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 年 第 4 期( 总第 345 期 ) GLOBAL EDUCATIONVol45No4, 2016! 本 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 2012 年度重点课题 “高中阶段的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 课题批准号 : AHA120004) 成果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张 华摘 要 “核心素养 ”是适应信息时代对人的自我实现 、工作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新挑战而诞生的概念 。“核 心素养观 ”是我国当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 , 它指向于构建我国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 。自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以来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欧盟和美国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确立起影响深远的核
2、心素养框架 , 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 。当前 , 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即协作 、交往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 , 即 “4Cs”。核心素养是人解决复 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 。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 , 需要恰当处理素养与知识 、素养与情境 、素养与表现 、核心素养与基本技能之关系 。关键词 核心素养 ; 信息时代 ; 人性能力 ; 批判性思维 ; 创造性 ; 协作 ; 交往 ; 情境学习作者简介 张 华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 杭州 311121)自 2015 年 1 月 起 ,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开始系统修订 。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
3、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 创造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 。为充分体现信息时代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特点 、新需求 , 教育部一方面立足我国 “立德树人 ”的根本要求 , 另一方面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 , 确立 “核心素养 ”这一观念 , 将之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 , 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 , 亦可称为素养本位的课程体系 。核心素养既是课程目标 , 又是一种新的课程观 。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 , 是构建我国信息时代课程体系的出发点 。一 、核心素养概念诞生的时代背景要 准确理解 “素养 ”或 “核心素养 ”的内涵 , 必须把握此概念诞生的时代背01景 , 否 则难登堂奥 。当今世界所
4、有最著名的核心素养研究框架 , 无论源自国际组织还是特定国家 , 均指向于 21 世纪信息时代公民生活 、职业世界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新特点和新需求 。因此 , “核心素养 ”的别称即 “21 世纪素养 ”( 21stcenturycompetences) 或 “21 世 纪技能 ”( 21stcentury skills) 。例 如 , 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的国际组织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OECD) 与欧盟委员会 ( EuropeanCommission) , 前者核心素养框架的总名称为 “为 了新千年学习者的 21 世纪技能和素养 ”( 21stcentury skills and comp
