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王浩.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84793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PPT 页数:149 大小:27.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王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王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王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王浩.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王浩.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王浩 2009年4月17日,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全国水资源分区,计算分区 1061个,地形地势,第二阶梯,海拔10002000m,山地、盆地相间分布,局部人口集中,第一阶梯,平均海拔大于4000m,以高原为主,湖泊多,人口少,河源地区,第三阶梯,海拔500m 以下,平原为主,季风强烈,河湖众多,人口密集,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西部:以高山、高原、内陆盆地为主 东部:以丘陵、平原、低山地为主,地 貌,中国总体上以山地地貌为主,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在内的山丘区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原仅占12%,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类型多样,地区差异明显,气 候 特

2、点,东南季风,西南季风,面积比例,降水深(mm),500,176,983,三大自然地理分 区,受季风影响,夏季湿润多雨,植被覆盖较好,距海洋远,受季风影响小,降水量少,植被稀疏,多为干旱草原和荒漠草原,高原地势,气候高寒,土壤植被垂直带分布明显,植被,水文地质,根据自然条件的不同,共划分为六个水文地质区,东部平原区:地下水主要受降水垂向渗入补给。,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区:为东部半湿润带与西部干旱沙漠带的过渡地带,地下水补给强度一般较少,在局部断陷盆地,地下水较为丰富。,西部内陆盆地区:为典型的极端干旱的戈壁沙漠区,广阔的山前平原主要接受山区河流的渗入补给,形成自流盆地。,东南与中南丘陵山区:降

3、水丰富,平原面积小,大部分地区主要分布裂隙水与岩溶水。,西南岩溶丘陵地区:广泛分布古生界巨厚的碳酸盐岩,地下水以岩溶水为主,地下暗河十分发育。,青藏高原区:平均海拔4000m左右,受垂直分带控制。高原地区含水层主要属冻土或冰川成因类型。,河流水系,湖泊,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形成了东、西相对的两大稠密湖群区。,湖泊总面积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25.6%,全区湖泊面积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6.7%,湿地,根据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除河流、湖

4、泊外,与水资源配置关系密切的三类主要类型湿地:沼泽湿地、三角洲湿地和泛洪平原湿地,湿地概况:,塔里木河流域占内流区 冰川面积:50.1 冰储量:60.0,雅鲁藏布江流域占外流区 冰川面积: 60.5% 冰储量:63.9%,冰 川,社会经济现状,2000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水资源数量评价,降水蒸发,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可利用量,回 目 录,水资源演变情势,两次评价比较,调查评价基础,主要结论,19562000年全国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60854亿m3 折合降水深643mm,分区降水量,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京,津,冀,晋,蒙

5、,辽,吉,黑,沪,苏,浙,皖,闽,赣,鲁,豫,鄂,湘,粤,桂,琼,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降水量(亿m3),省级行政区降水量,降水深(mm),降水空间分布,北少 南多,山 丘 区 高 于 平 原 区,山丘区: 降水深762mm,降水量占全国的85%,平原区: 降水深337mm,降水量占全国的15%,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地带分布,400mm等雨量线由东北至西南斜贯穿中国全境,是我国湿润半湿润与干旱半干旱的地理分界线,降水分布带降水量,降水年内分配,降水量年内分配比例,27%,47%,18%,16%,62%,18%,32%,41%,18%,全国,北方,南方,冬,秋,夏,春,8

6、%,4%,9%,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北方降水集中程度更高,水面蒸发,高值区(1200mm):西北高原和盆地、青藏高原及云南中西部的干热河谷地区,低值区(800mm):内蒙古东北端、黑龙江大部、辽宁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值区(8001200mm):东北平原大部、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中下游、长江上游局部及下游、珠江中下游、西南诸河大部及青藏高原部分地区,高值区,中值区,低值区,地表水资源,地表水资源量是指由当地降水形成的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可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用河川径流量表示。,系列代表性:19562000年 系列一致性:近期下垫面条件还原修正,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总径流量2669

7、1亿m3,折合径流深282mm,省级行政区多年平均年径流深,地表水资源 地区分布,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mm,800mm,主要分布于东南诸河大部、珠江流域东南、长江流域东南、藏东南等地,10mm,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阿拉善高原、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等,200,200,200,200,50,50,地表水资源年内分配,大多数测站夏季径流量占全年的40%60%西北诸河、海河年径流量的集中程度更高,部分测站达70%80%,入国境水量,主要入国境河流24条45年平均入境水量214亿m3,一级区入境水量比例,多年平均年出国境水量7278亿m3,其中流入界河1304亿m3 出

