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佛法人生三终身大事.ppt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97851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PPTX 页数:34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法人生三终身大事.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佛法人生三终身大事.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佛法人生三终身大事.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佛法人生三终身大事.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佛法人生三终身大事.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佛法人生 系列三,新 班 系 列 开 示,XIN BAN XI LIE KAI SHI,终身大事,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一、什么是佛教徒的终身大事,比找一个终身伴侣更重要的事,寻找上师,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一、什么是佛教徒的终身大事,比找一个终身伴侣更重要的事,(1)善知识的作用,1)引导如目2)将护如足,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一、什么是佛教徒的终身大事,(2)恶知识的过患,1)浪费今生暇满2)浪费过去善资3)引向来世恶趣,比找一个终身伴侣更重要的事,功德藏云: “若未详细观察师,毁坏信士善资粮,亦毁闲暇如毒蛇,误认树影将受欺。”,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一、什么是佛

2、教徒的终身大事,2. 是否可以独自修学,(1)以学习世间技能作比喻1)认识全面2)经验丰富3)避免弯路(2)佛教学习的特殊性,1)法道陌生,从未解脱过,对与自己习气相反方向的领域极其陌生,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一、什么是佛教徒的终身大事,2)经验证明,前行引导文:“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来没有提过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历史。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出,通过自我造就以及有胆有识而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人一个也没有。”,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 那若巴依止帝洛巴的十二次苦行 常啼菩萨依止法胜菩萨求法的传记 寂密大师依止智友上师的伟大故事,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二、如何寻找生命中最重要的人,1.

3、不能仅凭感觉和运气,(1)感觉不可信(2)运气不可靠,杂譬喻经,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昔佛与诸弟子。入舍卫城欲乞食。道边见有一坑举城污露。诸不净物悉在其中。见一老母猪将诸肫子。共卧不净坑中。时佛微笑现四十齿并出四牙。从四牙中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周及十方。其光明还绕佛身三匝从胸上入。阿难见光从胸入。知佛欲说诸天事。实时长跪白佛请问其意。,二、如何寻找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杂譬喻经,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佛语阿难过去无数劫有一长者。乏无儿息唯有一女。端正殊妙聪明辩慧。其女父母甚爱重之。女年既大便说一偈问父母言。一切驶水流世间苦乐事。本从何处出何时当休息。父母闻之庆其奇雅。不知何言以答此偈。其

4、女欲解此义而不蒙答。便大愁忧不复饮食。父母见女愁忧便大恐懅。实时为设大会。请诸婆罗门及多智长老。众人云集供设既毕。于众会中施一小床。女坐其上还说前偈以问众人。众人默然无能答者。长者即以七宝盛满一盘而宣令曰。其有能答者以此与之。,二、如何寻找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杂譬喻经,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时有一婆罗门。形体端正而智慧尠少。贪其珍宝便言我能答也。其女闻之即说偈以问婆罗门。亦不解此偈义之所归。直言。此事都无所有也。女即思惟。即得无所有定。便自唱言。此真大师益我不少。女后命终上生无所有处。过四十劫尽彼天寿来生此间。尔时长者女者此老母猪身是也。天福已尽宿命罪至。于此世受猪形也。此女本说偈问时。若

5、遇明师即可得道。此女虽行禅定无有智慧。定报既终还堕恶道也。,二、如何寻找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前行引导文:,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我们首先用智慧来观察上师,这也是指在还没有结上求灌顶求传法的缘分之前详加观察,如果真是具足法相的上师,我们就依止;假设不具足法相就不要去依止。一旦已经依止了上师以后,不管他的行为怎样都必须看作是善妙的,全部视为功德,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如果生起恶分别念,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换句话说,后患无穷。,2.不要急于求法和灌顶,(1)严格按照依师次第先观察,再依止 (2)形成师徒关系的标准是否结上法缘 (3)形成师徒后唯一观清净心对境严厉,二、如何寻找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前行备

