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重要比值(整理更新).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81826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重要比值(整理更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重要比值(整理更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重要比值(整理更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重要比值(整理更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重要比值(整理更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结构设计中几个重要比值(整理更新)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柱轴压比是指,有地震作用组合的柱组合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砼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比值,是影响柱子破坏形态和延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轴压比限值的依据是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并参照国外的类似条件确定的,其基准值是对称配筋柱大小偏心受压状态的轴压比分界值。(抗规 2010 第 62 页表 6.3.6)在剪力墙的轴压比计算中,轴力取重力荷载代表值,与柱子的不一样。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 5.2.5。3、侧向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位移比:主要为控

2、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控制比例为 1.5。见抗规 3.4.2、3.4.3。4、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5、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要求见高规。6、剪跨比: 梁的剪跨比,剪力的位置 a 与 h0 的比值。剪跨比影响了剪应力和正应力之间的相对关系,因此也决定了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也影响着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和破坏的方式;同时也反映在受剪承载力的公式上。柱的剪跨比:若反弯点在柱子层高范围内,柱子的剪跨比小于 2 时,需要全长加密,见混凝土规范11.4.12、11.4.17。7、剪压比(梁柱截面上的名义

3、剪应力 V/bh0 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梁塑性铰区的截面剪压比对梁的延性、耗能能力及保持梁的强度、刚度有明显的影响,当剪压比大于 0.15 的时候,梁的强度和刚度有明显的退化现象,此时再增加箍筋用量,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对梁柱的截面尺寸有所要求。8、跨高比:梁的跨高比(梁的净跨与梁截面高度的比值)对梁的抗震性能有明显的影响。梁(非剪力墙的连梁)的跨高比小于 5 和深梁都按照深受弯构件进行计算的。9、延性比:延性比即为弹塑性位移增大系数。延性是指材料、构件、结构在初始强度没有明显退化的情况下的非弹性变形能力。延性比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即截面的延性比、构件的延性比和结构的延性比。结构

4、的延性比多指框架或者剪力墙等结构的水平荷载- 顶层水平位移(P-delta) 、水平荷载- 层间位移等曲线。结构的屈服位移有等能量方法、几何做图法等。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几个比值1、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2、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4、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5、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6、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1.1

5、 名词释义 (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2) 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其中,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 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 2。 1.2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 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

6、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2 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 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1.3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 抗规3.4.3 条规定,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当存在结构平面扭转不规则时,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 ,不宜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 平均值的 1.2 倍。高规 3.4.5 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B 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2 倍;且 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

7、5 倍,B 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4 倍。 高规3.7.3 条规定,高度不大于 150m 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u/h 应满足以下要求:框架 1/550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板柱-剪力墙 1/800筒中筒,剪力墙 1/1000除框架结构外的转换层 1/10001.4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PKPM 软件中的 SATWE 程序对每一楼层计算并输出最大水平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平均水平位移、平均层间位移角及相应的比值,详位移输出文件 WDISP.OUT。但对于计算结果的判读,应注意以下3几点:(1

8、)若位移比(层间位移比)超过 1.2,则需要在总信息参数设置中考虑双向地震作用。(2)验算位移比需要考虑偶然偏心作用,验算层间位移角则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3)验算位移比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但当凸凹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计及扭转影响。(4)最大层间位移、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设下的控制参数。构件设计与位移信息不是在同一条件下的结果(即构件设计可以采用弹性楼板计算,而位移计算必须在刚性楼板假设下获得) ,故可先采用刚性楼板算出位移,而后采用弹性楼板进行构件分析。(5)因为高层建筑在水平力作用下,几乎都会产生扭转,故楼层最大位移一

9、般都发生在结构单元的边角部位。位移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TWE 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平面布置,减小结构刚心与形心的偏心距;可利用程序的节点搜索功能在 SATWE 的“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中的“各层配筋构件编号简图”中快速找到位移最大的节点,加强该节点对应的墙、柱等构件的刚度;也可找出位移最小的节点削弱其刚度;直到位移比满足要求。 二、周期比 2.1 名词释义 周期比即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扭振周期)T 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也称第一侧振周期)T 1 的比值。周期比主要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

10、使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因为当两者接近时,由于振动耦联的影响,结构的扭转效应将明显增大。2.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 高规 3.4.5 条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1 之比(即周期比),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 0.9;B 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高规5.1.13 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振型数不应小于 9,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耦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小于 15,对于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 9 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 90%。2.3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1)

