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纳谏与止谤-高职.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707980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3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纳谏与止谤-高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纳谏与止谤-高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纳谏与止谤-高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纳谏与止谤-高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纳谏与止谤-高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五年制高职 语文,纳 谏 与 止 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臧克家,作者简介,臧克家,现代诗人,山东省诸城县人,1905年生。1923年开始写诗,以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等名噪诗坛。抗日战争期间奔波于前线,写了大量歌颂抗战的诗篇,后主编文讯月刊,出版了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宝贝儿冬天生命的零度等。解放后历任诗刊的主编和顾问,并参加文联和作协的领导工作,出版了许多诗集和散文集。他的大部分著作,收在臧克家散文小说选和六卷本臧克家文集里。他的诗多以农村题材的主,语言朴实,文字严谨。他的文章也有相同的特点。,朗读课文,要求: 在生字词、典故下作记号,供课堂研究。,词语补释一:,弥笃:更加淳厚。 笼络:用

2、手段拉拢人。 气度:气魄和度量;气概。 天渊之别:像天上和深渊一样的差别。比喻差别极大。文中是说周厉王与齐威王对待进谏态度的根本不同。 借鉴: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 仗势凌人:依仗某种权势欺侮别人。 贻误:错误遗留下去,使受到坏的影响。 天网恢恢:天道像一个广阔的大网,作恶者逃不出这个网。文中指“四人帮”作恶多端,难逃正义的惩罚。 亵渎:轻慢;不尊敬。,词语补释二:,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 推卸。文中指暴君所加给的罪责无法摆脱。 美芹之献: 地位低微的人提出好的意见。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止老百姓议论比防止河水泛滥还更严重。 道路以目: 在路上相遇

3、,只是互相看看,心里有怨怒,可是什么话也不敢说。 土壅而川决: 无论怎样用土来阻塞,汹涌的河水还是冲破了障碍。文中用以形容周厉王“止谤”,终于遭到了崩溃覆灭的下场。 文过饰非: 掩饰过失、错误。 得意忘形: 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本文典故简介一:,“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 语出论语子张,原文为: 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美芹之献 出自列子扬朱,其中说: “昔人有美戎菽,甘苔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晒而怨之,其人大惭。”戎

4、菽,一种豆类。苔茎,苍耳的茎。芹萍子,芹萍的种子。芹萍指一种水生草木植物,后来用“芹献”或“献芹”作为谦词,表示自己的意见无足轻重或礼物微薄。文中所说“采纳美芹之献”,指要采纳别人的意见。 比干被挖心 据史记殷本纪载: “纣愈淫乱不止比干曰: 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怒曰: 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本文典故简介二:,唐太宗与魏征 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谏臣,以直言敢谏著称。他原来曾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后来又在太子建成手下干事,曾劝过建成杀掉李世民。后来李世民看他为人直爽,有胆识,不但没有记恨反而重用了他。魏征向唐太宗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看到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也敢当面提

5、出,有时甚至同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弄得唐太宗下不了台阶。魏征死了后,唐太宗很伤心,他说: “人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今魏征殁,朕亡一鉴矣。”,阅读P113召公谏厉王止谤并理解大意(1),周厉王很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受不了王的虐政了!”厉王很生气,找了个卫国的巫人,让他监视说厉王坏话的人,巫人把说坏话的人告诉厉王,厉王就把他杀掉。百姓没有谁敢说话了,在路上只能用眼光互相示意。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住坏话了,终于没人敢吱声了。”召公说:“这是堵住了百姓的嘴了。堵住百姓的嘴,比阻住大水还要厉害。壅塞住的水一旦溃决泛滥,

6、必定伤害许多人。老百姓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都是开通沟渠使洪水疏通,治理百姓的则开导他们说话。所以天子听政时,让三公九卿直到列士都进献讽谏的诗,盲人乐师进献反映民意的乐曲,史官进献史籍,少师进献规劝的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讽谏的诗,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的文章,百工去进谏,百姓把话传上来,左右的近臣要尽规劝的义务,亲戚要为王补过,阅读P113召公谏厉王止谤并理解大意(2),察正,乐官和礼官要教诲他,太师元老要进行劝戒、警告,然后国王才考虑取舍,付之实行。所以国王行事才不致同情理相违背。百姓有嘴就像土地有山河一样,财富用品都是从山河生产出来的: 就像土地有宽广平坦、有低下潮湿,有的可以灌溉一下,衣

