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整体推进富硒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 xx 县委 xx 县人民政府 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整体推进富硒产业发展的 实 施 意 见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维护人体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生命的火种”、“抗癌之王”、“心脏的守护神”等。我县硒资源储量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富硒王国”。为落实州委州政府升级硒战略,加快硒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决策部署,按照“立足硒资源,发展硒产业,打造硒名片”的总体要求,有效提升富硒核心竞争力,创新体制机制整体推进 xx 县富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 xx 富硒产业大县,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
2、领,紧扣强力推进“四大工程”、全面拉动“三大发展”的目标任务,立足资源禀赋,放大富硒特色,坚持以市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以品牌为载体、以融合发展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驱动,按照基地标准化、服务社会化、企业规模化、产品品牌化要求,突出“绿色、生态、富硒、健康”定位,用产业链建设的理念,围绕产品抓研发、围绕产业抓示范、围绕企业抓品牌、围绕旅游抓宣传、围绕应用抓科普、围绕规范抓监管,加速推进全县富硒资源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将发展富硒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着力把硒产业打造成 xx 县富民强县的特色支柱产业,全力建设 xx 富硒产业大县。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围绕打造“中国硒谷”的
3、总目标,坚持注重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硒产业发展原则,从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来谋划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据产业链的内在要求,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要求,规划硒资源一、二、三产业发展。按照市场倒逼机制,丰富和完善硒产业链的环节、要素及内容,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建设一批标准化的硒原料产业基地,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特色富硒产品,培植一批带动力强的硒工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的硒产业精品名牌,有效提升全县富硒核心竞争力,形成涵盖富硒特色农业、富硒功能食品、富硒生物医药、富硒养生旅游等产业集
4、群。力争到 2020 年,全县富硒产业综合产产值达到 50 亿元,真正将 xx 建设成为区域特色明显、核心竞争力强、发展势头好的富硒产业大县。 具体目标 立足 xx 县粮、油、水、鱼、果、畜、蔬、药等产业特色, 5 年内重点扶持 10 个左右科技含量高、主体实力强、产品市场广,能够有力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富硒产业项目。初步确立“五个一”富硒产业发展具体目标: 1、打造一个富硒产业示范村。围绕“富硒”核心,突出“渔业”重点,协调引进枸杞珍酒业、太阳能公司进村支持、抱团发展,全力将 xx 县花坪镇大洪寨村打造成集产业示范、清洁能源、乡村休闲于一体的恩施州、湖北省乃至天下“富硒产业示范第一村”。 2、
5、发展十万亩富硒产业示范基地。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发展富硒产业示范基地 10 万亩,稳步扩大富硒冷水鱼、景阳鸡养殖规模,畜禽水产养殖达到 100 万头。 3、搭建十个硒科技创新平台。依托产学研合作,强化协同创新,共建企业富硒产品研发中心 10 个,组建富硒创新团队 10 个。研发富硒新产品 10 个,转化富硒新成果 10个,申请发明专利 10 个以上。 4、培育十个富硒知名品牌。注重“硒商标”注册,加大富硒品牌创建力度,着力将“益寿”鲜果、“炜丰”乌龙茶、“野三河”冷水鱼、“硒姑娘”猕猴桃果酒、“稀世宝”绿茶、“开俏”枸杞珍酒、“茨竹泉”富硒醋、“硒之泉”矿泉水、“施味”芋荷梗、“东龙河”豆油皮等
6、 10 个富硒商标打造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富硒知名品牌。 5、建设一个富硒农产品加工园。依托工业园区,集聚510 家富硒龙头企业,培育富硒现代农业、富硒医药保健等高新技术企业 3 家以上,打造 xx 富硒生物技术高新园区。三、重点工作 普查资源,奠定富硒产业坚实基础。 搞好资源普查是有效推进富硒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由政府主导全面深入开展硒矿、土壤、特色作物硒含量普查以及富硒生物圈资源调查,重点是对全县原有 89个富硒村中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富硒区域进行专项资源普查,进一步摸清全县硒资源分布情况、主要作物硒含量水平,制作详实的县硒资源分布图,建立详细的硒资源档案,据此划定富硒产
7、业基地范围,为全县硒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规划,引领富硒产业发展方向。 为充分发挥硒资源优势,切实做大做强硒产业,突出富硒产业的战略性作用,结合 xx 实际和正在谋划编制的“十三五”规划,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高水平规划专家,高起点编制xx 县富硒产业发展规划,统领全县硒产业发展,明确全县富硒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工作重点、保障措施。 加强科研,提高富硒产业发展档次。 依托 xx 硒资源开发研究所和州硒产业研究院,加强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国际国内硒研究机构产学研合作,以提高硒产业科技含量为切入点,以生物
