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话剧史(本二·下).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84848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话剧史(本二·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话剧史(本二·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话剧史(本二·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话剧史(本二·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话剧史(本二·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话剧史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二),主讲:苏 琼,一 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国话剧史是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它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现当代话剧的基本面貌,并为学生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做好准备。 本课程通过对中国话剧史上经典戏剧文本、重要剧作家、理论思潮、戏剧运动等作具体的历史性的描述、分析,为学生提供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解读话剧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专业信息资料的收集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怀疑的精神和批判的意识。,二 教学基本要求,中国话剧史这门课主要对中国现当代话剧文学的发展作历史性的描述,其背后依然有文学史的模式,涉及到话剧文学方面的内容,即剧作家、剧本及其

2、相关的创作现象、理论思潮、戏剧团体、戏剧运动等等,至于导演艺术、舞台美术、表演艺术等不在讲述的范围之内。 教学应该把中国话剧的产生、成长和发展作为一个整体予以全面的考察,讲述范围始自话剧在中国的创始,下限视情况而定,循着它演进的历史轨迹,为学生初步勾勒出一个史的轮廓。,教学基本要求,由于这门课的时间短而内容颇多,这就要求本门课程要有极强的概括能力,抓住重点和特点,选取中国话剧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现象与事件,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具有经典意义的剧本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至少应该是某一个思潮、流派、团体的代表性作品,或者具备戏剧史上的开创价值、模式意义,使学生能够基本上了解中国话剧史的发展轨迹,初步掌握这

3、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参考书目,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卷 (1919-1927)(1927-1937)(1937-1949) 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卷(1949年以后) 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葛一虹主编:中国话剧通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张炯主编:新中国话剧文学概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胡星亮: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一讲 中国话剧的开端 (19世纪末1917年),何谓话剧?中国话剧史从何说起? 在中国,话剧是近代西风东渐过程中由西方传入的,不同于以歌舞为本质的传统戏曲的一个崭新剧种。 早期话剧的雏形被称为新

4、剧,后来又叫文明戏、文明新戏。“话剧”这个称谓,直到1928年才由洪深提出来正式使用。,“文明戏”或者说“文明新戏”,在辛亥革命前后兴盛一时,不久又衰落下去。话剧在文明戏阶段出现过一些剧本,它们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白话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五四”后的现代话剧有联系也有区别。“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些热心于戏剧运动的有识之士,吸取文明戏兴衰的经验教训,并进一步向学习西方写实主义戏剧(Drama),用纯粹的白话文创作剧本,以话剧文学为依托,话剧运动从此蓬勃发展起来。,一 上海的学生演剧,中国话剧的早期形式“文明新戏”的滥觞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上海的学生演剧。 清末上海的学生演剧,最早来自欧美人

5、办的教会学校。这些学校为教学和娱乐的需要,组织学生用外语演出宣传宗教思想的西方戏剧。一些有爱国思想的爱好戏剧的学生受到启发,就借这类演出机会编演中国戏,演出讽刺时政的剧目。较著名的剧目有官场丑史义和拳六君子江西教案张汶祥刺马等。,朱双云,字立群,号云浦,上海人。 这种“新剧”引来上海许多学校效仿,并走向社会。朱双云在新剧史中说:“自此以后,素人演剧之风日盛”,“傍及各界”。 新剧史中记载的最早的学生演剧在1899年。这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在圣诞晚会上演出了一个自己编排的“时事新戏”官场丑史。 汪仲贤(优游)看了这出戏,发现演“这种穿时装的新剧,既无唱工,又无做工”,不必下功夫练习就能上

6、台表演,自信也能演出。他后来成为演文明戏的著名演员。 汪仲贤(1888-1937),名效曾,艺名优游。,新剧史记载: “光绪己亥十一月,上海基督教约翰书院创始演剧,徐汇公学踵而效之,然所学皆欧西故事,所操皆英法语言,茍非谙熟蟹行文字者,则相对茫然,莫名其妙。”这是近代西洋戏剧被国人搬上舞台之始。1906年底,汪优游与朱双云等组织开明演剧会。第二年2月举行了赈灾公演,剧目是一组以六大改良为总题目的新戏。此次公演被视为上海学生演剧的高潮,其规模和影响都较大。,一般认为,尽管学生演剧已经在戏曲改良的基础上突出了接近生活形态的对话和动作,但它仍处于一种“不土不洋”的过渡状态,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话剧。参