11、计算结果详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因 SATWE 电算结果中并未直接给出周期比,故对于通常的规则单塔楼结构,需人工按如下步骤验算周期比:a)根据各振型的两个平动系数和一个扭转系数(三者之和等于 1)判别各振型分别是扭转为主的振型(也称扭振振型)还是平动为主的振型(也称侧振振型) 。一般情况下,当扭转系数大于 0.5 时,可认为该振型是扭振振型,反之应为侧振振型。当然,对某些极为复杂的结构还应结合主振型信息来进行判断。B)周期最长的扭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扭振周期 Tt,周期最长的侧振振型对应的就是第一侧振周期T1。c)计算 Tt / T1,看是否超过 0.9(0.85)。对于多塔结构周期比,

12、不能直接按上面的方法验算,这时应该将多塔结构分成多个单塔,按多个结4构分别计算、分别验算(注意不是在同一结构中定义多塔,而是按塔分成多个结构) 。(2)对于刚度均匀的结构,在考虑扭转耦联计算时,一般来说前两个或几个振型为其主振型,但对于刚度不均匀的复杂结构,上述规律不一定存在。总之在高层结构设计中,使扭转振型不应靠前,以减小震害。SATWE 程序中给出了各振型对基底剪力贡献比例的计算功能,通过参数 Ratio(振型的基底剪力占总基底剪力的百分比)可以判断出那个振型是 X 方向或 Y 方向的主振型,并可查看每个振型对基底剪力的贡献大小。(3)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计算周期,地震力时,还应注意两个问

13、题,即计算模型的选择与振型数的确定。一般来说,当全楼作刚性楼板假定后,计算时宜选择“侧刚模型”进行计算。而当结构定义有弹性楼板时则应选择“总刚模型”进行计算较为合理。至于振型数的确定,应按上述高规5.1.13 条执行,振型数是否足够,应以计算振型数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 90%作为唯一的条件进行判别。(4)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即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在要求结构承载布局的合理性。考虑周期比限制以后,以前看来规整的结构平面,从新规范

14、的角度来看,可能成为“平面不规则结构” 。一旦出现周期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只能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收效甚微。周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较小,总的调整原则是要加强结构外圈,或者削弱内筒(5)扭转周期控制及调整难度较大,要查出问题关键所在,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解决问题:a)扭转周期大小与刚心和形心的偏心距大小无关,只与楼层抗扭刚度有关。b)剪力墙全部按照同一主轴两向正交布置时,较易满足;周边墙与核心筒墙成斜交布置时要注意检查是否满足。c)当不满足扭转周期限制时,若层位移角控制潜力较大,宜减小结构竖向构件刚度,增大平动

15、周期。d)当不满足扭转周期限制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应检查是否存在扭转刚度特别小的层,若存在应加强该层的抗扭刚度。e)当不满足扭转周期限制,且层位移角控制潜力不大,各层抗扭刚度无突变,说明核心筒平面尺寸与结构总高度之比偏小,应加大核心筒平面尺寸或加大核心筒外墙厚,增大核心筒的抗扭刚度。f)当计算中发现扭转为第一振型,应设法在建筑物周围布置剪力墙,不应采取只通过加大中部剪力墙的刚度措施来调整结构的抗扭刚度。周期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TWE 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布置,提高结构的扭转刚度;总的调整原则是加强结构外围墙、柱或梁的刚度,适当削弱

16、结构中间墙、柱的刚度。 三、刚度比3.1 名词释义刚度比指结构竖向不同楼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也称层刚度比) ,该值主要为了控制高层结构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对于地下室结构顶板能否作为嵌固端,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能否满足要求,及薄弱层的判断,均以层刚度比作为依据。抗规 与高规提供有三种方法计算层刚度,即剪切刚度(K i=GiAi/hi) 、剪弯刚度(K i=Vi/ i) 、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值(K i=Qi/u i) 。3.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抗规附录 E2.1 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 2。高规3.5.2 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

17、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5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 80%。高规5.3.7 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首层侧向刚度的 2 倍。高规10.2.3 条规定,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应符合高规附录 E 的规定。E.0.1)当转换层设置在 1、2 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结构的等效剪切刚度比 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 宜接近 1,非抗震设计时 不应小于 0.4,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 0.5。3.3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1)规范对结构层刚度比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也要求

