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社区建设现状发展趋势.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84815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社区建设现状发展趋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国社区建设现状发展趋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中国社区建设现状发展趋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中国社区建设现状发展趋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中国社区建设现状发展趋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社区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杭州师范大学 郑蓉,一、关于社区的概念 社区的概论 国外社区发展的经验 二、中国社区建设的现状 社区建设的兴起背景 社区建设发展历程 取得的成绩 存在的问题 三、中国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社区,一、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国外有关“社区”的理论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l)“组织”论时代其标志为滕尼斯1887年发表的社区和社会一书。“社区”概念是滕尼斯首先提出的。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大发展的时代,存在着社会转型和由此造成的两种社会组织的分野。一种组织是传统的,以农村为代表,其人际关系具有熟悉、同情、信任、相互依赖等特性;另一种组织是现代的,以

2、城市为代表,其人际关系具有陌生、反感、不信任、相互独立等属性。他把前一种传统组织称之为“社区”,后一种现代组织称之为“社会”。并且他看到,在社会转型中,前者正在为后者所取代; 在西方经典社会学理论中,人们往往把“社区”与“社会”对立起来看,社会是以目的、利益为基础,社会成员之间合作的纽带主要是契约、交易和计算关系,其制约因素通常是依据正式法律:而社区则是以认同的意愿、价值观念为基础,社区成员之间合作的纽带主要是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其行为控制通常是依据习惯、传统或乡规民约、良风民俗。,(2)“区域”论时代以麦基文1917年发表的社区:一种社会学的研究为标志,麦基文把社区看作是人类在其中共同生活

3、的区域,它可大可小,在这里,社区不再是绝对的,它与社会的界限不再是刚性的。 “区域”论的社区界定是现代化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它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区域社区”论为在城市、地区、国家和甚至全球层面引入社区规划和社区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勾勒出从社会现代化到社会全球化发展的基本框架,昭示出现代化是全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与其让“社会”的理性法则改造“社区”,不如让“社区”的人文法则改造“社会”,“区域社区”论意味着可以用社区原则、社区精神建设大社会。它提醒我们,在迈向社区社会化、社会现代化的同时,不要忘记社会社区化、社会人文化的发展。,(3)“综合”论时代以1958年桑德斯的社区论

4、的发表为标志,对社区的研究进入了“综合”论时代,既把社区既看作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又看作是“一个行动的场所”。“综合社区”论把冲突论和行动论引了进来,打破了“组织社区”和“区域社区”的均质、平衡状态,全面地反映了社区的属性,科学地揭示了社区发展,同时为社区发展提供了过程、运动、方案和方法模式,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1、有人认为“一个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范围大致就是社区的地域空间,为了淡化其行政区划的色彩而突出社区特征,许多学者称之为街区”; 2、有人认为就是以街道和居委会为单元的基层社区; 3、还有人指出,在很大程度上社区已成为街道办事处以及居委会这些基层管理机构的代名词; 4、还有

5、人指出“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城市社区指涉的是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范围”; 5、而国家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张明亮曾撰文指出“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自治的原则和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的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的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城市社区的主导形式,形成社区地域”。,我们所说的“社区”在我国城市中到底是指什么?, 可见目前对城市社区在我国的具体所指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大多数人认为城市社区就是指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只有少数人认为城市社区应该指居委会所辖区域。 社区概念在我国的提出是有明确的背景和用意的,那就是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转向市场,计划经济破产,

6、政府不再拥有支配所有社会资源的能力了,但政府承担的职能仍然是全能式的,在此状况下,政府不堪重负,社区概念的提出与社区建设的倡导就是政府想将自己担负的过多的职能还给社会,以减轻自己的负担,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 将城市社区定位于居委会所辖区域而非定位于“街区”。,社区建设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应该包括:社区经济建设、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教育建设、社区服务建设、社区安全建设、社区支持网络的建设等,在国外通常表示为“社区发展”或“社区服务”。,国外城市社区发展的实践,从60年代开始,联合国致力于推进社区发展工作。先在乡村、小城镇试验,后来把重点转向城市社区问题,城市社区发展被视

