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庆节古诗品读领袖关于国庆的诗词“弹痕炮隙对难忘,华沙重苏苦战场。今到维斯瓦畔望,楼红草绿靓时妆。 ”1958年 10 月,周恩来总理访问波兰,期间写下了访波杂咏8 首。这首在华沙维斯瓦河桥上 ,通过对二战时期波兰战场的回顾,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的情怀。昔日战争残酷无情,今朝国家自由独立,人民幸福,欣喜之情跃然纸上。“武侯祠字在,瞻仰致微忱。淡泊缘情热,勤劬独意深。苍鹰神凛凛,翠柏气森森。时代将人限,徒为梁父吟。 ”1958 年 10 月,董必武游武侯祠,有所感触,写下了这首游武侯祠 。诸葛亮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因为时代的限制,空有一身治国安邦之才,倘若他生在新中国,则必定能成就一番大
2、事业。诗人怀古叹今,通过古今对比,抒发了对新时代的热爱。“十年喜上天安门,如海旌旗气象尊。世界面临大改革,神州手转莽昆仑。亚非常庆新开国,欧美谁招失业魂?红遍东方真理在,列宁早已细评论。 ”陈毅元帅不仅戎马一生战功卓著,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这首天安门写于 1959 年 10 月,欣逢新中国十年大庆,诗人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世界眼光满怀深情地赞颂了社会主义的美好和新中国的巨大成就。“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毛泽东的这首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作于 1950年 10 月,当时国庆节观剧,柳亚子即席赋词,毛泽东步其韵奉和。
3、其时适逢建国后的第一个国庆节,此词构思巧妙,大气豪迈,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讴歌了国庆节的伟大意义。国庆节古诗: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译文】旧中国的天黑夜茫茫,一百年来妖魔鬼怪肆意狂欢,五亿各族人民却无法团圆。雄鸡终于高鸣祖国得了光明,东西南北尽歌舞其中还有新疆人,诗人们欣喜唱和兴致无边。【注释】步韵:照用他人诗词押韵的字依次押韵。赤县:指中国。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介绍战国末驺(zou 邹)衍的说法:中国名曰赤县神州。百年魔怪翩跹:自一八四零年中英鸦片战争时起,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
4、略者开始侵入中国。他们和他们的走狗在中国横行霸道,好似群魔乱舞。从那时到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已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一唱雄鸡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雄鸡一声天下白。这里是化旧句表新意。乐奏:一九五八年九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中误植为奏乐 ,一九六三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照作者的意见改为乐奏。于阗:新疆吾维尔自治区西南部县名,一九五九年改于田。当地人民以能歌善舞著名。这里借指新疆文工团所表演的音乐歌舞节目。【赏析】这是新中国建国一周年后的第一个国庆日。是年 10 月 3 日晚,全国各少数民族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欢聚向毛主席及其他党、政、军领导人献礼、献旗,以表各族人民对毛主席
5、和共产党的热爱。献礼仪式结束后,各少数民族文工团联合演出了文艺节目。观看演出时,柳亚子先生正好坐在毛主席的前排。毛主席兴致勃勃地对他说:“这样的盛况,亚子为什么不填词以志盛呢?我来和。 ”于是柳亚子即席赋浣溪沙一首, “用以纪大团结之盛况云尔!”(柳亚子这首浣溪沙一词的题序之末句)呈送后排的毛主席。第二天,毛主席果然用毛笔在宣纸上手书了这首和词,回赠柳亚子。毛主席这首诗有很高的艺术浓缩性。仅用一首小令,共四十二个字就把中国近百年的过去和今天写了出来。上阕写旧中国,下阕写新中国,两相对比,异常鲜明。虽是实写,但也用了艺术的象征手法。上段的“长夜”(即:黑暗)象征压在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
6、山;下段的“天下白”(即:光明)象征共产党所创立的新中国乾坤朗朗的气象。上阕三句,从黑暗写到百年来横行肆虐的坏人、恶人、敌人再到全国各族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不得团聚的惨景。一口气勾勒了中国百年的近代史。下阕笔锋一转,诗人心情大变,景物豁然明朗。第一句化用李贺致酒行中“雄鸡一声天下白” ,虽典出唐人之诗句,但心意更为壮阔高远,仅改一个“声” 字为“唱”字,不仅意境更美,而且诗人将自己的情怀及感受以革命浪漫主义的形式植入其间。犹如郭沫若所说:“这点石成金的飞跃性点化,表现着时代的飞跃、思想的飞跃、艺术的飞跃。 ”(见郭沫若一唱雄鸡天下白一文)接着是“万方乐奏有于阗” ,于阗古时指西域的国名,这里代指新疆各民族。毛主席用“于阗”二字不但押了一个很难押的韵脚,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地理等知识,运用起来轻松自如,自然流利。紧接着又引出最后一行大欢乐、大开怀的心情:台上是歌舞不断,台下是诗人唱和,一幅乐陶陶的欢欣鼓舞的画面不禁跃然目前。 这首诗还有一个艺术特色值得注意。即全诗字数不多,但使用的数词却有三处, “百年” 、 “五亿” 、 “万方”这些数词表现了毛诗一贯伟岸的特征,同时在这首具体的诗中也起到布局安排上完整性、统一性及意义上的历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