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家拳轶事.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80363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家拳轶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内家拳轶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内家拳轶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内家拳轶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内家拳轶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内家拳轶事 一、 内家拳1. 内家拳的一些掌故米儿叙述:我师童先生说话直,不知道的,以为童师喜欢起事端。所以童师的话,许多人都听不进去。关于吴鉴泉,童师说吴图南曾亲口讲吴鉴泉推不过他,所以他又去拜杨少侯。吴派出自杨派,但始终没有赶上杨派。张义尚称孙式太极拳“是形意八卦的底子,讲主动的快,松软程序度尤差,更不要说轻灵虚无的境界了。 ”本人的体会与张义尚的认识完全不同。本人练孙式太极拳有年,说此拳是形意八卦的底子不假,但是此拳的特点之一就是松沉灵虚,在这方面比杨式太极拳有过之而无不及。据牛胜先讲当年李玉琳的推手功夫令杨澄甫先生也自叹不如。当年杨澄甫的四大金刚包括李雅轩都抬不起李玉琳的胳膊,其松沉劲

2、可见一般。此外李玉琳动若灵猿,所以才有“铁臂苍猿”的美称。这不仅是主动的快,而是反映的灵敏。也许是由于张义尚没有研究过孙式太极拳,所以发此偏颇之论。童师曾言,支燮堂先生称形意拳既是修道术又是杀人术。寿关顺先生也常说他不能用形意拳跟人切磋,那是要出人命的。支燮堂年轻时第一次与一位实战名家动手,只一交手,竟把对手打穿砖墙,身体数处骨折。当支燮堂后来功夫高深后,就可以控制,解放后支燮堂曾独自与 20 几个人发生冲突,交手中支燮堂在他们每人脖子根摸一下,20 几个人的脑袋都向一侧偏歪,都抬不起头来。事情闹到派出所,经公安人员调解,支燮堂再在每人头上摸一下使他们复正。童师讲,孙剑云前辈曾告诉他脖子上的这

3、个部位,并摸给我示范,确实一触摸这个部位头就要歪。在这个部位用不了多大力,就可以把头摸歪。但是实战中出手要准,分量要合适。否则是要出人命的。 尚云祥晚年腹大如锅,不良于行。这是西安的徐雨辰先生和北京的孙剑云女士亲见!南怀瑾先生说“大腹便便不是道” ,化劲是练神还虚,其境与道相通,有腹大如锅之象者必定未臻化劲!孙凤麟先生说:尚云祥晚年常去孙家拜访,孙老先生从不与之谈拳。尚云祥经常与孙老先生的弟子肖玉昆、齐公博等过手切磋,且占不得半点上风。把尚云祥的刚劲当作化劲是误人。2. 传统内家功夫绝顶高手的境界米儿叙述:童师讲:北京、上海、天津的武术老前辈都曾谈起孙老先生身法之疾可称绝世。他们说只要孙老先生

4、看见或感觉到的东西,无论是人是物,也无论你是否有准备,都逃不脱孙老先生的手。孙存周先生的控制圈的半径是 3 丈内,上海铁路局的周仲英讲,三丈之内你就跑不出孙存周的手,他要你第 3 个扣子,绝不会拿你第四个扣子,你想跑都跑不掉。你怎么动,他都快你一拍。童师讲一般的拳师的控制范围是 3、4 尺,也就是 1.5 米左右。好一点的,控制范围 2 米左右,在当今已可以算是高手了。绝大多数拳师的控制范围也就是 1 米左右。他非要你近身才能发力打你,你远一点儿,他就打不上,偶尔打上,也没有多大的劲力。 童师常说当今的拳术家绝大多数名不副实。他们有两怕,一怕来访者玩命真打,二怕来访者真懂拳理。童师讲只要两者你

5、占其一,当代名家头上的光环就不存在了。许多名家大师被其传人吹的很神,但童师讲其实他们知道的掌握的也就是些小儿科的东西。但是由于绝大多数习武者连这些小儿科的东西都不懂,所以他们能糊弄人。童师讲,名家们最喜欢有限切磋,因为这是他们最善于表现的场合。童师曾讲过他年轻时的一些事,童师自幼练习田径,善跑,体能出众。童师 20 多岁时曾访过一些非常有名的拳师,拳师让童师随意进身,以试身手。童师常用的方法是前窜后跳,总与对手保持 1、2 米左右的距离,不轻易与拳师接手。往往不到 3、5 分钟拳师就已不耐烦或气喘吁吁。这时童师看准机会打了就跑,如此反复。往往拳师大怒,但又毫无办法。靠这种战术与人斗,童师尚未失

6、过手。近年童师体重增加较多,不能用这种战术了。童师讲这么简单的战术,我自己又没有真功夫,但是他们都很难赢我。说明他们的功夫也是很一般的。 牛胜先说:李天骥认为牛胜先只要按照他的要求练三年就能够超过当时北京所有的高手。张烈先生讲,他自己自幼喜欢体育,是国家二级运动员。但是跟孙存周先生出去散步时,他跟在老师后面走很吃力。当时孙存周先生已经 70 来岁了,而他只有 20 岁出头。张烈说,老师走的快而稳,腰板笔直,帅极了。 “行如奔马。 ”即使是散步,一般人也很难跟得上。前辈的功夫,从生活细节上也能窥之一斑。二、 孙门轶事3. 武学泰斗孙禄堂瀛人叙述:孙禄堂先生独步武林五十年,平生未遇敌手。这在当时已

