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1 我国的三农问题,先看几幅图片,通 往 外 面 之 路,表1 城市与农村的经济比较(1978-1998),资料: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P22-23,再看几组数据,单位:元,倍,2008年8月28日,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的报告时指出,近几年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农村居民收入4140元,城市居民收入13786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8月29日中国青年报,但这
2、是一个以户籍人口为标准进行统计的数据,如果以职业人口为标准进行农业、非农业人口收入的数据统计,差距可能还会更大。孙政才部长说,2007年我国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达1.26亿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1.5亿,扣除重复计算部分,2007年农民工达到2.26亿人。这2.26亿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收入,事实上都计算为农村居民收入而不是城市居民收入了。要想了解中国城乡差距的真实状况,应该把农民打工的非农收入计入城市居民收入而不应该计入农村居民收入。,按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中国是其中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
3、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近年来,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比例也还维持在3比1以上。 2004年,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指出,目前城乡收入比已经达到5比1甚至6比1,比20年前高出近三倍,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更重要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造假成风:2002年,有关部门宣布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8.6和90! 真实情况:2005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中进行的调查显示
4、,学生辍学率最高为7437,平均辍学率约为43!大大超过了“普九”关于把农村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要求。,城乡教育差距,国家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严重不公平。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1978年约13,1980年约12;19891994年在910之间;19951999年基本在8之间;20002003年约7。 2005年城乡之间网民数量及普及率:城市上网人数占城市人口的16.9,乡村网民普及率则为2.6。 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以及城乡内部在制度、市场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分割问题,在城市内被认定为的公共产品,可能在农村就不再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公共投入差距,医疗差距,农村与
5、城市之间是断裂的,而医疗市场却是统一的,即药品和医疗的价格是依据城市的标准形成的,这就必然使农村公共医疗处于不堪重负的状态。2004年城市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者比例为32.3;小城镇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者比例为59.9;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者比例为79.4。 2005年,医保覆盖的城镇职工数为1.3亿,还有5000万享受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而80以上的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在农村因为看不起病而放弃治疗的比例高达25。,一个也算是解释的理论:二元结构理论,二元结构理论是揭示发展中国家的工农城乡之间对立及其运动过程的一种理论,由荷兰社会学家博克及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等人提出。二元经济
6、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通常是由落后的农业和先进的工业组成,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危害:资源、人口、生活水平、政治。,工农差距同时表现为城市与农村的差距。该理论揭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变动规律,是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的。 两个缺陷:没有考虑到1.工业发展中的农业的作用?2.农业剩余农产品的出现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前提。 理论发展:经济发展的三阶段1.第一阶段:传统农业中存在着隐性失业;2.二三阶段: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产品出现剩余,推动农业劳动力向现代工业转移。,一种观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3个阶段,1.旧中国农民流血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胜利-毛泽东) 2. 1949-1978年农
7、民流汗把权利下放给农民就是最大的民主-邓小平 3. 1978年后农民流泪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国家 富-江泽民,中国的二元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户籍制度的存在职业及生存空间固定化户籍制度的形成以1958年元月【户口登记条例】为象征1953年开始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导致了三方面的问题:,1.就业问题 2.粮食/副食品的供应问题 3.住宅问题,表2 建国初期城市人口的变动,资料:中国统计年鉴1987 全国新增人口的42%为城市人口的增加,单位:万人、%,1.就业问题,城市新增人口的60.7%为盲流-2500万人然而,1949年的工业固定资产为100多亿元,工业产值45亿,占国民收入的12.6
8、%。如何容纳大量的低素质劳动力。,2.粮食/副食品的供应问题,人口增加-1954年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保证粮棉油的供应,3.住宅问题,1949-1956人均住宅面积(平方米) 北京:6.6 5.0 ;上海: 5.7 4.8;兰州:5.3 2.7 其他问题:交通、教育、医疗,1958年元月户口登记条例的含义,以法律形式认可、肯定和维护工农城乡差别: 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劳动就业、教育、分配、社会保障的诸制度上的鸿沟。90年代以来,户口政策的新动向,由于城乡持续分割和城市化不足,不仅使得国内的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公共品供给不平衡,而且还演变成了消费不足和畸形的消费结构。导致过多的出口和
