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纬仪放线方法经纬仪放线方法有没有基准点?没有就自己定两个,把经纬仪在其中一个基准点上架好,调平.对准,然后通过经纬仪找出第二个基准点后锁定,水平角归零;利用经纬仪在两点的直线上找出你所要的点,距离用钢卷尺确定;松锁,转动仪器,找出所要的角度后再锁定,然后就是重复前面的动作.一、全站仪坐标法设站+极坐标法放点 1.在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并对中整平,初始化后检查仪器设置:气温、气压、棱镜常数;输入(调入)测站点的三维坐标,量取并输入仪器高,输入(调入)后视点坐标,照准后视点进行后视。如果后视点上有棱镜,输入棱镜高,可以马上测量后视点的坐标和高程并与已知数据检核。2.瞄准另一控制点,检查方位角或坐标
2、;在另一已知高程点上竖棱镜或尺子检查仪器的视线高。利用仪器自身计算功能进行计算时,记录员也应进行相应的对算以检核输入数据的正确性。3.在各待定测站点上架设脚架和棱镜,量取、记录并输入棱镜高,测量、记录待定点的坐标和高程。以上步骤为测站点的测量。4.在测站点上按步骤 1安置全站仪,照准另一立镜测站点检查坐标和高程。5.记录员根据测站点和拟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6.观测员转动仪器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位角,指挥司镜员移动棱镜至仪器视线方向上,测量平距 D。7.计算实测距离 D与放样距离 D的差值:D=D-D,指挥司镜员在视线上前进或后退D。8.重复过程 7,直到 D 小于放样限
3、差。(非坚硬地面此时可以打桩)9.检查仪器的方位角值,棱镜汽泡严格居中(必要时架设三脚架),再测量一次,若D 小于限差要求,则可精确标定点位。10.测量并记录现场放样点的坐标和高程,与理论坐标比较检核。确认无误后在标志旁加注记。11.重复 610的过程,放样出该测站上的所有待放样点。12.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待放样点,可以在另一测站点上设站继续放样,但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 23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13.全部放样点放样完毕后,随机抽检规定数量的放样点并记录,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值;14.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15.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
4、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16.填写测量放样交样单。二、全站仪(测距仪)边角交会法设站+极坐标法放样 1.在未知点 P上架设全站仪(测距仪),整平;在已知点 A上安置棱镜,量测棱镜高;在已知点 B、C 上安置照准标志。2.测量 PA间平距 D、高差 DH和 PA至 PB、PC 方向间的水平角 ,。3.用D、 及 A、B 点的坐标计算 P点的一组坐标;用 D、 及 A、C 点的坐标计算P点的另一组坐标;两组坐标的差值不超过规定限差,取中数即为 P点的最后坐标。4.根据 A 点的高程 HA和高差 DH计算仪
5、器的视线高:H 视=HA-DH。5.如果需要可以将 P点坐标投影到地面上,并作好标记。量取仪器高,求出地面 P点的高程。 6.用极坐标法开始放样,放样过程与“四 416“步骤相同。三、经纬仪测角后方交会法+极坐标法放样 1.在未知点上安置经纬仪(或全站仪,当已知点上不便安置棱镜时),整平;在已知点 A、B、C、D 上安置照准标志。2.以四点中较远点 A为零方向,用方向观测法测量 A、B、C、D、A 方向值两个测回;3.分两组数据用后方交会程序分别计算测站点 P的坐标;两组坐标的差值不超过规定的限差,取中数作为 P点最后坐标。4.如果测站周围 200 米以内有两个已知高程的平面控制点,且放样点高
6、程精度要求不高(大于5 厘米),可以观测仪器到两控制点的天顶距两个测回,分别用三角高程反算测站仪器的两个视线高(如果精度要求高或距离大于 200米时,则要加入球气差改正)。如果差值不超过限差,可取中数作为仪器的视线高。5.如果需要,可以将仪器中心点坐标或高程投影到地面上,作好标记。6.用极坐标法开始放样,选择一较远的控制点作为后视方向配置度盘(配置成零方向或方位角方向),用另一控制点检查后视方向,差值不能超过限差要求。如果放样点的精度要求较高,且检核方向相差超过 20时应对设置的方向进行改正。7.记录员根据测站点和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或相对于后视方向的角度)。8.观测
