漏洞进行及时的修补;c) 应安装系统的最新补丁程序,并在安装系统补丁前对现有的重要文件进行备份。46 恶意代码防范管理(G1)应提高所有用户的防病毒意识,告知及时升级防病毒软件,在读取移动存储设备上的数据以及网络上接收文件或邮件之前,先进行病毒检查,对外来计算机或存储设备接入网络系统之前也应进行病毒检查。47 备份与恢复管理(G1)a) 应识别需要定期备份的重要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及软件系统等;b) 应规定备份信息的备份方式、备份频度、存储介质、保存期等。管理要求48 安全事件处置(G1)a) 应报告所发现的安全弱点和可疑事件,但任何情况下用户均不应 尝 试 验 证 弱 点 ;b) 应制定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置管理制度,规定安全事件的现场处理、事件报告和后期恢复的管理职责。管理要求系统运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