7、是定论。用李玉琳的话讲:形意拳主要是靠郭云深、李存义、孙禄堂三个人立住的。而八卦拳在董海川以后主要就是靠程廷华、尹福和孙禄堂三个人,才在武林中立稳。至于太极,在陈微明广传以前,其传播范围并不广。孙家的太极从不轻传,也没听说有谁只练孙氏太极拳而不涉及形意、八卦。好象孙氏拳就必然包括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我不是练孙氏拳的,深点儿的说不好。孙先生年轻时到处踢别人的场子,只要听说谁有功夫,不管对方辈份大小,孙先生就一定要找到对方比试,一见高低。仅在保定、北京、天津一带被他踢倒的场子就有五六十间,加上冀南燕北约有数百间。以后,孙先生名气超过了所有的人,于是又变的非常谦逊了。由于孙先生成名很早,人们往往仅

8、知道孙先生成名后待人接物的情况。而对于孙先生早年的情况,反而有意无意地淡忘了。单刀叙述:1934 年京报评价“孙禄堂先生是我国太极拳界唯一的名手”说明当时陈、杨、吴、武诸家宗师还不能与孙先生齐名。许禹生谈及孙先生时说:“南北拳家固未见其匹也。 ”说明当时尚云祥也是无法与孙先生比肩的。解放以后,孙存周不出山,孙剑云极谦逊。加之一些人,包括唐豪、顾留馨等利用孙门的谦虚,大肆宣传其它拳派,有意无意的贬低了孙氏拳的成就。造成诸门拳派在技理上似乎并驾齐驱的幻象。我曾涉猎过多种拳派,根据我的体认,童旭东先生的评价基本上是客观合理的。解放以来,在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上是失当的。正因为如此,童旭东先生才在撰写

9、了一系列文章,以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包不同叙述:后人之所以达不到孙先生的武学成就是因为两个原因:一、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1900 年程廷华先生死于八国联军的火器之下是给了人们很大的震动的。孙先生后来教学也更注重拳术的教化功用。二、孙先生能达到这样的成就是和他勤学善悟分不开的,打开拳意述真 ,就可以看到他受过多少前辈的教诲,陈曾则的序中说:述真就是述而不做的意思。除了前辈的指导,他还得到过许多朋友的帮助。他一直研究不懈,精通了形意、八卦后,他还想研究太极拳,与杨澄甫换艺,但杨保守,说还是各守其道。后来机会凑巧,才向郝为真学了太极。可以说具备了这种精神,就算是入了别的行业,也会大有成就。孙存周曾受

10、同门怂恿,问孙先生有什么决窍,孙先生说我以为你懂拳了,看来还是不懂。言下之意就是拳术没什么决窍就是一个练字。孙先生处事是很谨慎的,认为僧、道、女子、小儿气纯,不轻易招惹。前人之中,隐侠、高手甚多,董海川之师是谁?他的功夫当不低吧。杜心武不出山,谁又知道徐矮子?精武门叙述:关于“孙禄堂先生武功独步当时,超越前代“ 的评价,并非是孙门后人的吹捧 ,而是对孙禄堂先生的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如时任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的姜容樵先生在其 1933 年出版的一书中对孙禄堂先生有这样的评价 :“孙禄堂的八卦掌不仅为同辈人所望尘莫及,就是形意拳也是极尽其妙.他的刀枪剑戟都比别人来得高妙,于是南北驰名,差不多压倒了

11、那些老前辈,于是人家就送他一个绰号叫做“万能手“, 也真称得起是盖世英豪.“要知道姜容樵是张兆东的弟子 ,当时很多老前辈和同道还都在世,有的甚至还与姜容樵在一起共事.姜容樵先生以其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的身份是不能胡捧乱吹的.姜容樵也没有必要去吹捧孙禄堂先生.因此,姜容樵对孙禄堂先生的评价反映了孙禄堂先生在当时武林中的客观情况.那么,“盖世英豪 “难道不是独步一人吗?!“压倒那些老前辈“ 难道不是超越前代吗?! 故这并不是孙门后人在自吹.此外,1934 年 1 月 28 日的评价孙禄堂先生的武学造诣令“海内精技艺者皆望风倾倒 .“skate 评述:杨露蝉、董海川、李洛能分别将太极、八卦、形意练至

12、最高境界,而孙先生将三拳都练至绝顶,时人无不叹服,1898 年程廷华弟子询问程孙的修为如何,程连说:神乎哉!神乎哉!孙先生真是武学千古奇人。4. 孙禄堂学习太极拳纯阳叙述:孙禄堂先生与郝维祯先生接触时,孙先生的功夫在郝维祯之上是事实.老“四民“ 的人都知道.我师吴子珍先生曾谈起过此事.郝维祯先生初来北京时,是想借助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影响来发展他的郝式太极拳(解放后又被称为武式太极拳 ),因为北京体育研究社是当时北京教习太极拳的主要组织,有一定的影响力.其社长是许禹生.许是杨健侯先生的弟子.于是,郝先生以访乡友的名义,找到杨健侯,希望在体育社中也能传播,推广他的太极拳.但得到的是杨健侯的冷遇.因此

13、,许禹生也就不敢把郝维祯留在体育社.但许禹生觉得郝维祯的功夫确实是好,后来就把郝维祯介绍到“四民武术社“.“四民武术社“虽以形意拳为主 ,但也兼教八卦,太极,通背等 .当晚,邓云峰先生请郝维祯乘黄包车去外面酒馆吃饭,下车后郝维祯要付车钱,邓先生忙用手阻拦,没想到郝先生一卸力,邓先生伸出去的手一时竟未能收回来.于是知道郝先生功夫不俗.饭后送走了郝先生,邓先生就赶到孙先生家,告诉孙先生遇到了一位好手,并请孙先生第二天去“四民“ 与郝先生会会.第二天孙郝见面,相互倾慕,谈得很投机,于是两人搭手,未想一搭手,孙先生即将郝先生放出.郝维祯大惊失色,孙先生忙说:“这是按照您的说法走的劲.“算是为郝先生打个