6、忘录:,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要寻找一位具备法相的合格善知识,首先需要观察上师,如果身在远方,就通过打听去了解;倘若居于近处,那就亲自去见、亲眼目睹来了知真实情况。另外,还可以依靠打卦、看圆光等等方法加以观察。尤其要以正法来观察。,2.不要急于求法和灌顶,二、如何寻找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前行备忘录:,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作为声闻、缘觉的善知识或者亲教师,需要得受具足二十个五种法的别解脱戒,出家十年,如果他在这期间具备戒律无有破损等条件,那就证明是一位具足稳重、才智、人格功德的上师。 作为菩萨乘的善知识,要具备寂静调柔等十种功德。 而身为金刚乘的善知识或上师,一定要具备各自续部所说的

7、功德。特别是宣讲密宗玛哈约嘎、阿努约嘎的上师,务必具足通达三藏、圆满灌顶等八种功德。,3.上师的不同类别(按不同乘划分),二、如何寻找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前行备忘录:,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尤其是宣讲更高一层窍诀的上师, 除了大圆满自道下面的四灌顶之外还要成熟相续, 依靠誓言守护相续, 现量见到法性。 对于道四相(即法性现量相等四相),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体验和证悟。 对于弟子,不分贤劣一并摄受。 具足传承加持,金线般的传承没有被破誓言的锈所玷污。前代的传承加持也就是以满瓶倾泄的方式耳耳相传的加持,这一点必须要具备。 经过一番详察细观,看看上师究竟是否具备以上所有功德。,3.上师的不同类别(

8、按不同乘划分),二、如何寻找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菩提道次第广论:,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上等法相 如经庄严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是说学人,须依成就十法知识。 其中调伏者,谓尸罗学。 寂静者,如是于其妙行、恶行所有进止,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发起内寂静住所有定学。 近寂静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观择真义,发起慧学。 言教富者,谓于三藏等成就多闻。善知识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谓是须一,若讲说时,能令发生无量知解,若行持时,于后圣教能成何益,当时能有何种义利。” 达实性者,是殊胜慧学,是谓通达法无我性,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

9、成。,3.上师的不同类别(按菩萨乘的上、中、下划分),二、如何寻找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菩提道次第广论:,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中等法相博朵瓦云:“三学及通达实性并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阇黎响尊滚,既无多闻复不耐劳,虽酬谢语亦不善说,具前五德故,谁居其前悉能获益。咛敦,全无善说,虽说施愿,唯作是念:今此大众皆未解此,余无所知。然有前五,故谁近能益。”,3.上师的不同类别(按菩萨乘的上、中、下划分),二、如何寻找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菩提道次第广论:,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下等法相妙臂请问经云: “若有具慧形貌正,洁净姓尊趣注法,大辩勇悍根调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饿渴及苦恼,不供婆罗门余天

10、,精悍工巧知报恩,敬信三宝是良伴。” “诸能完其如是德,于诤世中极希故,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 故于所说完具圆满诸德相中,随其所应,配其难易,具八分者为下边际。,3.上师的不同类别(按菩萨乘的上、中、下划分),二、如何寻找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二、如何寻找生命中最重要的人,3. 观察上师的简便方法,(1)显密根本的特征是否具足菩提心,前行备忘录: 特别要观察上师的一点,唯独就是看上师具不具备菩提心,如果他具备菩提心,那就能使凡是结缘者都受益,结善缘者即生得以成佛,即便是结恶缘者,也不会再流转轮回。,索达吉堪布:依止上师之前,要观察他是否具足成熟的智慧和悲心。

11、,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 归根结底,上师的法相就是:以证悟解脱自己, 以悲心饶益他众。,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二、如何寻找生命中最重要的人,3. 观察上师的简便方法,(2)最可靠的观察法公认的成就者,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三、要以何种眼光看待这个人,1.如果当初不懂观察法,(1)并未传法(2)传法而并未得到法益1)反省自己是否认真修法2)对于传法上师唯一观清净心(3)如何处理新旧关系,索达吉堪布: 这就像签合同,合同签完了,你要是违约,即使你有理 由“刚开始我没看好、我不了解”,但对方没变而 你变了的话,那还是你的过失。,三、要以何种眼光看待这个人,1.如果当初不懂观察法,佛法人生系

