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港珠澳大桥 中国(香港)主讲:卿月明制作 :汪明珠 王与 卿 月 明 江琴 2013.11.17 港珠澳大桥 世界最大桥隧结合工程 工程投资额: 726亿元 工程期限: 2003年 2016年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特大型桥梁隧道结合工程 ,横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主体工程全长约 35公里。项目研究始于 2004年, 2005年基本确定工程方案,西岸着陆点为珠海拱北和澳门明珠,东岸着陆点为香港大屿山西北的散石湾; 2006年粤港澳三方商定大桥采用 “ 三地三检 ” 模式。该桥通车后,由香港开车到珠海或澳门,只需要 15-20分钟,目前行船需一个小时。有助吸引香港投资者到珠江三角洲西岸
2、投资 ,并可促进港、珠、澳三地的旅游业。 2008年 7月 29日,为加快兴建港珠澳大桥项目进度,广东省、香港、澳门三地政府考虑由企业投资改为政府出资,以收费还贷的方式建设,目前三地政府已经达成共识。 大桥 工程全长 49.968公里 ,采用桥隧组合方案,共设 6处通航孔。其中海中隧道 6.753公里、海中桥 28.525公里 ,桥隧合计 35.578公里。海中桥隧为设计速度每小时 100公里的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桥面宽 33.1米;珠海侧连接线 13.89公里,采用设计速度为每小时 80公里的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口岸与大桥设连接匝道桥,设计速度为每小时 40-60公里。 大桥建设进入
3、施工设计阶段,第一道难题摆在了工程师的面前。 桥梁和海底隧道的贯通,首先需要找到一座岛屿,能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然而没有任何岛屿可供使用。 唯一的办法是修建人工岛。 密集的海床勘探工作迅速展开,随后,一个大胆的设计方案被提出来:圆钢筒围岛计划,即用一组巨型圆钢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然后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港珠澳大桥人工岛施工过程中,中交集团下属的上海振华重工,派出 “振华 17”号货轮,从上海长兴岛基地,运载 8只巨型钢桶,至 1600公里外的港珠澳大桥施工海域。全部 120个巨型钢桶,重量超过 5.4万吨。 “振华 17”是一艘 7万吨级特种船,主要用于装载重大设备,船长 225米,船宽 4
4、0米。2011年 5月 15日,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首个钢桶顺利振沉至设计位置,标志着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工程正式实施。这个钢桶直径 22米,高 41米,重达 450吨。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派出 1600吨级大型浮吊将其振沉到位。 大 桥建设进入施工设计阶段,第一道难题摆在了工程师的面前。 桥 梁和海底隧道的贯通,首先需要找到一座岛屿,能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然而没有任何岛屿可供使用。 唯一的办法是修建人工岛。 密集的海床勘探工作迅速展开,随后,一个大胆的设计方案被提出来:圆钢筒围岛计划,即用一组巨型圆钢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然后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 按照设计,围岛总共需要 120个超级大的圆钢
5、筒,每个圆钢筒的直径达到 22.5米,相当于篮球场那样大,高度 45米,相当于 18层楼的高度,而重量将达到 550吨,相当于一架 A380空中客车。 制造这些圆钢筒,对中国的工程师来说,还是第一次。圆钢筒围成的人工岛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施工远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东西人工岛由 120个钢桶围成岛壁结构。其中西岛 61个、东岛 59个、单体重约 450吨,其高度根据海床地质情况分别为 40至 50米不等。2011年 12月 7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东人工岛,最后一个钢圆筒沉入海底,标志着为期近 7个月的东西人工岛围护钢圆筒振沉完美收官,顺利实现了双岛 “ 当年动工、当年成岛 ” 。港珠澳大桥西人
6、工岛基础施工完成后全景。钢桶全部打下后,在基础内部抽干海水,填入 200万立方米的沙子,夯实压紧形成人工岛的建筑基础。钢筒外围还会抛石加固,形成一个斜坡,保护人工岛的基础部分。即使百年之后,钢桶全 部锈蚀 ,也不会影响人工岛的基础安 全。“ 一条 6.7公里长的海底隧道、一条 22.9公里长的跨海大桥 ” ,2009年,这一在中国跨海大桥历史上最具想象力的方案被批准实施。在深海里建隧道,工程师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采用盾构技术,中国的盾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在这里,工程师们不得不放弃。因为考虑海洋环境的影响,阻水率必须控制在 10%。沉管隧道技术成了唯一的选择。这个技术是在海床上浅挖出沟槽,将预制好
7、的隧道沉放到沟槽中,然后进行水下对接。超 长的海底隧道除了地震,大桥还不得不面对一位 “ 常客 ” 台风。伶仃洋海域是台风多发地,每年超过 6级以上风速的时间接近 200天,韧性强的钢梁会在风力的作用下自然摆动,一旦造成频率相同,就会产生共振,后果不堪设想。经过在 大桥上加上溢流板以后,可以使得原来在 7级风作用之下的振幅一下子降了85%。 中 交四航工程研究院做过一个测试,证明 钢筋混凝土 在氯盐的作用下会发生锈蚀,最后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甚至于剥落。 如何来保证大桥长达 120年的使用寿命?根据 20年的测试数据,港珠澳大桥工程师柴瑞和他的团队最终找到一个抵抗氯盐的好办法,一种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由此诞生,它抵抗氯离子的能力比普通混凝土提高数倍以上。然而,在伶仃洋,桥墩最大的威胁不全是来自风浪,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危险 氯盐。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