14、园场,找个台阶.郝维祯很吃惊,说:“真是奇了,怎么就几句话,您就胜过了我这几十年的功夫.“于是郝先生也就知道孙先生的功夫在自己之上.所以以后也就不到“四民“ 来了 .据说曾去天津武士会呆了几天,再回北京时,便染了痢疾.后来,孙先生见郝维祯不到“四民“来了,也很后悔自己一时兴起赢了郝先生.因为那时孙先生正在研究拳术的合一问题.以后听说郝维祯潦倒在京,便连忙将郝接到家中请医治疗.郝先生感其恩,无以为报,于是便将自己研究太极拳的心得窍奥告于孙先生,以助孙先生对内家拳术合一的研究.因此,孙先生所以能将形意八卦太极拳合一,这里也有郝先生的功劳.童旭东先生在今年第 9 期上对孙郝关系的介绍基本上是符合史实

15、的.有人认为,如果对方打不过我,我就没有向对方学习的必要.这种想法太幼稚了,是心性不成熟的表现,此外也不合乎现实.我的许多弟子刚到我这儿时,已经是在全国散打比赛中取得过很好的成绩了.若论技击实力绝对在我之上,但他们还是要拜我为师.目的是学习我形意拳发力的一技之长嘛.我友夏伯华先生,他的很多学生一入学,就能把他打的鼻青脸肿.但他们还是诚心诚意地拜夏先生为师,学艺.过去这种例子很多.不知现在的人为何心性变得这般狭隘和幼稚.5. 孙存周小记之一童旭东叙述:孙存周先生(1893 一 1963 年)是近代武术界具有极深造诣的实践家。只因未逢其时,中年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战中度过,晚年又遇上武术运动受“左”

16、的思想影响,武术界不倡导对武术技击功能的研究,致使先生对武术研究的苦心孤诣未得其彰,对武术运动欲鼎革一派之宏愿未能遂意。存周先生弱冠时,曾北胜臂圣张秀林,南赢妙手谢铁夫,壮游南北未遇其匹,不可谓不狂,中年尝舍家财助妇婴,自守饥贫不为日寇折腰,不可谓不耿;晚年大隐于市,舍功弃名,从容中道,不附世俗武道,恬澹苍茫,机圆神完,不可谓不合于中庸。纯阳叙述:孙存周先生是位传奇人物,寡言孤傲,不易接近.与我师子珍先生迥然不同.我见过存周先生几次,但够不到跟前去.存周先生的打扮与一般的拳师不同,第一次见到存周先生来四民时,他身穿米色风衣,头戴鸭舌帽,眼睛上还戴着付大墨镜,嘴上留着长长的花白胡须,身板瘦高笔直

17、,元阳贯顶,神采傲然.按当时的穿戴习惯,他简直就象个老特务.按今天的眼光,他颇有几分象个搞艺术的大导演.他身边还跟着个十五六岁的小孩,小个儿,留着个油光光的小分头,身板看上去挺瓷实.不知是谁?两人都不怎么说话,看一会儿就走,我师对他们极为尊敬,甚至可以用恭敬来形容.当时我很看不惯,他们走后,我问吴师他们是谁?我师告诉我:老头儿是孙存周,孙禄堂老先生的儿子.并说,孙存周的功夫如何了不得.说他能在墙上跑四步.以后,又见孙存周来过一次,孙存周穿着件长衫,再我师力邀下,示范了一个虎形,孙存周连长衫也没脱,双脚向前一跃,疾如灵猿,确实跃出很远.吴师让我用脚量量,这一跃足足有十大步.至于凌空走八步,我没见

18、过.这可能是对身体轻灵,纵高蹦远的一种形容吧?孙剑云练拳时也是身法轻灵,但由于她是女同志,接触不多.据说宋老前辈有墙上挂画之能,但宋前辈去世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我也是听说而已.同道叙述:郭云深先生的功夫我只是听说过,孙存周先生的功夫我是曾亲眼见过,由是可以令人体味何为超神入化、何为石破天惊!孙存周先生功夫之绝,言语难以表达,真是不可思义!斯人已逝,多说也是白搭,有位老友说的有点儿意思:看着他(指孙存周)练拳,我以为自己都上了天。skate 注:谢铁夫在技击方面造诣极深,平生与王芗斋交手十次,皆战而胜之。关于孙存周战胜王芗斋之事,请参见中国太极拳1994 年第 3 期。6. 孙存周小记之二米叙述

19、:孙存周先生武功高绝,其技击功夫独步一个时代.但在封建武德思想的影响下的中国武林,对孙存周先生注重实践的做法似乎是难以接收的,故其生前甚受时人所忌. 孙存周所胜名家甚多,如他 17 岁时曾战胜通背名家“臂圣“ 张策.以后云游南下 ,曾胜好手无数,如李玉琳,褚桂亭,马裕甫,解铁夫,陈子正,柳印虎,杨奎山,吴鉴泉,朱国禄,顾汝章,胡耀真,陈发科,许延增,王芗斋,吴图南,李集峰,郭古民,肖功卓等.耄耋人叙述:孙存周先生是位技击巨匠,好打也善打.但为人似孤傲,不和群.记得孙存周先生去世后,其妹孙剑云女士到市武协来通告.吴图南先生对孙剑云说:“你哥哥是惊天动地的功夫,盖世无双.什么时候出殡,武协送个大花