5、etences for new millennium learners) , 后 者的核心素养框架则是建立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 , 其名称为 “为了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 ”( 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 二者均旨在应对 21 世 纪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挑战 。世界上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的国家为美国 , 其中执牛耳的研究组织为美国教育部与苹果 、微软等公司机构联合发起的 “21 世纪技能伙伴协会 ”( Partnership for 21stCentury Skills, P21) , 以 及思科 、英特尔和微软赞助成立的“21 世纪技能教学和评估委员
6、会 ”( Assessment and Teaching of 21stCenturySkills) , 二 者均指向于 21 世纪信息时代的新特点和新需求 。 在 英文中 , skill 的涵义是能力 , 与 competence( 素养 ) 几乎同义 。技能 “意味着应用知识和使用专门技术 ( know-how) 以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ability) ”。参 阅 : Gordon, Jean et al Key competences inEurope: Opening doors for lifelong learners across the school curricul
7、um and teacher education J Case Networkeports, 2009( 87) : 39人 类进入 21 世纪以后 , 信息通讯技术 ( ICT) 出人意料地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 , 使人类社会快速迈入信息时代 , 这与 20 世纪的工业时代形成鲜明对比 。如果说 “20 世纪素养 ”对应的是工业时代 , 那么 “21 世纪素养 ”对应的则是信息时代 。21 世纪信息时代的新特点究竟是什么 ? 首先 , 由于信息通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社会经济运作模式和人类职业世界发生深刻变化 。运用新知识 、新思想和新技术实现快速产品创新和全球贸易 ,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经济
8、发展的核心 。与此同时 , 伴随计算机和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 , 人类的许多工作正在被机器所代替 。人类的经济模式正快速转变为全球经济和知识经济 。人类社会正快速进入知识社会 ( knowledge society) 。所谓 “知识社会 ”, 即是人的知识 、思想和技术成为商品的社会 。曾参与过 OECD 核心素养框架研究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列维 ( Frank Levy) 和莫奈 ( ichard Murnane) 这样写道 : “主要由常规认知工作和常规手工劳动所构成的工作 , 此类劳动力的份额正日益下降 , 因为此类任务最容易通过编程让计算机去做 。国家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比例则是那些强调专家思
9、维或复杂交往的工作 , 此类任务计算机不能做 。” 1这 里的 “专家思维 ”和 “复杂交往 ”可能是对 “21 世纪素养 ”最浓缩的概括 。所谓 “专家思维 ”( expert thinking) ,亦 可称为 “专家决策制定 ”( expert decision making) , 是指在特定情境中 , 当 所有标准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均告失败时发明新方法以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 。 2这11是 一种认知性能力或素养 。所谓 “复杂交往 ”( complex communication) , 是 指在复杂的 、不可预测的社会情境中 , 通过提供各种解释和示例以帮助他人掌握复杂概念 、促进复杂对话
10、延续和发展的能力 。 3这显然是一种非认知性能力或素养 。当重复性的常规工作被计算 机所取代的时候 , 人类就必须从事计算机不能代劳和胜任的复杂工作 , 也因此必须发展计算机所不具备的复杂能力 , 即以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能力为核心的 “21 世纪素养 ”。这类复杂工作以创造 、发 明 、交往为核心 , 职业世界的从业者也就由工业时代的 “常规生产工作者 ”转变为信息时代的 “心灵工作者 ”( mind workers) 。在知识经济时代 , 无论是产品还是其生产过程 , 均日益关注其科技创新水平 、审美品质和服务意识 , 即关注其 “附加值 ”。“在这种新的经济环境中 , 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附
11、加值 ( adding value) 是 日益增长的职业和收入的关键 。” 4此 外 , 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由此导致的产品的快速创新 , 人类职业的变化日益加剧 : 旧职业快速淘汰 , 新职业不断涌现 。“伴随全球经济的继续演进 , 从业者在其工作生涯中预计将更换七次或八次工作 。” 5因 此 , 未来教育不仅要为创新驱动的职业做好准备 , 还要为尚未诞生的职业做好准备 , 具有广泛迁移性的核心素养因而成为教育的首要目标 。其次 , 信息通讯技术和全球化使人的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 。在信息时代 ,每一个人都是 “数字公民 ”( digital citizenship) , 怎 样合法地
