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1916年9月第二卷改名新青年,1917年迁至北京)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 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新文化运动在思想启蒙上所做的两个方面的工作:,(一)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破) (二)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立)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地会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陈独秀(18801942),皖怀宁人,出身“书香门弟”,十七岁参加县考中秀才,但厌恶旧八股,醉
2、心于新学问而东渡日本留学。1902年入留日学生团体“青年会”,1903年回上海与章士钊等人办国民日报。,1 2,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性的人物,具有深远的影响。19101917年留学美国,1915年由康奈尔大学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随杜威研究哲学,深受其影响。,1 2,1916年10月,在致陈独秀信中胡适首次用了“文学革命”一词信曰:“年来思虑观察所得,以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 所谓“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3、刊登在1917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2卷5号上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发展观,论证文学变革的必要性明确地提出了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陈独秀于1917年2月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周作人(18851967),对文学革命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本,批判封建时代的文学为“非人的文学”倡导新文学应是人的文学,其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
4、。,1 2,返回,9,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胡适的新文学初期理论(侧重语言、 形式) 1、 胡适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这两者相辅相成,筑起胡适的文学思想(也是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 2、在新文学的思想内容与方法上,胡适宣扬个性主义,主张采用写实主义。从而引发了五四后一、二年间的“问题小说”与“社会问题剧”的创作热潮。他还在谈新诗等著述中提出过“诗体解放”,新诗不仅要用白话,还应不拘格律,向自由诗发展。他自己则实践着写出了新诗尝试集。,周作人的新文学理论(侧重内容) 1、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在1918年12发表著
5、名的人的文学,以“人的文学”来标示新文学的内容特点 。1919年初周作人又在平民文学一文中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进一步把“人的文学”具体化。 2、对于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周作人不但常作散文批评 ,而且能写一手别有韵味的散文 ,他的散文强“趣味”和“平淡自然”的气质 ,追求 “涩味”和“简单味”。,二、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文学革命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以激进的态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体系宣扬了个性解放、人性自觉、自由平等等新思想、新观念为新文化运动深入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二) 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
6、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 (三) 打破中国文学孤立封闭的格局,建立了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双簧信”,为了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1918年3月,新青年上演了一场“双簧信”,在新青年上同时发表了王敬轩君来信和复王敬轩书两篇争论文章。“王敬轩”其实是新青年编辑钱玄同的化名,他把当时社会上各种反对咒骂新文学的言论加以汇集,树立了复古派“王敬轩”这样一个对立面。然后由另一个编辑刘半农发表“复信”,逐条加以驳斥,在驳斥中阐明新文学倡导者的主张。,“双簧信”的发表,犹如一根导火线,不久,真的“王敬轩”便一个个地跳了出来。首先是林纾(林琴南)写了致蔡鹤卿太史书和两篇骂人的小说妖梦、荆生。他
7、的文言小说荆生写田其美(影射陈独秀)、金心异(影射钱玄同)、狄莫(影射胡适)三书生一日相约游陶然亭畔,大谈“去孔子灭伦常”、“去文学行白话”,正值饮酒放谈之际,忽闻一声巨响,一伟丈夫荆生破壁而入,以二指按田生之首,“脑痛如被锥刺”,再用足踢狄莫,“腰痛欲断”,又把金生眼镜扔掉,使他“泥首不已”。,鲁迅的现在的屠杀者,在新文学阵营中,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针对林纾的言行纷纷加以驳斥。鲁迅在现在的屠杀者中揭露了以林纾为代表的复古派反对新文学的谬论,指出他们“做了人类想成仙,生成地上要上天;明明是现代人,吸着现在的空气,却偏要勒派朽腐的名教,僵死的语言,污蔑尽现在,这都是现在的屠杀者”。,文学革命的
8、实绩:,第一、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第二、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引进,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6号出了一期易卜生专号,发表了挪威戏剧大师易卜生“问题剧”娜拉、国民公敌等,这些剧作都是以反传统、反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为宗旨的,正和五四精神吻合。“五四”时期许多新文学作者仿效易卜生写“问题小说”和“问题剧”,从而关注与反映社会现实人生。,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一、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均等12人。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倡导“写
9、实主义”文学精神。,强调文学关切社会和人生的必要在创作上,体现出关注人生和社会的文学立场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二、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早的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留学日本学生。先后在上海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等十余种刊物。,创造社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以建设新文学为己任,在美学立场上推崇直觉、灵感和天才,主张“文学是自我的表现”。,在创作上,较多地接受了欧洲浪漫主义及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影响以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和“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立场区别于文学研究会,三、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
10、杭州,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出版刊物支那二月,合出诗集湖畔、春的歌集。以清新质朴、大胆率真的情诗在白话诗发展上占有一定位置。,四、浅草、沉钟社,浅草社成立于1922年冬的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冯至。出版浅草季刊。25年秋,杨晦、陈炜谟、陈翔鹤、冯至又创办沉钟周刊,得名沉钟社,直至34年停止活动,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五、南国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发起人田汉 南国半月刊后来活动集中在戏剧电影方面。,六、语丝社,1924年11月因以文学为主的综合性语丝周刊创刊于北京而得名。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孙伏园等。侧重社
11、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为新文学灌注了现实关注意识,“语丝文体”,七、莽原、未名社,莽原周刊创刊于25年4月,是在鲁迅主持下与原狂飙社成员合办的一个刊物,包括韦素园、高长虹等,注重文学批评和社会批评25年秋,由鲁迅、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等又组成未名社,并出版未名半月刊和一系列丛书。,八、新月社,1923年,徐志摩、陈源、胡适、梁实秋等以聚餐会形式开始在北京活动24年4月,成立了新月社,徐志摩创办晨报副刊诗刊由此形成新月诗派,聚集了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朱湘等诗人。倡导新格律诗,对现代新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并相继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推崇唯美主义
12、文艺思潮,成为一个自由主义作家聚集的文学团体。,第三节 文学革命中的争论,新文学阵营演出了一场 “双簧戏”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汇集反对文学革命的言论,写了给新青年编辑的一封信,在新青年4卷3号(1918.3)上刊出同时刊出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书,将反对文学革命的这些言论逐一驳斥。,(一)与林纾的论争,林纾介绍西方文学很有建树但对新文化运动倡导的以白话为正宗极为反感提出 “文言不当废,白话不当用”。,(二) 与学衡派的论争,1921年9月,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人创办学衡杂志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旗帜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激进倾向进行批评,引发了新旧之间的论争。,(三) 与甲寅派的论争,“甲寅派”以1925年复刊的甲寅杂志而得名(1914年5月,甲寅月刊在东京创刊,两年后出至十期停刊)其主要人物是当时北洋军阀政府的教育总长兼司法总长章士钊。,【参考书目】,刘纳:论五四新文学,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思考题】,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过程。 2、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简述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与反对者之间的论争。,5、解释: 新青年 学衡派 湖畔诗社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新月社 南国社 语丝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