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代皇后名称及封号大全皇太后名称由来 皇太后 hungtihu empressdowager皇帝的母亲 皇太后是中国古代皇帝法定母亲的尊号。秦有无此称,未见纪载。自西汉起,历代沿称。 【出处】:汉书外戚传:“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 ”制度简介 *皇帝以嫡子身份继位的,生母(先帝皇后)在则以嫡母为皇太后、无生母,则以先帝皇后(继任皇后)为皇太后,生母、先帝皇后皆无,则以抚育皇帝的先帝嫔妃为皇太妃,有时也加封为皇太后; *皇帝以庶子继位的,则以生母为皇太后,如果嫡母也在,则并为皇太后,且嫡母皇太后通常位在生母皇太后之上;但是生母身份过于低微的,不能称太后,最多只能被尊为皇
2、太妃。 ; *皇帝以旁支入继的,以继母(先帝皇后)为皇太后,且须认继母为嫡母。*继位皇帝与先帝同辈、甚至较先帝为尊辈的,则以皇帝本人的法定母亲为皇太后,至於前朝皇后则由继任皇帝恭上徽号,如明朝的懿安皇后和清朝的嘉顺皇后。 *在北魏时期,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实施“母死子贵”制度,后宫女性只要生下皇子,一律被赐死,不论是宫女、嫔妃,甚至是皇后。但幼龄皇子然然需要旁人的呵护,因而出现所谓的保太后(或褓太后) ,即在新帝登基之後,以新帝之保姆为皇太后。不过母死子贵的制度太过残忍,造成後宫嫔妃人人自危,没有嫔妃愿意生下皇子,因此在北魏中晚期以後不再被严格实施。北魏宫廷中有三种皇太后; *皇帝生母 皇帝之保
3、姆称“保太后” 未生下皇子的先帝之皇后编辑本段外戚政治 *在汉朝,皇太后及其家族在政治生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称为外戚政治。尤其是东汉一朝,在中晚期因皇帝多幼年即位,其生母得以执掌朝政,使的东汉一朝竟先後有六位皇太后临朝称制; *汉章帝皇后;窦皇后 *汉和帝皇后、汉殇帝朝太后;邓绥 *汉安帝皇后;阎姬 *汉顺帝皇后;梁妠 *汉桓帝皇后;窦妙 *汉灵帝皇后、汉後少帝朝太后;何皇后编辑本段临朝称制 同时,在中国有许多皇太后掌握着足以和皇帝匹敌的权力,这些皇太后的代表人物是; *汉高祖皇后、汉惠帝朝太后、汉少帝朝太皇太后;吕雉 *汉文帝皇后、汉景帝朝太后、汉武帝朝太皇太后;窦漪房 *清咸丰帝懿贵妃
4、、同治、光绪两朝太后;慈禧太后。 通常对於掌权的皇太后们,正面评价都不是很高,但也不乏有贤明高节的皇太后,例如; *君王后:实际上是王太后而非皇太后 *晋康帝皇后;褚蒜子 *北魏文成帝皇后;冯皇后 *辽太祖皇后、辽太宗朝太后;述律平 *宋真宗皇后;刘娥,史书赞其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宋英宗皇后、宋神宗朝太后、宋哲宗朝太皇太后;高滔滔,被後世赞誉为“女中尧舜” 。 *宋宁宗皇后,宋理宗朝太后,宝庆元年,杨太后开始垂帘听政 *清太宗皇后、顺治帝朝太后、康熙帝朝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 *汉昭帝皇后上官皇后;为汉昭帝之皇后,但汉昭帝英年早逝,上官皇后时年仅十五岁,之後继位的刘贺虽在位仅二十七
5、天、就被朝臣奏请废位,但上官皇后仍然被尊为皇太后,在刘贺之後继位的汉宣帝,又将她尊为“上官太皇太后” ,使的上官氏成为中国历朝以来最年轻的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上官太后一直活到了汉元帝即位,这时她已经是皇帝的法定曾祖母了,她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位皇帝曾祖母级别的太皇太后。 *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王莽为其侄子,在王莽窜汉建新朝后,将当时已身为太皇太后的王政君改称号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 。 *唐宪宗郭贵妃;出生在唐顺宗朝、为唐宪宗朝贵妃、唐穆宗朝皇太后、唐敬宗朝太皇太后,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等三朝仍为太皇太后,一生历经七代皇朝,其中五代皇朝倍受尊礼,其“七朝五尊”的经历堪称中国历朝皇太后之冠。 *北