7、服食物都是从那里生产的。由于人民用口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坏才能显现出来。百姓认为好的加以推行,认为坏的加以防范,用以大大增加衣食等财富。百姓发表意见是早在心里考虑而后说出口,是成熟了才自然流露出来的,怎么能采取堵塞的作法呢?如果堵住他们的嘴,那能有几个人拥护呢?” 厉王不听,因此百姓没一个人敢说话了。三年之后,百姓们恨极了,就把厉王驱逐到彘地去了。,解题:,本文思路:,文章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 第二部分:(29自然段) 第三部分:(1011自然段) 第四部分:(1213自然段),研究第一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感到格外亲切。,用了两个比喻“读好文章,如饮醇

8、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提出所读文章,以扣副题并引起下文。,研究第二部分(1),第二部分:(29自然段)借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追古思今,加以对照。,可分两层:第一层(26自然段)追述历史。 第二层(79自然段)联系现实。,研究第二部分(2),2自然段:先提出大前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古代帝王设置言官帝王能听逆耳之言不多但少数聪明者能从谏如流(唐太宗与魏征)而齐威王与邹忌是最典型的圣君贤臣。论述过程先由因到果,再连续两次转折,最后举例推出邹忌和齐王。由具体到抽象,从一般规律到典型人物,不但显得自然,而且又突出了所谈人物的地位。 3自然段: 与上文

9、提出的唐太宗与魏征和齐威王与邹忌相对照而写到因尽忠进谏而被挖心的比干和被放逐的屈原,说明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4自然段: 赞佩齐威王纳谏的大智与风度。 5自然段: 用周厉王止谤因而垮台情况与之相对照。 6自然段: 指出两种态度两种结果。,通过追述历史,说明了纳谏的可贵和止谤的危害。,研究第二部分(3),第二层(79自然段)联系现实。7自然段: 指出历史是一面大镜子,大可借鉴。由古向今过渡,为引出本文的主旨创造条件。 8然段: 联想到现在有些领导同志怕听逆耳之言,甚至进行打击报复,也将难免垮台。 9自然段: 联想到“四人帮”以棒止谤,终被清算。,从两个方面联系现实与历史相对照,鲜明尖锐,发人深省

10、。,研究第三部分,第三部分:(1011自然段)写作者的具体感受。 10自然段:感受之一: 取得成果要双方合作,既要有敢谏的良臣,又要有能纳谏的明君。 11自然段:感受之二: 进谏也要讲究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并具体分析了邹忌进谏的巧妙方法和良好的效果。,本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来阐述。,研究第四部分,第四部分:(1213自然段)根据历史教训,向各级领导同志提出提出忠告。 12自然段: 联想,忠告各级领导同志学习齐威王的态度,也“悬赏纳谏”,以改进工作,推动四化前进。 13自然段:希望人们能付诸实际行动盍试为之。,本部分揭示文章题旨,水到渠成,令人信服,具有感召力。,全文结构研究,全文结构属递进式:

11、“重读”古今对比感想提出忠告,层层推进,步步加深。 第二部分采用对照式,鲜明突出,印象深刻。,写作特点:,一、在层进式论证中采用了对照式的论证结构,对比强烈,是非鲜明,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二、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三、语言简练、形象、生动: 文章的语言十分考究,不但用词丰富、准确、而且使用了排比、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并富有节奏感。,举例一,对仗的使用: “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 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 “批龙鳞,逆圣听” 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 四字句的使用: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 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 “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 作用:工整、有节奏,凝练有力。,举例二,比喻的使用: 如饮醇酒”“如故人重逢”“土壅而川决”“历史是一面镜子”“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以冰棍对付热情”“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个冷水澡” 作用:贴切、生动。,举例三,对比论证,课后作业,一、积词并解释二、 P: 113 二三、 P: 113 三,同学们,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