9、顺差;土地资产难以流动,不能实现有效的分配,导致大量土地闲置浪费和土地开发过度并存的局面长期维持;导致了沿海大城市的过度拥挤、地价暴涨、地产暴利以及环境污染等所有这些伴随我们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 中国经济需要根本的、更大规模的变革。在制度上尽快终止和解决城乡分割,解除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将是中国改革30年之后必须面对的最重要的经济体制改革。它还意味着中国需要积极推动新一轮的土地改革和公共财政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善潜在总供给,缓解与总需求的矛盾。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石磊,二元结构下的农业问题,农业的一般特征:土地;有生命的动植物;自然环境;生产和劳动时间不同;市场变动大;生产及消
10、费的地域性; 发展国民经济的政策: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的作用:1、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产品、市场、要素2、对社会稳定的作用3、农业的生态环境功能,农业现状:,农业主体:2.3亿农户,拥有土地承包权、生产经营自主权、收益分配权。农业内部各业比重:种植业55%、林业4%、畜牧业30%、渔业11%。劳动力:农村劳动力4.9亿。其中农业3.25亿、非农业1.65亿(外出打工0.92亿、超过国营企业职工)。,从一五计划开始,对于工业化所需的资本原始积累,采取了价格剪刀差而不是农民比较难接受的农业税等形式。 通过价格剪刀差,到90年代中期,农业所流失的价值(向工业提供的积累)达
11、1.5万亿元左右,相当于国有企业自有资本的一半。,亿万农民当年之所以跟随我们党闹革命,是因为他们认识到我们党是为他们谋利 益的,是带领他们翻身求解放的。今天如果我们不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反而让他们感到不 堪重负,他们会是一种什么心态?一千多年前的唐太宗就曾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 水,说的就是中国的农民嘛!唐太宗李世民知道农民的重要,历朝历代没人不知道农民的重 要,可赶到一掌握了政权,就很难说再代表农民了,总是反过来剥削农民,甚而镇压农民。 以史为鉴,我看中国共产党人同样面临着这个严峻的课题。-陈桂棣 春桃,农业保护的衡量,PSE:通过各种支持农业生产和收入的政策手段实现的从消费者和纳税人向农
12、业生产者的收入转移。 PSE=C+D+I 表示农业保护给农业生产者带来的总收入增加额,包括3个部分: 1.由国境保护和生产调整等农产品的价额支持政策带来的消费者额外负担(C)C=Pd Q-PwQ 其中,Pd为国内市场生产者价格Pw为国际市场价格Q为国内产量 2.对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等进行补贴时直接支付给农民的财政支出(D) 3.生产的间接补助(I)I为对土地改良等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进行政府补贴时间接支付给农民的财政负担,通常该指标用PSE与国内农业总产值及对农民的补贴之和的比率来表示:PSE(%) =(C+D+I)/ (Pd Q +D),表3 1986年若干国家农业占GDP的比例与PSE,资料
13、:张忠法等1986。 PSE为农业保护率(生产者补贴等值)。,一个研究结论:,二元结构下的农民问题,农民市民 Ellis:农户:主要利用家庭劳动力从事生产,并以此为经济来源的居民户,其特点是部分参与不成熟的投入要素和产出市场。 农民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但也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 我国的农民问题所在:农民收入、贫困、就业和发展、素质、产权、社会保障等。,农民的现状,土地: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6亩,666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确定的0.8亩、耕地中灌溉条件好的只有40%。生活:2007年人均收入4140元,恩格尔系数约为40%(1978年:138元;67.7%)贫困人口:1978-2.5
14、亿,2001-3000万,FAO根据各国的恩格尔系数将居民生活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和富裕: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至60%为温饱;40%至49%为小康;30%至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农民的现状,表1的城市与农村的经济比较可以发现工农差别没的有得到抑制。 同时存在着以下现象:城市居民实际收入大于统计收入,农民的实际收入小于统计收入。 与收入对应,在负担方面:城市居民的收入为可支配收入农民的收入要负担乡村的三提五统,三提五统:,三提为村提留,包括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五统为乡统筹,包括教育费、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优抚费、道路等基本建设费。另外农民尚有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15、当时,在全国各地都流传着这样一个内容大体相同的故事:一个掘地的农民,一边刨地 一边叨叨:我这前三镐头是给政府刨的,要缴粮完税;再刨三镐头是替公社主任、生产大队 长和生产小队长累的,要付他们工资;后三镐头又是为狗娘养的各种摊派、胡吃海喝干的; 到第十镐头才是属于自己的。,据国家农业部统计,一九九五年农业两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比上年增长19.9%,向农民征收“三提五统”费用,却比上年增长了48.3%,而承担的行政事业 性收费、罚款、集资摊派等各种社会负担,比上年则增长了52.22%。这一年, 全国三分之一省、市、自治区的农民负担,都超过了国家规定的5%的“大限”。这显然还是一个保守的统计数字。
16、许多民谣俚语,表达了农民的愤懑与无奈:,一个历史的统计数据:,“七只手,八只手,都向农民来伸手。” “你集我集他集,农民发急;你筹我筹他筹,农民最愁。” “催粮催款催性命,防火防盗防干部。” 一个流传更广的顺口溜,几乎就被农民当作歌子唱:“吹牛皮,扯大淡,村糊乡,乡糊县, 一直糊到国务院;国务院,下文件,一层一层往下念,只管传达不兑现。-陈桂棣 春桃,陆子修:“三农”论衡我们许多干部只看楼房 一片片,不知谁人做贡献;只看公路直如线,不知谁人来出钱哪!我们的农民日子刚刚过 得好一点,大家就把他们当成唐僧肉!农民实在太苦,什么人都可以欺负呀!当年我们 搞的那个大包干,轰动了全国,也影响了全国,总结
17、起来就是那么三句话:缴够国家 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农民自己的,可是现在呢,大包干带给农民的好处一点一 点 地又都被各级政府悄悄拿走了,如今是缴不够国家的,留不足集体的,剩下就没有一点是 农民自己的-陈桂棣 春桃,图1:2002年和2006年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变化,养老保险制度的差距: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很大区别在于,前者强调风险共担,较多地体现了社会保险原则;后者突出个人的养老责任,以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为主,图2:城镇职工与农村居民人均医疗基金收支比较(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均基金收入几乎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基金收入的26倍,人均支出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8、基金人均支出的23倍 (见图)。,表4 20022006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户数、标准和支出水平,资料来源:2002年数据来自2006年小册子,国家民政部网站;2007年数据来自民政部2008年1月24日发布的2007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摘自中国海南改革研究院撰写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农民们怨声载道,县乡干部也叫苦不迭。 “乡官”们为此编了一串顺口溜:,“这验收,那验收,都要县乡干部筹。” “这达标,那达标,上面从不掏腰包。” “这大办,那大办,都是农民血与汗。,湖南某乡党委书记:李昌平 某县某局长:焦点访谈,四、二元结构下的农村问题,二元结构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城乡差距是起点,