8、境水量占河川径流量与入境水量之和的27,一级区出境水量比例,出国境水量,入海水量,各水资源一级区平均年入海水量,亿m3,入海水量变化,北方,南方,全国,单位:亿m3,地下水资源,浅层地下水是指与当地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水力联系且具有自由水位的潜水和与潜水有较密切水力联系的弱承压水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地下水中参与水循环且可以更新的动态水量,评价面积百分比,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M2g/L),全国总量8087,亿m3,山丘区河川基流量形成的平原区地表水体渗漏补给量186亿m3,山丘区,平原区,302亿m3,1719亿m3,6670亿m3,平原区山前侧向补给量116亿m3,平原区地下

9、水资源量,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M2g/L),全国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总量 1719,亿m3,平原区地下水补排关系,各补给项所占比例,各排泄项所占比例,北方平原区,南方平原区,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亿m3,北方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1397亿m3可开采量:982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山丘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全国总量:6670亿m3 北方:21% 南方:79%,亿m3,水资源总量,河川径流,R (44%),地表调蓄,土壤调蓄,地下调蓄,大气降水,P61112亿m3,坡面流,壤中流,地下潜流,(,Ug,),土壤入渗,植物截流损失,地表水体蒸发,包气带蒸发,潜水蒸发,Eg,(1%),天然陆

10、地蒸,En (55%),地表蒸散,发,Es(54%),地表径流,Rs,(33%),河川基流,(,Rg,)(11%),开采净消,(1%),河川径流,R (44%),地表调蓄,土壤调蓄,地下调蓄,坡面流,壤中流,地下潜流,(,Ug,),土壤入渗,植物截流损失,地表水体蒸发,包气带蒸发,潜水蒸发,Eg,(1%),天然陆地蒸,发,En (55%),地表蒸散,发,地表径流,Rs,(33%),河川基流,(,Rg,)(11%),开采净消,耗,(1%),P=RsPrEs W=Rs+Pr=R+Pr-Rg,Pr(13%),水资源总量,(亿m3),总量:27741,地表:26691,地下:8087,水资源总量组成示

11、意图,不同地形水资源分布比例,南北方水资源分布比例,1050,一级区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亿m3,产水系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示意,地表水可利用量估算,不同类型水系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表,以独立水系为计算单元分南方河流、北方河流、内陆河、国际河流分别估算,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结果,地表水可利用量(亿m3),地表水可利用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亿m3),水资源总量可利用率(%),地表水可利用量7895亿m3 可利用率29.6%,水资源可利用总量8548亿m3 可利用率30.8%,全国平均:29.6,全国平均:30.8,水资源演变情势,气候因素变化 气温 蒸发 降水 下垫面条件

12、变化 产水机制 汇流机制 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一级区各年代地表水资源量距平表,19561979:黄、淮、海、辽、西南诸河偏丰,其它一级区偏枯 19802000:黄、淮、海、辽、西南诸河偏枯,其它一级区偏丰,地表水资源的年代变化,(%),水面蒸发变化,下垫面条件变化对地表水资源量的影响,降水深比较,径流深比较,地下水资源量比较,平原区地下水比较,地下水资源量比较,地下水可开采量比较,亿m3,亿m3,水资源总量比较,两次 评价比较,降水深,径流深,产水深,全国,黄淮海辽地区,其他地区,全国19562000年同步系列具有较好代表性:原19561979评价系列北方偏丰、南方偏枯;现评价系列具有较好的

13、系列代表性和一致性,全国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北方地区明显减少:受气候因素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近20年来中国北方黄淮海辽区水资源总量减少约10.8,其中海河减少约24.1,黄淮海辽河川径流量减少12.7%,浅层地下水减少3.6%,水资源总量减少10.8%,海河河川径流量减少33.4%,浅层地下水减少11.5%,水资源总量减少24.1%,全国多年平均 水资源总量,27741亿m3,北方6区:5291亿m3,占19%,南方4区:22451亿m3,占81%,第一次评价27460亿m3,主要结论,中国水资源可利用量有限、北方地区总体潜力不大:受自然和经济社会因素制约,中国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677m