12、列(三)终身大事,上师瑜伽四精要引导文:,很多追求解脱的虔诚信众,于初入佛门之时,由于缺乏善知识引导,可能不幸与恶知识结缘。待醒悟之时,后悔已迟。 面对如此情境,一部分人由于不懂诽谤导师之过患, 而选择诽谤泄愤,虽解一时之气,却埋下地狱种子;另一部分人则因畏惧恶知识口中所言的今生后世的“痛苦”, 或碍于所谓“誓言”的桎梏,虽于世间、出世间得不到丝毫利益,却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在无尽的痛苦中自怨自艾,期待来世不再重蹈覆辙。,三、要以何种眼光看待这个人,1.如果当初不懂观察法,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上师瑜伽四精要引导文:,其实,上述两种做法都是不通达依止上师之法而导致的过失。首先,对于依止过

13、的导师,无论善恶,皆不能诽谤。华智仁波切曾曰:“不赞不谤陌生师。”对于一位素昧平生的师父,都要做到不诽谤,何况对于和我们结过法缘的导师?则更不能诽谤。其次,若由于种种原因,确实无法在一位导师足下获得出世间利益,则应于清净心下远离,寻觅一位能真正将自己引入解脱正道的善知识作为依止的对境。因为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理由毫无希望地空耗自己宝贵的生命。而佛法,是将众生从偏道、误道引入正道的光明教法,所以,决心从轮回的无明中觉醒,义无反顾地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寻求究竟解脱,正是一位佛子应取之大义,故无需犹疑。,圣行集萃钦则益西多吉密传:,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二七、决不舍弃原来

14、的上师一次,尊者在理塘寺为弟子们讲经说法。来自石渠夏擦寺的两位僧人与给芒寺的东杂沃热也一起欣然前来求法。 他们三位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地悄然坐在僧众的后面,尊者远远地看见他们,问道:“你们三位是来干什么的?”他们只好将希望求法的愿望向尊者汇报。 “你们三位以前依止过上师吗?”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又问道,“是那位上师?”,二、如何寻找生命中最重要的人,1.如果当初不懂观察法,(3)如何处理新旧关系,圣行集萃钦则益西多吉密传:,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二七、决不舍弃原来的上师一次,尊者在理塘寺为弟子们讲经说法。来自石渠夏擦寺的两位僧人与给芒寺的东杂沃热也一起欣然前来求法。 他们三位自以为神不知鬼不

15、觉地悄然坐在僧众的后面,尊者远远地看见他们,问道:“你们三位是来干什么的?”他们只好将希望求法的愿望向尊者汇报。 “你们三位以前依止过上师吗?”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又问道,“是那位上师?”人小心翼翼地回答:“是莫节南夸多吉与加哲先潘塔依两位上师。” 尊者漠然地说:“先潘塔依是谁?他的姓和种族是什么?是谁的化身?我可是第二佛莲师乌金仁波切五位眷属之一的法王赤松德赞到吉美朗巴的化身。你们要想获得正法,真正成为我的弟子,必须舍弃先潘塔依等原来的上师。若做不到,就不能坐在这里。”说着就将他们从大众中撵出。,二、如何寻找生命中最重要的人,1.如果当初不懂观察法,(3)如何处理新旧关系,圣行集萃钦则益西多吉

16、密传:,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尊者讲法完毕准备给大众灌顶时,他们又趁机试探看能否有机缘得受灌顶,结果又如前一般被驱除。 几天以后,许多高僧大德纷至沓来,尊者又即将传讲佛法,他们三人又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到尊者前祈求。可惜,残存的希望又最后一次被尊者无情的答复撕得粉碎。 来自夏擦寺的两位僧人对沃热说道:“我们不顾路途遥远历尽艰辛前来求法,但除了拜见却一无所得,如果没有求到正法,实在无颜见江东父老。不如我们心中不舍弃,只是口头上舍弃,您看如何?” 沃热义正词严地回答道:“即使是口头上,我也决不舍弃,我的上师没有丝毫需要舍弃的过失!” 夏擦寺的两位僧人商量后,到尊者前表示舍弃原来的上师。 第二天传

