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 展 心 理 学,心理咨询师培训基础理论课,第一节 概述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是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种系 比较心理学(动物心理学) 广义 种族 民族心理学个体 个体发展心理学(从出生到衰亡)狭义,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一)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一发展加速期:从出生到幼儿期第二发展加速期:青春发育期 (三)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四)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 (五)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
2、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 (三)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四)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关系 心理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之间的关系 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的关系 不同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是否具有各自的“关键期”,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 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霍尔的问卷法、比内的智力测验、格塞尔的儿童发育常模 、杜威的儿童中心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
3、理论 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第三单元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一、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 横断研究是最常用的设计方式。 横断研究的优点在于:较大样本+短时间+降低成本 横断研究的缺点在于: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难以了解因果关系;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干扰因素)。,二、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
4、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纵向研究的优点在于: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纵向研究的缺点在于:样本少而且在追踪过程中容易流失样本;由于时间较长,会因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新的变量;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是对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优缺点的取长补短,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单因素论1遗传决定论:高尔顿 2环境决定
5、论:华生 (二)二因素论吴伟士(R. S. Woodworth)认为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之关系是相乘而不是相加。 (三)相互作用论皮亚杰,高尔顿,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
6、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这里的动作或活动是指外部动作和内化了的思维活动。图式最初来自遗传,是一些先天性的无条件反射,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丰富起来。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同化是量变;顺应是质变。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皮亚杰强调主
7、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4心理发展阶段说,(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大约在912个月。,(2)前运算阶段(26、7岁):,主要特征是把上一阶段中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具体表现为: (1)泛灵
8、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2)自我中心,认为所有的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3)思维的不可逆性,只知道AB,不知道BA。 (4)未掌握守恒。掌握守恒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其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
9、进行研究,把儿童对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又称道德实在论。只重后果,不重动机。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又称为道德相对论。既重后果,也重动机。,(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1)婴儿前期(02岁):信任-怀疑;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自主-羞耻;意志品质。 (3)幼儿期 (47岁):主动-内疚;目标品质。 (4)童年期 (712岁):勤奋-自卑;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性-防止
10、角色混乱;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孤独;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停滞;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完善-失望;智慧、贤明品质。,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即他将个体一生人格发展视为连续的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特质的统一的过程; (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 (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新行为主义的
11、代表性理论,1三元交互决定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 2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 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的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四)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和心理发展观,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 高级心理机能具有间接性,间接反映的中介结构即为工具。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
12、规律所制约。由于间接的“物质生产工具”而导致在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工具,即符号、语言。 人类特有的符号、语言的出现,使人的心理发生质的变化,形成了新质的意识系统。因此,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所谓心理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就其原因而言:社会文化历史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制约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运用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改变;心理机能改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即将社会文化的外部活动形式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
13、心理机能有4个标志:,(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即指主动性和有意性;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即指概括性、间接性的高级意识系统; (3)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儿童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减缩,其心理发展水平越高;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思想:“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儿童的这两个发展水平的动力状态是由教育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
14、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如果错过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将不利于其发展。教育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两难故事法 3个水平6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
15、德的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03岁 ),第一单元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二)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三)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四)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 (2)近远原则: (3)大小原则:,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一)手的抓握动作 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其重要意义有:
16、 (1)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 (2)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 (3)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二)独立行走,独立行走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 (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第二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觉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一)研究方法的突破,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
17、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刺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二)视觉的发展,(三)听觉的发展 (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 (五)空间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 2深度知觉:视崖实验(吉布森),6个月 3方位知觉,二、记忆的发展,36个月婴儿的记忆: 612个月婴儿的记忆:出现“认生”现象 12个月以后婴儿的记忆: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
18、现能力的初步成熟,三、婴儿思维的发展,直觉行动思维 直观性和行动性:动作是思维的起点 间接性和概括性 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狭隘性 与语言开始联系,四、婴儿言语的发展,(一)言语发展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 强化说: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发射、正强化、负强化 社会学习说:班杜拉,选择性模仿 先天成熟理论自然成熟说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理论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个体语法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认知结构的发展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发展也来源于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乔姆斯基,(二)婴儿言语的发展,语音发展 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 多音节阶段(49个月) 有意义的语音、学话的萌芽(91
19、2个月)世界各国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 3岁儿童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词汇的发展11.5岁第一批词汇 (50左右)3岁词汇量达1000句法的发展1.5 2.5岁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期3岁掌握母语的基本规律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1.5岁)完整句(3岁),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婴儿从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一开始就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即社会化的历程。 婴儿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一、情绪的发展,(一)笑的发展 1自发性
20、微笑(05周):生理性微笑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个月以后)(二)哭的发展 生理反射性的哭 应答性的哭:由不适宜的环境刺激引起; 主动的操作性哭泣。这后一种哭是从经验中学到的,是社会性的哭。,(三)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 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怕生 :陌生人焦虑 预测性恐惧 :由想像引起的恐惧,二、气质,气质是个性特征的最初表现。托马斯、切斯(1974,1982)婴儿气质理论 容易型(40%) 困难型(10%) 迟缓型(15%)混合类型(35%),三、社会性依恋,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 无差别的社会反
21、应阶段 (0 3个月)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 6个月)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6个月 3岁):对母亲的依恋,安全型 回避型 反抗型(矛盾型),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1973),不安全依恋,四、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一)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 8个月之前,主体我认知尚未发生; 912个月,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 1215个月,主体我得以明确的发展,这时婴儿已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二)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 1518个月,开始能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表现为可利
22、用外表特征来认识自己; 1824个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这一时期婴儿有了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第四单元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一、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 依恋的培养衡量母亲的教养行为的三个方面: 反应性:对儿童发出的信号积极应答 情绪性:对孩子笑、说、爱抚 社会性刺激: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 对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 四、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36岁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
23、戏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 精力过剩论 精神分析论: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 练习论: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 重演论: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娱乐论:获得愉快,以解除紧张、恢复健康。 认知论: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儿童的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活动中,如幼儿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反映在象征性游戏中。,二、儿童游戏的发展,(一)儿童游戏的特点 1婴儿的游戏特点 1岁以内的婴儿游戏是成人-婴儿游戏; 2岁婴儿的游戏是实物游戏; 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戏为多。,2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象征性游戏,象征性地使用替代物进行假装游戏。象征性游戏的特征如下:
24、(1)要有现实的替代物,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种相似性。 (2)活动和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 (3)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 (4)具有想像的特点。 (5)具有概括性质,在游戏中体现某一类活动的一般行为。 3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 :规则游戏,(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1独自游戏:婴儿期。 2平行游戏:幼儿初期。 3联合游戏:没有角色之分。幼儿中期和末期。 4合作游戏:有组织,有一定目的,彼此协调合作。,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体质,第二单元 幼
25、儿期的认知发展,一、言语的发展 (一)词汇的发展 1词汇量的增加 年增加量最大的年龄段是34岁,增加率约为70% 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 3词类的扩展 幼儿的词汇中具体名词和可见的外部动作词汇占绝大部分,(二)语法结构的发展,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完整句 简单句复合句 陈述句多种形式的句子 无修饰句修饰句 短句长句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三)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二、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3岁3个,6岁6个 记忆发展特点 无意识记为主 有意识记 机械记忆为主 意义记忆 形象记忆为主 词的记忆,记忆策略形成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
26、对输入信息采取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 记忆策略的发展: 没有策略,5岁以前; 过渡阶段,57岁,不能主动运用,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 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 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有: 视觉复述策略,即不断地注视目标刺激,以加强记忆; 特征定位策略,即“捕捉”突出特征,以便于记忆; 复述策略,三、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期思维的发展特点具体形象思维 (一) 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具体形象性 不清晰性和易变性 词的符号功能 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二) 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1. 提问类型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指向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概念