20、圈去.“等孙剑云告诉了出殡的时间地点出去后,有人张唠给孙存周买花圈,吴老对那人说:“谁给他送花圈?!他孙存周就会打人.不送!“ 大约是 1954 年,北京的老武术家们在太庙(还是中山公园,记不真切了) 表演武术,徐致一不知道孙存周早就认识胡耀真,向孙存周介绍胡耀真说:“这位胡耀真先生是您的形意同门,大名鼎鼎的单指震乾坤啊!“胡耀真脸一红 ,忙说:“ 哪里哪里,孙先生让我尝过屁股震椅子面儿.“原来不久前,孙存周与胡耀真试过手,孙存周将胡耀真扔在了椅子上,把椅子面都给震裂了.事后,吴子珍还专门出来为二人说和. 德发叙述: 孙存周先生尚未达道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修为境界.孙存周生前曾多次讲过,他的技艺未

21、及孙禄堂先生十之二三. 孙存周先生与王芗斋较计的事,很多老人都知道.因为那时意拳还未形成气候,故这件事在武术界没有引起什么反响.王芗斋晚年常去孙存周家请益,与孙存周一谈就是半天,并常带去一些他自奄的小菜,有时到了中午还不走,直到其子女来叫。孙存周先生生于 1893 年,有两个证据,其一是孙存周的女儿孙淑容尚健在,她的电话是01066158979,问一下孙淑容便可证实.其二是在 1929 年杭州国术游艺大会上孙存周任首席监察委员,上面有孙存周的年龄,为 37 岁.因当时的人都报虚岁,故也可推算出孙存周生于 1893年.而王芗斋生于 1890 年也有两个出处,其一是王芗斋的户口本上的年龄,王选杰也

22、是据此认为王芗斋生于 1890 年.其二是据“中国武术百科全书“ 上关于王芗斋的一条 ,其生卒年也是1890 年-1963 年.7. 孙存周小记之三未名氏叙述:孙存周伤眼完全是个凑巧,第一他平时本是不戴眼镜的,那天他等朋友,一时觉着无聊,随手戴上李小禾的水晶镜看报。看了一会儿报,朋友来了向他打招呼,他一回头,正好李小禾往回抽球竿,碰在了孙存周的眼睛框上,眼镜破碎,其中一块碎玻璃扎在眼球上。这是很难避免的一个巧合。以后,孙存周练武更加刻苦,闭门谢客整四年,终日练功不缀,终于练就出一身罕见的功夫。29 年国术游艺大会时,孙存周被聘为首席检察委员时,无有不服者,包括李书文、张策、杜心五、刘百川等在内

23、的一些老练家子,对孙存周的功夫也深表钦服。其中多有切磋,不乏传奇逸闻。35 年六运会上,蒙古跤手参加表演,并于会后与本次运动会的摔交冠军及民间好手进行了 5 场交流比赛,蒙古跤手全胜。第二天,任十大国术评委的孙存周为了给内地武林挽回面子,毅然决定以一对四:孙存周站立场中,让四位蒙古跤手分别各持自己的四肢,由叶大密喊号、吴鉴泉挥旗,一声令下,孙存周劲发四梢,将四位蒙古跤手全部震扑于地。老翰林陈微明竟一下兴奋地跃起来,说道:“真功夫还是在神州哇!“孙存周一代技击大师,一生事迹极为传神。其孤傲自有其孤傲的本钱。有位八卦掌名家看了孙存周的八卦掌功夫后说:“就是董老公在世,怕也不过如此吧!铁拳叙述:孙禄

24、堂先生的功夫自然是登峰造极了。八卦掌名家李子鸣说:“孙禄堂先生睡觉的时候,别人都摸不着他。那真是到了至虚至无,与道合真了。 ”形意太极名家郝恩光说:“孙老先生在家中时,允许任何人任何时候偷袭他。但是到了外面孙老先生就不允许徒弟再这么做。因为在家中,孙老先生知道都是自己的朋友和弟子,先生能有意控制自己本能反应的程度,尽量做到不伤人。到了外面,不知是敌是友,反应必然要尽性。轻则致人于残,重则致人于命。所以老先生在外面总是摆出一副很有戒备的样子。警示那些冒失者,以免他们自讨苦吃。 ”孙禄堂先生的这个传统孙存周先生也继承了下来。孙存周先生也允许别人在任何时候向他发起偷袭,很少有人能够得手。据说,他的徒

25、弟祖雅仪在他吃饭的时候就偷袭过他。孙存周是不会生气的。但是,孙剑云女士是不允许别人这么干的。我问过孙剑云女士的几个徒弟,他们说:“我们老师很少谈怎么打的事。几乎不跟徒弟们试手。顶多教你打打轮,或者让你听一下某一手的劲。这已经是让我们很开眼了。 ”孙存周、孙剑云虽是同胞兄妹,却完全是两个路子。8. 孙存周战胜过陈发科?求实问:请教瀛人、纯阳前辈:螳螂拳家马汉清曾说孙存周战胜过陈发科,但我看过的所有关于陈发科的报道文章都说陈发科一生未有败北记录,与人较技,都是轻松取胜。不知孙存周战胜过陈发科是否确有其事?如有,可否详述经过。多谢!瀛人叙述:战胜一词过重。其实平日里相互切磋,谈不上谁战胜谁,相互体认