18、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对于有弹性板或板厚为零的工程,应计算两次,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层刚度比并找出薄弱层,然后在真实条件下完成其它结构计算。(2)层刚比计算及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的结果详建筑结构的总信息 WMASS.OUT。一般来说,结构的抗侧刚度应该是沿高度均匀或沿高度逐渐减少,但对于框支层或抽空墙柱的中间楼层通常表现为薄弱层,由于薄弱层容易遭受严重震害,故程序根据刚度比的计算结果或层间剪力的大小自动判定薄弱层,并乘以放大系数,以保证结构安全。当然,薄弱层也可在调整信息中通过人工强制指定。(3)对于上述三种计算层刚度的方法,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对于底部大空间为一层时或多层建

19、筑及砖混结构应选择“剪切刚度” ;对于底部大空间为多层时或有支撑的钢结构应选择“剪弯刚度”;而对于通常工程来说,则可选用第三种规范建议方法,此法也是 SATWE 程序的默认方法。刚度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如果某楼层刚度比的计算结果不满足要求,SATWE 自动将该楼层定义为薄弱层,并将该楼层地震剪力放大 1.15 倍。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适当降低本层层高和加强本层墙、柱或梁的刚度,适当提高上部相关楼层的层高和削弱上部相关楼层墙、柱或梁的刚度。四、刚重比4.1 名词释义结构的侧向刚度与重力荷载设计值之比称为刚重比。它是影响重力二阶效应的主要参数,且重力二阶效应随着结构

20、刚重比的降低呈双曲线关系增加。高层建筑在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下,若重力二阶效应过大则会引起结构的失稳倒塌,故控制好结构的刚重比,则可以保证结构不失去稳定。4.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高规5.4.1 条,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剪力墙,2.7; 框架,20。高规 5.4.4 条,整体稳定:剪力墙,1.4;框架,10。(1)对于剪切型的框架结构,当刚重比大于 10 时,则结构重力二阶效应可控制在 20%以内,结构的稳定已经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当刚重比大于 20 时,重力二阶效应对结构的影响已经很小,故规范规定此时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2)对于弯剪型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筒体结构,当刚重比大于 1.

21、4 时,结构能够保持整体稳定;当刚重比大于 2.7 时,重力二阶效应导致的内力和位移增量仅在 5%左右,故规范规定此时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4.3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6(1)若结构刚重比(Ej d/GH2)1.4,则满足整体稳定条件,SATWE 输出结果参 WMASS.OUT。(2)高层建筑的高宽比满足限值时,可不进行稳定验算,否则应进行。 (3)当高层建筑的稳定不满足上述规定时,应调整并增大结构的侧向刚度。 刚重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SATWE 程序不能实现。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布置,加强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刚度。五、剪重比 5.1 名词释义 剪重比即最

22、小地震剪力系数 ,主要是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尤其是对于基本周期大于 3.5s 的结构,以及存在薄弱层的结构,出于对结构安全的考虑,规范增加了对剪重比的要求。5.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抗规5.2.5 条与 高规3.3.13 条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不应小于下表给出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 。类别 6 度 7 度 8 度 9 度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 3.5s 的结构0.008 0.016(0.024) 0.032(0.048) 0.064基本周期大于 5s 的结构 0.006 0.012(0.018) 0.024(0.036) 0.0485.3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23、(1)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增大 1.15 倍,即上表中楼层最小剪力系数 应乘以 1.15 倍。当周期介于 3.5s 和 5.0s 之间时,可对上表采用插入法求值。(2)对于一般高层建筑而言,结构剪重比底层为最小,顶层最大,故实际工程中,结构剪重比由底层控制,由下到上,哪层的地震剪力不够,就放大哪层的设计地震内力。(3)结构各层剪重比及各楼层地震剪力调整系数自动计算取值,结果详 SATWE 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 WZQ.OUT)。(4)各层地震内力自动放大与否在调整信息栏设开关;如果用户考虑自动放大,SATWE 将在WZQ.OUT 中输出程序内部采用的放大系数。(5)

24、6 度区剪重比可在 0.71取。若剪重比过小,均为构造配筋,说明底部剪力过小,要对构件截面大小、周期折减等进行检查;若剪重比过大,说明底部剪力很大,也应检查结构模型,参数设置是否正确或结构布置是否太刚。剪重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在 SATWE 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范 5.2.5 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后,SATWE 按抗规 5.2.5 自动将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按下列三种情况进行调整: a)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大时,说明结构过柔,宜适当加大墙、柱截

