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含断句),第二编 考点全线突破,思维热身【原文】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译文】文章写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时,并没有什么特别奇妙的,只是把内心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恰到好处而已;一个人的修养如果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使自己的精神回到纯真的本然之性而已。,【赏析】堆砌词藻、无病呻吟是写文章的大忌,大诗人李白早就提出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文学创作原则,那些工于词藻、追求辞章华美的人,创造出的东西必会显得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做人也具有同样的道理,矫揉造作总给人以虚假不实之感,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
2、,品行修养极高的人,其实就是一个纯真自然的人,所以,都让我们做个本真的自我吧!,考纲要求2012年山东考试说明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命题特点“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活用。纵观近几年山东卷的文言句式的考查,命题呈现以下特点:1常考的“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与词类活用。,2考查类型有两类:一类是理解文言词语(涉及词类活用);一类是翻译文言句子(涉及特殊句式和用法)。3词类活用主要考查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命题趋势预计2013年本考
3、点仍会在高考试卷中遵循2012年的考查模式。1句式往往是单独命制选择题或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从命题的技术处理层面来讲,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设题的方式有:,判断省略成分的正误;选出与题干有相同的句式特点的选项;选出句式特点相同的选项;判断句式的相同与不同;通过翻译句子和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等。2词类活用高考命题主要通过选择题(实词理解题)和翻译题的方式考查词类活用。,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
4、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也。”判断句中,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4“者也。”在句末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
5、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对否定判断,同学们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倒装句式1主谓倒装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治东阿)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以上三句的顺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子之治东阿,甚善矣
6、!”“几家能彀称心快意!”,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形:(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4)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例句意思是“项王、项伯面向东边坐,亚父面向南边坐”。,(5)文言文中,“自”作宾语时常常置于动词之前。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
7、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其形式有:,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8、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译作状语。,(3)“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与其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三、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在文言文中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呼应下文省、对话省。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这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
9、楚人为食,吴人及之。(楚人)奔,(吴人)食而从之。(译: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致,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静女)爱而不见,(静女的男朋友)搔首踟蹰。(静女),2省略谓语。谓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除臣(为)洗马。(陈情表
10、),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公命)。”(段太尉逸事状),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理解时要补充出来。,4省略介词。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如:至则无所用,放之(于)山下。(黔之驴)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鸿门宴)赐之(以)彘肩。(鸿门宴),5省略中心词。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一般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的。读文言文时,应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如:,宫中府中(之吏),俱为一体(之吏)。(
11、出师表)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出师表),四、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1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2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3用“见”“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与蔺相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与蔺相如),4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12、陈涉世家)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并序)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6动词本身表被动。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郑伯克段于鄢),五、常见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六、断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
13、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现在高考已经把断句作为必考专题,近几年先后多次出现考查。因此,我们对这种题型要引起足够重视,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断句方法,加强训练,提高应试能力,做到有备无患。如:,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答案: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2011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始汲黯为谒者,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
14、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黯多病,赐告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
15、,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注】谒者:官名。告:休假。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揖客:只揖不拜之客。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往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
16、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解析:选C。本题是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做本题时应注意把握句子中的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也”,另外,注意诵读和从句意上断句,重点是根据主语的转换来断句。,参考译文:当初汲黯做谒者时,因为严正而被人敬畏。河内郡发生了火灾,绵延烧及一千余户人家,皇上派汲黯去视察。他回来报告说:“那里普通人家不慎失火,由于住房密集,火势便蔓延开去,不必多忧。,我路过河南郡时,眼见当地贫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竟至于父子相食,我就趁便凭所持的符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赈济当地灾民。现在我请求缴还符节,承受假传圣旨的罪责。
17、”皇上认为汲黯贤良,于是赦免他的罪责。,因为(汲黯)多次直言极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汲黯喜好清静,把事情都交托自己挑选出的得力的郡丞和书史去办,他不过是督察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一年多的时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汲黯多病,皇上多次恩准他休假养病,他的病却始终不好。庄助又替他请求休假,皇上问道:“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庄助说:“让汲黯当官执事,没有过人之处。然而他能辅佐年少的君主,坚守已成的事业,以利诱之他不会来,,以威驱之他不会离开,即使有人自称像孟贲、夏育一样勇武,也不能强行改变他的志节。”皇上说:“的确是这样。古代有所谓安邦保国的忠臣,至于像汲黯,就很近似
18、他们了。”,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印信,来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各路将领都归卫青统领。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公卿以下(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礼仪相待。有人劝汲黯说:“大将军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汲黯说:“以大将军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军反而不尊贵了吗!”卫青听说后,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接见他。,丞相公孙弘趁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汉武帝有时不戴帽子;至于像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
19、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看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断句时,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现代汉语标点的规范。还应反复诵读,增强语感。断句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2看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如:,4据排偶。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
20、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如:,5依总分。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这段文字始句为总起句,故应断句。接着紧承始句,发“
21、叹”,其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为总叹。下文分“夷以近、险以远”而至者“多、少”及其原因、结果,,“有志者”“力不足”“有志与力”而“无物”“相”者、“力足以至(而不至)”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几种情况进行议论,最后又用“此余之所得也”作结。辨明哪些是“总”、哪些是“分”,又“分”几层,就可以大致断句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注】收:逮捕。将佐:将领和僚属。罗企生:字宗伯,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出市:到刑场。出,到达某地。市,东市,晋时刑场。,用“/
22、”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答案采样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答案订正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吾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订正指导搞清几个人名和官名等名词性词语,如“桓南郡”“殷荆州”“罗企生”
23、“咨议”(官职,见注释),为了解人物对话打下基础。然后依照具有明显点断标志性的词语,,如“焉”“曰”“吾”“今”“我”等,这些词语要么是句首起始词语,要么是句尾结束语,据此可作出合理的判断。最后根据整个句子的搭配情况加以确认。,【参考译文】桓南郡(桓玄)打败了殷荆州(殷仲堪),俘虏了殷的将领和僚属十几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素来厚爱罗企生,要杀他时,先派人对罗企生说:“如果向桓玄道歉,就会免去死罪。”,罗企生回答道:“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殷荆州跑了,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谢罪?”已经到了刑场,桓玄又派人问他:“你还有什么话要说?”罗企生答道:“从前晋文王虽然杀了嵇康,但他的儿子嵇绍却成了晋国的忠臣。,希望桓公能留我弟弟一条性命服侍我的老母。”桓玄答应了他的要求赦免了他的弟弟。桓玄以前曾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送了一件羊皮袍子,胡氏当时在豫章,得知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阅卷专家点拨断句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需要平时多朗诵文言文,形成较强的文言语感。做题时要“瞻前顾后”,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还要做一些典型题目,将解题方法融会贯通、灵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