19、由于利益的落差,诱导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最后使农村收入与城市收入趋于平均,从而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我国二元结构下的农村问题是由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关系延伸而来的。由于农业和农民处于极为不利的弱势地位,导致了农村的在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村的现状,农村人口9.3亿(按户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3%,中国农民占世界农民总数的40%。行政:31省-2053县-4万乡-70万行政村-400万自然村村民自治:80%以上村的村委会直接选举50%以上的村干部为初高中文化,我国农村问题特征:,1.农村剩余劳动力 2.农村市场 3.农村中的血缘关系及观念强 4.农村基础条件,中共
20、中央2004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五、新形势下的变化,全党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 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事关农村社会进步,而且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一、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 二、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三、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
21、收渠道 四、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 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 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七、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 八、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 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 九、加强党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增收政策落到实处,1.文件清晰地说明农民增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种粮农民1997年以来,我国粮价连续几年走低,近年来甚至出现了粮食的投入比产出还大的情况。前年,粮食产量跌破9000亿斤,跌回到20世纪90年代的最低点。再者,我国耕地面积也出现大幅下降,2001年以后,年减少2000万亩左右,目前已跌破19亿
22、亩。 2.强调全国范围内停止征收农业特产税;5年内,农业税收每年减少一个百分点,到本届政府任满时可降低到3.4%。在人代会上提出了5年内实现0税率的目标。 3.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上留下了很大空间。,体现三大政策调整,应该直面的问题:农民的高度分散出现了2.3亿分散的小农户。农民的兼业化经营达70%农民难于合作,引发了农村改革的另一个根本性问题垄断问题。解决垄断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让农民形成合作组织,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是“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所谓“解放农民”,就是把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从事非农产业,也鼓励他们迁入城镇; 所谓“投资
23、农民”,就是投资于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这包括教育、卫生和医疗、计划生育、清洁水供应等公共服务,提高他们发展的能力和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能力; 所谓“转移农民”,就是帮助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从农村地区迁移出去,创造良好的人口流动、迁移、居住的政策环境,赋予他们自由选择工作、选择居住地点的权利,平等、友好相待; 所谓“减少农民”,就是把减少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作为各地区重要的发展目标,从而才有可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最终才能富裕农民。 但城市化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即使城市化提高1个百分点,就涉及1000多万人转移到城市,因此需要花费相
24、当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城市化。,中共中央2005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是我们党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去年,在久违了18年之后,中央一号文件重新回到农村,条条好政策都是为着农民增收。 年终盘点:我国农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好成绩,全年粮食总产量4695亿公斤,比上年增产388亿公斤,增长9.0,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
25、最快的一年。,背景:然而,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耕地减少,地力下降,水利设施老化,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能力有限在这样脆弱的基础上,一遇到灾害年景、市场波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势头就可能受阻。 2005年的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要从根本上把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基础打结实。,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共32条,分8部分,约1.2万字。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中共中央
