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二讲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国家工业化的.ppt

上传人:jinchen 文档编号:5668141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国家工业化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二讲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国家工业化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二讲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国家工业化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二讲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国家工业化的.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二讲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国家工业化的.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我们对中国的认识,无论是已有的历史知识还是发展的理论,都无法准确或非常满意地反映和解释这个迅速变化、十分不确定的中国。其原因是各类因素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与不对称性、知识的不完全性与不完整性、认识的片面性与局限性以及经验的有限性。诺思说:“我们有时可以做得对,但是我们的误解还是比较多。因为在不确定的情境下中人们不了解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胡鞍钢,2,第二讲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国家工业化的起步,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渡时期”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

2、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3,列宁也认为,无产阶级的目的是建成社会主义,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使社会全体成员成为劳动者,消灭一切人剥削人现象的基础。这个目的不是一下子可以实现的,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之所以要有个“过渡时期”,一是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根据马列的过渡时期理论,中共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4,过渡时期总路线从酝酿到形成有一个过程。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早就确定了的。关键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进行过渡。是搞一段时间的新民主主义再向社会主义过渡呢还是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

3、即开始这个过渡。在刚建国时是没有确定的。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现在就开始用10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十年或以后才开始过渡,即是“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构想,就把新民主主义建设与向社会主义过渡结合起来。,5,1953年6月1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李维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问题向中央的报告时,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这条总路线。后经财经工作会议和党内高级干部进一步讨论,1953年9月,中央正式向全国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年12月,中宣部发布了由党中央批准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简称宣传提纲)。1

4、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6,(二)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中的主要观点 1关于过渡时期的提法 第一种提法是由“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毛泽东在1939年五四运动中即提出,继在七届二中全会上重申。 第二种提法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毛泽东在1955年9月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中提出,并为中共八大接受。 第三种提法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四种提法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雷国珍、黄象品,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2期)。,7,2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 第一种观点认为,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

5、路线,是以列宁1921年前和斯大林过渡时期理论为依据,而没有依据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石仲泉: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到过渡时期总路线。 林蕴晖: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出现偏差的一个理论原因(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期),8,第二种观点认为,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并非仅仅依据列宁的早期过渡时期理论,而是充分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 乔东光: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述评一文中认为: 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并非仅仅依据列宁的早期过渡时期理论,而且还充分借鉴了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提出并得到充分发展的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的理论。 方敏在:重新认

6、识过渡时期总路线与列宁过渡时期学说的关系(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期),9,3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条件 三条件说。决议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有三方面:一是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三是我国个体农民为避免两极分化,发展生产,采用农业机械化和其他新技术,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10,四条件说。有两种版本:一是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提出:第一,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二,积累了许多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

7、经验;第三,土地改革的完成和农村中开展互助合作的许多经验;第四,帝国主义对我军事侵略威胁,经济封锁,以及苏联巨大的榜样作用。所有这些都促使党认为应当提出开始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 二是胡乔木在中国在五十年代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中认为,从19491952年中国经济的恢复过程中起作用的有四个基本因素:第一,中国政府实行了全国财政经济的统一;第二,中国国营经济日益强大;第三,资本主义经济弱小和发展困难;第四,新中国的国际环境。这些因素促使中国50年代必然选择社会主义,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11,六条件说。乔东光在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述评一文中认为,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所具备的条件可综合为六个方面

8、:第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第二,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三,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四,积累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实行互助合作的经验;第五,共产党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第六,当时的世界环境。,12,(三)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 中央在宣传总路线的过程中,开展了党内外的批判和斗争,以达到认识上的统一。 其一,在中央高层统一认识。 一是毛泽东批评了“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等观点。认为,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发生社会主义因素,要“确立”的很难的,认为“走向”就是没有达到,年年走向,一直到1

9、5年还叫走向?这种提法看起来可以,过细分析,是不妥当的。,13,二是集中批判了税收、商业、银行等部门领导人的“资产阶级思想”和“某些错误”,最主要的是“修正税制”。1952年底,薄一波主持制定了关于税制若干修正及实施日期的通告。该通告根据共同纲领和中央关于调整公私关系的精神,取消了以往对国营企业和合作社在产品加工、调拨、代购、代销等方面的优惠条件。体现了一视同仁的精神。但毛泽东对此颇为不满,认为这有利于资本主义,不利于社会主义,违背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是离开总路线的问题”,发展下去势必离开马克思主义。说薄一波是资产阶级糖衣炮弹打中的一个靶子。 三是1953年1011月,毛泽东集中批评党内一些同

