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的社会矛盾提出的背景背景一:从改革开放到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毛主席说过:有进步就会有矛盾产生,我国近些年来经济建设的飞速成长,已经渐渐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但是伴随着令人满意的高速发展,矛盾也渐渐显露出来。背景二:社会矛盾形式和主体的多元化 (1 ) 由于境内外敌对势力对老百姓的蛊惑而产生的社会矛盾境内外敌对势力想方设法的从多种渠道渗入我们人民内部,企图通过制造社会动乱来颠覆政权。由于各方势力对老百姓的蛊惑正是人民迫切希望的美好生
2、活,当现实的实际生活水平与虚幻的美好生活相碰撞时,产生了更加强烈的社会矛盾。(2 ) 干群关系与群众利益诉求的不适应而导致的矛盾1.干部层面:由于个别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淡薄导致了社会矛盾的萌芽。2.群众层面:诉求表达渠道的不畅使得矛盾越来越激化。 3.法律公信力: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地方法律公信力缺失,使得一些群众遇到矛盾纠纷不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通过贿赂、暴力等不正常手段来解决问题,已经将社会矛盾逐一的摆在了人民和国家面前。(3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错综复杂及分化组合,社会矛盾复杂化。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增强,如集体访、越级访、择机上访等对抗性增强,纠纷当事人情绪越来越激烈
3、,对抗的程度加剧突发性增强,很多矛盾纠纷从发生到激化只有短短的时间从内容来看,矛盾纠纷由过去单一的民事纠纷发展多种纠纷并存的复杂形态。(4 )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导致矛盾纠纷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新型社会矛盾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主体:干群矛盾纠纷;涉法涉诉矛盾纠纷;劳资矛盾纠纷;敌对势力反社会引发矛盾纠纷等。 二、 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原因进入新时代后,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矛盾与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相距越来越大,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三、 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解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1. 人民需要的内涵大
4、大扩展。人民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领域,扩大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各个领域。2.人民需要的层次大大提升。人们有了更多关于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环境的要求。这些需求是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关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理解1.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比较起来,我国一些领域的生产力水平仍然相对落后。由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成为解决新矛盾主要制约因素。2. 从区域发展上看,生产力布局还不平衡,各领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群众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贫富差别比
5、较明显,贫困人口仍然较多。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1.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转化,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发展状况的重大变化。它既发展了先前对社会主要矛盾内容的表述,又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2.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在长期发展中逐渐积累的,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3.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认识应持两点论。它既反映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新特点,又反映我国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协调与不平衡的新特点;既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又表明我国的生产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新的更高需求。4. 党的十
6、九大报告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讲我们还没有完成初级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初级阶段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没有变,另一方面,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依然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也说明我国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政治上的意义及地位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接着出现,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不断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一次次的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