26、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是近3年来第3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全面、系统、完整的,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是单纯的新村庄建设,概括起来是“五个五”,五中全会提出的5句话: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06 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五个必须坚持;“五要五不要”;五大目标。,五个必须坚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27、,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五要五不要”:要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五大目标: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反哺农业 农民增收 2008年中国农村将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被征地农民利益 取消农业税 1958年6月3日通过的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免征农业税、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可减轻农民负担500亿元左右,解读新农村建设系列关键词,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 “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
28、业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现代农业成为今年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 为何提出建设现代农业? 4条理由:1.确保新农村建设方向正确的重要举措;2.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3.农业发展阶段;4.政策连续性,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公布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29、新格局。时间:2008年1月30日 重要意义: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即第十一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意见分为五部分,从28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这五个部分分别从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的力度、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各项技术支撑和对农业的各项服务工作、稳定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措施,在结尾部分还特别强调了要加强农
30、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各级党委的领导,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 意见的制定和发出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2008年10月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意见是在09年具体执行。二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经济情况变成了一种复杂的局面,为了应对这个局面,必须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所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指导09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三是要继续保持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1.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
31、”,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11个“一号文件”,2. 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3.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4.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
32、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 5.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根据现代化经典理论,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意味着城市和乡村的中心边缘、支配被支配的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乡村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生存还是毁灭,衰败或是复兴,遗弃抑或重建任何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必然面临并必须解决这一难题。 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正是在现代化背景下提出来的一个社会改造和发展问
33、题。在古代,社会是乡土社会,农业是主要产业,民众主要是农民,以农耕文明为特质的均质性社会按照自身的逻辑演绎和发展。因此,在古代,农村、农业和农民并没有构成社会和政治问题。只是随着以工业文明为载体的工业、城市和工人等现代文明因素的出现,与传统农业文明密切相关的农村和农民便构成了社会和政治问题。 特别是对于中国而言,由于其现代化进程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启动的,在此情景中,作为传统因子的农村和农民问题便格外突出。自本世纪以来,在西方工业文明裹挟的大量现代因子的冲击下,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知识界和政府十分关注并致力于解决的重大问题。,六、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百年回顾,20世纪上半期
34、:农村的衰败与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研究高潮中,国内实际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一种是出于救国救民的政治需要而研究农村和农民问题,其中以毛泽东和梁漱溟为代表;另一种是从学术上研究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并为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提供了思路,其中以费孝通为代表。,1. 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道路”。梁漱溟之所以提出“乡村建设”,而不赞成共产党的农民革命,是基于其对中国国情的独特理解。 2.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探索。为探索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出路,毛泽东十分重视实地调查,如20年代对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30年代江西的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40年代主持的陕西省农村调查等等。这些
