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新大课堂】2016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三编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5节.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569212 上传时间:2018-04-11 格式:PPT 页数:173 大小:4.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大课堂】2016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三编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5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3页
【创新大课堂】2016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三编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5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3页
【创新大课堂】2016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三编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5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3页
【创新大课堂】2016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三编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5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3页
【创新大课堂】2016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三编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5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5节 分析综合,考情分析1“筛选文中的信息”,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频率极高。尽管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都用客观断句题替换掉了考查多年的筛选信息题,但这并不能代表筛选信息题不重要了。综观近年高考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筛选信息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从考查内容上看,传记类文言文往往要求筛选出表现主人公某方面品行、才能、性情、爱好或功绩的语句,如2014年高考山东卷选文詹鼎传要求筛选出“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组句子,湖北卷选文吴德基传要求筛选出表现传主吴德基“爱民”的一组句子;非传记类文言文往往要求筛选出表现某种情感、某个观点、某种景物特点的语句。,(2)从考查形式来讲,

2、客观题居多,主观题也会涉及,如2014年高考上海卷第20题“第段中,刘晏用什么办法增加户口数量?”。就客观题而言,又有分类式和匹配式两种形式。分类式,即给定六个语句,将其分成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部表明传主的一组”或“直接表现传主的一组”,这是近年高考文言文筛选信息题的主要考查形式;匹配式,即给出四个选项,每个选项含有两个信息,要求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组,如2014年高考重庆卷第9题要求选出分别表现群丐的“侠义”和来懋斋先生“品性”的一组。,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考点,考查考生对选文整体或某个关键环节的信息的归纳和概括能力。综观近年高考考情,高考文言文阅读归纳

3、概括题主要有以下考查特点:(1)从考查内容来看,往往是对文言文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道理或情感等要点进行归纳,对相关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具体来看,常常涉及对重要语句信息的转述,对人物某方面品行的简要概括及事件阐述,对某事件意义或后果的评述等。,(2)从命题形式来看,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大多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都采用了这一考查形式。就客观题而言,其题干表述不尽相同,有“概括和分析”“分析和概括”“理解和分析”,所用词语不同,所设题目内容也就不尽相同。另外,个别地区高考卷采用主观题的考查形式,如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9题“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

4、老师的原因”。,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是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题的较高形式,要求考生分析概括出作者在叙事、说理、写景中表达的对所写的人、事、物等所持有的看法和倾向。综观高考考情,此类题主要呈现出以下考查特点:,(1)从考查形式上看,一般来说,这一考点较少单独命题,大多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等考点结合在一起命题。绝大部分地区高考试卷采用的是客观选择题的形式,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理解”侧重阐述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侧重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如2014年高考浙江卷。也有个别地区采用主观题的形式单独命题,如2014年高考北京卷第1

5、3题“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2)从考查内容上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不是单纯地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而是分析作者对所写人物、所写事件表露出来的感情倾向、观点态度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较之一般的概括分析,更为抽象,难度也相对较高。,2012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分析综合考点考查情况分析,复习定位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对“分析综合”这一知识点的考查,题型非常稳定,一般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考查,提问方式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类:一是“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的一组是”;二是“下列对原文有

6、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前者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后者包含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6年高考,“筛选文中的信息”仍将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分类式客观判断题仍然会是其主要命题形式。本考点常见设题误区有“张冠李戴”“似是而非”等。另外,“直接”“间接”“全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词语,“他人所为”“其他方面”是需要细加区分的信息。对这一考点的复习,应依据不同文体,采用相应的备考方法;要依据所问问题,找准其对应位置,寻找相关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仍将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客观选择题仍然会是其主要命题形式。高考文言文阅读归纳概括题

7、的错误类型主要有,或夸大事实,或偷换概念,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往往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或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要求考生从其中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一项。,2016年高考,部分地区的高考卷还会考查该考点。与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相结合,仍将是其主要的命题形式。解答此类题目,往往会陷入以下命题陷阱:1.望文生义。主要指罔顾文章整体内容,仅从字面上附会文意,作出错误的判断。2.移花接木。将彼时彼地的事件,混淆在此时此地里,解读多穿凿附会。3.不求甚解。不细心提取文中信息,不仔细推敲关键词语,对文意一知半解,其解读也就似是而非。4.费解难懂。这里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语言表达晦涩