12、、道德地 、负责任地使用信息通讯技术 ? 如今 , 世界各地的人工作 、生活 、交往在一起 , 社会和文化变得空前复杂和多元 , 怎样处理文化差异和多元化社会 ? 怎样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 并与他人合作 ? 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 , 价值观 、宗教信仰 、情感 、观点 、利益 、人际关系等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 怎样管理和化解人际冲突 ? 在日益网络化的社会 ,怎样运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手段发展 “社会资本 ”( social capital) 、“社 会技能 ”( social kills) 和 “跨文化素养 ”( intercultural competencies) ? 6信 息时代
13、为社会民主和公平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 怎样消除社会不公 、促进社会民主 ? 怎样在信息时代做民主社会的公民 ? 诸如此类的问题均对世界教育提出了挑战 。再次 , 信息时代为个人自由或自我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 , 无穷尽的信息洪流 、急剧加速的社会流动 、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 、大量涌现的新职业 、变幻莫测的虚拟世界 、诸如此类的新事物为个人选择和个性自由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 。另一方面 , 每一个人又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 , 饱受信息过载 、信息焦虑和信息疲劳的折磨 ; 虚拟世界又有可能使个人身份迷失 、自我概念模糊 ; 社会和职业的快速变化对个体的适应能力提出了空前
14、挑战 。个人如何在日益多元而快速变迁的信息时代 、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社会中自主行动 , 成为关系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新课题 。这意味着个体必须 “拥有强大的自我概念 ( self-concept) 和将个人的需要和需求转化为意志行为的能力 。这些意志行为包括 :决策 、选择与行动 。” 7正是信息时代经济新模式和 职业新形态 、社会生活的新特点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新需求 , 对传统的工业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挑战 , 核心素养概念应运而生 。21二 、核心素养内涵的比较研究为 把握 “素养 ”与 “核心素养 ”的时代内涵 ,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几个世界知名的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相关界定 , 然后得出我们自己的理解
15、。( 一 ) OECD 核心素养框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OECD) 在瑞士联邦统计局 ( Swiss Federal StatisticalOffice, SFSO) 的领导下 , 在美国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 ( National Center forEducation Statistics, NCES) 的大力协助下 , 于 1997 年末启动核心素养框架项目 ,即 “素养界定与选择 : 理论与概念基础 ”(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 , 简 称 “迪斯科
16、”计划 ( DeSeCo) 。本项目的直接目的是为 OECD 国家于同年启动的 “国际学生评定计划 ”( Programme for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简称 “匹萨 ”计划 ) 提供理论基础和评价框架 , 同时服务于另一个针对成人素养的国际评价计划 “成人素养与生活技能调查 ”( Adult Literacy and Life Skills Survey, ALL) 。“迪 斯科 ”计划于 2003 年发表最终报告 为了成功人生和健全社会的核心素养 , 8标 志着 OECD 核心素养框架的完成 。该项目历时 6 年 , 汇集社会学家