7、员转动经纬仪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向上,指挥司尺员用钢尺从测站点沿放样点的方向量取计算好的平距 D,并标定下来。9.如果无法直接量取平距,可以用钢尺丈量从仪器中心至放样点的斜距,并测记天顶距(或立角),计算平距 D,与理论平距 D比较:D=D-D,用钢尺在经纬仪视线方向上量取 D,标定放样点。(非基岩和砼地面此时可以打桩)10.重复 8、9 步骤,放样出该测站的所有欲放样点位。11.照准控制点,检查后视方向。 12.钢尺丈量放样点之间的间距,与理论值进行比较检核,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误差值。答案补充 13.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
8、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14.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欲放样点,此时需在测站上利用极坐标法测设测站点,第二次设站,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 23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误差;然后继续放样直至放样出所有需要放样的点位。15.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16.绘制测量放样交样单。七、方向交会法放样 1.在两个平面控制点 A、B 上各安置一台经纬仪,盘左后视其它控制点,并对度盘进行坐标方位角配置。2.计算 A、B 点至拟放样点P的方位角 、。3.旋转经纬仪 A使方位角为 ,观测员指挥画点人员在两视线交点附近画点 P1P2。4.旋转经纬仪 B 使
9、方位角为 ,观测员指挥画点人员在两视线交点附近画点 P3P4。5.用拉紧的细线 P1P2与 P3P4定出交点 M的位置。6.两仪器盘右后视控制点并配置度盘,重复 35步骤得到交点 N。7.当M、N 点间距离小于放样点限差要求时,以 M、N 连线中点作为放样点 P,并标定下来。答案补充八、正倒镜投点法单方向设站 1.为了将仪器架设在已知点A、B 间的直线上,用目估法将仪器大致架在 A、B 直线上的 O1点,整平仪器;估计 OA近似距离。2.正镜瞄准远端 A点,纵转望远镜看到近点 B附近,估计十字丝中心点 B1与 B点的距离 BB1;倒镜瞄准 A点,纵转望远镜,估计十字丝中心与 B点距离 BB2;
10、计算 BB1与 BB2的平均值为 BB中。3.计算 OO1=OABB中/AB值,根据 B1偏离 B方向,将仪器向 AB线上移动 OO1。4.整平仪器,重复23步骤,直到盘左、盘右的十字丝中心位置连线的中点 B中与 B点重合为止。5.正镜、倒镜瞄准 B点,纵转望远镜,左、右十字丝中心的平均位置应落在 A点上,将此时仪器中心点位 O 投影到地面上,并作好标记,则 O点在 AB直线上。6.后视 A点便可放设单方向线了。还可在此基础上用轴线交会法求出 O点的纵向(横向)桩号值,以便放样纵向(横向)轴线。答案补充九、轴线交会法设站+方向线法放线 1.先用正倒镜投点法(或方向线法)将仪器架设在已知点 A、
11、B间的连线上一点 O1,整平仪器。 2.用方向观测法测量 A、C、B、D 控制点的水平方向二个测回,计算出角度 ,;3.分别计算 O1点的横向(纵向)坐标:Y01=YC-(XC- XB)/TAN;Y01=YD-(XD-XB)/TAN。若 Y01与 Y01之差不超过限差,取中数作为 O1点纵(横)坐标,并与 O点纵(横)坐标比较,计算出差值 OO1。4.观测员指挥作业员用钢尺在 AB轴线上从 O1点量取 OO1距离,定出 O点位置。5.在 O点架仪器,后视 A点(或 B点),检查 B 点(或 A点)后,旋转 90,放出 O点所在的纵(横)轴线。答案补充十、方向线平移法放线为了放样某方向线 PY,
12、用自由设站法不可能直接将仪器架设在 P 点上,或者 P点上不便于直接架站,此时在尽可能接近 P点的 P1上架设仪器,用后方交会等自由设站法测量 P1点的坐标(如果 P1点坐标已知可省此步骤),然后用方向线平移法放样 PY方向线。1.在 P点上安置仪器,后视控制点 A,用控制点 B检核方位角。2.转动仪器使视线与拟放轴线平行(方位角相同或相差 180),指挥作业员在地面标记出平行线上的点 P1、P2、P3PN。3.分别从P1、P2、P3PN上用小钢尺向 PY方向线一侧垂直量取距离 dx,得到P1、P2、P3PN,则 P1、P2、P3PN 即为 PY方向线上的点。标注单方向点,并注记桩号。4.检查
13、后视方位角,量取所放方向线与建筑物已有的结构线间尺寸进行检核。答案补充十一、导线法(极坐标法)设站 1.在控制点 A上安置全站仪(测距仪),在控制点 B、C 上安置照准标志,在待定点 P上安置脚架和棱镜,量取仪器高、棱镜高。2.选择 B、C 中一点作为零方向,另一点作为检查方向,用方向观测法测量至 P点水平角两个测回。 3.测量仪器至 P点天顶距(垂直角)两个测回。4.测量往测的斜距、平距、高差、温度、气压。5.A 点和 P点的脚架不动,交换仪器和棱镜,测量 P点仪器至 A 点天顶距(垂直角)两个测回,测量返测的斜距、平距、高差、温度、气压。6.利用斜距、天顶距、温度、气压、仪器高、棱镜高及仪器的加、乘常数计算平距、高差,用观测平距和高差进行检核。7.用 A点坐标和测量的方位角、平距中数、高差中数计算 P点坐标和高程。8.如果要测设的待定点不止一个,则应将几个点组成一条导线,进行往返观测,经过平差计算得到各点坐标和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