14、3,黄淮海地区仅为244m3,而目前可利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99,潜力不大,南方虽有一定潜力,但开发难度较大,全国多年平均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8548亿m3,北方地区:2748亿m3,人均472 m3,南方地区:5800亿m3 ,人均863 m3,人均水资源 可利用量 677m3,主要结论,失衡,黄淮海尤为严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水资源的地区与时间分布和人口、城市以及生产力布局及其需求和需水过程要求不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任务十分艰巨各区任务目标均不同,主要结论,北方面积、人口、GDP占3235% 水资源量只占7.2%,水资源质量

15、评价,回 目 录,污染源调查,水质评价,水源地与供水水质,水体功能状况,评价基本情况,趋势变化,主要结论,城镇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671,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 1249,点污染源排放总量,废污水排放总量为747亿m3,化学需氧量总排放量为1920万吨,氨氮总排放量为185万吨,亿m3,万吨,万吨,31%,69%,35%,65%,39%,61%,工业污染源是主要污染源;城镇生活污染源次之,点污染源废污水排放量,亿m3,全国废污水排放量747亿m3,城镇生活排水量232,工业生活排水量515,亿m3,69,31,点源污染程度,污径比指一定区域内废污水排放量与其境内河川径流量的比例,3.7,7.9

16、,26.0,7.3,9.2,3.2,32.9,2.7,3.1,0.1,0.9,0,5,10,15,20,25,30,35,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西,北,诸,河,污 径 比,太湖流域和海河流域受废污水排放影响最大 其次是淮河、辽河和黄河区 松花江、长江、珠江、东南诸河区等也受到一定影响 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受到废污水排放影响最小,%,废污水及污染物入河量,亿m3,万t,全国废污水及污染物入河量,2000年全国非点源污染物调查估算,单位:万吨,不同类型非点源污染负荷产生量,占全国比例,分区非点源污染负荷产生量,点源与非点源

17、污染物组成,底质重金属污染,全国共统一监测与分析水源底质断面881个,底质总有机质质量分布,底质总磷质量分布,底质总氮质量分布,底质营养物质,地表水矿化度,受降水量等因素影响,矿化度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的地带规律,mg/L,地下水矿化度,平原区淡水分布面积73%。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西北地区高矿化地下水分布较多。,g/L,河流水质,评价河长284979km,类, 11.7%,类, 6.3%,劣类,15.3%,类, 10.4%,类, 32.8%,类, 56.7%,等于或优于,类, 66.1%,评价类别河长比例图(全年),河流水质,太湖水系、海河区、淮河区河流水质状况最差,近一半的河流被严重污染。

18、 辽河区和松花江区水质状况较差; 黄河区水质一般; 珠江区水质状况较好; 除沱江和嘉陵江外,长江中上游区域水质状况良好; 西南诸河、西北诸河、东南诸河河流水质状况良好。,河流水质,评价河长284979km,类, 11.7%,类, 6.3%,劣类,15.3%,类, 10.4%,类, 32.8%,类, 56.7%,等于或优于,类, 66.1%,评价类别河长比例图(全年),河流水质主要污染项目,六项水质评价类别河长比例图(全年),不合格比例,水库水质评价,类, 4.7%,类, 3.4%,劣类, 1.1%,类, 22.0%,类, 19.5%,其他, 90.8%,类, 58.5%,0%,20%,40%,

19、60%,80%,100%,全年,汛期,非汛期,水库蓄水量水质比例,贫营养,中营养,富营养,污染较严重的水库主要分布在松花江、长江区;海河、黄河、淮河、辽河、珠江、西北诸河区有部分水库受污染;东南诸河与西南诸河区水质均等于或优于类,湖泊水质评价,评价湖泊面积:26963.4km2,污染较严重湖泊主要集中分布在太湖流域、淮河;海河、黄河、西北诸河区亦有分布 湖泊富营养化程度普遍较高,平原区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质类型面积比例,分质地下水量比例,咸淡水总量1864亿m3,平原区地下水主要超标项目,总硬度,氨氮,铁,氟化物,亚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数,硝酸盐氮,挥发氛,PH值,矿化度,总大肠菌群,锰,超标比

