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圆明园自然山水骨架以及其布置特点实习地点:北京圆明园实习时间:2012 年 10 月 18实习目的:了解圆明园山水骨架实习内容:草测部分景区圆明三园占地近 5300 亩,若包括外围,实际控制面积大体有 8000 多亩。尽管营造年代不同,但依然具有整体效果,其关键在于始终遵循着一个基本思路而创作,并十分注重内外因借,总是三思而营造,因此才有得体的盛时总体风貌,才为世人所赞誉。圆明三园总体呈现一主二从的大格局。作为主园的圆明园,位处上风上水;从属的长春、绮春二园置于下风下水之位。此举,为三园山脉、水脉、文脉大骨架的布局奠定了基础,其视点之高、立意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它“蓝本赤县神州,地脉咸祖昆仑;
2、远观形胜得体,近察形态天成;九州象天法地,轴线底蕴深邃。”(杨振铎感受圆明山水遗存)其布局、地势和底蕴是其他同类园林所没有的。这是第一大构成要素。作为第二大构成要素的具体物质形态,更加丰富。主要有山形、水系、桥涵、路径、花木、屋宇、雕塑、镌刻、匾联、露天陈设与设施、围界等。这些物质形态均具圆明三园自己的独到之处。山形水系具有骨架作用,其独到之处在于“脉”与“源”。“脉”从百望山发来,经潜地远出,于圆明园西北角入园,出紫碧山房景区。百望山属北京小西山。上寻是北京大西山,即进入北京地界的太行山。古籍有“冀都山脉从云中发来”的记载。“云中”即山西省忻州市西北的“云中山”。该山是昆仑山北出之脉途中之山
3、。紫碧山房景区之山是遥远昆仑山在圆明园内的模拟,是脉发全园之“祖山”,山体自北而东而南,共发三大脉络,园北一络,园内二络。园北一络:即北脉,由紫碧山房主峰下北侧一支出小清河南岸,高低起伏自然蜿蜒东去。在营造圆明园内主山的同时,营造了圆明园外北部小清河山形水系。总体看小清河山水形态,就是北方玄武之形,可惜被其他部门裁弯取直,使一处原本属于园林理水工程的原小清河变成了彻底的水利工程,破坏了圆明园北侧园林环境的艺术风貌。园内二络:即中脉和南脉布满全园,并使长春、绮春两园地脉有了发来之处。中脉由紫碧山房景区主峰南侧南出,隔水南出鸿慈永祜景区,又一分为三支脉,即北支脉、中支脉、南支脉。南脉由紫碧山房西南
4、隅山梁潜地远处,于西北门内拔地而起,一路南行,直抵藻园内外。(长春园、绮春园略。)园内理水,同样师法自然,同筑山相辅相成,配合紧密。主水源头于西南,但为配合“地脉咸祖昆仑”之势,特意引至园内西北而后灌注全园。并随地貌的变化,或垂落飞溅、或趵突涌现、或山间婉转、或流水潺潺、或聚水如镜、或汇流成湖海等各种自然水体形态,与筑山成为有机而完整、宛自天成的山形水系。据统计:“仅圆明本园就有人工筑山 128 座,占地 463.17 亩,为该园面积的 15.35% ;人工理水形成的河湖水系,占地 1030.91 亩,为本园面积的 34.16% 。山形水系共占地 1494.15 亩,为该园面积的 41.5%
5、”(杨振铎感受圆明山水遗存)。这些山水具有:脉发结根,主从分明;曲折婉转,褶皱并列;潜地远出,朝揖相对;水随山转,山间溪流;水曲因岸,岸合水理;平地营湖,脉络清晰等自然山水各种规律性的表征。古籍载:“大地之脉,咸祖昆仑,而南北二脉最大”,“维昆仑之结根,并河流而东驰”,“渤海东波连肃慎,太行西脊引昆仑”。这些记载说明,祖国山河大地均以昆仑山为根,蜿蜒伸向。造就了西北高、东南低,西陆东海的中华疆域,使其形成了江河(绝大多数)总体东南流向的态势。观其势,察其形,园内主山一发三络、又分多脉多支的地脉体系,如同中华大地,咸祖昆仑山之脉系。园外山水地脉的发来、进入,园内山水地脉的布局,西北高东南低的地貌
6、,水顺地势、分之溪河、聚之湖海,东南流向,西陆东海,正是蓝本赤县神州、地脉咸祖昆仑思路的体现。其“形”、其“神”,极为似之。中国山水画讲究山贵有脉,水贵有源,园林亦如此。圆明园“移天缩地”之说,就在于园内山水脉络的发来,入园位置、布局,以及峰峦沟壑、溪河湖海等各种细部形态,甚为俱全,如同天成,内在相互关系合理。这是其它同类园林所不多见的。将众多景区和景点相互有机组合出既有门关可通,又有圆明、长春、绮春三大各自之格局,其路径和水系是纽带。路径由道路、甬路、蹬道组成纽带系统,使景区内外、景点之间成为一个得以联系的整体。园内水系,宜舟则舟,宜冰拖则冰拖,使三园形成整体。陆路与水路两类纽带交叉处,置以
7、桥涵,上行人,下行舟船或控水流。桥涵式样、体量、用材、功能等均以景观为先,所以圆明园数百座桥涵既是景区景观之一,又是景区观景之处,十分得体。在人为自然式山水脉络骨架构成的地貌上,同其它园林一样,植物成为圆明三园所有景区的衬托。从多年遗址(敷春堂、九州清晏、杏花春馆等处被破坏时)、遗存(正觉寺)的踏察与园内住户传说(濂溪乐处等)、图片(四十景图)、记载(雍正乾隆御制诗、清圆明园内工则例:花果树木价值等)等方面,大体可知,园内基本上以油松、侧柏、桧柏、白皮松等乡土常绿乔木为基调,其余以乡土植物为普及。基调植物又多以山地为主,庭院为辅。其余植物则因景区、景点的立意而异。从御制圆明园四十景图中同样可以观察到更多的植物配置情景。三园水系,其岸边植以垂柳、立柳,并间植以桃,使一些景区的岸边呈现桃柳夹岸,还有莲花、香蒲等水生植物。西洋楼景区将一些地被模纹化及过多人为造型的单株与片林。不难看出,营造者充分运用了乡土物种,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尊重了客观规律,根据植物季相,极大地运用了植物的形态美、色彩美、风韵美(含生长与休眠各个阶段的自然美)。这是圆明三园极为明显的思路与做法。这里的一些思路与做法极具现实意义。圆明园自然山水骨架以及其布置特点姓名:杨钦方班级:09 园林汉一学号:090313963日期:2012 年 10 月 26 日指导教师:杨永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