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现代文阅读法则.ppt

上传人:jinchen 文档编号:5713274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法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现代文阅读法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现代文阅读法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现代文阅读法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现代文阅读法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现代文阅读法则,读懂文章 全面审题 规范答题完整表达,一、读懂文章,1、快速解读,把握主旨 A、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B、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C、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

2、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文本阅读四看法,看标题:有些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起到提示或揭示文章中心意思的作用。 看首尾:文章常常在开头部分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中心,分析开头部分的语句,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而文末往往又是作者总收全文,卒章显志,深化中心之处。 看结构: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这样就需要先概括每段意思,再进行归纳,或者先分析人物在每个特定环境下的性格再由局部到整体概述。 看背景:了解背景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作

3、者的意图,有助于准确地归纳中心意思。,强化阅读文章的整体意识 快速阅读全文,基本把握文章的题材、体裁、主旨、情感基调、写作手法等主要元素,为准确答题打下基础。 熟悉、记忆有关文章的一些基本概念,以便考试时迅速做出判断。例如:抒情散文、托物言志、夹叙夹议等。,尤其要注意文章的题目、开头和文章的结尾它们往往能较明确地透露文章的主旨。,如:2006北京卷给书虫当夫人题目不是“书虫” ,说明本文不是单单塑造书虫(丈夫)的形象,而且写了自己站在妻子的角度对丈夫的观察、理解、钦敬,以及自身的感受。,21题:文章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

4、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题目的要求非常明确具体,一是“当夫人”(不是别的什么人)的感受,二是要结合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而不是全文)。这样的话,答案就必须从“丈夫耐心倾听”和“妻子向丈夫倾诉”这两个方面去概括“当夫人”的感受,缺了要点就要扣分。,原文最后一段有关语句:“现在我常常是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他总是谦虚地说想听听我的意见” ,“有时我也会不经意地把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说给他听,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上才发表些意见。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样吝于言辞,后来才悟出他准是把我念叨的一切也当成书给吃了下去。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

5、,答案 要点一:丈夫耐心倾听而少插嘴,使妻子感受到丈夫的关怀、理解与尊重。 要点二:妻子在向丈夫的倾诉中,也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二、全面审题,1、读题干,找信息 认真读懂题干,明确答题方向、要点,题干的要求同时就是答题的提示、思路。,2、查语境,找关系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然后还要认真搜索相关信息区的前后,看是否有与之有并列或承接或递进等关系的语句、段落。,主观题题型,1、内容:主旨及字、词、短语、句子、文段的理解 2、艺术手法:修辞及作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通感)表现手法(对比、反衬、夸张、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欲扬先抑)人称及作用

6、(一、二、三人称)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方法及作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抒情方式(直接、间接),语言特点,1、清新:新颖,不落俗套,如朱自清 2、平淡: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如赵树理 3、绚丽:词藻华丽。情丝奇幻,如杨朔 4、明快:直接,明快、爽朗,如魏巍 5、含蓄:意在言外曲折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 6、简洁: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7、幽默、辛辣,人称作用,1、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表达思想,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直接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7、,叙述顺序,1、顺叙:按某一顺序(时空)清楚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和中心事件作必要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待,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生动形象 2、比拟:色彩鲜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述透辟,条分缕细,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

8、象。,三、规范答题,1、看赋分,配答案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4分题答案至少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三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1)、(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如果未标明序号,考生也应该心中有数,不可只答一点了事。如果题干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哪些”等提示,更要认真把握住,切记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2、强化文本意识、语境意识 答案一定直接或间接来自文本,要关照上下文,“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不可孤立地解答词语句子的含义。 “语汇义”是词语的一般意义,它是得到公认的规范意义。而高考中考查的是“语境义”,即特指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它往往不是指词

9、语的表面意思,而是词语在文章中的深层含义。,3、能用原文作答的不用自己的话答,这是一条黄金法则。因为主观阅读题考查的是学生有没有看懂文章,不是对文章的看法,原文是最接近作者写作意图的内容,用原文作答可以避免出现错误观点。,4、不用修饰性语言答题通俗地说,文章为表现需要是“湿乎乎”的,而你的答案为明了需要则需是“干巴巴”的,有些考生在答题时所用语言比文章本身还要有文采、有内涵,试问阅卷老师尚需体会分析才能明了的答案,如何能让别人看得出你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简单地说,回答主观阅读题要直来直去,不要拐弯抹角。,解释词语、句子的含义 示例:2006年北京卷第北京卷第19题 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6分)解

10、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1)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2)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答案:“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意识先于存在”化用哲学术语,是说东西已经被挪动了位置,自己仍然按照先前的记忆去找,自然找不到了。,解题方法:对照原文相关信息,逐词加以解释,将喻体还原为本体。,四、完整表达,1、回答问题要围绕“中心意思”作答,这也是归纳中心意思的意义所在。很多考生疑惑自己答的内容不少,为什么得不了分,主要原因就在没有围绕中心答题。每道答

11、案都争取做到与中心意思有关。,2、联系上下文作答,答案要尽量与文章具体内容结合,这样的答案才能做到充分准确。例如题目问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仅答“承上启下”是远远不够的,答案中要详细出现承上面什么内容,启下面什么内容,为什么需要这样写等等。,3、提高语言整合能力语言要准确、简洁、通顺,要符合题目要求包括字数、句式、角度等。,主观表述题提示:,首先要注意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包括有几问、问题的角度、类型、字数等。,尽量用原文回答,或利用原文的关键词,加以改造、拼接、组合。,必须使用自己的语言时,要紧扣题干,选择恰当的句式,尽量简洁。,固定题型例举,文章结构:开篇作用不外乎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引起读

12、者思考注意,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部分文段主要是过渡,起承下启下用;结尾一般是与上文呼应,卒章显志,首尾照应,与题目照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文章开头的作用常常是:提出问题、引出下文、交待背景、渲染氛围、作铺垫、设悬念、与下文形成对比,等等。,文章结尾常常是:照应开头、形成呼应、揭示主旨(卒章显志)思想升华、等等。,人称转换的作用常常是:行文角度的变化,便于抒情,便于与读者交流,使读者感到更亲切,等等。,示例:2002北京卷第20题第二段中所说的“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指的是什么?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4分),第二问考查关于人称转换的作用,2000年(文本长城)问法

13、略有不同试题是“这篇散文,作者主要使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从题干看,一是问“好处”,一是问“作用”,其实,两种问法,答案的落脚点是一样的。,解答这类问题,要回答出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手法,写了什么,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再略作分析即可。,本题答案: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景和氛围。,常见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衬托、对比等 修辞方法:比喻、排比、设问、拟人,择死与择生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抑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

14、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着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主题词,文章由此切入展开,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作者将依此进行阐述,对这三句话的理解是重要题点,结论,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