6、魏文成帝太后常太后;本为文成帝奶妈,正平二年中常侍宗爱发动政变,先后暗杀了拓跋焘、拓跋余。常氏见状,背着拓跋濬逃出平城,在鹿苑藏了起来。直到平叛结束,才被迎回平城。接着拓跋濬即位,是为高宗。为报常氏大恩,先封其保太后,次年三月,又封皇太后。常氏于和平元年去世。是历史上唯一 位奶妈级皇太后。 *宋理宗皇后谢道清;南宋灭亡後,她曾抱着年仅五岁的宋恭帝向元朝大军投降,之後被元朝降为“寿春郡夫人” ,是中国历史上亡国皇太后降级降的最低的一位。 *清朝慈禧太后;本名“叶赫那拉杏贞(有争议) ”,她生前所掌的权力之高,使的她被後世称为无冕女皇,而她死后的諡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
7、皇后” ,整整有二十五字之多,不但超越了清朝开国皇后孝庄文皇后,及在她之前的两位正宫皇后孝德显皇后和孝贞显皇后,同时她也是中国史上諡号字数最长的皇太后。皇后在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称为“妃” ,周朝开始则称为“后”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改天子为皇帝,并订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的后妃制度。较完备的后妃制度和等级划分直到汉朝才实际执行。在上古氏族部落中,一般发号施令者为女性的权威,所以“后”的意思为有权威的女性长辈。在甲骨文的卜辞中, “后”还经常被用来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领。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别称列举椒房:汉朝皇后的宫殿多以椒涂壁,用以取暖避邪,也有“多子”之意,因此椒房可
8、别称皇后、或用以代称皇后寝宫。汉哀帝宠爱美男子董贤,将董贤之妹册封为董昭仪,并将之称为次皇后,又在宫中赐董昭仪宫室名为椒风舍,和皇后所居之椒房相似。 中宫、正宫: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 元后、元嫡:皇帝的元配皇后可称元后,方便和继位皇后(继后)有所区别。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如现今的老婆。 慈壶、慈闱:对皇后或皇帝生母(多为皇太后)的尊称,或是用以代称这两者的寝宫。 天下母、天地母:皆为对皇后的敬称。 坤极:皇后的别称。封废制度册立皇后的产生需经过皇帝册立。册立皇后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要诏告天下,普天同庆,同时还有一项正式隆重的立后仪式。 若是
9、皇帝在登基前已有正室,则通常不另择人选,直接将正室纳入后宫,并册立为皇后,但也有皇帝是先将正室纳入后宫,并先册封为嫔妃,待日后在进行擢升为皇后,如汉宣帝的妻子许平君先被封为婕妤,后立为皇后。但也不是所有正室都能被立为皇后,如曹丕的妻子甄氏和唐宪宗的发妻郭氏。 皇后在礼仪上与皇帝平等,出同车、入同座。在元旦、皇帝以及本人生日要接受百官的朝贺。皇后拥有自己的官署(如汉朝的皇后三卿) ,负责管理后宫,理论上皇帝的所有嫔御、后宫的宫女、女官等,都是她的臣属。尊奉皇帝去世的话,皇后一般被嗣皇帝尊为皇太后,并同时恭上皇太后徽号,这个嗣皇帝不一定是她的亲生儿子。如果嗣皇帝与去世的皇帝(称为大行皇帝)辈分相当