8、技术为核心,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有机结合农学、食品科学、药学、化学等多学科高新技术,实现传统产业绿色化标准化,现代产业生态化高新化,努力提升增强硒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撑和驱动硒产业可持续发展。强化协同创新,搭建硒产业技术研发(工程)中心;突出富硒资源分布规律、硒元素的生物效应及转化吸收机理、富硒农产品硒组成结构分析及硒含量控制,开展硒基础研究;突出不同载体富集硒的机理、关键技术及富硒标准,开展硒应用研究;突出硒资源利用与产品开发和富硒产业上档升级,开展硒成果转化。 办好基地,促进富硒区农民增收。 加强硒资源开发利用与特色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立足 xx 富硒资源,将富硒产业原料基地建设作
9、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建设富硒产业示范基地 10 万亩,稳步扩大富硒冷水鱼、景阳鸡养殖规模,畜禽水产养殖达到 100 万头。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富硒绿色食品认证、富硒有机食品认证、富硒产品原产地认证,打造一批富硒产业基地示范乡镇、示范村或者是富硒示范带,有效促进富硒地区农民增收致富。重点是打造 xx 县花坪镇大洪寨 “恩施州富硒产业示范第一村”和 xx“中国富硒乌龙茶之乡”。 培植企业,壮大富硒产业发展主体。 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关键。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给予项目、资金、人才和技术扶持,积极引进、培植和壮大硒产品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硒产品生产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创
10、新经营模式,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企业的总量和素质。围绕冷水鱼、茶叶、蔬菜、畜牧、粮油、水果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富硒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硒产品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硒产品产业化发展进程。同时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依托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从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农民实际出发,开展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联合与合作,扩大合作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高硒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着力营销,增加富硒产业发展效益。 注重硒产品市场营销渠道建设,让更多人认识 xx 硒产品,逐渐增加硒产品销量,体现硒产业
11、链的价值。引导支持企业积极发展“互联网+”新业态,鼓励和支持企业打造电商平台(如益寿硒都商城),充分利用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手段促进硒产品交易方式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扁平化交易渠道,提升企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引导炜丰茶业、花果山公司等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省会城市和品牌超市规划建设实体连锁店和直销店,展示产品形象,建立品牌窗口。充分利用硒博会这个市场“引爆器”和产品集中展示台,积极组织和帮助相关企业参展,巩固放大硒博会成果,进一步激发企业研发生产、拓展市场、引领健康的活力和潜力。 培育品牌,提升富硒产业发展美誉。 鼓励富硒生产企业推广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
12、。强化品牌宣传,多形式、全方位宣传推介,提高品牌知名度,树立 xx 富硒产品的品牌形象,营造品牌优势,增强品牌效应,整体提升 xx 富硒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重点将“益寿”鲜果、“炜丰”乌龙茶、“野三河”冷水鱼、“硒姑娘”猕猴桃果酒、“稀世宝”绿茶、“开俏”枸杞珍酒、“茨竹泉”富硒醋、“硒之泉”矿泉水等打造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富硒知名品牌。同时对现有的农畜产品,如茶叶、蔬菜、食用菌、粮油及其它畜禽产品等进行梳理、包装,并改进其质量,运用营销战略思维合理打出“硒”牌。 强化科普,营造富硒产业良好环境。 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主流媒体平台和发布会、研讨会、论坛等多种形式,宣传科学健
13、康补硒知识,弘扬硒文化,推介“世界硒都”地域品牌,引导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全面提高对全县硒产业发展的认识,为硒产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通过政府引导、协会主办、企业参与等方式,围绕硒元素、硒营养、硒保健,着力开展硒与人体健康的科普知识讲座,组织编印硒科普知识手册免费向广大民众发放,普及科学补硒、安全补硒知识,不断深化硒健康理念,推广硒应用,让世人进一步认识硒、关注硒、热爱硒,直至离不开硒。 对接旅游,开发富硒养生旅游宣传。 以保护地质遗迹与生态环境、探秘世界硒矿、普及富硒保健科学知识、提高旅游科学文化品位为宗旨,围绕富硒生物资源、富硒产业基地、富硒休闲养生、富硒美食体验、富硒度假疗养项目,
14、对接旅游着力发展富硒养生旅游业,打响 xx 县富硒地域品牌,促进全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重点是抓紧打造花坪大洪寨“富硒产业示范第一村”养生避暑 4A 级景区,规划一条独具 xx 特色的“乌龙茶关口葡萄蓝莓甜柿猕猴桃冷水鱼景阳鸡”旅游线路,策划制作统一的专题富硒旅游宣传册、宣传片、宣传口号、宣传标语。 规范监管,服务富硒产业健康发展。 按照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的要求,强化硒产业综合执法和协调力度,建立联动机制,联合工商、税务、质监、食药监等部门对整个硒产业生产、流通、消费市场实行全覆盖一体式执法。加强品牌保护,加强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执法队伍,实行全过程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