7、加过学生演剧的徐半梅写道: “这可以说与京班戏院中所演的新戏,没有什么两样,所差的,没有锣鼓,不用歌唱罢了。但也说不定内中有几个会唱几句皮黄的学生,在剧中加唱几句摇板,弄得百驴非马,也是常有的” 终于迈出中国戏剧向现代形态转变的重要一步,从而较好地解决反映现实生活内容与旧剧形式之间的尖锐矛盾的,是以春柳社为代表的一批在日本的留学生。,春柳社是中国早期话剧的第一个艺术团体,从日本东京时期的“春柳社文艺研究会”(一般称“前期春柳”),至上海春柳剧场时期的“新剧同志会”(一般称“后期春柳”),前后活动近十年,是文明新戏时期出现最早、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社团,在中国话剧创始期产生过重大影响。 春柳社的发

8、起在1906年底,组织者是李叔同、曾孝谷等留学生,地点在日本东京。,二 春柳社,李叔同(1880-1942),原名李广侯,又名文涛,字叔同。曾用过李岸、李哀等名字。艺名息霜、惜霜。后来出家,法号弘一法师。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1900年迁居上海。1905年8月东渡日本,第二年9月考入东京美术学校,专攻油画。 曾孝谷(1873-1936),名延年,号存吴,四川成都人。与李叔同同时进入东京美术学校。 1907年初,春柳社成立不久,就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这是春柳社的第一次公演。,茶花女是春柳社,也是中国人演欧式话剧的第一次尝试,全部用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对白、表情、动作截然不同于中国传统

9、旧戏,而且采用写实的布景,服装、化妆也是生活化的。 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欧阳予倩看完这出戏后,到处打听,最后经同学介绍认识了曾孝谷,加入了春柳社。此后,他成为春柳社的重要骨干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欧阳予倩(1889-1962)原名立袁,号南杰,艺名莲笙、兰客、桃花不疑庵主等。湖南省浏阳县人。他于1902、1907年两次赴日留学。回国后他在上海组建“新剧同志会”,演出家庭恩怨记猛回头社会钟等剧目。,欧阳予倩时装戏像,家庭恩怨记中欧阳予倩饰小桃红,1907年6月,经过扩充的春柳社,在东京本乡座公演黑奴吁天录。 一般认为,曾孝谷根据林纾、魏易合译的同名美国小说改编来的黑奴吁天录

10、(五幕)是中国第一个较完整的话剧演出本,在艺术形式上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欧阳予倩在回忆春柳一文中说: “这个戏有完整的剧本,对话都是固定的,经过两个多月的排练(有时候是断断续续的)才上演。” 当时,李叔同为演内中的爱密柳夫人,自己出资做了一件百余元的西洋女装。,黑奴吁天录有完整的文学剧本,以对话与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而且完全采用了现代话剧的分幕写法。它的演出,标志着不同于前一阶段国内学生演剧的文明新戏的正式开始。 春柳社不仅是中国现代运动的重要先驱,而且由它形成了整个文明新戏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演剧流派之一春柳派。,春柳社从开始就标榜“以研究新派(戏剧)为主,以旧派为附属科”,而且,“无论演新戏

11、、旧戏,皆宗旨正大,以开通智识、鼓舞精神为主。偶有助兴会之喜剧,亦必无伤大雅,始能排演”。 由此可见,春柳社的演剧较注意立旨高尚,要求戏剧发作用社会教育作用。这点同当时国内资产阶级革命派、改良派的戏剧观念相一致。 春柳社在日本期间演出的剧目中,思想艺术价值较高的,主要是黑奴吁天录和热血(1909)两个大型话剧。,1912年开始,陆续回到国内的原春柳社成员在陆镜若、欧阳予倩的领导下扩充力量,继续开展话剧创作与演出活动。虽然春柳社已不复存在,但他们的演剧在众多的团体中仍保持着独特的风格严肃、细腻,被称为“春柳派”新剧。,自学内容,进化团 南开新剧团 新村正 文明戏的衰落及其原因,本讲参考文献,半梅:中国话剧诞生史话,杂志1945年4月(15卷1期)。 袁国兴:中国话剧的孕育与生成,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另(简体版):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 黄爱华:中国早期话剧与日本,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 黄飚:海上新剧潮:中国话剧的绚丽起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夏家善等编:1909-1922 南开话剧运动史料,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张庚、黄菊盛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第17卷(戏剧集二),上海书店1995年版。 王卫民:中国早期话剧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欧阳予倩:回忆春柳、谈文明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