10、,甚至是大行皇帝的尊长的时候,大行皇帝的皇后就只能称皇后(为大行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或是由继任皇帝上徽号给该皇后,如明清两朝的懿安皇后及嘉顺皇后) 。 当皇帝的生母不是皇后的时候,通常在她死后追尊为皇后。倘若生母出身过低,在生前就只能被尊封为太妃而非皇太后。 当一名女子为皇后时,她不会拥有任何徽号(除去前文中懿安皇后或嘉顺皇后的情形) ,只有在皇后升为皇太后、太皇太后时才会拥有徽号。废后历史上有许多皇后被废。在一夫多妻国家中,因为某些原因,如君主对皇后感情淡薄、皇后无子、皇后族属犯罪、皇后本人犯罪等等原因,被废的皇后或授予较低级别的位号、或软禁的宫中而没有任何称号、或出家(实际上不能在宫外居住
11、,大多在宫中落发修行) ,也有被赐死的例子。中国历代皇后列表西汉王朝高祖吕皇后 吕雉孝惠张皇后张嫣孝文窦皇后窦漪房孝景薄皇后孝景王皇后王娡孝武陈皇后陈阿娇孝武卫皇后卫子夫孝武李皇后李妍赵太后 钩弋夫人孝昭上官皇后孝宣许皇后许平君孝宣霍皇后霍成君孝宣王皇后 邛成太后孝元王皇后 王政君长定许皇后孝成赵皇后赵飞燕 孝哀傅皇后傅黛君孝平王皇后新王朝孝睦王皇后 史皇后东汉王朝光武郭皇后郭圣通光烈阴皇后阴丽华明德马皇后章德窦皇后恭怀梁皇后敬隐宋皇后和帝阴皇后和熹邓皇后邓绥安思阎皇后阎姬顺烈梁皇后梁妠孝崇郾皇后 郾明桓帝梁皇后 梁女莹桓帝邓皇后 邓猛女桓思窦皇后 窦妙孝仁董皇后灵帝宋皇后灵思何皇后 何莲灵怀
12、王皇后 王荣献帝伏皇后伏寿献穆曹皇后曹节曹魏王朝武宣卞皇后王太后 丁夫人文昭甄皇后 甄洛文德郭皇后 郭女王明悼毛皇后明元郭皇后齐王王皇后齐王张皇后齐王甄皇后高贵乡公卞皇后元帝卞皇后蜀汉王朝先主昭烈甘皇后甘梅先主穆皇后吴氏 吴苋后主敬哀皇后张氏 大张后后主皇后张氏 小张后东吴王朝孙权大懿皇后王氏孙权敬怀皇后王氏孙权潘皇后孙权步皇后步练师孙亮全皇后全惠解孙休朱皇后孙皓滕皇后滕芳兰西晋王朝宣穆张皇后 张春华景怀夏侯皇后夏侯徽景献羊皇后羊徽瑜文明王皇后 王元姬武元杨皇后杨艳武悼杨皇后 杨芷武帝王皇后 王媛姬惠帝贾皇后贾南风惠帝羊皇后羊献容怀帝梁皇后 梁兰璧东晋王朝元敬虞皇后虞孟母元帝简文太后 郑阿春明
13、穆庾皇后庾文君成恭杜皇后杜陵阳康献褚皇后褚蒜子穆章何皇后何法倪哀靖王皇后 王穆之废帝孝庾皇后 庾道怜简文顺王皇后 王简姬孝武文李太后李陵容孝武定王皇后 王法慧孝武德陈太后 陈归女安僖王皇后 王神爱恭思褚皇后 褚灵媛五胡十六国前赵国前赵光文帝刘渊呼延皇后前赵光文帝刘渊单皇后前赵光文帝刘渊光献张皇后前赵昭武帝武元皇后呼延氏前赵昭武帝武孝皇后张氏 张徽光前赵昭武帝武宣皇后刘氏 刘娥前赵昭武帝废皇后靳氏 靳月光前赵昭武帝皇后靳氏 靳月华前赵昭武帝弘道樊皇后前赵昭武帝弘孝王皇后前赵昭武帝弘德宣皇后前赵昭武帝武德皇后刘氏 刘英前赵昭武帝左皇后刘氏前赵昭武帝弘德皇后武氏前赵隐帝刘粲靳皇后前赵末帝刘曜献文皇后
14、羊氏 羊献容前赵末帝刘曜刘皇后前赵末帝刘曜刘皇后刘芳前赵末帝刘曜元悼皇后卜氏 成汉国成景帝罗皇后成武帝任皇后成幽公阎皇后汉昭帝阎皇后归义侯李皇后后赵国明帝石勒刘皇后明帝石勒程皇后武帝石虎郑皇后郑樱桃武帝石虎杜皇后杜珠武帝石虎刘皇后彭城王石遵张皇后 代国代神元帝拓跋力微窦皇后代文帝拓跋沙漠汗封皇后代桓帝拓跋猗卢祁皇后代平文帝拓跋郁律王皇后代昭成帝拓跋什翼犍慕容皇后冉魏国平帝冉闵董皇后 前燕国文明帝慕容皝文明皇后段氏文明帝慕容皝文昭皇后兰氏景昭帝慕容儁可足浑氏景昭帝慕容儁景德皇后段氏幽帝慕容暐可足浑氏 前秦国明帝苻健强皇后厉王符生梁皇后文桓帝苻雄苟皇后宣昭帝苻坚苟皇后哀平帝苻丕杨皇后高帝苻登毛皇后