20、例,%,平原区地下水污染评价,总评价面积197万km2,污染面积,平原地下水污染面积分布情况,万km2,太湖污染区面积达90.1%,淮河区为46.1%,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重点地表水源地水质,水源地供水合格率,重点地表水源地有毒有机物调查,630个地表水源地统一监测与评价 合格水源地388个,合格率为62%,四氯化碳、六氯丁二烯污染地区主要分别分布在南方珠江、东南诸河、长江和淮河区;2,4-二硝基甲苯和PCB多集中在北方松花江和黄河区;苯污染主要在东南诸河、长江和淮河区;多氯联苯和苯并(a)芘污染出现的地区则较为广泛,地下水源地水质,集中地下水源地 115个,%,分区地表水供水水质,

21、分类地表水供水水质,全国2000年地表水供水合格率89%; 南方流域供水水质合格率总体高于北方,西南、西北地区总体高于东部地区; 局部地区供水水质较差,如东辽河流域、黄河中游、黑河、太湖流域等地部分城镇生活供水合格率低于25%。,地下水供水水质,水功能区达标比例,河流水功能区达标比例,不同类别水功能区达标情况,%,%,水资源分区水功能达标情况,水功能区达标比例,%,水功能区污染负荷超载状况,水功能区现状纳污能力总量:COD为1328.7万t/a,氨氮82.2万t/a水功能区2000年入河量:COD为1258.6万t,氨氮为110.5万t COD超载:水功能区个数1871个;其COD纳污能力为2

22、42.2t;入河量为966.7万t氨氮超载:水功能区个数2025个;其氨氮纳污能力为17.7万t;入河量为89.3万t,海河功能区超载比例达60%,,超载水功能区污染负荷超载状况,废污水排放量变化趋势,地表水水质变化趋势,采用846个地表水质测站1993-2000年资料分析变化趋势 用溶解氧下降和其余10项污染项目上升表征水污染总体状况的发展情况 全国上升站点比例24%,下降11%,无趋势比例65%。无趋势比例占主体,地表水污染在评价时段内呈不断加重态势,分项地表水水质变化趋势,平原区地下水主要因子恶化比例,地下水污染在加剧,%,425个测站 1980-2000年资料,主要结论,部分地区水质本

23、底状况不良 中国地表水约58为中度以上硬水,部分地区地表水由于天然背景、特殊的水循环条件以及生态环境状况,天然水质状况超标,如东北部分地区 全国浅层地下水约27%的平原区面积矿化度大于1g/L, 35的面积天然水质属于IV、V类水,主要结论,工业及城镇生活废污水造成的污染严重 工业及城镇废污水是水体污染源的主体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废污水及其污染物排放量和入河量达575亿m3,部分河流污径比达733% 目前处理程度、水平和标准均较低,水污染还在继续加剧,废污水排放量 747亿m3,污染趋势加剧,1980 2000,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年增长率7.1%,工业污水排放年增长率5.8%,处理量较小,200

24、0年全国城市废水 处理率仅为34.2%,排放量大,主要结论,非点源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底质污染不容忽视 非点源污染的范围、程度及其危害越来越严重,主要污染物入河贡献率已达 江河湖库底质约有80遭到不同程度污染 非点源和底质污染范围大、影响因素复杂,治理难度大,污染面广 成因复杂,趋势在增加,治理难度大,COD:38.7% 总氮:81.4% 总磷:87.2% 氨氮:39.1%,总氮、总磷污染物入河量 已大于点源污染物入河量,非点源贡献率,主要结论,水环境恶化的趋势还在加剧 地表地下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地区污染十分严重 水质恶化的整体态势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局部地区还在加剧,部分水体彻底或部分

25、丧失了其使用功能 部分水源地和供水水质不能满足水质标准要求,地表水遭到污染,地下水遭到污染,水功能区44%不达标,部分河流入河量超过纳污能力;地表水水源地约25不合格,地下水不合格率35 ;氯化物和硫酸盐的上升百分比分别为36.5%和38.7%,水资源质量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局部地区还在加剧,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供水能力,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回 目 录,调查评价基础,主要结论,现状供水能力,全国现状供水能力6459亿m3,为设计供水能力的75%。,单位:亿m3,52.3%,26.6%,17.5%,3.6%,供水能力组成,亿m3,北方地下水供水