35、调查不仅为制定农村政策提供了直接依据,而且在调查方法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一些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也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村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批判了梁漱溟等人的观点。主要代表人有陈翰笙、薛暮桥、千家驹、孙治方等人,他们的文章主要发表在中国农村杂志上,因此又被称为“中国农村派”。他们认为梁漱溟等人看到了农村问题,但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因此不可能有医治问题的良方。,3.以费孝通为代表的学院派的研究。本世纪上半期,一些学者从学术上研究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并为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提供了思路。这一研究由于属于纯学术研究,因此被称为学院派。在这些人中,最典型的是费孝通,其
36、主要著作是江村经济和乡土中国。1936年出国留学前,费孝通在家乡江苏吴江开弦弓村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细致调查。此后,在其导师人类学功能派大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写出了题为中国农民的生活长江流域农村生活的实地调查的博士论文。这本译成中文后改称江村经济的著作不仅从社会学角度深入细致地描述了中国一个村庄的农民生活,而且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观点:以恢复中国农村企业,增加农民收入来解决中国的农村和土地问题。,国外力量的介入对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第一次高潮的出 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研究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研究。这主要是当时一些在大学任教的西方学者运用西方社会学理论对中国乡村进行的学理研究。最
37、具代表性的是19201925年,金陵大学农科教授卜凯对中国7省17县2866个农场进行了为期五年的详细调查。1933 年他出版了中国农家经济一书。他通过调查发现,中国的贫困在于农场面积的零细,生产力的薄弱,总根源是人口过剩,人口过密。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实行人口节制。 另一类研究是为本国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从研究角度看,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费正清。 另外,目前在日本及美国的大学里保存的满铁调查报告和文章有10514种之多。 现已出版中国农村惯行调查(6卷)。,5070年代:国内研究的停滞与国外研究的进展,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由于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因此,中国在50年代初的土
38、地改革之后,迅速转入农村集体化。从此一直到70年代末,对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认识的主线是围绕农业集体化展开的,并由此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重大分歧和争论。 土地改革后的农业集体化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增加生产,解决日益增多的人口吃饭问题;二是为工业化提供积累;三是实现大体均等,避免两极分化。由于这一时期农村和农民问题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除了农民革命和农民战争的主题外,到1979年前,在中国境内有关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研究基本停顿下来。,与国内研究的基本停滞相比,在这30年中,国外对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研究倒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 )旅美华人杨庆根据自己50年代初在广州郊
39、区鹭江村的调查写成的共产主义过渡初期的一个中国农村(1959)。 (2 )威廉韩丁根据他对人民公社时期陕西长弓村的再度调查,出版了身翻:一个中国农村的继续革命(1983)。(3)19751978年, 美国汉学家陈佩华(Anti Chan)、Jonahan Unger和Richard Madsen 对广东陈村的研究。他们三人对26位流入香港的陈村知青和村民进行了223次深入访谈, 撰写了陈村:毛泽东时代一个中国农民社区的现代史( 1984 ),Madsen 还利用这次访谈的资料撰写了一个中国村落的道德和权力(1984)。这两本书对陈村的社会权力结构和干部权力的道德基础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80年
40、代以来:农村的改革开放和第二次研究高潮的出现,首先,1978年开始发动的农村改革,揭开了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的帷幕。2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和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包产到户,到乡镇企业,再到村民自治,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同时,此前在农村中掩蔽和积累的各种问题、矛盾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也逐步显露,甚至激化,这些都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创造了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 其三,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大量引入,为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广阔理论资源。在此情景下,在学术界和政府
41、政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形成了本世纪第二次高潮。,80年代早中期主要是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的农村经济研究。8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人口流动及其所引起的社会变革而进行的农村社会研究。 90年代开始围绕村民自治兴起的农村政治体制研究。 林毅夫的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陆学艺的改革中的农民问题、陈吉元的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吴怀连的农村社会学、王铭铭的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王沪宁的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张乐天的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张厚安和徐勇主笔的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当前绝大多数西方学者对中国乡村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到中国乡村进行过实地考察,有的在乡村一个社区驻住和生活相当长时间,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乡村问题进行研究, 如爱德华弗里德曼就是典型。弗里德曼从1978年5月开始对河北省五公村进行了长达10年的调查, 在10年中他先后12次到中国,对这个村及有关部门进行调查,与数百名干部和村民进行了长达数千小时的访谈和讨论。在此基础上弗里德曼对我国建国前后20年的社会变革及其影响和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