27、水平属于形象概括水平,从幼儿末期开始出现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 依从成人的评价独立评价 外部评价内部评价 简单、笼统具体 主观情绪性评价 客观评价 (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运动抑制 情绪抑制 认知活动抑制 延迟满足,二、道德行为的发展,道德发展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道德准则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包括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绪发展和道德行为发展。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亲社会行为也称利他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 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
28、的行为。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它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美国心理学家哈特普(W. Hartup)把攻击行为分为: 工具型攻击乃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 敌意型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 年龄差异:年龄较小工具型攻击年龄较大敌意型攻击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更易卷入攻击性事件;攻击行为随年龄增长而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稳定性(攻击性人格)。,三、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生物学理论强调性激素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儿童获得性
29、别化的态度和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四、同伴关系的发展,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邻居)、喜爱共同的活动或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所以很容易建立,也很容易破裂。 同伴关系在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 : 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五、第一反抗期,对周围的事情都想“我自己做”,对父母的帮助、指示、阻止总要用“不”来反抗。这就是第一反抗期,大约在幼儿3、4岁时出现。 反抗期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第四单元 幼儿期的心理卫生,一、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二、鼓励孩子的同伴交往
30、三、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四、培养其独立性,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6、7岁11、12岁)小学阶段,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 学习是主导活动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二、学习兴趣的发展 (1)从学习的外部活动到学习的内容。 (2)从不分化到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 (3)游戏因素的作用逐渐降低。,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一、记忆的发展 1 记忆容量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2 记忆的主要特点 有意识记无意识记(小学阶段) 意义记忆机械记忆(逐渐) 抽象记忆形象记忆(增长速度),3 记
31、忆策略的发展特点,复述(主动背诵) 组织 归类:简单联想归类功能关系归类按概念进行分类 系列化(条理化):,4 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小学生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 有关自我的知识 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 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 记忆监控 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觉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控制和调节。,二、思维的发展,1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质变(形象思维形象逻辑思维) 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10岁(小四)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2 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概括能力的发展 直观形象水平 形象抽象水平 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推理能力的发展 演绎推理
32、能力的发展 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 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3 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掌握守恒(把握本质不变性) 思维具有可逆性:反演可逆性;互反可逆性 补偿关系的认知,4 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类别体系化(类群集,类包含问题) 生物植物 动物树 草 花松树 柳树 序列化(关系群集)A=B,B=C A=C; AB,BC AC排序 思维活动还不能超越具体事物,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二)童年期自我评价的特点,独立性日益增长 批判
33、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评价他人 评价自己; 一分为二 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身体自我活动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稳定性逐步提高具体抽象;外内,二、亲子关系的发展,交往时间明显减少。 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三阶段模式: 父母控制(6岁以前)。 共同控制(612岁)。 儿童控制(12岁以上)。,三、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受欢迎的儿童 不受欢迎的儿童 受忽视的儿童 (二)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 依从性集合关系期(一年级):依从教师 平行性集合关系期(二三四年级):团伙 整合性集合关系期(五六年级):依从伙伴五、六年级是伙伴关
34、系依从性的高峰期。,四、友谊的发展,(一)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 单向帮助关系:(69岁) 双向帮助关系:(912岁) 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12岁以后) (二)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相互接近 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 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五、欺负与被欺负,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而男生则更多地使用身体欺负。 “竞争假设”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在学校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的结果,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 “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受欺负是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如肥胖、戴眼镜、讲方言等。 依
35、恋理论则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是欺负产生的主要原因。,“心理理论” (theory of mind)是指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也可以说是儿童头脑中形成的一整套理解别人思想、感情和动机的方式。 欺负他人的儿童知道如何去伤害对方,如何选择逃跑的机会,也就是说这些儿童对对方的心理有较好的把握,但他们就是喜欢给别人带来痛苦。,第四单元 童年期的心理卫生,一、学会学习 学习态度 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二、培养良好的品行,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11、12岁15、16岁 ),第一单元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一、生理发育高峰 (一)身体外型的变化 (第二
36、加速期 )身高、体重 、头面部 (二)生理机能的变化 (三)性的发育和成熟 发展加速现象:青春发育期提前到来,作为一代人提早达到成人的成熟标准的现象,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的发展 初中学生的记忆容量(11)超出成人。 (二)记忆的主要特点 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 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二、思维的发展,形式运算水平:抽象逻辑性 建立假设和检验假
37、设的能力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第三单元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 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把自己想像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的观众”,过分夸大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现象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自我中心倾向。,二、情绪变化特点,(一)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二)青春期躁动,三、第二反抗期,两个反抗期的不同点: 第一反抗期: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 第二反抗期:独立自主的要求是全面的,从行