26、一下而已。大约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1946 年) ,北京武术界的老武术家赫寿岩过七十大寿,很多人都去捧场。本来,陈杨两派太极拳很少来往,但是雷慕尼即拜过陈发科又拜了赫寿岩,所以陈发科也被请了去。孙存周作为武术名家也被请了去。去的大多是太极门的人,形意、八卦和其它门派的也去了一些。由于去的大多都是些练家子,话题自然就谈到拳上,沈家祯、雷慕尼与其它的人讨论起缠丝劲,谈的挺热烈。话音儿传过来,赫寿岩就问陈发科有关缠丝劲之意,陈略作讲解,众皆称善,时孙存周与陈发科和赫寿岩同在一桌,孙存周睥睨众人,不作一言。赫寿岩是老江湖,看出孙存周的意思,趁着兴头儿就故意问孙存周:“你们家的拳里有缠丝劲没有?”孙存周

27、说:“什么缠丝劲,我只知道里裹外翻就够用了。 ”后来听雷慕尼讲,孙存周与陈发科曾有过接触,陈发科说,我缠不上他,就是缠上了也没用。纯阳叙述:孙存周不爱说,好通过交手来表达他的意思。所以当时他的名声不是太好,同道们都有些怕他。孙存周是位罕见的技击家,其技击水平可以代表一个时代。陈发科是位好老师,虽然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教人不保守,诲人不倦。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因此陈发科和陈照丕能够成为陈式太极拳的中兴之主。当时很多年轻人都爱跟他们学拳,他们为陈式太极拳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有人说陈发科靠打擂在北京成的名,这是胡说。陈发科是有工夫的,不过他赖以成名的是他的为人和武德。至于谁打败谁,没什么意思。其实

28、无论陈发科是否输过手,都不影响他作为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的历史地位和所传拳术的学术价值。9. 孙存周为何不上擂台试试?直言叙述:在 1928、1933 两次国考和 1929 年游艺大会上,孙存周(1893 年生)都正当年,这位喜欢和人试手的“大师” ,为什么不趁此机会上擂台和人比试一番,而偏要在私下和这个试了和那个试?而在擂台上拼杀的有其同龄人(朱国福)也有比他还大的,要比就正大光明地比,有史可考,有据可查。之后出现了很多传闻,说他败了若干名家,实质上能打的未必有名,有名的未必能打。是否禄堂公呵护他的宝贝儿子,因为那都是“打死勿论”的生死之博啊!米子健叙述:孙存周是浙省国术游艺大会的首席监察委员

29、,负责平定比赛争端。期间,有人挑战,孙存周登台愿与之一试,挑战者畏其神,犹豫不决,最终悻悻而退。此事见于 29 年 11 月 22 日杭州社会日报。28 年 3 月 24 日中央国术馆成立,5 月孙氏父子被请到南京,孙禄堂先生被聘为武当门门长、孙存周被聘为一等教习。时国术馆内争权夺利、派系斗争较严重、人事关系十分复杂。孙禄堂先生因不满其环境,于 6 月辞职,当月即被江苏省省主席钮永健聘为江苏国术馆教务长,后又兼任副馆长,钮永健兼馆长。时江苏国术馆也在南京,中央国术馆近三分之一的教习被孙氏父子带到江苏国术馆。9 月江苏国术馆迁至镇江。孙存周早在中央国术馆举办首届国术国考前就与中央国术馆分道扬镳了

30、,他怎么还会去参加其举办的考试呢?1935 年,金警钟在其创办的“国术周刊”上称赞孙存周的功夫宏博赫奕、南北无匹。孙门在民国时期确实盛极一时。解放后,逐渐消沉了。目前在江苏还有一些孙门后裔,但大多已不练拳了。南阳子叙述:“浩博雄烈,赫奕英绝。 ”是 1932 年孙存周过 40 大寿时海上心意拳名家卢崇高赠送给孙存周的字幅。以后金警钟又以相近的词句写于其“国术周刊”中。可谓同道共识。北溟叙述:孙存周都当上首席监察委员了,还上台比什么?再说当时很多选手都是他父亲教出来的学生,老师的儿子上场,别人怎么比?章殿青当时不过就是跟李景林的女儿谈谈恋爱,很多人遇见章殿青都故意相让,曹晏海与章比赛时,不打自倒

31、,两次故意用手触地。孙存周在这种情况下不参加比赛倒是有风骨。否则,就是得个冠军也说不清楚是自己打出来的,还是别人让的。10. 孙门传人的一些掌故米儿叙述:历史上,李玉琳与孙存周确有矛盾。但是无论谁对谁错都是同门内的个人恩怨。后人很难准确分清其中的事事非非。有人说是孙存周看到李玉琳跟老先生跟的太紧,怕李玉琳学到老先生的拳艺,所以一门心思哄走了李玉琳。其实这种说法很难站住脚,象支燮堂跟老先生的关系比李玉琳更近,老先生去上海大多都住在支燮堂家。但孙存周与支燮堂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所以说孙存周是因为怕李玉琳学到老先生的拳艺而跟李玉琳闹矛盾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此外,孙存周还经常把跟自己学拳的学生介绍到老先