8、,意思不明;二是文意理解偏差,分析归纳有误。,考生备考此类题目,不妨依据文章观点类信息的显隐,采用不同的方法:1.信息显露,提取关键。从文章中评论性的语段或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2.观点隐含,分析感悟。要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C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C项,“远近称伏”中的“伏”是“佩服”之意。称伏:亦作“称服”,称赞佩服的意思。A项,“数犯法”中的“数”意为“屡次”。B项,“交通贵戚,吏莫敢绳”中的“绳”意为“制裁”。成语“绳之以法”中的“绳”就保留了此意。D项,“忤宗楚客”中

9、的“忤”意为“触犯”。,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B本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识记。B,“南面”即“面向南”。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帝位面朝南,故代称帝位。文中为即帝位之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

10、。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府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向其他官员一同谏诤。,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河南尹任上,部属洛阳主簿王钧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B本题从曲解原文有关内容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

11、诤”不对。原文是“不听。凑执争,以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韦凑并没有“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本选项属曲解原文内容。,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译文:_(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译文:_,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1)厚禄:丰厚的俸禄。顾:顾惜。必:肯定。(2)重:加重。毋:不要。 答案(1)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2)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参考译文】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年,担任婺州参军事。后又调职担任资州司兵,

12、观察使房昶认为他很有才能,向朝廷上表,韦凑调职任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被罢免了仁寿令,骄横跋扈,多次违犯法令,勾结贵戚,官吏没有人敢制裁他,韦凑查问惩办,用廷杖打死了他,远近的人都称赞佩服。韦凑入朝担任相王府属,当时姚崇兼任相王府长史,曾经说:“韦凑见识远大文采详尽,我很遗憾这么晚才得到他。”六次升迁担任司农少卿。触犯了宗楚客,外调担任贝州刺史。睿宗即位,调职到太府,兼任通事舍人。景云初年,,皇上建造金仙等道观,韦凑劝谏,认为:“正当农事繁忙的季节兴建工程,虽然钱财出自公主,然而用高价雇用平常的劳力,那么农人就舍弃耕作而去受雇,这样本末倒置,恐怕天下将会有受到饥饿的人。”劝谏没有被采纳,韦凑坚持

13、己见,认为“自然万物生长发育,草木昆虫损害太多,不是仁德皇上的本意”。皇上下诏另外详细审议。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说:“你怎么敢这样呢?”韦凑说:“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必定不会死人呢?”朝廷为此而减免的费用以万计。外调出任陕州、汝州、岐州三州刺史。开元初年,朝廷打算在靖陵建碑,韦凑,认为这是古园陵不能立碑,又正值天旱不可动工兴建,因为他的劝谏工程于是停止。后又升任将作大匠。皇上下诏恢复孝敬皇帝庙号为义宗,韦凑劝谏说:“传书说:一定要先确立名分。礼记上说:祖用来称有开创之功的国君,宗用来称有德的国君,他们的宗庙经过百世也不会毁坏。历代能称宗者,都是统治四海,恩惠受到尊崇,

14、在宗庙中排列,这就是所说的不毁。孝敬皇帝不曾称帝,况且另外设立了寝庙,没有称宗的名分。”于是作罢。又升迁担任右卫大将军,唐玄宗对他说:“按照旧例,那些卫大将军与尚书应交替担任,,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不久转任河南尹,封为彭城郡公。恰逢洛阳主簿王钧因受贿触犯死罪,诏书说:“两台御史、河南尹放纵官吏从中侵吞牟利,春秋中说下属有罪,要处分统帅,韦凑降任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出任通州司马。”很久以后,韦凑升任为太原尹,兼任北都军器监,边防事务处理得当,下诏赏赐时服慰劳勉励他。等他生病的时候,派遣名医亲临治疗。死时享年六十五岁。,一、与人物活动有关的古代文化常识(一)官

15、职名称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

16、,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

17、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后表)。隋文帝废除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

18、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明清科举简表,3.与科举相关的内容(1)童生试明、清以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19、2)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座主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例如: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训俭示康),二、文体解读策略(一)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阅读写人记事类文言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姓名、字号;籍贯;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