17、、评价专家 、哲学家 、人类学家 、心理学家 、经济学家 、历史学家 、统计学家 、教育学家 、政策制定者 、政策分析者 、工会 、雇主 、国内和国际机构等众多专家和利益相关者 , 至少调动 12 个国家的专业力量 , 经历多年理论与实践的检验 。因此 , 我们有理由说 , “迪斯科 ”计划代表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最高水平 。为适应技术的快速而持续变化 、社会日益差异而多元 、全球化所创造的人与人相互依赖的新形式 , OECD 确立 “素养 ”观念 。但它意识到 “在社会科学中 , 并没有关于素养概念的单一的使用 , 也没有广泛接受的界定和划一的理论 。” 9既然 如此 , OECD 在为素养下
18、定义时采用的是一种 “实用性概念取向 ”, 力图使所下定义 “尽可能明确 、言之成理 、科学上可接受 ”。 10准 此 , OECD 将 “素养 ”一词简洁界定如下 :素养 ( competency) 不只是知识与技能 。它是在特定情境中 、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 ( 包括技能和态度 ) 、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 , 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 , 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 、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 、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 。 11首 先 , 素养的共同价值基础是民主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 。“所 有 OECD 社会均对民主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达成共识 。” 12这 是 OEC
19、D 核心素养框架的价值基础 , 亦是 “复杂需要 ”的价值内涵 。其次 , 素养是一种以创造与责任为核心的高级心智能力 。“大 多数 OECD国家均重视灵活性 、创业和个人责任心 。不仅期待个体具有适应性 , 而且期待个体具有创新性 、创造性 、自我导向并自我激励 。” 13素养当然包括知 识和技能因素 , 但绝不是其简单叠加 。恰恰相反 , 惟有使知识和技能回到个人生活 、社会生31活 和职业世界的具体情境中去探究与实践 , 方有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 , 素养的核心是反思性思考与行动 。“反 思性 ( reflectiveness) 正居于核心素养之中心 ”, “反思性思维需要相对复杂的
20、心智过程 , 并要求思考过程的主体成为其客体 。” 14反思即回到自身 , 将 自身作为思考的对象 , 通过持续思考自身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一如杜威所言 , 这个过程即探究或问题解决的过程 。反思性亦体现了人的心智的自主性 。“核心素养拥有心智的自 主性 , 这包含了一种对生活的主动且反思的取向 。核心素养不仅要求抽象思维和自我反思 , 而且要求人们将自身与其社会化过程保持距离 , 甚至与其价值观保持距离 , 由此使人成为自身立场的原创者 。” 15无论反思性还是心智自主性 , 均 体现出素养是一种复杂的高级心智能力 。这种能力将创造性与责任心化为一体 , 是一种负责任的创造性 ,
21、或道德的创造性 。再次 , 素养是后天习得的 , 而非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 。“素养本身是在有利的学习环境中习得的 。” 16这 里的 “学习环境 ”不仅包括学校环境 , 还包括家庭 、社会 、职业 、经济 、政治 、文化等各种校外环境 。非但如此 , 素养的获得在时间上又是一个持续终身的学习过程 。最后 , 素养既是跨领域的 , 又是多功能的 。所谓 “跨领域 ”( transversal) , 是指素养在学校中表 现为跨学科性 , 在学校外则指跨越不同社会领域 , 如政治领域 、社会网络 、人际关系等 。所谓 “多功能 ”( multifunctional) , 是指素养能够 满足个人生活
22、、社会生活和职业世界各不相同的重要需要 , 帮助个人达到各不相同的重要目标 、解决不同情境中的各类问题 。 17适应不同情境 之需要的素养种类繁多 、难以穷尽 。OECD“迪斯科 ”计划所采取的策略是 : 本着实用的目的 , 选择并确立最根本 、最关键的素养 , 是谓 “核心素养 ”( key competencies) 。每一个核心素养均需满足三个条件 : ( 1) 对 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 ; ( 2) 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 ; ( 3) 不 仅对学科专家重要 , 而且对所有人重要 。 18这 体现出核心素养的三个特性 , 即价值性 、迁移性 、民主性 。准此 , OE
23、CD 确立了三类核心素养 : ( 1) 交 互使用工具的能力 , 具体包括 : 交互使用语言 、符号和文本的能力 ; 交互使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交互使用技术的能力 。( 2) 在异质群体中有效互动的能力 , 具体包括 : 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 ; 合作能力 ; 管理并化解冲突的能力 。( 3) 自主行动能力 , 具体包括 : 适应宏大情境的行动能力 ; 形成并执行人生规划和个人项目的能力 ; 维护权利 、兴趣 、范围和需要的能力 。三类核心素养的内在逻辑是人与工具 、人与社会 、人与自我之关系 。三类核心素养既非彼此割裂 , 亦非机械组合 。恰恰相反 , 它们有机联系 、互动 、整合 ,