7、为城市发展的基本需要,受到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教育学家、生态专家、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不少国家、地区甚至把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欧美社会的社区工作随着社会阶层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在主流的欧洲裔人群中,社区活动主要集中在公共政策建议、维护权益、情感交流、文化娱乐、预防犯罪、青少年教育和保护等方面,各种传统民间节日和教会活动也一直是社区活动的重点;而非欧裔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以自己的方式建设社区,有些社区出现了强化本民族传统的倾向,有些民族的社区重建也与母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相联系。例如,随着中国国势的上升,华人社区的各种传统文化娱乐项目也开始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水平,显示出文

8、化自信心的增强。,在社区建设的实践上,美国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美国的社区发展经历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约翰逊政府的“向贫穷开战”和建设“伟大社会”计划;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的“授权区和事业社区”(Empowerment Zone and Enterprise Community)项目。比较而言,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加成功。,美国的社区发展模式是属于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治模式,即由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自下而上实施的社区发展模式。正因为如此,不少学者将自下而上的社区变迁过程称为“社区发展”,而将自上而下的社区变迁模式称为“社区建设”。,西方社区发展的基本理念非常清楚,

9、就是:通过还权于民实现社区居民自治,激活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进步,并重建社会生活共同体。特点: 社会重心下移 重视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民间力量解决公共问题。(这是西方社区发展运动最初动力,也是其核心理念) 努力推进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如果说从社区到社会是20世纪大部分时间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那么,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类对现代理性的反思和批判,人类社会出现了从社会向社区回归的发展趋势,这种再次选择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在行政管理和政治运作方面,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非制度化、分权化和向社区授权的发展趋势,这与以前资源、决策和人才的自下而上垂直流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发达

10、国家政府在20一30年以前就开始有意识地倡导资源、福利和决策的自上而下流动,平衡阶级收入和均衡地方发展,使地方社区共享社会现代化的进步成果。在人类社会服务方面,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从机构照顾到社区照顾的发展趋势。公民权利运动和人权观念的兴起,进一步摧毁了机构照顾的合法性基础,加速了从机构照顾向社区照顾的转型。这实际上是向以亲情、邻里情和伙伴情为核心的传统人际关系的复归,是向人性的复归。,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倡导开展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对社区、社区建设的认识不断升华:最初认为社区建设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后来认为社区建设不仅是社会稳定的需要,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稳定团结是推动

11、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动力,而创建稳定团结的社会,需要多方努力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从社区服务开始的根本原因。其直接原因是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极其匮乏,市场发育不足,人们生活中存在诸多不便。,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社区成为社会问题的表现场域、解决场域,这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社区建设不仅仅是要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困难,创建稳定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社区体制改革牵扯到整个社会,关联着社会功能性结构转变,涉及到国家、社会、社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因此,20世纪90年代末期及至本世纪初期,人们逐步认识到社会建设必须以社区建设为基础,和谐社区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人们对

12、社区以及社区建设的认识更为深刻。,二、国内社区建设的实践,20世纪20、30年代出现的乡村建设运动,其发起倡导者以梁漱溟和晏阳初最为有名。 80年代初,民政部门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办”的口号,开始与“社会福利单位办”的模式分道扬镰。 到90年代初期,在民政部的大力推动下,政府主管部门正式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思路,以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特征的建设开始在我国兴起。,社区建设兴起的背景,大转变: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 表明社会管理重心的转移,意味着社会管理的基础单元的转换,社会资源和社会配置机制的转换,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社区建设的独特难题,社会矛盾叠加、社区治理难度极大。 西方发达国

13、家的社区发展从萌芽到现在已经有300年的时间。(社区救助、社区发展、社区整合) 参与冷漠症、居委会困境、共同体困境,中国社区建设的独特命题,围绕一个根本命题,通过多重创新,开展应对四大时代挑战的实践。 一个根本命题:在市场经济陌生人世界构建社会共同体 多重创新:理念、思路、制度、实践 四大挑战:理顺三大部门关系、社会重心下移的情况下改善民生、社会分化加剧的形式下落实社会公平正义、在价值观开放多元的时代促进意义共同体形成,我国大陆社区建设的历程,1、实验准备阶段(19911995) 1991年7月民政部向全国发出了关于听取对“社区建设”思路的意见通知。 1992年,社区建设开始在一些地区进行实践