20、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学识;性情;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最初任职情况等。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2了解人物的主要事迹(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志是:年号初,如:乾元初;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年号中,如:天监中;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的有关词语。,(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哪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擢、移、拜、转”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21、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事件涉及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

22、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3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主要注意以下内容:(1)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史迁曰:,(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

23、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其实,好好想想,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只有篇幅长短之分,内容上概莫能外。那么,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写法,就会寻踪觅迹,把人物事迹读个清清楚楚,这样才有可能作好信息判断题和内容概括与分析题,再能够把实词、虚词放到语境中加以推导,也才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正误,进而去理解句意,也才会比较准确地翻译好文句。,(二)散文类文言文阅读1写景游记类散文阅读写景类文言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古代写景类散文所写的内容,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当然千差万别,五彩缤纷,但综合起来看,主要写的是人、事

24、、景、物、情、理等六个方面。具体到某一篇文章,不可能六个方面都面面俱到,但仔细分析,任何一篇文章所写的都不外乎其中某几个方面的内容。,(1)人物。写景散文也有人物,文章中,往往选取人物的两三个片段,描写他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以此来表现主题。(2)事件。写景散文中,描写事件多不是完整地记叙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截取其中的某一片段,来为表现主题服务。(3)景物。许多写景散文,总是剪取大自然中能够表现文章主题的景物,加以描写,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寓理于景,借以抒情说理。,(4)物象。有些写景散文,托物言志,作者着意描写某一物象的某一特点,借此表达思想观点,文中的物象特点与作者的思想主旨具

25、有一致性。(5)感情。所有的写景类散文,都充满了作者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借助人物、景物、物象或哲理来抒发感情,叫间接抒情。在这方面,作者主要通过“辞色”中的褒贬、冷暖来表达思想感情。阅读写景类散文,我们应从“辞色”即“褒贬冷暖”四个方面细加体会,把握作者的感情。,(6)义理。很多写景散文,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某种思想,这也是作者写作的最终意图。有的文章表达得明白直接,有的文章付托于景物、物象之上,表达得含蓄蕴藉。前一种情况如前赤壁赋,后一种情况如桃花源记。2说理类文言文阅读阅读说理性文言散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从整体上感知思想感情这是品味说理文言散文的基础,也就是明确文章

26、说了怎样的理。一般从题目和开头、结尾这三处可以把握并概括出来。,(2)从表达角度分析说理类文言文的特点也就是解答“说理类文言文是怎样来表现某种文理”的问题。结构上采用了总分式、并列式还是递进式等,修辞上用了比喻、对比还是排比、拟人等,论证手法是比喻论证,还是对比论证等。(3)要品味作品的语言说理类文言散文的语言不仅一如其他散文,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独创性,而且具有哲理性、深刻性、凝练性的特点。揣摩作品的语言,体味作家的独特风格,有助于我们从各个方面品味说理散文的理趣。,题型一筛选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考点之一。该考点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

27、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接受文中的主要信息,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筛选的内容多为以下角度: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描绘对立双方激烈交锋的信息;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等。,【注】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鼎革:指改朝换代。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谦尊侠义之风的组是()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好施与,矜然诺广义田以资通区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每闻盗则挺身出ABC D,【解析】本题从传主的性格品德方面考查信息筛选。是说徐君聪明。是张公的行为。排除后,就不难得出答案。【答案】D,解题

28、建模“筛选文中的信息”的答题三步骤1审清题干,排除干扰题干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譬如题干中要求“选出直接体现某人某种性格的一项”,这提示我们只能选择正面体现人物某种性格的信息,而间接或侧面反映人物性格的信息就要排除在外。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弄清题干的要求。,2回归原文,揣摩用意选项所给的信息是否正确,只有回归到原文的语境中去揣摩,才能准确把握。这需要我们回归原文,揣摩用意。具体如下:,特别提醒不同的文体初读时筛选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具体如下表所示:,3.比较遴选,去伪存真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筛选出正确的就必须对所给信息进

29、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依据试题指向去伪存真,从而得出答案。,跟踪热身1(2013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

