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治泻九法.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717331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泻九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泄泻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其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功能失司。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与湿邪关系最大。故其治疗当以运脾化湿为主要原则。但不可一味运脾,当“健脾”与“运脾”灵活应用。1 健脾化湿:脾虚失健则运化失常,湿邪内生,故当健脾以化湿,方如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之类。2 运脾化湿:脾为湿困,则气化遏阻,清浊不分,此时应以运脾胜湿为务。运脾者,燥湿之谓,即芳香化湿,燥能胜湿之意,药如苍术、厚朴、藿香、白蔻仁之类。所以临床上应该脾虚致泻者健脾,湿邪困脾致泻者运脾。脾为湿困中气下陷,则需振兴脾气,宜加入升阳药,使气机流畅,恢复转枢

2、。如升麻、柴胡、羌活、防风、葛根之类。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全面系统的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中医认识和治疗泄泻的一次里程碑,到现在仍然指导着临床。一曰淡渗。即使湿从小便而去,正如内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 ”但这是指暴泻而言,临床不能一概而论。泄泻来势急暴,水湿聚于肠道,洞泻而下,唯有分流水湿,从前阴分利,利小便而实大便。但久泻多位脾虚失运,虽有水湿,乃久积而成,非顷刻之病变,轻者宜芳香化之,重者宜苦温燥之,若利小便则伤正气。二曰升提。气属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则下陷,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又如地上浞泽,风

3、之即干。但升阳药要少少与之,若用量大,疏泄太过反而泄泻更甚。三曰清凉。此为湿热为病,暴迫下注,苦寒之剂,清热燥湿,即所谓热者清之。四曰疏利。痰凝气滞,食积水停,皆令人泻,随证祛逐勿使稽留。即“通因通用”之法。五曰甘缓。泻利不已,急而下趋,甘能缓中,善禁急速,所谓“急着缓之” 。六曰酸收。久泻,气散不收,气失统摄之权,则泄泻难已。酸之一味,能助收肃之权,正是“散者收之”七曰燥脾。此为治泻最常用之法,即所谓运脾、健脾、燥脾是也。八曰温肾。肾主二便,封藏之本,况又属水,真阳寓焉,所谓“寒者温之”九曰固涩。注泻日久,幽门道滑,虽用温补之剂,不能立刻奏效,这时适量应用固涩之剂,所谓“滑着涩之” 。但暴泻不可骤涩,以免闭门留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