14、。 1992年9月下旬,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和中国基层政权建设研讨会在杭州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会上研究了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和社区的定位问题。对社区的定位,当时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一是社区定位在街道办事处之下,居委会之上;二是社区等同于街道。 1993年,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民政部设立了“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岗”,表明政府也认定社区建设是自己的工作职责。 1993年3月1994年3月,镇江市开展了全面和正规的社区建设实验。,我国大陆社区建设的历程,2、开始起步阶段(1996年1月1998年5月) 1996年是我国社区建设取得累累硕果的一年。这一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三个文

15、件:关于加强两级政府两级管理意见、关于加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意见、关于加强街道、居委会和社区管理意见。此后,石家庄市、杭州市、青岛市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制定了比较规范的社区建设实施计划,社区建设开始在一些城市中逐步推广开来。,我国大陆社区建设的历程,3、全面推进阶段(1998年2001年) 政府有了专司此项工作的职能部门,并配备了人员,设置 了专门的工作机构。 工作思路已经形成,工作机制全面启动。 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 社区建设这项工作正在不断引起中央高层领导的关注和重 视。 社区建设这项事业已在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开花结果。 2000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 下

16、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 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对社 区建设的内容、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 标、基本内容、实施方法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和全面阐述, 为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大陆社区建设的历程,4、不断深化和完善阶段(2002年至今) 突出标志是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完整科学地阐述了关于社区建设的方针政策。,“23号文件”下发以后,社区建设随着两轮社区体制改革的进程而推进: 第一轮社区体制改革主要围绕确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城市社会管理框架,出现的较为明显变化就是将组织机

17、构分散的、规模很小的居民委员会改造成居民人数较多的资源比较充分的城市社区; 第二轮社区体制改革主要围绕提供社区服务和实现社区自治两大目标取向,出现的较明显变化是政府管理重心不断下移到社区,同时社区居民对社区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对国家来说,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和谐社会的目标贯穿于社区建设活动过程中。,社区建设的工作重点,第一阶段(1986-1995年)是社区服务 第二阶段(1996-1999年)是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的重点是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第一阶段,发展社区服务的具体任务,一是开展面向传统民政对象的福利服务(供给公共产品),二是通过市场面向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开

18、展便民利民服务(供给私人产品)。当时,由于私人产品短缺,发展便民利民服务任务繁重,也成为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随着社区建设深入发展,社区管理体制问题逐渐显现并成为社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于是政府在发展社区服务的同时,不断进行社区管理体制的探索和改革,社区建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无论是“上海模式”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还是“沈阳模式”、“江汉模式”都强调体制塑造。社区体制变革着重表现为制度空间发生转换,制度基础趋于下移,制度结构趋于分离。政府主动推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客观上培育了社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力量,社区居委会作为群众自治组织的地位与功能真正开始凸显出来,其组织、经费、人员结构、

19、功能都得到强化或改善。虽然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今天依然进行,但是2000年在全国全面推进社区建设之后,伴随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日益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的突出问题,于是以社区公共产品供给为重点内容的全面的社区建设展开,并进入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围绕社区公共产品供给,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组织再造、供给机制建设、社会公共意识培育等。尤其突出了社区社会保障,突出以“星光计划”为载体的社区养老服务、社区最低生活保障服务、预防青少年犯罪及社区矫治、下岗职工再就业、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社区救灾救济等内容的社区公共产品供给。,2006年,为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

20、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和居民个人等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进行社区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区救助服务,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社区文化、教育和体育服务,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社区安全服务等各项工作。这一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社区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社区建设取得的成绩,自从国家颁布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以来,在民政部选择26个国家级社区建设试验区的大力推动下,在加强社区服务和增强社区自治这两大主题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蓬勃开展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基层社会有序管理格局,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