30、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

31、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A BC D,B本题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角度考查信息筛选。是说马文升不仅关心分内的事务,还关心职责之外的其他事务。是马文升奏请皇上对太子的教导,不是劝谏皇上修身爱民。是说马文升奏请皇上命令有关部门救赈

32、灾民,不是劝谏皇上修身爱民。,题型二归纳内容要求,概括中心意思本考点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它要求考生能够对文中信息加以提炼和综合,对文章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作出合理的判断。其具体要求是:1.归纳内容要点必须分清文章体裁;2.概括中心意思必须准确全面。,归纳概括内容要点题是高考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高考往往采用客观选择题(四选一)的形式,新课标全国卷的题干术语往往是“概括与分析”,其他试卷的题干术语往往是“分析和概括”,从“事之有无”“事之于人”“事之于时”“事之于地”四个方面考查传主行事。这是近年来新课标全国卷持续考查的成熟题型,其特点是先

33、用一个或两个四字格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两件事情,印证所概括的观点。就近三年来此类题的特点来说,一般概括无错,分析有瑕,也就是说,往往在分析的某一点出现错误,因此做此类题要在具体事件的分析上下功夫。,典例剖析例2(2014天津卷)原文见题型一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悉心奉养父亲,想方设法维持家庭生计,极尽孝悌之义。B徐谦尊为人重义轻财,亲贤友善。明亡后,他资助州郡中有名望的忠义之士,不计个人利害。C作者认为,徐谦尊在群盗大起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最终被害,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D文章选用多个典型事例,有叙有议,肯定了徐谦尊这类人在乱世中对国家

34、的积极作用。【解析】本题从评论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作者没有认为徐君是游侠士,是有的人认为。原文最后一段表述“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作者认为徐君不同于游侠士。【答案】C,解题建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答题五步骤1总体阅读,整体把握阅读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只有依据文体特点,才能迅速准确地把握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如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等。如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只有总体阅读,整体把握,才能高屋建

35、瓴地驾驭阅读材料,从而准确地去分析、评价人物、事件,品味情感。,5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跟踪热身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高俭字士廉,渤海蓨人。士廉少有器局,颇涉文史。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斛斯政亡奔高丽,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事父母以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供给不足。又念姝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馀资,轻装而去。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交趾太守丘和署为司法书佐。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问,北顾弥切。

36、,时钦州宁长真率众攻和,和欲出门迎之,士廉进说曰:“长真兵势虽多,悬军远至,内离外蹙,不能持久。且城中胜兵足以当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从之,因命士廉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逆击破之。及萧铣败,高祖使徇岭南。,士廉明辩善容止,凡有献纳,搢绅之士莫不属目。时黄门侍郎王珪有密表附士廉以闻,士廉寝而不言,坐是出为安州都督,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秦时李冰守蜀,导引汶江,创浸灌之利,至今地居水侧者,顷直千金,富强之家,多相侵夺。士廉乃于故渠外别更疏决,蜀中大获其利。又因暇曰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

37、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贞观五年,入为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奖鉴人伦,雅谙姓氏。高祖崩,士廉摄司空,营山陵制度。是时,朝议以山东人士好自矜夸,虽复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女适他族,必多求聘财。太宗恶之,以为甚伤教义,乃诏士廉与御史大夫韦挺等刊正姓氏。于是普责天下谱谍,仍凭据史传考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选自旧唐书高士廉传,有删改),【注】朱鸢:隋朝交趾(今越南)郡下辖九县之一。陵迟:衰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俭重视亲情。高俭被贬到岭南,岭南在瘴疠,父母不能同行,于是他留下妻子侍奉父母;又顾念妹妹无所依靠,卖掉大宅安置妹妹,并分掉余财。B

38、高俭遇事能正确决断。钦州宁长真率众攻打丘和,丘和想要投降,高俭却认为敌人攻势不能持久,而城中守军足以抵挡他们,丘和接受他的建议,后来果然击败了敌军。,C高俭治理地方兴利除弊。他在蜀地任职时,能够根据当地的陋习加以训导,使当地的风俗得以改观;疏导水渠,使蜀中大获灌溉的便利;还重视文教,使学校得以复兴。D高俭力矫流弊。当时家世已衰败的崤山以东人士,仍依仗旧门第,在女儿嫁给他族时索要丰厚聘礼,他建议皇上修正天下姓氏,并在研究史传的基础上撰成氏族志。,D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概括和分析”类题目,是近年来新课标全国卷一直采用的题型。解答本题,浏览题干和选项后可知,要求概括和分析