24、 是适应不同情境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动态结构( constellation) 。 19由 此观之 , OECD 核心素养框架研究起步早 、站位高 , 理论基础雄厚 , 逻辑体系完整 。加之同时经历 “匹萨 ”计划针对义务教育终结阶段学生三年一次大规模检验和 “成人素养与生活技能调查 ”计划的检验 , 其科学性不断获得发展与确认 。总之 , “迪斯科 ”计划引领了世界核心素养运动 。41( 二 ) 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第二个世界著名核心素养 框架源自欧盟 。为应对全球化 、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 , 欧洲理事会 ( European Council) 将提供 “新基本技能 ”( the new ba
25、sicskills) 作为优先策略 , 同时强调终身学习 , “让学习从学前阶段延展到退休以后 ”。 202001 年 3 月 , 欧 盟理事会批准成立 “教育与培训 2010 工作项目 ”, 意为到 2010 年要建立起适应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欧洲教育和培训新体系 , 其核心是形成欧洲核心素养框架 。2006 年 12 月 18 日 , 欧洲议会 ( European Parliament) 和欧洲理事会联合批准这一框架 , 框架名称为 “为了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 : 欧洲参考框架 ”, 该框架由此成为欧盟及其成员国建立信息时代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该框架既汲取 OECD“迪斯科 ”计划的成就 ,
26、又充分体现欧洲教育的特色和发展需要 。其目的在于 : 开发欧洲知识社会所必需的核心素养 , 以作为未来教育目标 ;为欧盟成员国实现核心素养目标提供支持 。欧盟对 “素养 ”界定如下 : “素养是适用于特定情境的知识 、技能和态度的综合 。” 21这 里的 “情境 ”( context) 主要指个人情境 、社会情境和职业情境 。与此同时 , 欧盟对 “核心素养 ”这样界定 : “核心素养是所有个体达成自我实现和发展 、成为主动的公民 、融入社会和成功就业所需要的那些素养 。” 22这 显然是从具体功能的角度界定核心素养 。那么 , 究竟哪些是所有个体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欧盟列出了八大核心素养 :
27、 ( 1) 母 语交际 ; ( 2) 外 语交际 ; ( 3) 数学素养和基础科技 素养 ; ( 4) 数 字素养 ; ( 5) 学 会学习 ; ( 6) 社会与公民素养 ; ( 7) 首创精神和创业意 识 ( sense of initi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 ( 8) 文化意识和表达 。对 每一核心素养 , 欧盟首先给出了清晰界定 , 然后从必要知识 、技能和态度三方面做出了明确说明 。这八大素养 “同等重要 ”, “因为每一个都会对知识社会的成功人生做出贡献 。”其 中 , 许多素养之间相互重叠 、彼此交织 。由于这些素养名称均着眼于结果 , 且与具体
28、学科和生活相联系 , 对人的具体心智过程和心智能力未予明示 , 故 欧洲参考框架 的制定者又特别做了如下说明 : “有几个主题应用于整个参考框架 之中 : 批判性思维 、创造性 、首创精神 、问题解决 、风险评估 ( riskassessment) 、采取决策以及建设性管理情绪 , 在八个核心素养中均发挥作用 。” 23这意味着以上 所列心智过程和能力作为 “暗线 ”贯穿 、渗透于八大核心素养之中 。比较 OECD 和欧盟的核心素养内涵及框架 , 我们可得出下列结论 : 第一 , 欧盟的核心素养是结果取向的 , 且具体指明其应用领域与情境 ; OECD 的核心素养却更加抽象 、概括 , 且具有
29、过程取向 。第二 , 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由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两部分构成 : 母语交际 、外语交际 、数学素养和基础科技素养属学科素养 ; 数字素养 、学会学习 、社会与公民素养 、首创精神和创业意识 、文化意识和表达属跨学科素养 , 渗透于学科学习和活动过程之中 ; 而 OECD 的核心素养框架则只包含跨学科素养 。第三 , 欧盟的核心素养与相应的知识 、技能和态度的联系更加紧密 、明确和具体 ; OECD 的核心素养尽管亦强调在具体情境中综合应用知识 、技能和态度 , 但二者的联系却相对松散 、灵活和抽象 。这体现出两个框架对51素养或核心素养与知识 、技能之关系的理解 , 存 在微妙差异