26、能力占总供水能力的1/3,南方仅占5%,世界部分国家年径流量及水库库容,供水及其组成,供水组成(亿m3),2000年总供水量:5633亿m3,3%,27%,39%,31%,85.0%,14.5%,0.5%,分区供水组成,供水量变化,北方,南方,亿m3,用水量 与用水结构,单位:亿m3,总用水量 5633亿 m3,全国用水量变化,亿m3,用水量变化,亿m3,北方,南方,分区用水组成,0,20,40,60,80,100,全,国,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其,中,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西,北,诸,河,%,农业,工业,生活,城市供水与用水,单位:亿m

27、3,其中火电用水 130亿m3,城市总用水量616亿m3,耗水量,2000年总耗水量3110亿m3 综合耗水率55%,各行业耗水率比较,单位:亿m3,2000年分区耗水率,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地表水量26691亿m3,下泄洪水量 13596亿m3,生态需水 5200亿m3,地表水可利用量7895亿m3,地下水量8087亿m3,平原区可开采量989亿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8548亿m3,水资源总量 27741亿m3,目前开发利用量5633亿m3,平原区 1719亿m3,山丘区 6670亿m3,地表水开发量4474亿m3,开发利用率 1%,开发利用率20%,不重复量1050亿m3,平原区开采量

28、756亿m3,开采率76%,用水消耗量3110亿m3,耗水率55%,可利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49%,2000年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全国20%,0,20,40,60,80,100,120,140,160,松,花,江,区,辽,河,区,辽,河,流,域,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淮,河,水,系,沂,沭,泗,水,系,山,东,半,岛,长,江,区,太,湖,水,系,东,南,诸,河,区,珠,江,区,西,南,诸,河,区,西,北,诸,河,区,2000年当地地表水开发率,全国16%,2000年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2000年可利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一次性供水量/可利用总量),单位GDP用水量变化,

29、m3/万元,2000年综合用水指标,m3,全国平均:446,全国平均:579,m3,万元GDP用水量,人均用水量,全国平均:17.3,单方水GDP产出,元,农业用水水平,m3/亩,年,城市综合管网漏失率,全国平均:16.7%,%,主要结论,用水结构不断调整、高保障用水需求增加:农业用水比例从1980年的84.3下降到2000年的68.5,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分别上升为20.7和5.7,供水保障程度低、供水保障程度低:蓄水工程供水能力仅占地表供水能力的31,水库对天然径流调节能力为21.6;北方地区地下水供水比例达38,其中海河高达66,超采严重,主要结论,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增长,供水量与经济发展

30、增长关系,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增长显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呈刚性增长,近20年分别增长242亿m3、745亿m3 ,年均增长7.2和5.2,区域间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部分地区已超过其承载能力:黄淮海辽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和可利用开发利用率分别达71和90,其中海河区可利用开发利用率达118,全国:49%,用水水平与效率整体不高:人均用水量446 m3 ,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同类国家水平;单位用水GDP产出仅17.3元,为世界平均的20,虽然利用 效率在提 高,用水 效率仍 很低,主要结论,河道生态环境,湖泊、湿地萎缩,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及其它,生态缺水,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调查评价

31、,回 目 录,调查评价工作基础,主要结论,河流水文情势,北方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普遍较高,河道内实际流量及入海水量明显减少,实际径流占天然径流的1060;枯水年与平水年径流衰减程度较丰水年显著,部分河道断流内陆河:大部分河流出山口水文站天然河川径流量未减少,但流入下游尾闾湖泊和流出山前绿洲地区的水量显著减少,局部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南方河流:除局部受大型调蓄工程影响外,大部分河流水文情势受人类活动影响变化不大;但枯水年及枯水月水文情势较正常情况有明显差别,河道断流,调查1550条河流(30.8万km)2000年共有60条河流发生断流现象,发生断流现象的河流总长度22393km,断流总长度79

32、96km,主要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全国大于10km2湖泊中: 142个萎缩,面积减少9574km2,蓄水量减少516亿m3; 94个干涸,面积减少4327km2 萎缩和干涸合计减少面积15% 主要发生在长江、西北和海河,面积减少比例,蓄水量减少比例,湖泊萎缩,西北:湖泊萎缩主要受气候波动与开发利用的影响。 江淮平原:主要受泥沙淤积和围垦的影响。 华北及东北平原:主要受水土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影响。 云贵高原:主要受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利用影响。,湿地面积减少,减幅达21%,湿地减少主要原因是围垦与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及气候变化,50年来,由于围垦减少湿地面积973万hm2,占减少面积的93%,湿地减