39、的是传主高俭为人或处事方面的内容。通读选文,依据选项中的关键信息,找到答题区间,分析四个选项的首句,概括性内容都正确,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后面的具体阐述。A项,答题区间为原文第一段,表述正确。B项,答题区间为原文第二段,表述正确。C项,答题区间为原文第二段,表述正确。D项,“他建议皇上修正天下姓氏”表述错误,原文是说“太宗恶之,以为甚伤教义,乃诏士廉与御史大夫韦挺等刊正姓氏”,据此可知,不是高俭建议皇上修正姓氏,而是皇上下诏让他和韦挺等人修正姓氏。故答案为D项。,题型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本考点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的观点态度,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

40、理的具体内容。高考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不仅能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看法,而且要对其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概括,不能仅仅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简单罗列。,这一考点常常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结合起来进行考查,但有时也会单独考查。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多采用客观题的形式。就命题的内容而言,这一层级考查的内容总是涵盖全文的。就命题的角度而言,既有对原文中某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叙述,也有对原文中的人、事加以评价的表述。但无论哪种命题角度,最终的对是非的判断都是以原文的内容为依据的。,典例剖析例3(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欧阳行周文集序唐李贻孙欧阳君

41、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

42、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解析】本题涉及对作者写作意图的考查。A项所述就含有作者写作意图方面的信息。其中的“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文中虽没有显性信息得以体现,但分析选文可知,文章标题虽点明是序,但实际上作者不只是作序,还写了欧阳行周读书之勤奋,才学之深厚,做事之有度,综合这些,可以看出是借作序为其立传。本题错在B选项,“乡人都不喜欢他”理解错误,原文为“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可见乡人是赞美他,并非不喜欢。【答案】B,

43、解题建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答题四步骤1删繁就简,锁定重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把握文中表述的重点信息。文段的叙述重心是什么,议论性文字体现在哪里,这些都要搞清楚,然后将文中不是直接体现作者观点的文字首先剥离,从保留下的关键信息中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2综合分析,简要概括有些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并没有通过抒情或议论表达出来,而是蕴涵在所叙述的人物事件之中。这就要求考生综合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然后从事件的细节中分析提炼出隐性信息,进一步简要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3借“题”解“文”,妙用技巧文言文阅读题用来命题的句子,往往是文中的关键句,试题中对文章作分析

44、概括的文字,一般也涉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借“题”解“文”是了解文章大意的一个重要技巧,甚至总结出“倒读”一法,从列在后面的分析概括中巧妙寻找解读原文的钥匙,这也不无道理。,跟踪热身3(2013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原文见题型一“跟踪训练”)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

45、大肆威胁和污蔑。,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D原文中是大盗“至”钧州,因马文升的家在钧州,就离开了。并不是“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六比对”解答文言文分析概括题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关键题,其选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则是对付它的较好的方法之一

46、,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处。那么,比对、分析什么内容呢?主要应在时间、地点、人物、细节、信息有无和因果关系等方面比对、分析。,一、比对时间:命题者常把事件发生的时间故意颠倒、搞错。这时,要特别关注选项中的时间词,并与原文比对,看看时间是否有误。【例1】(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

47、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选项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_【答案】从时间错位角度设误,原文中是“俟秋成,当仍旧法”,意思是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恢复旧法,而不是“从此后都减轻刑罚”。,二、比对地点: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命题者“地点概括误”的陷阱。【例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天保三年,为冀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有惠政,得吏民之心。尹思令率众万余人,谋袭盱眙。三军咸惧。韶(指传主段韶)谓诸将曰:“霸先等智小谋大,政令未一,外托同德,内有离心,诸君不足忧,吾揣之熟矣。”乃自将步骑数个人倍道赴泾州。途出盱眙,思令不虞大军卒至,望旗奔北。,(选项)段韶擅长统众,面对敌人的侵扰时,善于鼓舞士兵的士气。泾州一战,段韶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几千人突袭,尹思令败逃。_【答案】地点有误,“泾州一战”应为“盱眙一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