30、 。( 三 ) 美国核心素养框架第三个世界知名的核心素养框架为美国的 “21 世纪学习框架 ”( Frameworkfor 21stCentury Learning) 。早 在 1990 年代初 , 伴随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应用 , 世界经济的许多方面均发生转型 。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 , 中国快速成为 “世界工厂 ”, 这加速了美国经济的转型 : 经济发展的 “外购 ”( outsourcing) 和 “离岸外包 ”( offshoring) 时代到来 。为因应经济变化 , 美国劳工部长于 1991 年成立了一个高端专家工作委员会 , 主要完成两项任务 : 确定 21 世纪所需要的工作技能
31、;评估美国学校是否正在教授这些技能 。该委员会于 2000 年发表 学校需要什么工作 的研究报告 , 指出 : “学校尽管诚实而有意识地努力适应新需要 , 但由于缺乏清晰且一贯的指导 , 学校依然延续着近百年前设计的教育体制和方法论 , 它所满足的企业组织的需要已迥异于今天 。” 24这对工业时代的教育体制 、内 容和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 。2002 年 , 美国教育部连同苹果 、思科 、戴尔 、微软 、全美教育协会等有影响力的私有企业和民间研究机构 , 成立 “21 世纪技能伙伴协会 ”, 简称 “P21”, 开始系统研制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所需要的 “21 世纪技能 ”, 波澜壮阔的 “2
32、1 世纪技能运动 ”( the 21stCentury Skills Movement) 拉 开帷幕 。经过几年努力 , “21 世纪学习框架 ”及相应的课程体系和研究报告系统推出 。如今 , P21 项目已进入第二个 10 年 , 美国越来越多的学校 、学区和州采纳并实施该框架 。它已成为引领美国乃至世界构建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课程体系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 P21 项目中 , “21 世纪技能 ”相当于 OECD 和欧盟框架中的 “核心素养 ”。P21 项 目这样界定 “21 世纪技能 ”: “21 世纪素养 ( literacy) 远超出基本的读 、写 、算技能 。它意指如何将知识和技
33、能应用于现代生活情境 。” 25由 此看来 , “21 世纪技能 ”有两个基本内涵 : 第一 , 它是一种高级技能或“素养 ”( literacy) , 其 对应范畴是 “基本技能 ”( basic skills) , 尽管它从不否认后者 ; 第 二 , 它是情境关联的 , 是知识和技能应用于 21 世纪生活和工作情境的产物 。基于这种认识 , P21 项目开发出了详尽的 “21 世纪学习框架 ”。 26该 框架由两部分构成 : ( 1) 核 心学科与 21 世纪主题 ; ( 2) 21 世 纪技能 。前者侧重知识 , 后者侧重技能 , 二者相互依赖 , 彼此交融 。“学 习 、信息和生活技能
34、 , 惟有与核心学科知识建立联系的时候 , 才能产生意义 。反之 , 核心学科知识惟有通过 21 世纪技能而获得的时候 , 才能被深入理解 。” 27在 该框架中 , “核心学科 ”( key subjects) 包括 : 英语 、阅读或语言艺术( language arts) , 世 界语言 ( world languages) , 艺 术 , 数学 , 经济学 , 科学 , 地理 , 历史 , 政府与公民 ( government and civics) 。值得注意的是 , 经济学成为核心学科之一 。“伙 伴协会相信 , 21 世纪教育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之上 。”但 这里的 “学
35、科知识 ”( content knowledge) , “不是指储存一堆 事实 ”, 28而 是指学科观念和思维方式 ,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像学科专家那样去思考 。一如杰出心理学家 、教育改革家布鲁纳 ( J Bruner) 所言 : “知识是过程 , 而非产品 。” 29“21 世 纪主题 ”( 21stcentury themes) 包 括 : 全球意识 , 金融 、经济 、商业和创业61素 养 ( literacy) , 公 民素养 , 健康素养 , 环境素养 。所有这些主题 , 均是源自 21 世纪情境的跨学科主题 , 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复杂的个人 、社会 、经济 、职业和全球问题 。因此
36、 , “21 世纪主题 ”不仅要求建立学科知识和真实生活情境的联系 , 还要建立不同学科知识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 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和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1 世纪技能 ”包括相互联系的三类 : ( 1) 学习与创新技能 , 包 含 “创造性与创新 ”、“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 ”、“交 往与协作 ”三种技能 ; ( 2) 信 息 、媒介和技术技能 , 包含 “信息素养 ”、“媒 介素养 ”和 “信息通信技术素养 ”三种技能 ; ( 3) 生活 与生涯技能 , 包含 “灵活性与适应性 ”、“首创精神与自我导向 ”、“社 会与跨文化技能 ”、“生 产性与责任制 ”( p
