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整道教,道教的思想资源,、三代(尧、舜、禹)时期天人合一思想的规模 。 、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演变(五行、八卦,与干支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与神仙故事。 、汉初内用黄老的政策与道家的神仙方士之术的兴盛。 5、东汉重视图谶开启道教的先声,、三代(尧、舜、禹)时期天人合一思想的规模,三代文化自确定天、神、人三位一体的思想以后,后世儒家的天人合一学说,与道家人神同体的观念,以及道教的敬天、事神等宗教仪式的建立,都是基于中国上古三代文明而出发,若加以神格化,便形成为宗教思想,如加以人格化,便成中国的人文哲学。,、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演变,在夏、商历史过程中,建立抽象的天文数学符号,所谓十天干与十
2、二地支以及干支排比的甲子、乙丑等六十花甲;更有五行、八卦,与干支配合,附以天神的观念与名称,用来解释人事、物理等,充满神秘的宗教意味,成为后来道家与道教思想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与神仙故事,当春秋、战国期间,专门从事天文、地理、医药、养生等的术士,自成流派。但一律受到鄙视,名之谓“方伎之士”。他们认为一个人可以用各种修炼方法,修到长生不老而变成神仙,最后进而与天地日月同寿的境界。这便是后世神仙思想的渊源,也是后来道教中心思想的精粹。,、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与神仙故事,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率七萃之士驾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等骏马从洛邑出发北行越太行经由河套然后折而向西穿越今
3、甘肃青海新疆到达帕米尔(西王母之邦)。竹书纪年称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见西王母,其年王母来朝,宾昭宫,似乎亦非凭空捏造。,、汉初内用黄老与神仙方士之术的兴盛,道家的神仙方士之术,到汉武帝之世而昌盛,开启后来东汉、魏、晋道家神仙方术思想的基础。再变而有北魏正式道教的形成。但相对的,所有荒谬不经、牵强附会的道术,也因汉武帝时代而发达。,5、东汉重视图谶开启道教的先声,由于光武相信图谶,所以影响后来阴阳术数之学与谶纬预言之说大加流行。故东汉以后,学术思想的演变,约由两个不同的方向会归于道教:,理论与技术的结合:魏伯阳的弘扬神仙学术,由于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士之术,与老子、庄子的玄学,以及阴阳术数与
4、周易的学术,出此人彼,互为矛盾。至于东汉期间,便有吴人魏伯阳,认为周易及老、庄之学,与修炼丹药而成神仙的方术,原理互通。,理论与技术的结合:魏伯阳的弘扬神仙学术,周易参同契一书,以说明修炼神仙方术的不易原则,而使丹道修炼方法,成为有体系、有科学基础的哲学理论。于是神仙丹道之学,由此大行,参同契一书,也成为千古丹经鼻祖,后世道教与神仙家,尊崇魏伯阳为“火龙真人”。,道教形成的三个原因,(一)由于东汉末期世家门阀的形成,凡士大夫的世家子弟,占据要津,把持上层社会,造成有名的“党锢”之祸。致使高明才智之士,相率逃避现实,走向贤者避世,其次避地的隐士生涯,以慕道求仙相掩护,就造成白日飞升与尸解等故事,
5、于是道成仙去之说,益见流行。,汉末、三国期间的怪诞传说,当汉末、三国期间,时逢乱世,怪诞传说繁兴,凡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而又为当时与后世乐于称道的神仙故事,为道家神仙传等书所采信录取的,如刘晨、阮肇、麻姑、费长房、钟离权、左慈、于吉等,皆为后世道教确信为神仙之流,不下一二百人。,道教形成的三个原因,(二)汉末朝政腐败,外戚、宦官、巨室,互相操持政权,豪门、巨族,奴役隶卒,私相敛财,于是武勇之士,便游侠江湖,聚众据险以自固,并且利用图谶之说与道术相号召,形成据地称雄的力量,渐启以道术组织宗教的形势。,张道陵与张鲁,到汉末桓、灵时代,有沛国人张道陵(初名陵),本是太学诸生,博通五经,及其晚年,忽然
6、感叹读书无益于年命之事,遂学长生之道,自称得黄帝九鼎丹法,因无资财合药,闻蜀人纯厚,易于教化,乃与弟子入蜀,居鹄鸣山中,著作道书二十四篇。,五斗米道,三国志张鲁传:“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学者,出五斗米,故世称米贼。”后世又称其为“五斗米道”。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到了张鲁行道的时期,已经据有东川,掌握实际的地方行政权,设官置吏,皆以鬼神之道命名,俨然为一路诸侯,而执掌政教合一的实权。,天师道,天师道尊崇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以老子想尔注传世教民,信奉的主要经典还有太平洞极经、太清经、太玄经、正一经、五斗经等。,天师道,规定教徒:一要诵习五千文,二不妄