32、生那里去学艺,要他们拜老先生为师,其人品与胸襟由此足可见证。所以,孙存周与李玉琳的不和,其根源不在孙存周这边。但是无论是非如何,李玉琳确实是老先生的入室弟子。李天骥生前说过一句话:“没有孙家拳,就没有我们李家的今天。 ”所以,李家是靠孙家拳在武林中扬名立腕的。李玉琳、李天骥、牛胜先这李门的三代代表人物吃的都是孙家拳这碗饭。 通背拳传人成传悦临死前曾对来看望他的体委领导讲:文革以后硕果仅存的武术高手就剩下李天骥老师。童师讲:孙雨仁 79 岁时,河北体委请他去开交流会,孙雨仁在会上还要求与别人过手。按定兴体委的说法,这个老头子在定兴 30 年了,里里外外没有遇到对手。孙雨仁是孙剑云的大徒弟,比孙剑

33、云还大 6 岁。童师讲:孙雨仁讲他一生的最大遗憾,就是没能得到孙存周的指点。孙存周去世前孙雨仁与别人一同去看望孙存周。孙存周看过孙雨仁练的拳后,摇摇头说:“下次你自己来,我给你说说拳。 ”没想到,一个月后孙存周就去世了。童师讲就是孙雨仁的拳都不能入孙存周的法眼。 孙存周有个早年的徒弟叫萧德昌,人称“怪蟒萧” 。身体柔如无骨,周身骨节可以自己脱开。最善与人缠斗,因为别人锁不住他,他一抖便能将对手震吐血。 “怪蟒萧”的身体不仅能很柔软,还可以变的很刚硬,一接手,对手就象撞在铜墙铁壁上。所以,人称怪蟒。肖德昌在文革后期才去世,死时仅 70 多岁。孙门第三代有真功夫的,据说以董岳山为最。肖德全、肖德昌

34、、李成希、林秉礼、柴贵也是数得着的好手。解放后,第三代比较显山露水的是李天骥。三、 陈式太极拳11. 陈式太极拳师旧事之一A-ching 叙述:王荠斋与陈发科不和:台湾周剑南先生曾在解放前造访陈发科。文中并未提两人为何交恶,但大抵是因王创拳而有争议。陈向周一直强调缠丝劲的重要,并演示一遍拳路,周见其拳势惊人而叹服。之前周亦拜访王(搭了手) ,并认为尚云祥功夫远在王上。陈照奎听信馋言:因王西安做民兵大队队长,见到陈茂森练新架,后到北京请陈照奎到陈家沟授拳。听说当时极保守,教时必关门闭户,并拉上窗帘。有人为了学习,下雪夜还伏在屋檐上偷看。有人向陈照奎说陈庆洲在兆沛出殡时没出现。所以一直不愿教陈庆洲

35、新架。后经人说项,在宴席上陈照奎说可教其推手,让陈庆洲拿其右臂,时肩离地数寸时照奎肩一抖,将陈庆洲打上天花板掉到桌上,丛此陈庆洲对不能学到新架引为憾事。13. 陈氏太极拳的一个历史问题 请教一个历史问题本人在顾留馨着太极拳术一书中看到:陈照丕到北京后,有好友好事,在一家报纸上刊文说,今有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传人陈照丕到京,各路好手可前来试技交流。结果,许多拳手手拿报纸前去交手,无人能胜,来人越来越多,朋友便劝其在某庙前设擂,连打十六天无敌手,陈氏太极始名声大振,各团体、院校纷纷聘请教拳。后来,时任南京市长多次邀其到南京教拳,北京方面又苦苦挽留,陈照丕便荐其三叔到京教拳。 现在有的地方说,陈

36、发科在京设擂十七日无敌手,扬名北京,有的说是陈照丕在京打擂遭败,回来请三叔前去打擂。到底真实情况如何?我想顾留馨作为陈发科的弟子,其所言当更可信,请各位朋友议一下。 松松叙述:杨氏南下后,有一陈沟人与同仁堂岳府相识,推荐陈家人来京教拳。在旧社会上层人士是有这种爱好的。当时陈发科和堂侄照丕(陈正雷的大爷)在家乡类似保安团的部门供职, 陈发科是农民出身,先叫曾做小商贩,见过点世面的陈照丕抵京,但问题来了,人们都知道杨禄禅是从陈家学的,但陈照丕只会老拳架和斜身一进一退的打手,加之当时杨氏已居北京几十年,在应酬和场面上要比从小地方来得陈氏强的多,所以并没有多大市场。要知道,在今天也不完全是靠本事吃饭的

37、,教拳是三分本事七分人缘。所以,后来勉强支撑的陈照丕请堂叔来京,但受到当时在京同行们的压制,也不是效果很好,到解放初的时候,陈发科登记教授的还是炮捶,不叫太极拳。当然,顾留馨同志和唐豪等人的书对陈氏太极拳的发展确实功不可没。 空空叙述: 顾留馨特别讲义气,他是陈兆奎最佩服的人之一。任过上海的体委主任。是他介绍陈到上海教拳。但当时上海的太极拳混乱,陈无法正常教授,故才当了大家的面打了一位空劲大师,用的是背折靠,人一按肘就飞了出去。陈这才在上海站住脚。 我想当年陈兆丕的功夫不一定能在北京站稳,陈虽号称全国无敌手,但北京可是藏龙卧虎之地,他虽设擂,但真正的大师是不会亲自打擂的。因此,擂台上的赢不一定

38、能反映真实情况。 而实际上陈发科在北京的名气也是在 56 年全国大比武后才真正响亮的。但后时逢文革,太极拳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几乎到了出现断层的局面。实在另人心痛。要知道,你功夫不到,师傅不教,仅靠看书是不行的,看了也是天书。个人想法,见笑!无极氏叙述:一摘自武当杂志顾留馨,1908 年生,上海市人,1925 年在上海南洋高级商校毕业,考入文治大学。1926 年从刘震南学六合拳,1927 年人陈微明致柔拳社,然后参加汇川太极拳社学杨式太极拳,次学拳均不满一年,养生拳架尚未练顺,更谈不上任何太极功夫。顾氏于 1934 年人共青团,不久又加人中国共产党。因其对革命有功,解放后曾任黄浦区区长,195