37、roduct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领 导力与责任心 ”五种技能 。三类 “21 世纪技能 ”的逻辑关系是 : 运用 “21 世纪工具 ”( 21stcentury tools) 发展学习技能与生活技能 ; 学 习技能侧重认知性素养 , 生活技能侧重非认知性素养 , 二者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由于 “技术已经并将继续成为 21世纪工作场所 、社区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驱动力量 ”, 30明 智 、负责任和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技术成为 21 世纪公民的基本素养 , 因此学生应发展信息素养 、媒介素养和信息通信技术素养 。由于创造 、创新和创业已经并将继续成为 21 世纪
38、知识社会的主旋律 , 学生需要发展学习和创新技能 。由于全球化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 , 个人生活 、社会生活 、文化生活 、职业世界的多样性 、复杂性 、异质性和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剧 , 成功人生和健全社会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生活和生涯技能 。我们可由此发现 “21 世纪学习框架 ”的如下典型特点 : 第一 , 它把核心学科和 21 世纪主题与 21 世纪技能既做了清晰区分 , 又使二者有机融合 , 由此使知识与技能相得益彰 ; 第二 , 它把核心学科与具有跨学科性质的 21 世纪主题既做了清晰区分 , 又使二者有机融合 , 由此使学科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相得益彰 ; 第三 , 它对 21 世纪技能做了
39、清晰分类 , 又恰当处理了彼此间关系 , 由此形成完整的 21 世纪技能或素养体系 ; 第四 , 它为如何实施 “21 世纪学习框架 ”提供了完备的支持系统 , 包括 “21 世纪标准 ”、“21 世 纪评价 ”、“21 世纪课程与教学 ”、“21 世 纪专业发展 ”、“21 世 纪学习环境 ”五个彼此联系的子系统 , 由此为框架实施提供了保障 。由此观之 , 美国 “21 世纪学习框架 ”清晰 、完备且操作性强 。如果说 OECD和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更有助于国家和地区进行教育改革的宏观规划与决策 ,体现出 “自上而下 ”的特性 , 那么美国 “21 世纪学习框架 ”则更有助于学校和学区从事
40、“校本化 ”课程与教学改革 , 体现出鲜明的 “自下而上 ”的特性和教育民主的追求 。( 四 ) 世界共同核心素养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 世界不同国家 、地区 、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均根据各自需求和传统 , 厘定信息时代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框架 。那么 , 人们对信息时代人类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达成了哪些共识 ? 荷兰学者沃格特 ( Joke Voogt) 等人在对世界上著名的八个核心素养框架进行比较分析以后 , 得出如下结论 : ( 1) 所 有71框 架共同倡导的核心素养是四个 , 即协作 , 交往 , 信息通信技术素养 , 社会和( 或 ) 文化技能 、公民素养 ; ( 2) 大多数框架倡导的核
41、心素养是另外 四个 , 即创造性 , 批判性思维 , 问题解决 , 开发高质量产品的能力或生产性 。 31这八大素养是人 类在信息时代的共同追求 , 可称为 “世界共同核心素养 ”。它 们将认知性素养和非认知性素养同时关注 , 体现了知识社会的新要求 。我们倘若对它们做进一步提炼 , 可化约为四大素养 , 即协作 ( collaboration) , 交 往( communication) , 创 造性 ( creativity) , 批 判性思维 ( critical thinking) , 由此构成享誉世界 的 “21 世纪 4Cs”。其 中 , 前两者属非认知性素养 , 后两者属认知性素
42、养 。这也呼应了前述列维和莫奈提出的 “复杂交往 ”与 “专家思维 ”两大核心素养 。世界共同核心素养即世界对信息时代人的发展目标的共同追求 , 体现了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要构建自己的核心素养体系和信息时代教育 , 必须顺应此趋势 。三 、核心素养内涵的再认识究 竟该如何理解 “素养 ”与 “核心素养 ”? 让我们先从词源学分析入手 。“素养 ”, 其 英文为 competence 或 competency,其拉丁文词根为 competere, 从 词源学上看 , 它是指各种能力或力量 ( powers) 的聚合 , 以使人恰当应对情境 。 32其 中 ,com-是指 “聚合 ”( to