7、祀,三有罪首过,四符水治病,五用章表与鬼神为誓约,六修桥铺路,七行黄赤之道,八置祭酒,设立二十四治以领道民,九收信米五斗等。,张角与太平道,汉末灵帝中平元年,巨鹿人张角,称事黄、老之术,遣弟子散游四方,十余年间,设立三十六方。所谓方者,犹如汉代政制的大将军。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师。事败,角即驰敕诸方,一时俱起,皆衣著黄巾,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宝称“地公将军”,梁称“人公将军”。,道教形成的三个原因,(三)佛教的输入,促使民族文化抗拒思想的发生。佛教哲学,又如天际神龙,见首而不见其尾,挟雷霆万钧之势,源源输入,于是醉心玄真,寄情高远之士,极力寻求周易、老、庄的幽微,及神仙方士的修
8、炼方法,拟与佛法一争高下,乃产生道家哲学的理论根据。,外来宗教的刺激,当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五岳诸山道士,由于宗教心理的驱使,奋然群起,欲与佛教一较长短;如南岳道士褚善信,西岳道士刘正念,北岳道士桓文度,东岳道士焦德心,嵩岳道士吕惠通,诸山道士费叔才、祁文信等一千三百一十人,上表奏称与佛教较法之事,见载于佛道论,当时虽然没有正式建立成为一大宗教,却因受到外来宗教的刺激,已隐然生起抗拒的运动。,魏晋时期的道术的几个特点,道家在汉末一变,而有张道陵的道术,后来成为江西龙虎山天师世家的道统,宋元以后,又成为道教一大派系而称为“正一派”。,许旌阳:道家向儒家靠拢,在东晋时期,许旌阳在江右以道术整治南昌
9、、九江间,提倡传统文化的孝道,创立净明忠孝教。以弘扬忠孝为敦品立德之本,以立功济世为普利民生之基,其道功修炼的方法,并重男女夫妇双修,具房中正统的法术。,道佛思想的冲突与调和,当魏、晋时期,西域佛教名士如支谦、支亮、支遁等人,留居中国,且与魏、晋时期国内诸名士,都有密切交往,学问切磋,也彼此互有增益。国内佛教名僧如道安、僧肇等辈,都是深通中国文化如“三玄”等学,甚之,援道家名辞理念而入佛学,乃是非常普通的事实。,道佛思想的冲突与调和,佛教禅定之学,与道士修炼内丹之方,其基本形式与习静养神的根柢,完全形似。佛家出家观念,与道家避世高蹈的隐士观念,也极相同。佛家密咒、手印与道术的符箓法术,又多共通
10、之处,于是融合禅定、瑜伽、丹道而为一的后世正统道家内丹修炼方法,便于此时深植种子。,最重要的还是炼丹的技术。,道教的终极梦想乃是成仙得道,所以魏晋时代道教最重要的内容还是练丹。葛洪所著抱朴子传述的丹道,以炼服药物而成神仙为主,以栖神存想为用,实为传统方士派的正统学术。,北魏时代道教的定型,北魏道士寇谦之,好仙道,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忽遇大神,称太上老君。谓谦之曰:自张道陵以来,地上旷职,吾授汝天师之位,锡汝云中新科。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宁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加以服食闭炼。,道教的清整,据此可知,由汉末、魏、晋以来张道陵所创的教法,以及神仙
11、道士的丹诀等,一到北魏寇谦之时代,遂加以变更,成为正式的道教。,寇谦之在北方的具体改革,一、取消蜀土宅治之号,不再沿用五斗米道以师为治的管理体制。二、废除天师祭酒道官私置治职和世袭旧制,改革三张祖孙世袭天师之位的传统。三、革除三张时期租米钱税制度,道民只需交纸三十张,笔一管,墨一锭,以供修表救度之用。,四、除去男女合气之术。 五、宣示“新科之戒”,提倡礼法,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增订道教戒律和斋仪。 六、吸收佛教“轮回生死”之教义,宣讲善恶报应之说。,陆修静,首先,陆修静禁止道官自行署职,实行按级晋升的制度。,道民受箓之后,有功者才能升迁。从十将军箓五十将军箓、散气道士、别治道官、下治道官、配治
12、道官,以及下、中、上八治道官。其最高者,即“能明炼道气,救济一切,消灭鬼气,使万姓归伏”的道师,才能拜署上八治中的阳平、鹿堂、鹤鸣三治道职。,第二,陆修静十分重视道教斋仪的作用,他汲取儒家的封建礼法、道德规范以及佛教的“三业清净”的思想,从而使道教斋法不仅有了系统的仪式戒科,而且使斋戒仪范的理论更加完备。制定了“九斋十二法”的斋醮体系。并撰述一系列斋戒仪范之书。,第三,陆修静对道教经典进行整理和分类。,元嘉十四年(437),即着手刊灵宝经,编撰灵宝经目。泰始三年(467),“总括三洞”,校理卷数目录,于泰始七年奉敕撰三洞经书目录。陆修静共著录道家经书并药方、符图一千二百二十八卷。陆修静在整理道教经典的同时,又创造了三洞四辅十类的道教典籍分类体系,为隋唐以后历代整理道书,编修“道藏”所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