39、0 年任上海市武术会主席,后来又主持市体育宫工作,成为上海武术界最高领导人 顾氏本身并非武师,却以武坛盟主自居,说一不二。顾留馨组织各路拳师参加学习,首先关注田兆麟。因其继承健侯、少侯、澄甫三位宗师之大、中、小拳架及推手、散手、器械技艺,集杨家功夫之大成,故请其献宝,揭示杨家秘传真功。田兆麟功夫乃数十年挨打、苦练而成,岂肯无缘无故轻易泄漏?于是他摸摸光头装糊涂,推托道: “吾年纪大了,都不记得了。 ”田作霖、陈微明只知练拳必须有真功夫,不知一切均须服从党的领导,见顾氏毫无功夫,自然心中不服。 顾氏深知功力深厚之第四代杨门前辈无法驾驭,一方面鼓吹陈王廷造拳谬论,褒陈而贬杨。另一方面,将傅钟文升格

40、为杨式太极拳“代表人物” ,借助各种传媒大树特树,并且故意冷落田兆麟、田作霖、陈微明等资深前辈,聘请傅钟文在体育宫教杨式拳架,聘请张玉在武协教杨式推手。陈微明因爱徒赵敌七被人暗杀、独子陈邦武英年早逝,心灰意冷,吃素念佛,又遭唐豪、顾留馨批判,愤郁而终。田作霖晚年贫病交迫,丧葬费由复兴公园武术组长张玉出面募集。田兆麟空有一身功夫,甚至不能在体育宫谋一个教练职位,只能以民间艺人身份,在公园设场授拳,无固定工资收入,有时不免借酒消愁。某弟子送两瓶高浓度白酒,与田师伯共饮。弟子走后,田师伯举杯独酌,将所剩之白酒饮完。翌晨,家属呼唤田师伯起床,始发觉其酒精中毒身亡。此后学习杨式太极拳者日渐增多,不过是徒

41、有其表之柔软晨操而已。欲觅“哼哈二气” 、 “出手见红” 、 “四两拨千斤”之杨氏太极真功夫,可谓难上加难。传闻四川李师伯、杭州牛师伯以及海外董、杨、郑师伯一脉真传尚存,吾辈当焚香祝祷,望其发扬光大,保存杨门武技之精粹!14. 14. 陈氏太极拳四大高手空空叙述:现在太极拳有四大金刚之说,过去太极拳有四大高手之说: 第一, 陈长兴,号称“牌位大王” 。立身于人群之中犹如礁石立于海岸,人遇之自颓,人人得而敬仰。 第二, 第二,陈仲生, (同乳弟陈季生) 。日练拳三十遍,为朝廷大将,曾于千军之中手擒大头王。又救主有功,赐黄马褂(文革中被烧) ,功夫之高,为四大高手 之首。 第三, 第三,陈尧(三个

42、土) ,弟陈鑫。为陈仲生子。陈尧功夫之高,其手上落苍蝇而飞不起来,其听劲、灵劲出神入化。当过捕头,曾经捕快们开玩笑,一拥而上,将其压于身下,陈尧一个惊弹,将十几个人抛出丈外。 第四, 第四,陈发科。成手时日练六十遍。曾在洛阳龙庭打擂,一个野马分鬃,穿于数十高手之中,如入无人之境。陈照丕北京打擂顶不下来,叫其叔入京,称再不来,就给陈家沟丢脸了。发科公入京后,面对众高手身立于檀木桌之上,称如若能撼动桌子,就永不入京,发科公一个千金坠,桌子腿竟入于地下。众皆不战而退。大徒弟洪均生亦功夫高强,据称其在心法等方面还超过了陈发科。其心念一动,手中的锅碗瓢盆即碎,打坏无数。 太极功夫有多厉害,吾引用一段文字

43、望大家参考: 吾友孙子仲和,为余述陈君仲生生手擒大头王事,风英义概,令人骇服。有言某封翁家,突来数十巨盗,封翁好言款之,急招仲生生至。则红烛高烧,宾筵盛列矣 。仲生生入,灭其烛。盗大哗,抽刀相扑。盗人人喜得仲生生殪之。须臾无声,则盗皆自杀,而仲生生固无恙也。盖盗互扑杀时,仲生生固皆在其手侧,惟用盗代死,而自手执一碗,一足立筵席中间,也可谓妙绝,益另人骇服不止。 荆文甫 选自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四、 杨式太极15. 杨澄甫一门旧事1. 武当2000 年 11 期有篇文章,万籁声自述和杨澄甫交手始末,结论是时年 40 岁的杨技击功夫平平,不是年方 26 岁的万籁声的对手。况且万在历届国术擂台赛中成绩

44、也只是处于中游。瀛人叙述:2. 陈微明专攻杨家太极是有原因的.民 14 年春,陈因冯玉祥逼宫,辞了清史馆篡修一职.愤然南下海上,于是创“致柔拳社“, 并在报上登广告招收学员 .在陈登的广告里是要教授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后来陈独教杨家太极,是因为在致柔拳社的开幕典礼上,应邀前来的孙存周跟这位陈老翰林开了个玩笑,孙存周对陈微明说:“你这位老翰林都下海了,我们跑哪儿弄饭吃去?“孙存周本意是捧陈微明的场 ,意思是说他懂拳,可话未达意.使陈微明产生了误会.陈微明想我跑到上海来让老师的儿子没饭吃,这怎么行?于是从此陈微明在“致柔拳社“只教杨家拳不教孙家拳,于是自然也就不教形意八卦了.李雅轩在杨家太极的传人