25、面,提高刚度。b)当地震剪力偏大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小时,说明结构过刚,宜适当减小墙、柱截面,降低刚度以取得合适的经济技术指标。c)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恰当时,可在 SATWE 的“调整信息”中的“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中输入大于 1 的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7剪重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在 SATWE 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范 5.2.5 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后,SATWE 按抗规 5.2.5 自动将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按下列三种情况进行调

26、整: a)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大时,说明结构过柔,宜适当加大墙、柱截面,提高刚度。b)当地震剪力偏大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小时,说明结构过刚,宜适当减小墙、柱截面,降低刚度以取得合适的经济技术指标。c)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恰当时,可在 SATWE 的“调整信息”中的“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中输入大于 1 的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六、轴压比6.1 名词释义柱(墙)轴压比 N/(fcA)指柱(墙) 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墙)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它是影响墙柱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使柱( 墙) 具有很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规范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限制

27、轴压比。6.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砼规11.4.16 条, 抗规6.3.6 条,高规6.4.2 条,同时规定柱轴压比不宜超过下表中限值:抗震等级类型一 二 三 四框架结构 0.65 0.75 0.85 -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框架 -核心筒、筒中筒0.75 0.85 0.90 0.95部分框支剪力墙 0.6 0.7 -砼规11.7.16 条 高规7.2.13 条同时规定,抗震设计时,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其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不宜超过下表中限值:抗震等级 一级(9 度) 一级(6、7、8 度) 二、三级轴压比限值 0.4 0.5 0.66.3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1

28、)抗震等级越高的建筑结构,其延性要求也越高,因此对轴压比的限制也越严格。对于框支柱、一字形剪力墙等情况而言,则要求更严格。抗震等级低或非抗震时可适当放松,但任何情况下不应大于1.05。(2)限制墙柱的轴压比,通常取底截面( 最大轴力处)进行验算,若截面尺寸或混凝土强度等级变化时,还验算该位置的轴压比。(3)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墙肢轴压比的计算时,规范取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产生的轴压力设计值(即恒载分项系数取 1.2,活载分项系数取 1.4)来计算其名义轴压比,是为了保证地震作用下的墙肢具有足够的延性,避免受压区过大而出现小偏压的情况,而对于截面复杂的墙肢来说,计算受压区高度非常困难,故作以上简

29、化计算。(4)试验证明,混凝土强度等级,箍筋配置的形式与数量,均与柱的轴压比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规范针对情况的不同,对柱的轴压比限值作了适当的调整。(5)当墙肢的轴压比虽未超过上表中限值,但又数值较大时,可在墙肢边缘应力较大的部位设置边缘8构件,以提高墙肢端部混凝土极限压应变,改善剪力墙的延性。当为一级(9 度) 时的墙肢轴压比大于0.1,一级(6、7、8 度)大于 0.2,二、三级大于 0.3 时,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否则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程序对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所有墙肢端部均按约束边缘构件考虑。轴压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TWE 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增大该

30、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结束语以上仅从规范条文及软件运用的角度对高层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六个比值”进行对照理解,然而规范条文终究有其局限性,只能针对一些普通、典型的情况提出要求,软件的模拟计算与实际情况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对于千变万化的实际工程,需要结构工程师运用概念设计的要求,做出具体分析和采取具体措施,避免采用严重不规则结构。对于某些建筑功能极其复杂,结构平面或竖向不规则的高层结构,以上比值可能会出现超过规范限制的情况,这时必须进行概念设计,尽可能对原结构方案作出调整或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弥补。其实,高层结构设计除上述“六个比值”需很好控制以外,还有很多“比值”需要结构设计人员在具体工程的设计中认真的去对待,很好地加以控制,如高层建筑高宽比,结构与构件的延性比,梁柱的剪跨比、剪压比,柱倾覆力矩与总倾覆力矩之比等等。它们对于实现“强剪弱弯” , “强柱弱梁”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理念均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结构竖向较规则,第一次试算时可只建一个结构标准层(整楼都用这一个标准层) ,待结构的周期比、位移比、剪重比、刚度比等满足之后再添加其它标准层;这样可以减少建模过程中的重复修改,加快建模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