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孔子和老子为政思想之比较摘要:作为中国先贤的老子与孔子,两人在为政思想上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老子从“道法自然”中,得到了“无为而治”的为政之道;而孔子则从人伦礼乐出发,提出“礼治”与“德治”的为政思想。与此同时,两人的为政思想又有共同之处。本文就孔子和老子两人的为政思想,从对统治者自身要求的不同、对百姓的教化的不同以及两者的共同点,进行简单的比较。关键词:仁;礼治;德治;无为而治同样是生活在周朝末年这样一个“礼崩乐坏” 、诸侯争霸的年代,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圣贤在为政思想上却是截然不同: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与代表人物,主张积极“入世” ,为政要“有为” ,强调“礼治”和“德治” ;而老子,这一道
2、家的始祖,则是推崇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这两种迥异的为政思想,在对君主本身的要求以及对百姓的教化等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体现。与此同时,老子和孔子为政思想又有相同之处。一、在对君主要求的比较孔子强调“礼治”与“德治” ,这样的为政思想源于他对礼乐文明的维护,符合儒家思想“仁”的本质。周朝末年,诸侯称霸、问鼎中原,这是一个社会制度交替的时代:旧的奴隶制制度即将瓦解,新的封建制正呼之欲出。孔子一直在努力为恢复周朝制度,尤其是周礼而奋斗。在论语第三篇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他觉得如果能够将周礼恢复,那么就能使天下安定,他曾说过“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3、焉” 。可见,孔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遵循礼仪制度,要以礼为政,不能像季氏一样逾越礼制,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此外,孔子要求君主要有德行,要做到“为政以德” ,在社会中做出一个好的表率,即“政者正也” ,这样才能“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在论语中,孔子就这样说过:“苟正其身矣, 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充分强调了君王自身德行端正的重要。孔子的德治,源于其爱民利民的仁义思想。孔子曾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仅以刑罚来治理国家,最多也只能达到“民免而无耻”的效果;而只有用道德来规范百姓,才能够“有耻且格
4、” ,达到民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天下大治的效果。孔子礼治、德治的为政思想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安稳与发展。与孔子提倡的礼治、德治不同,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要求君主要遵循自然规则。这样的思想,源于老子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在道德经的第一章中,老子就有“无,名天地之始”的言论。可见在老子的观点中, “无”是世间万物的根源,是一种极其伟大、足以创生任何事物的力量。这样的“无”并非现在大多数人所理解的“没有”的意思。 “无”的思想在为政上有所体现,也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理念。所谓“无为” ,并非什么都不去做的意思,而是一种以“为无为”
5、来达到“无不治”的伟大作为。正如老子自己在道德经中所论述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治。 ”老子“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应该学习道的思想,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不可以肆意妄为。正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这样最终才能达到“取天下常以无事”的效果。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汉朝初年就为统治者所推崇,汉高祖刘邦以及后来的“文景之治”就是典型代表。这样的政策,在汉初刚刚经历过大乱后的休养生息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二、在对百姓教化的比较从总体上来说,孔子认为对百姓教化最重要的是“仁” 。在孔子的观点中,仁德是
6、为人处世的根本。很多人知道, 弟子规中前几句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出自孔子在论语中的言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此外,孔子还曾言:“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说明要做学问,必须得首先做到仁德,否则的话就算将学问学得再好也没有意义。2而孝悌与忠信,恰恰就是仁的重要表现。他认为孝顺父母、和睦兄弟做人的根本,也是人类最根本的美德。在论语的学而篇中,孔子的弟子有子说过:“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
7、之本与!”对于忠信,孔子则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可见忠信正是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每天要“三省吾身” ,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忠与信。与孔子不同,老子的教化思想仍然是讲究自然之道,注重质朴以及轻视名利。 道德经中有这样的话:“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可见老子非常提倡质朴。他也认为,要让百姓恢复纯真质朴的本性,国家才能安定。此外, 道德经中也有“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语句,认为做人应该做到知足常乐,千万不能过分地看重名利,不然的话就难以“长久” 。无论是质朴还是轻名利,都是自然之道的体现。尽管老子提出“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
8、敢为也”的说法,但是这里的“无知”并非让统治者去愚民,而是消除百姓们投机取巧的小聪明;“无欲”也不是任何欲望都不可以有,而是说不能有过分贪心的欲望。老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效果。三、老子与孔子为政的共同点尽管老子与孔子在为政上有着诸多不同,但是两者仍然存在一些共同之处。首先,两者都反对暴力,反对战争,强调以民为本。孔子曾对季康子说过“子为政,焉用杀”来反对季康子所谓“杀无道,以就有道”的为政之道。老子在道经第三十一章中说到:“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可见他也是极力反对暴力,反对战争的。而两者反对战争的本质都体现了他们为政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此外,尽管
9、两者的为政思想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却是一致的。 论语中有这样的描述: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所提出的为政之道,归根到底是为了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文明社会。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认为万物皆含阴阳两面,阴阳双方相互作用已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是稳定有序的状态。总而言之,孔子的为政之道讲究“仁义” ,提倡礼治和德治;而老子的为政思想则注重“无为而治” 。与此同时,两者在反对战争以及追求和谐却是不约而同的。尽管老子与孔子的为政思想在本质上均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难免有所局限。但是就其整体而言,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陈怡,程钢. 老子 论语今读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陈鼓应. 老子与孔子思想比较研究J.哲学研究,1989,9:30-40.3曹萌. 论孔子的为政思想N.固原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5,Z1 期.4谢飞. 试论孔子的德治思想N.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5张尚仁. 道德经“无为而治”思想的合理内核读道德经随笔J.学术探索, 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