38、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一)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 1硬抵抗。 2软抵抗。 3反抗的迁移。有时也迁怒于其他成人。,(二)形成第二反抗期的原因 生理方面:成人感但知识经验的不成熟 心理方面:自我意识的成长与心理能力的滞后 社会因素:学习的责任感,渴望得到朋友的接纳和尊重,四、人际关系的发展,(一)同伴关系 初中生最要好的朋友一般只有一两个,而且是同性别。 选择朋友的标准包括:志趣相同;烦恼相似;性格相近;能相互理解。 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先疏远、后接近的行为模式。,(二)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 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对父母的依赖减少,反抗性情绪增加。 能够对父母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评价。 (
39、三)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 开始对老师评头论足。 对所喜爱的教师所讲授的科目,他们会努力地学习; 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所讲授的科目则持排斥态度。,第四单元 青春期的心理卫生,一、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 二、尊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反抗期 (一)父母需要正视少年儿童的反抗期 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在于: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 (二)父母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反抗期应把握的几个要点 三、教给青春期少年儿童情绪调控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17、1835岁 ),第一单元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
40、熟水平 二、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三、生活空间扩大 四、开始恋爱、结婚,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认知发展,一、智力的发展 卡特尔(R. B. Cattell) 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都不怎么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 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在青年期以前两种智力都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二、思维的发展辨证、相对、实用性,帕瑞(W. Perry)把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非此即彼,要么对,要么就错。 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通过比较不同的理论、方
41、法,进而找到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能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都可能是正确的。,拉勃维维夫(G. Labouvie-Vief)实用性思维形式运算思维是一种依照假设进行的严格的推理形式。当现实错综复杂时,这种推理的局限性就显现出来。 而成人思维出现的“变通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新的整合,也是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具体表现为,由于能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条件及限制,而根据问题情景进行具体的和实用的分析和思考,并不严格按照逻辑法则进行。这正是思维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表现,而不是退化。,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最主要的特点
42、: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 不断地修正自我意识,主要依据: 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他人的评价。 自我接纳是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持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 自我否定是否定自己的各个方面,忽视自己的优点。,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 斯普兰格的6种价值观类型: 理论的 经济的 审美的 社会的 政治的 宗教的,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个体成熟因素心理条件: (1)思维发展
43、的水平。 (2)自我意识的成熟。 (3)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趋于成熟。 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 个人的经历和生活经验,三、亲密感的建立,四、社会关系的变化 人生护航舰:夫妻(恋人)关系、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这三种关系是青年人面对人生挑战的一个保护层。青年期的朋友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女性的朋友数量要多于男性, 女性朋友之间谈更多的心里话,有更多的情感支持。女性朋友之间是相互聊天,而男性的朋友之间是一起做事。 女性比男性对情感关系更有责任心,包括对爱人、朋友、家庭和孩子。,五、职业的适应,影响青年人工作或职业选择的因素: 家庭因素。 教育和智力水平。 性别。 人格。 霍兰德的人格类型: 现实
44、的(realistic) 研究的(investigative) 艺术的(artistic) 社会的(social) 企业的(enterprising) 常规的(conventional),六、人格的变化,人格总体变化不大 但随着年龄增长,青年人的人格表现得越来越成熟,第四单元 青年期的心理卫生,一、树立正确的择偶观,正确对待爱情中的挫折 二、增强择业意识的自主性,促进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极适应社会变化,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35或40岁60岁或65岁),第一单元 中年期的生理变化 一、身体变化 二、更年期第二个青春期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明显改变的时期。
45、女性更年期 男性更年期,第二单元 中年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觉变化二、记忆的发展变化表现出了记忆侧重点或结构的改变,即对表面细节的记忆下降,而对意义或主题的记忆并没有下降。 这和成人解决问题的实用性思维的特点是相一致的。三、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力的最佳年龄段,第三单元 中年期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对自我的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 二、人格的变化中年期的人格变得较为成熟,具体表现为: 内省日趋明显。 性别角色日趋整合“男女同化”(androgyny)的人格 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为人处世日趋圆通,三、职业的发展,繁衍停滞。 “繁衍”并不单单指生育后代,更多的是指事业的发展 。(1)
46、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 (2)工作绩效 对于依靠体力和反应速度的工作,工作绩效开始下降; 对于依靠认知技能的工作来说,工作绩效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准。,四、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 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与父母的关系 与子女的关系 与朋友的关系 中年期朋友的数量要少于青年期,但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要高于青年期。,第五单元 中年期的心理卫生,一、劳逸结合,避免心理疲劳 二、培养豁达的人生观,战胜中年危机 三、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60岁以后 ),第一单元 老年期心理变化观 老年丧失期观: 心身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的丧失毕生发
47、展观巴尔特斯(Baltes),第二单元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认识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的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一、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明显 感知觉是个体心理发展最早,衰退也最早的心理机能,主要表现为感觉阈限升高,感受性下降。 视觉退化老花眼,白内障、黄斑病、青光眼 听力下降 味、嗅、肤觉逐渐迟钝,二、记忆的年老变化,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的减退或下降。 从编码过程来说,老年人不善于运用记忆策略。 从提取过程来说,和回忆相比,老年人的再认能力下降得不是太多。 主要有两种解释机制: 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 工作记忆容量变小,三、思维的年老变化,老年人的个体差
48、异非常大 表现出了自我中心的特点 表现出了更多的智慧,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一、退休前后的生活变化适应退休的过程可以分为4个时期: 期待期 退休期 适应期 稳定期,二、人际关系的变化,夫妻关系 与子女的关系 与子女的接触次数和其主观幸福感之间没有关系 与朋友的关系,三、人格的变化,不安全感 孤独感 适应差 行为刻板,速度减慢 保守 回忆往事老年人人格的稳定多于变化,四、死亡的来临,库伯勒-罗丝对死亡过程的阶段划分: 否认 愤怒 讨价还价 抑郁 接受,第四单元 老年期的心理卫生,一、提前做好退休后的生活准备 二、生命不息,活动不止 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坦然面对死亡,谢谢!祝考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