15、劣富硒产品,切实保护和利用好富硒品牌。研究制定适合 xx 富硒产业发展的标准,把握好富硒产品进入市场的准入“门槛”。富硒标识实行统一管理,授权使用。规范监管,服务好富硒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避免一哄而上,自毁声誉。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县硒资源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根据州委、州政府推进硒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对应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分管农业、科技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硒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硒产业发展的领导。硒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听取相关部门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汇报,研究解决硒产业规划和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2、成立硒资
16、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专门机构。根据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对应成立专门的硒产业发展协调机构县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局,负责搞好统筹协调、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督办指导,全面推进硒产业发展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强化对各部门、各种社会力量的调控,统一部署、统一调度,形成工作效率高、组织实施力度大、全方位一体化的产业发展协调模式。 整合资源力量 硒产业发展是一篇大文章,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明确各部门在硒产业发展中的职责,实行责任目标管理,并整合相关部门的政策、技术、人才、资金、项目等力量,用产业链建设的理念,围绕产品抓研发、围绕产业抓示范、围绕企业抓品牌,围绕旅游抓宣传,加速推进富硒资源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 1、整合政
17、策项目:出台硒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加强各部门在涉硒投资安排、规划编制、项目审核、投资计划编制下达、项目组织实施等环节的沟通、衔接及整合。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涉硒产业建设,形成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投入的建设合力。鼓励和引导州内金融机构优先扶持涉硒企业并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 2、整合人才队伍:确保为硒产业提供人才支撑,整合县域涉硒部门的研究、检测、地质、生物、农业、工业、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相关人才,组建一支专业、高效、跨学科的高水平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人才队伍,开展硒资源开发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协调引进三区人才、选派科技特派员和院士工作站等向硒产业倾斜;鼓励涉硒企
18、业与国内外大学院校科研机构共同组建富硒创新团队。 3、整合条件平台:整合硒资源开发研究所、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办、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等县内条件平台,依托产学研合作,强化协同创新,共建企业富硒产品研发中心10 个,组建富硒创新团队 10 个。研发富硒新产品 10 个,转化富硒新成果 10 个,申请发明专利 10 个以上。 4、整合资金支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整合相关资金大力支持硒产业发展,在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优先考虑硒产业区域,在县域经济调度、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等资金的安排方面向硒产业企业倾斜,在融资方面为硒产业企业与金融机构搭建合作平台。同时,不断加大地方财政支持硒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用于
19、开展管理指导、协调督办和硒文化宣传等工作。 创新机制体制 1、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县工业园、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商务局、县农业局、县经信局、县质监局、县卫计局、县国土局、县食药局、县工商局、县旅游局、县扶贫办、县文广新局、县林业局、县畜牧局、县环保局、县水利水产局、县规划局、县疾控中心等与硒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和业务科室负责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各单位有关硒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对外联络情况等要及时向县领导报告。 2、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抢抓华农定点扶贫 xx 机遇,依托华农和国内硒研究机构的权威专家成立县硒资源保护和开发专家委员会,为我县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重大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3、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实行责任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各乡镇政府硒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将推进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严格兑现奖惩,形成党政整体联动,院所、企业、协会共谋发展的工作格局。 4、建立政企沟通机制。成立县硒资源保护与开发企业家协会,加强联系,沟通信息,促进合作,引导抱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