21、地位得到强化(城市社区党组织的覆盖率达到99.6%) 积极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建设(居民代表会议、协商议事会议制度普遍建立,社区居民参选率和直选率稳步上升,2007年,宁波第一个实现全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直选) 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 进一步理顺了社区与基层政府和各类组织的关系(杭州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公共服务站“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体制),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小社区大服务格局,社区公共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 社区志愿服务迈出新步伐 社区自助互助性服务取得新进展 社区商业服务发展迅速 社区服务手段进一步丰富和改进,社区工作队伍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专兼职

22、结合、功能互补的格局,社区居委会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社区志愿者队伍日趋壮大 积极推进社区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形成了齐抓共建的格局,建立起运转协调的组织调度机制(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街道社区主办、社会各方支持、群众广泛参与) 初步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方投入机制 基本建立起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机制,由“议行合一”体制向“议行分设”转变,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特别是单位制的松动与瓦解,“街居体制”面临严峻的管理困境,身兼“群众自治组织”和“准行政组织”二职的居委会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城市社区管理要求

23、。因此,如何改革和创新居委会模式,改变居委会作为“居民的头”和作为“政府的腿”的尴尬境地,便成为各地社区建设实践中不得不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促使居委会的行政、服务和自治三种功能进行体内分化,许多地方进行了由“议行合一”的旧体制向“议行分设”理念的转变。 所谓“议行分设”就是指将居委会作为自治组织的民主议事和决策的“议”的功能与承担的协助政府行政和提供社区服务的“行”的功能分开,从而改变原来集自治、行政和服务于一身的状况。,由“街聘民选”或“民选街聘”制度向“选聘分离”制度转变,“选聘分离”的探索是在居委会“议行分设”理念下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所谓“街聘民选”或“民选街聘”模式,是指街道向社会招聘

24、,并通过选举使其成为社区居委会成员,或者由居民先选出社区居委会成员,然后由街道聘用,街道付给社区居委会成员一定的工资。但是,无论是“街聘民选”还是“民选街聘”的做法都强化了居委会成员所承担的角色的分裂与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与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性质背道而驰。“选聘分离”制度便是这样一种探索。,所谓“选聘分离”就是一种构建社区居委会回归民主自治位置的制度安排,社区居委会由社区居民选举产生,使社区居委会成员成为社区居民利益的代言人,而一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则由聘用来的职业化社区工作者承担和完成。 在实践中,“选聘分离”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社区居委会选举产生后,社区居委会下设办公室,工作人员由专职社区工作

25、者组成,社区居委会聘用,由政府提供人力成本,主要承担居委会交办的自治性工作以及政府下达的相关公共管理和服务工作;另一种是社区居委会成员选举产生,只负责社区自治事务,而政府下达的相关公共管理和服务工作则完全由政府聘用而来的社区工作者承担,二者互不交叉。,政府管理重心下沉社区的同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并减轻政府带给社区的负担。,应该说,政府已经成功地将管理重心下沉到社区,相应的职能、任务、人员、经费等各方面都在不同程度地进入社区。 另外,许多地方在将政府管理重心下移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还进一步思考如何减轻政府行政给社区带来的负担和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例如政府工作社区准入制就是这样一种探索。在

26、浙江宁波海曙区,政府工作社区准入制就是其进行以满足社区需求为出发点的社区体制改革的前提性制度;在深圳盐田,政府社区工作准入制是其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培养新的社区组织,形成社区多中心治理局面。,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社区的主体组织一直都是以居民委员会这一法定自治组织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社区体制改革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主体组织增加。一方面,原来规模较小、资源较贫乏的居民委员会朝着人数较多和资源较充分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除了注重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领导作用外,政府还特别注重培育新的社区组织。许多新的社区组织,如社区代表会议、社区居民会议

27、、社区工作站、社区服务站、社区义工组织、社区艺术团等逐渐成为参与社区建设的主体组织,充分整合社区内的各种资源,从而形成社区多中心治理局面。,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1)虽然“议行分设”和“选聘分离”成为社区建设的理念,但是,“议行分设”和“选聘分离”等这些从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理念想要应用到更为广泛的社区建设中,仍然需要各地政府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多年社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不可否认,但是,社区建设的形象化和形式化因素也不可忽视,甚至有些外国学者在考察中国城市社区之后得出结论说,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的社区。外国学者以西方的视角得出这样的结论也许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但是非常值得思考。,(2)如何准确定

