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遇与挑战并存 创新与收获同在,对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西安市教育局教研室 汪香志,第一部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课改,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行为正在形成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是“文本课程”、“实施课程”还是“习得课程”,都需要我们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实践.教学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师大的讲授艺术很好、数学的故事) 课程资源的重新理解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学形成了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动 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正在建立 促使高考、中考的形式和内容正在发生变化,第一阶段: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
2、段 (1996-1998年),主要事件1、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调查。 2、课程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 3、逐步形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反思与评论,这个阶段是漫长的、自发的、充满草根气息的,正是这种状态造就了的良好学术氛围,才使得课程改革有了灵魂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第二阶段(1999-2001年7月) 课程文本的研制、出台与实验准备阶段,主要事件1、教育部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 程教材体系”。 2、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 3、优先启动数学等几个学科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探索并 初步建立起
3、一整套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的工作程序。,4、全面启动课程标准及相关文本的起草工作。 5、2001年6月1日,教育部全面审议并原则通过 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并要求2001年秋季组织实验。6、筹备新课程实验工作。,反思与评论,1、明确了课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结构系统和过程系统。,结构系统,课 程 目 标,课 程 结 构,课 程 内 容,教 学 过 程,课 程 评 价,课 程 管 理,结构系统,过程系统,决策过程,评价与反馈,实施过程,设计过程,2、初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运行机制,加快了课程发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程3、教师培训方式实现了历史
4、性突破。以基于平等、对话、合作为特征的研修文化,全面重建培训制度。,第三阶段(2001年7月2004年)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与高中课程方案的形成,重要事件1、2001年7月,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确定了新课程实验的总体目标和工作策略,全面部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推广和师资培训等各项工作。,2、实验规模逐步扩大。2001年 42个实验区 0.5%-1% 2002年 570个实验区 18%-20% 2003年 1642个实验区 40%-50%3、成立 “教学专业支持工作组”。,4、组织对实验过程的评估与调研,第一次评估活动:2001年12月2328日 第二次评估活动:2003年3月
5、412日 第三次评估活动:2004年11月2226日 每次评估活动分5-7个评估小组,每个评估小组由7-10人组成,包括大学校长、专家、地方行政官员、校长、教师和记者; 3次评估工作考察了近50个实验区、150所中小学校,听课达500多节,座谈会300余次、参加座谈的代表逾5000人,回收的各种问卷一万多份。,反思与评论,1、课程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于: (1)教师发展 (2)制度革新 (3)文化重建,2、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教学研究领域必须确立的基本制度。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核心要素: 实践与反思 交流与合作 引领与创新专业人员和一线教师如何组成学习共同体,是课程实践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第
6、四阶段(2004年至今) 义务教育课程反思、推广与高中新课程实验,主要事件 1、新课程实验进入第三个年头,义务教育新课程开展了阶段性的总结与反思。 2、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4年 70%-90%2005年 95%以上,3、九年义务段新课程的初中毕业生面临中考改革。 4、2004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四省区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05年江苏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06年浙江、安徽、天津、辽宁、福建五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07年包括我们在内的10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二部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介绍,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7、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1.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体现素质教育要求,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立足我国实际,注意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2.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
8、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3. 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
9、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并特别强调使学生:,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具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面向世界的视野和与其他国家、民族交往的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特点,普通高
10、中课程改革的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第三部分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结构特点,基于学习领域,实现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 打破班级和年级的固定界限,鼓励跨班级跨年级选修; 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课程修习计划; 确定共同必修内容,增加学生的选择空间,实行学分制,反映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历程。,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科 目,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12、,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新课程设置八个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 数学人文与社会 科学体育与健康 技术综合实践活动 艺术 每一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关于学习领域,设置学习领域,更好地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防止陷入学科本位; 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既防止学生过早偏科,又避免并学科目过多,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各学习领域由若干科目组成,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 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16个科目;(其中国家必修 12-13 个科目) 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 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用;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多种外语。,关于科目,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每一个模块都有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与建议; 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关于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