45、里算是够胆的,他参加了杭州的国术游艺大会,虽然连输了两场被淘汰,但敢上去已属不易.至于很多人为什么最后练到太极拳上来,并不是因为太极拳有多么突出的技击作用,而是因为太极拳是个研究道理的拳,更是个适合老年人修身养性的拳.所以拳术家上了岁数后多转练太极.其实,我本人也是个练了一辈子太极的,我举几个例子是想告诉人们不要迷信太极拳,不要听信那些不切实际不合事实的有关前人的传闻.3. 李雅轩书中的那个说法是 3 分实 7 分虚。所谓 3 分实是李雅轩确实考入过中央国术馆。所谓 7 分虚,第一,杨澄甫从未做过中央国术馆的教务长,也不可能被张之江请去做教务长,因为那时中央国术馆还没有教务长这么的职称。中央国

46、术馆成立时设有少林门和武当门,没有设教务处也没有教务长。后来馆内闹起了门派冲突,而且愈演愈烈。于是在 1928 年底取消少林、武当两门,设立教务处,教务处处长是朱国福。第二,杨澄甫在世时很少与门外人比武。杨澄甫教人多强调太极拳的健身效果,当时杨澄甫吃的不是技击这碗饭,而是健身这碗饭。说杨澄甫是技击名家,这种说法当时很少听到。杨澄甫曾先后在江苏国术馆担任一等教习和浙江国术馆担任过教务长,时间都很短。原因就是杨澄甫基本不与外人比手,而在国术馆与人比手是天天都少不了的。杨很不适应。杨澄甫在江南的名声主要靠两个人的宣传和抬举,一个是陈微明,陈微明为杨澄甫着书,使杨家太极拳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另一个是

47、黄元秀,黄元秀通过练杨家太极拳治愈了他的肺结核,黄元秀在军政界颇有些影响,杨澄甫能去浙江国术馆当教务长便是黄元秀力荐的,黄元秀是浙江国术馆的董事,在浙江影响很大。纯阳叙述:4. 褚桂亭是李存义先生的徒孙,褚桂亭的师傅是姜玉和,姜玉和的形意拳师承李存义.褚桂亭生于 1893 年死于 1977 年,终年 84 岁.褚桂亭一生轶事颇多.褚桂亭虽拜在杨澄甫先生门下,但杨澄甫并不喜欢他,因为他不会捧场.杨最喜欢的弟子是陈微明,武汇川和董英杰.其中陈微明与杨最交厚,他们是半师半友的关系.杨家的太极所以能够普及,实得力于陈微明先生的宣传与研究.杨门内多推崇武董二人,而实际动手功夫,褚桂亭却在他二人之上.sk

48、ate 评述:杨澄甫的推手功夫被李雅轩等人说得神乎其神,skate 多年来一直以为杨的功夫在当时天下无敌,现在看来大谬矣。虽然杨澄甫为一代太极宗师,其定型的杨式太极大架如行云流水,极具观赏和健身价值,但是并不能由此证明甚至夸大杨澄甫在技击方面的实际造诣。15. 杨万比武的经过吴道子转述(原文登于武魂杂志):1926 年,北京中央公园办了个“行健会“, 以教武术为主,请李占魁 (同万籁声的师父赵鑫洲一起在永胜镖局走过镖) 作教练 ,每月一块现大洋.后来北京太极渐流行,便邀请杨澄浦兼课,杨澄浦当着李占魁面对学员说:少林功夫不顶用,练着吃力,也动不得手!李占魁不敢同老杨过手,学生都跑到杨一边了,只剩

49、三四个人跟李占魁,李教不下去,不得不自动请辞了!李占魁找赵鑫洲请他给出气,万籁声听后讲:我愿前去一比高低,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次日万籁声以学拳为名前去,杨澄浦要他报名时万说:太极拳好倒是好,就是要先比试比试,比得过我就同你学,比不过我,你同我学!杨用捋法伸手,万用转环锤法,下用捆腿法,杨一个斤头,但没倒!杨再箭步搬拦锤 ,万下切掌右捆腿,杨栽在石栏杆上,肚子顶着栏杆.星期天,由徐禹生出面,约请武术同道叫杨澄浦当面讲清楚.杨澄浦见赵鑫洲行礼,连呼三叔,并声称;是我不是!杨澄浦自此在北京站不住脚,遂去上海,后到南方教拳!万籁声后提及此事时说: 杨澄浦失败 ,不在于功夫不高,主要是自大骄纵,藐视我年轻,而我之不平助拳,也属鲁莽从事.铁拳叙述:别挤兑人家杨澄甫,杨澄甫真那么菜就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名声,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跟他学拳。付钟文先生(付为杨的弟子,并有亲戚关系)说:“当年论功夫,孙禄堂先生第一、杨澄甫先生第二、李景林先生第三。所以当他们三人结盟后,当时练功夫的人多一半不出此三家。 ”以后,孙、李互换弟子,李景林将军让他的弟子全部拜在孙禄堂先生门下,孙先生也让他的弟子全部随李景林将军学武当剑。于是有了天下功夫两分半之说。指天下有功夫的人不是从孙就是随李。其实,当时杨澄甫的弟子也不少,遍及大江南北。只不过杨澄甫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