17、法的时候,二位僧人兴高采烈地加入了僧众的行列。沃热也心存侥幸地跟在后面,尊者又如前一般提出要求,结果又被毫不容情地驱赶出来。,二、如何寻找生命中最重要的人,1.如果当初不懂观察法,(3)如何处理新旧关系,圣行集萃钦则益西多吉密传:,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此时的沃热已心灰意冷,他想:“既然得不到法,只有离开这个伤心地了。”然后背着背包,迈着沉重的脚步跨出了寺院的大门。 刚走出不远,一位僧人追了上来:“上师请您回他那儿去。” 沃热高兴地返回了僧众的行列,只听尊者说道:“依止上师,就应该像沃热一样。你们二人将来遇到别的上师,也一定会舍弃我,我绝不能摄受你们!”说着,将夏擦寺的两位僧人赶出了寺院

18、。 之后,尊者一直慈悲摄受给芒寺的沃热。不论尊者以寂静调柔的方式温言告诫,还是以威猛严厉的态度直面呵斥,沃热对尊者的言教从未有过丝毫违背,一直陪伴侍奉于尊者左右,终于令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融为一体。 尊者经常以这种昵称夸赞沃热“与我无二的尊者”。,二、如何寻找生命中最重要的人,1.如果当初不懂观察法,(3)如何处理新旧关系,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三、要以何种眼光看待这个人,2.如果自己认真观察过,(1)只看功德,不看过失大智度论:复次,菩萨作是念:“法师好恶,非是我事。我所求者,唯欲闻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无实功德,因发佛想故,得无量福德,何况是人智慧方便能为人说!以是故,法师有过,

19、于我无咎。”,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三、要以何种眼光看待这个人,(2)如何增上信心,(1)通过闻思增上对佛法的理解依法和依止善知识的圆融 (2)通过实修消尽烦恼,信心要在经常观修中培养,应常思维上师三宝的功德和恩德。如是经常观修,才能对佛陀和菩萨圣众生起信心。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齐美仁真堪布),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三、要以何种眼光看待这个人,(3)视师如佛是最高的要求,(1)初学者不必视师如佛,索达吉堪布: 作为初学者,你一上来可以先视师为“人”, 进而观察上师。,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三、要以何种眼光看待这个人,(2) “视师如佛”的不同解释,大智度论:“如世尊想者,我

20、先说菩萨异于世人。世人分别好丑,好者爱著,犹不如佛;恶者轻慢,了不比数。菩萨则不然, 观诸法毕竟空,从本已来,皆如无余涅槃相;观一切众生,视之如佛, 何况法师有智慧利益!以能作佛事故,视之如佛。”,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三、要以何种眼光看待这个人,(2) “视师如佛”的不同解释1)忆念法恩的角度,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 其实,佛教中所谓的上师,也相当于世间的老师,只不 过,这位老师所传授的法非常珍贵,一方面源自佛陀,一方 面的确是世出世间的真理,正因为如此,你可以说上师跟佛 是一样的。,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三、要以何种眼光看待这个人,2)无上瑜伽的最高境界,初学者不应视师如佛: 其实,把上师视为佛,不是一般经典都讲的,而是在无上瑜伽里才有。那里在修上师瑜伽观想自己与上师的密 意无二无别时,才要求把上师观作佛。但在你那样修持的时 候,不仅要把上师观为佛,就是世间的一切众生,也都要观为佛。,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三、要以何种眼光看待这个人,(3)为了能视师如佛,需要长期闻思修,初期需要依法不依人因为法而尊重人尊重人的究竟是视为佛,佛法人生系列(三)终身大事,四、依师没有终点,1.依师的时间,终身的第一种含义:尽其生命,2.依师的目的终身的第二种含义:终结生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