28、位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落实到社区层面的政府与社区的关系,仍然有待探索。,从理论上说,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应该是明晰的,但是,实践上却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关系不顺、职责不清是社区实际运作中的通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将涉及社区事务进行梳理以明确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和社区组织之间的职责和关系的做法都是值得肯定的探索。更为重要的是,落实到社区层面的公共事务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推进而有所变化的,如何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和新事务的出现而科学划分政府和社区的职责,并配之以相应的“责、权、利”的调整,以促进社区建设和发展,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3)在政府管理重心成功下沉到社

29、区的同时,职能转移过多、转移过程中随意而没有规范、没有约束机制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使得社区很难摆脱行政化倾向而走向社区自治的目标,甚至出现由原来的政府包办变为社区包办的倾向。居委会过多的行政事务与社区自治的矛盾并没有因为“费随事转”而得到很好解决,甚至矛盾更为突出。 与此相关的另一方面是,政府剥离出来的任务由社区工作者来承接,但是,刚刚起步的社区工作者制度不完善,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依然不高。,(4)“选聘分离”和社区居委会民主选举后,建立一种怎样的激励机制来保证非职业化的社区居委会真正承担起自治组织的功能,依然是个问题,“议行分设”、“选聘分离”也好,社区

30、居委会直接选举也好,都是为了保证社区居委会真正回归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位置,真正担当起充当居民利益代言人的角色。但是,“选聘分离”和社区居委会的民主选举后,社区居委会所具有的属地化和兼职化性质使得居委会工作不再作为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义务性、参与性的公益工作,社区居委会成员为居民服务和管理社区事务的持续热情从何而来便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例如,在深圳盐田,在改革从“一会(合)两站”的第一阶段向“一会(分)两站”的第二阶段过渡过程中,原来居委会的多数成员都愿意留在社区工作站工作,因为社区工作站成员是政府雇员,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居站分离”后的社区居委会成员都是直接选举产生,不再拿政府工资,只

31、拿少量补贴,完全兼职化。如何避免改革后的社区居委会能力弱化、边缘化,甚至空心化,依然是个问题。,(5)社区参与程度仍然很低,制度化和非制度化参与渠道有限,参与能力不足,是社区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较长时间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基本被单位体制包围,人们更习惯单位范围内的活动。当然,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人们逐渐转向社区时发现,无论是制度化的还是非制度化的参与渠道都非常缺乏,同时,无论是政府还是作为居民利益代言人的社区居委会也都还停留在行政化时代,而没有摆脱行政化倾向的居委会对社区居民没有吸引力,社区居民不关心也无渠道关心居民自治事务。社区居委会的直接选举制度将有利于居民参与渠道的扩展、参与

32、主动性和参与能力的提升,但是,如何建立规范的和高质量的直选制度也仍然需要长期探索。,(6)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如何发挥、社区党支部与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依然是个问题。,在具体工作中,有关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和居委会自治组织作用的发挥问题,出现两种极端表现: 一种是党支部陷于具体事务中难以自拔,削弱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 另一种表现为党支部“眉毛胡子一把抓”,削弱了居委会的自治功能 从目前情况来看,多数仍然停留在“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工作,支持和保证群众自治组织行使职权”这样一种原则层面和空洞的口号上面,鲜有真正创新。 在社会转型,党如何既避免对社区进行直接领导和

33、管理,又能发挥出应有的领导作用,在社区中构建最广泛和牢固的社会基础,实现对社区的有效整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关于社区发展的未来,中国社区研究出现两种理论分野:一种将社区建设和发展定位在街道层面,他们的解决思路是,将街道作为大社区,明确授权街道作为一级行政组织和管理平台,整合原有街道范围内居委会组织和其他社会资源,而街道以下的居委会组织作为落实社区建设任务的平台,共同推动社区的发展。,三、社区发展的方向,另一种则将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看做完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途径和方式,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分离,注重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发育和社会成长。他们的解决思路是,政府退出市场和社会领域,政府管理好本该自己