43、gether) , petere 是 指 “追求 、奋力向前 ”( to seek, driveforward) , 合 起来看 , competere 即指 “合力奋斗 ”( to strive together) 。 33这 里清晰表明 “人为适应环境而合力奋斗 ”的原初意涵 。质言之 , “素养 ”最初是指人恰当应对情境之需要的综合能力 。它本质上是人的存在状态 ( a state of being) 或能力 。一个有素养的人 , 就是当他或她置身于特定情境的时候 , 有满足情境之需要的 “恰当性 、充分性或态度 ”。 34无 论是 OECD 的素养界定 “运用知识 、技能和态度满足特定
44、情境中复杂需要的能力 ”, 还是欧盟的界定 “适用于特定情境的知识 、技能和态度的综合 ”, 均体现了素养概念的原初涵义 。 这 两个英文单词的内涵几无区别 , 只是 competence 更常用些 。国际教育文献中 , 欧盟更多使用competence, OECD 更多使用 competency。至于二者的细微区别 , 欧盟的著名报告 核心素养在欧洲 中写道 : “复数形态的 competences 更多指人的特征 、能力和素质 ( qualities) 的整体观念 , 而 competencies 更接近于将技能 ( skills) 用作能力 , 它通常是习得的 , 指操作某种行动以达到期
45、望的结果 。”参 阅 : Gordon, Jean etal ( 2009) : Key competences in Europe: Opening doors for lifelong learners across the school curriculum andteacher education, Case Network eports, No 87, ISBN 978-83-7178-497-2, p39 倘 若如此 , competences 更强调人的能力或心理特征的综合性 , 它具有内在性 ; competencies 更强调习得的技能或能力 , 更具结果取向 。但从 OEC
46、D、欧盟或其他核心素养的文献来看 , 未必一直存在这种区分 , 选择哪一个词汇 , 还存在使用习惯问题 。据 此 , 我们对 “素养 ”与 “核心素养 ”尝试界定如下 :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 、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与81人 性能力 。核心素养亦称 “21 世纪素养 ”, 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 , 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 。核心素养是对农业和工业时代 “基本技能 ”的发展与超越 , 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复杂交往能力 。核心素养具有时代性 、综合性 、跨领域性与复杂性 。对此定义首先做两点说明 :第一 , 素养与核心素养是高级能力与人
47、性能力 。所谓 “高级能力 ”是人面对复杂问题情境时做出明智而富有创造性的判断 、决策和行动能力 。此即前述列维和莫奈所谓的 “专家思维 ”, 即像专家一样去思考 。知识记忆能力 、技能熟练操作等凡机器能替代的能力均不在 “高级能力 ”之列 。所谓 “人性能力 ”即建立在人性 、情感 、道德与责任基础上的能力 。素养作为能力 , 是道德的 、负责任的 。“人 性能力 其 中便包括 道德 。” 35有 素养的人 , 不仅是有创造性的人 ,而且是对其行为负责任的人 。一如 OECD 对核心素养的规定之一 : 对个体和社会产生有价值的结果 ( valued outcomes) 。因此 , 制造大规模
48、杀伤性武器的能力不属于素养或核心素养的范畴 。第二 , 核心素养的 “时代性 ”意指它是因应信息时代需要而诞生的 “新能力 ”。用 欧盟的说法 , 它是 “新基本技能 ”。核 心素养的 “综合性 ”意指它是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目标 ”化为一体的整体表现 。核心素养的 “跨领域性 ”( transversality) 既指其超越学科边界的跨学科性 , 又指其应用于不同情境的可迁移性 , 还指其连接学科知识与生活世界 ( 真实情境 ) 的 “可连接性 ”。核 心素养的 “复杂性 ”既指其立足复杂情境 、满足复杂需要的特性 , 又指其为复杂的 、高级的心智能力 , 即
49、“心智的复杂性 ”( mental complexity) 。进一步理解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内涵 , 尚需处理如下四对关系 :( 一 ) 素养与知识素养不是知识 , 知识的积累不必然带来素养的发展 。倘若秉持僵化 、凝固的知识观 , 并以灌输 、训练的方式教授知识 , 知识的积累反而导致素养的衰减甚至泯灭 。但素养离不开知识 , 没有知识 , 素养就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伴随知识社会的到来 , 知识的价值正与日俱增 。在信息时代 , 怎样让知识学习过程成为素养形成过程 ? 首先 , 转变知识观 , 不再把知识当作 “客观真理 ”或 “固定事实 ”, 而使之成为探究的对象和使用的资源 。即使处在工业时代的杜威都说 : “知识不再是稳定的固体 , 它已然液态化了 。” 36那么在今天的信息时代 , 知 识就更加变动不居了 。再把学生当 “活的图书馆 ”( 布鲁纳语 ) 去储存知识 , 非但不能发展素养 , 还会从根本上摧毁学生人格 。其次 , 将知识提升为观念 ( ideas) 。就学科而言 , 将学科知识提升为学科观念 ( di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