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12) 杨简平,+,蒙古族习俗简介,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蒙古族的饮食 蒙古族的房屋 蒙古族的节日 蒙古族的服饰 蒙古族的祭祀,2012级历史班田小玲,蒙古族的饮食,食品主要有三类,即肉食、奶食、粮食。牧区菜很少,常食野葱 、 野韭、蘑菇等。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吃奶食、肉食、炒米(蒙古语为蒙古勒巴达,或包勒圣巴达),晚上吃手把肉、面条、饺子等。,羊肉,蒙古族最喜爱,吃食也最普遍。吃法颇多,享盛名的是“手抓肉“、“羊背子“、“全羊“。“手抓肉“的做法是,将羊宰杀,去皮、头、蹄与内脏,肉分割成块,白水入锅,少加佐料,煮沸后起锅食用。肉质鲜嫩,味香美。“羊背子“,是将肉羊由脊上第七肋骨至尾割为一段
2、,其余四肢、颈、胛各为一段,带尾入锅。熟后,以次序盛入盘内待客。“全羊“,蒙古语称“乌查“,是祭奠及宴客的上品。史书记载,成吉思汗大宴群臣时,即以“乌查“之宴。乌查,味纯正,肉香美,每遇祭奠、婚丧,必设“乌查“之宴。,马奶酒,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 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随着科学的发达,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
3、性奶酒的蒸馏法。因而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蒙古族的房屋,蒙古包是草原蒙古族牧民的传统住房,蒙古语称为“格日”。蒙古包这个草原的特有建筑,伴随着世世代代的牧民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它是一个伟大民族历史的浓缩。 蒙古包的构造简单极了,但它是用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了一种极富于表现力的创造。蒙古包之所以沿用千年直到今天,是蒙古人游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地域的自然条件决定的。草原辽阔,风雪大,圆形蒙古包阻力小,耐风吹,包顶不积雪。此外蒙古包拆、搭方便,省时省力,一座蒙古包拆下后,可折叠成若干部分,便于装车运输,适于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经常迁徒的游牧生活,具有游牧文化的特征和土木建筑的房屋不能比拟的
4、特点。,蒙古族除了普通的蒙古包外,往往以柳条或榆树枝围成一个院墙。在墙的附近建圈养家畜的棚子,棚前堆积牛羊粪等燃料。在古时,每户都有勒勒车。勒勒车排列于蒙古包的周围。,蒙古族的居住,蒙古族的节日,白节是蒙古族一年一度最为隆重而盛大的节日。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 现代蒙古族人也把白节作为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三十晚上,全家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拜祖先,然后晚辈向长辈依次献哈达、敬酒、礼拜。凌晨,全家老少以及族人走到蒙古包外,在长者的主持下举行向长生天祈祷仪式。据说这是蒙古族信萨满教遗留下来的传统。,鲁班节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据传,蒙古族的建筑手艺是鲁班传
5、授的,四月初二是鲁班向蒙古族“旃班”送“艺经”的日子。因此,每到这一天,蒙古族泥、木、石工匠都要欢聚一堂,共叙尊师爱贤、发展建筑业的体会。,鲁班节,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 蒙古语意为 “娱乐”或“游戏”。旧 时是封建王公、牧主寻欢 作乐、勒索盘剥的场所。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 作主,增加了许多健康有 益的内容。80年代,“那 达慕”大会增加集市贸易 的商品展销活动。,蒙古族的服饰1,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
6、缎做腰带。,蒙古族的服饰2,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蒙古族的祭祀,蒙古族的祭祀活动包涵祭敖包,祭天等那达慕,为蒙语的音译,意为“娱乐”,是蒙古族从部落联盟时起每年或隔年都要举行的盛大集会。那达慕最初只有摔跤、射箭和赛马三种活动,如今又增加了喜庆丰收、物质交流和科技传播等内容。蒙古族的祭祀活动带有北方民族的特点,对大自然的崇拜,渗透着浓厚的宗教色彩。,祭敖包,祭敖包 这是信奉喇嘛教的蒙古族会祭礼风俗,最为隆重,在民间也最被重视。 敖包,蒙古语音译,意思为堆子。也叫做“鄂博“、“脑包“、“封堆“。这是一种祭祀的场所,开始于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