34、管理的公共事务,把不该管和管不好的交给市场和社会。具体到社区,街道一级应该由对上负责转变为服务于社区居民,充分培育社区内各种中介组织和自治组织,从而使社区逐步走向自治。 学术界将上述两种理念和倾向归纳为行政性导向和自治化导向的社区建设和发展思路。,综观上述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严格地说,我国各地进行的社区治理实践既没有完全的行政性模式,也没有完全自治性模式。我国社区治理的实践还处在从行政性倾向向社区自治的过渡和发展阶段,因为在一些行政性倾向较明显的社区治理模式中,政府也致力于社区自治的培育和发展;而在那些朝自治性方向努力的社区治理实践中,社区自身的力量还没有成长和强大到可以支撑社区发展和建设的全部

35、过程。可以说,各地社区治理实践采取的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建设和自下而上的自治建设双轨推进的策略,,与所有事物的发展一样,和谐社区的未来必然取决于社区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社区发展的现实条件。因此,中国的社区建设和发展必然源于两种结构性力量,一种是政府的行政力量,另一种则是基层社会自治的力量,这两种力量的相互补充和博弈构成不同模式的社区治理实践。总体上看,大多数学者赞成自治性社区治理实践的取向,而否定行政性社区建设模式,认为社区居民自治应该是我国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未来。,社区建设的大方向,健全社区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社区治理水平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居民群众生活需求 繁荣社区文化,提供社区居民文明素

36、质 切实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推进社区党建权覆盖,增强城乡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1、社区经济结构由纵向转向横向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结构是自上而下的单一的垂直系统,社会运作方式也是垂直的。各种社会组织、企事业的领导体系无不是纵向的。在一个社区内彼此很少往来,既无渠道往来,也没有机会往来。改革后,经济上的纵向作用相对弱化,横向的合作、交往和联系日益盛行,而横向的对应和良性的互动,总是由近及远。半径最短的,不用说,是社区。条条渐渐少起来,块块渐渐多起来。“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这“块”首当其冲的是社区这一块。,国内社区建设的具体发展方向,在旧体制下,各种类型的城市在基层管理模式

37、上都基本相同。在今后的社区发展中,不同的城市以及不同城市分区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将越来越明显。不同的城区功能和特点,决定了在社区建设方面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各具特色的路子。,2、社区发展模式向多样化发展,传统的城市基层工作,内容主要限于政府所部署的社会行政管理工作和范围还很狭窄的居民自治性事务: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社区服务,则是从一些社会成员的特殊救助服务逐步扩展到相对广泛的便民利民服务,初步拓展了社区工作的内容。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传统的社区行政性、社会性工作,还包括了体制变化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新的内容;既包括了由社区组织直接抓的一些事情,还包括社区中应由社会组

38、织、中介组织和居民等自己去干的大量事情。,3、社区建设的内容向系统性发展,社区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行 为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包括政府、作为政府派 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政党组织,居民委员会、驻街企事 业单位、民间组织和社区居民。他们是社区内各种资源的 所有者、组织者和发动者。在社区建设中,他们目标的追 求是相同的,即实现社区稳定和社区繁荣。,4、城市社区建设行为主体向多元化发展,长期以来,城市基层的社区组织主要是执行上级交办的行政任务。这是老社区体系的最大特征和基本定位。正所谓“上到国务院,下到居民办,政府工作样样干.”在这种格局下,居民成了社区组织完成行政任务的

39、简单工作对象,社区组织与居民的社会生活并没有形成一体,法律上所设定的“自治”实际上难以实现,而且在各种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和细化,社区组织力量又有限的情况下,社会管理工作大部分是部署多、落实少。可以说社会多元化趋势和单一行政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己经成为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基本矛盾。今后,传统的社区组织在保持部分协助政府进行基层管理工作的行政职能以外,更多的是通过民主性、自治性原则,把社区的各类社会单位和社会成员组织起来、凝聚起来,依靠大家的事情大家办,从而推动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5、社区管理行为向更多的民主性和互动性发展,欧美国家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历程是由微观取向的个案 工作方法开始,经由小组工作,最后到达社区工作。中国 社会工作发展历程正好相反。 职业资格考试,6、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