15、高帝苻登李皇后 后秦国武昭帝姚苌蛇皇后武昭帝姚苌皇后孙氏文桓帝姚兴皇后张氏文桓帝姚兴皇后齐氏 后燕国成武帝慕容垂成昭皇后段氏 先段后成武帝慕容垂成哀皇后段氏 段元妃成武帝慕容垂皇后段氏惠愍帝慕容宝惠德皇后段氏惠愍帝慕容宝献幽皇后丁氏废帝兰汗乙皇后昭文帝慕容熙苻皇后 苻训英昭文帝慕容熙愍皇后 苻娀娥 北燕国惠懿帝慕容云李皇后文成帝冯跋孙皇后文成帝冯跋宋皇后昭成帝冯弘慕容皇后 南燕国献武帝慕容德段皇后段季妃末主慕容超呼延皇后 西秦国武元王乞伏乾归符皇后文昭王乞伏炽磐秃发皇后 后凉国懿武帝吕光石皇后隐王吕绍张皇后灵帝吕纂杨皇后文帝吕宝卫太后末主吕隆杨皇后 北凉国武宣王沮渠蒙逊孟皇后哀王沮渠牧犍李皇后
16、 李敬受哀王沮渠牧犍拓跋皇后 武威公主 南凉国景王秃发傉檀折掘皇后 西凉国武昭王李暠尹皇后 大夏国武烈帝赫连勃勃梁皇后南朝刘宋王朝孝穆赵皇后赵安宗孝懿萧皇后萧文寿武敬臧皇后 臧爱亲武帝张皇后张阙武帝胡皇后胡道安少帝司马皇后 司马茂英文帝袁皇后袁齐妫文帝宣皇后沈氏 沈容姬刘劭殷皇后 殷玉英孝武文穆王皇后 王宪嫄前废帝何皇后何令婉明帝王皇后 王贞风后废帝江皇后 江简珪顺帝谢皇后谢梵境 南齐王朝宣孝陈皇后陈道止高昭刘皇后刘智容武穆裴皇后裴惠昭文安王皇后 王宝明郁林王何皇后何婧英海陵王王皇后 王韶明明敬刘皇后刘惠瑞东昏褚皇后褚令璩和帝王皇后 王蕣华末帝元皇后南阳公主 梁王朝太祖张皇后张尚柔高祖郗皇后郗
17、徽高祖穆皇太后 丁令光文宣皇太后 阮令嬴文帝简皇后 王灵宾高宗蔡皇后元帝夏太后敬帝王皇后 陈王朝高祖章皇后 章要儿世祖沈皇后沈妙容废帝王皇后 王少姬高宗柳皇后柳敬言后主沈皇后沈婺华北朝北魏王朝道武皇后慕容氏道武宣穆皇后刘氏明元昭哀皇后姚氏 西平公主明元密皇后杜氏太武帝窦太后太武皇后赫连氏太武敬哀皇后贺氏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高宗皇后常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 冯有文成元皇后李氏献文思皇后李氏孝文贞皇后林氏孝文废皇后冯氏 冯清孝文幽皇后冯氏 冯润孝文昭皇后高氏 高照容宣武顺皇后于氏宣武皇后高氏 高英宣武灵皇后胡氏 胡充华孝明皇后胡氏孝庄帝尔朱皇后 尔朱英娥长广王尔朱皇后节闵帝尔朱皇后孝武帝皇后高氏 东魏王
18、朝孝静帝高皇后 太原长公主 西魏王朝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文帝悼皇后郁久闾氏废帝宇文皇后 宇文云英恭帝若干皇后 北齐王朝神武帝神武明皇后娄氏 娄昭君文宣帝昭信皇后李氏 李祖娥文襄帝靖德皇后元氏元仲华废帝皇后李氏 李难胜孝昭帝顺成皇后元氏武成帝皇后胡氏后主废后斛律氏后主左皇后胡氏后主右皇后穆氏 穆黄花 北周王朝文帝文皇后元氏文帝文宣皇后叱奴氏孝闵帝元皇后元胡摩明敬独孤皇后武帝武皇后阿史那氏武帝李皇后李娥姿宣帝天元大皇后 杨丽华宣帝天大皇后 朱满月宣帝天中大皇后 陈月仪宣帝天右大皇后 元乐尚宣帝天左大皇后 尉迟炽繁静帝司马皇后 司马令姬隋王朝文帝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炀帝萧皇后萧氏唐王朝高祖太穆皇后窦氏太宗文
19、德皇后长孙氏高宗废后王氏高宗则天顺圣皇后武氏 武曌孝敬皇帝哀皇后裴氏中宗和思皇后赵氏中宗韦皇后韦香儿睿宗肃明皇后刘氏睿宗昭成皇后窦氏 窦德妃玄宗废后王氏玄宗贞顺皇后武氏 武惠妃玄宗元献皇后杨氏肃宗皇后张氏 张良娣肃宗章敬皇后吴氏代宗睿真皇后沈氏 沈珍珠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德宗昭德皇后王氏顺宗庄宪皇后王氏宪宗懿安皇后郭氏 郭念云宪宗孝明皇后郑氏穆宗恭僖皇后王氏穆宗贞献皇后萧氏穆宗宣懿皇后韦氏宣宗元昭皇后晁氏懿宗惠安皇后王氏懿宗恭宪皇后王氏昭宗积善皇后何氏五代十国后梁王朝烈祖文惠皇后王氏太祖元贞皇后张氏 张惠郢王皇后张氏 张贞娘 后唐王朝太祖贞简皇后曹氏庄宗神闵敬皇后刘氏 刘玉娘明宗和武宪皇后曹氏明宗昭懿皇后夏氏明宗宣宪皇后魏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