33、少主要在东北三江平原、西北内陆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变化,沼泽湿地面积变化,万hm2,地下水超采,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情况,2000年超采量100亿m3,2000年超采区面积185457km2,(深浅层超采重叠面积14890km2),2000年地下水超采,地下水超采危害,地下水超采 其它因素,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降落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地面沉降总面积达61783km2,地面塌陷2500多处,总面积超过2300km2,最大塌陷深度超过30m,咸水入侵面积约1149km2,地裂缝近6000条,分布面积超过700km2,水土流失,风蚀面积191万km2,水蚀面积165万km2,26

34、万km2,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 356万km2,单位:万km2,土地沙化,沙化程度增加,全国沙化面积万km2 主要原因是滥垦,过牧,滥挖滥采和不合理的水土开发,草地退化,面积单位:万hm2,土壤次生盐渍化,(%),盐渍化分布情况,干旱与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17.3万km2,分区生态缺水,主要结论,由于水土资源开发、河道水文情势与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随着人类对河道取用水量的增加,河流水文情势发生了一定变化,北方地区变化尤为显著,河道内水量显著减少,黄淮海辽部分河流实际河道径流量仅为天然径流的1060,入海水量近20年减少了34;在调查的31万km河道中,

35、7.2出现断流 平原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 2000年全国地下水超采区18.5万km2,严重超采区面积7.3万km2;海河区超采面积10.2万km2,2000年超采量61.6亿m3,累计超采量已达975亿m3 北方平原区及南方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引发诸如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主要结论,河湖湿地萎缩问题显著:由于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过度的水土资源开发,导致局部地区河湖湿地萎缩甚至干枯现象较为严重;湖泊与湿地面积较50年代初期分别减少15和21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最敏感要素:北方河流水资源可利用率3060,个别河流实测流量仅为天然流量20,河道生态环境缺水严重;修复生态环境

36、均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而这些地区水资源条件往往十分有限,满足生态用水的难度较大,主要结论与建议,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导致我国水资源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近20年北方地区水资源减少较为显著,水资源矛盾更趋尖锐;随着用水和排污量的持续增长,特别是北方河流的水文情势和水质状况以及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问题和水污染问题更加突出;区域间出入境水量和水质状况的显著变化引发了区域间用水和排污的尖锐矛盾;水资源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结论与建议,区域水资源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

37、状况,决定了各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目标和任务:受季风气候与地形地貌影响,中国各地水循环特点、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迥然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差异导致各地水资源问题的不同,因此各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目标与任务以及在流域和区域水资源配置中的任务各不相同 北方:大部地区水资源不足,目前开发程度普遍较高,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必须调水 西北:气候干旱,水资源稀少,生态环境脆弱,部分地区水土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破坏 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开发利用程度低,开发难度大,局部地区污染严重,枯水年水资源问题突出,主要结论与建议,缓解中国水资源问题的任务十分艰巨

38、,刻不容缓:中国水资源天然赋存条件不利、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目前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平衡,北方地区水资源问题尤为突出;中国目前用水效率整体不高、缺水与浪费现象并存;生活和工业用水以及排污量还在持续增长,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对水资源要求的不断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要求十分紧迫,主要结论与建议,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不相适应;部分地区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和水土资源过度开发更加剧了水资源问题;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关系,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39、统筹协调各类拟制需求、增加供给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在流域和区域之间合理配置各类水资源,构建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格局和安全供水的保障体系,主要结论与建议,有限的水资源条件和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决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占有量和人均用水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同类国家水平;水资源可利用量十分有限,部分地区已达可利用的极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即使水资源可利用量全部得到开发,也只能维持较低的人均用水水平;而目前中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整体较低,因此必须建立节水型社会,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道路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主要结论与建议,通过因地制宜的综合措施,中国的水资源基本能够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在人口高峰时,在基本满足生态环境用水要求的条件下,若水资源得到较大程度的开发,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可达500m3左右,与用水效率先进国家水平相当,基本能够支撑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的道路,同时要根据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加大水资源丰沛地区的开发力度、合理配置水资源。要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用水要求需要巨大的投入,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