10、志所谓“言不及社会主义、不搞社会主义”的倾向。他借用“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批评党内一些人热衷于搞农贷、修水利、免征税收等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是好行小惠。,14,其二,开展对党外人士梁漱溟的批判。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上讨论过渡时期总路线期间,列席的无党派人士梁漱溟在发言中提出,建国的计划必须方方面面相配合,建国运动不能因工作重点转移到城市而忽略了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对农民必须在教育上多下功夫,并引用一种说法:“现在工人生活在九天,农民生活在九地”。由此引起毛泽东的不满。在一次会议上指名批评这是反对总路线,是要求照顾农民,对农民施“小仁政”,而不施发展重工业的“

11、大仁政”。,15,(四)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 过去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后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的认识过于简单化,理由如次: 一是它提出过早。从当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来看,二者是基本相适应的。马克思说过,任何一种生产关系,在它所能容纳的社会生产力完全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消亡的。,16,从人们的心理状况来看,进行改造的社会心理基础不完全具备。农民:追求发家致富,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缺乏思想准备。合作化前有农民说,社会主义好是好,只是到那时我们的骨头可以打鼓了,总路线一提出,方知社会主义就在眼前。不少农民认为毛主席事事都好,就是搞合作社,土地入股来快了。城市里,过渡时期总路

12、线提出后一些资本家忧虑顿生,有的认为现在是实行共同纲领,忽然提出实行总路线,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令人费解。上海一些民主人士说,提纲中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提法明确尖锐,资产阶级一听就发抖。资本家流露悲观情绪。有人讲:“往前看前途暗淡,往近看业务清凉”,“现在干也白干,到社会主义就没咱们的啦。”这是一种抵触心态的流露。,17,从社会革命的角度看,它是在我国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未全面完成的条件下提出的。邓小平讲:“我们进行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13、所以没有能够完成。”封建主义的东西时常沉渣泛起。,18,二是过渡时期总路线存在片面性。 其一,对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复杂性、艰巨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轻率提出15年实现工业化的任务。 其二,它的理论基础并不是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全部理论。 其三,教条理解革命导师的经典论述,囿于前人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作出的个别结论,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绝对对立起来,把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具有普遍性的东西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加以排斥。 其四,从实施的结果看,形成了“三改”超前而“一化”滞后的历史结局。决议说是“四过”,即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还只是表面上的。,19,二、中国工业化的起步,(一)实现工

14、业化是中共的奋斗目标 工业化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在讲话中说,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新式工业。因此,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工业化的。后来又讲,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现在的农村是暂时的根据地,不是也不能是整个中国民主社会的主要基础。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他在七大上讲,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以后也没有模糊这一目标。在七届二中全会、共同纲领中均加以强调。问题是这条道路该怎么走?,20,(二)对

15、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设想与选择 在1940年代中期,毛泽东在与美国人士谈话时说中国将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工业化,并不盲从苏联或美国的工业化道路。他设想的路径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点还不在重工业而在轻工业,使国家得到快的发展,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说,中国首先应该大大发展轻工业,消费品工业和交通通讯系统,再渐进地、慢慢地建立起一个重工业基础。按照这样的计划,它将能够向其他远东国家供应这类货物。他超越意识形态和制度对立,希望与美国进行经济合作,实行工业化。,21,周恩来的思考:1949年12月,他在一次讲话中提出,城市领导乡村,工业领导农业,农业为基础,工业为领导。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是不

16、可能的,城市离不开乡村而且要依靠乡村,工业离不开农业而且要以农业为基础;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没有农业作基础,工业不能前进;没有工业来领导,农业就无法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他提出了“重、轻、农”的发展次序,认为一五计划的任务就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22,刘少奇的设计:1949年6月,他在论述新中国财经政策时指出,中国要工业化,路只有两条:一是帝国主义,一是社会主义。历史证明,很多工业化的国家走上帝国主义道路。如果在没有工业化的时候,专门想工业化,而不往以后想,那是很危险的,过

17、去日本和德国就是个例子。 1950年,他在国家的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手稿中,提出按农(轻)、重、轻工业的步骤,实施中国工业化的设想: 第一步,在国民经济恢复后,要以主要力量来发展农、轻工业,同时建立必要的国防工业。 第二步,以更大的力量来建立重工业基础,发展重工业。 第三步,在建立、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大大发展轻工业,并使农业生产机械化。,23,中央的最终抉择:走优先发展重工业之路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提出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也要兼顾人民生活。1951年2月,中央根据毛泽东“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开始编制一五计划,在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问题上,

18、“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基于此,李富春在52年5月召开的全国财经会议上说,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重工业,尤其是钢铁、燃料动力、机械军工、有色金属和化学工业等基础工业上,为我国工业化打下基础;农业、轻工业和交通等事业应当围绕重工业这个中心来发展。,24,1952年底中央发出的编制一五计划的指示中指出: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宣传提纲中说: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在国防现代化的基础。,25,陈云说

19、,中国土地少,人口多,交通不便,资金不足。因此,农业赶不上工业建设的需要,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不要把它看短了。这是革命胜利后用突击方法发展工业国家必然要发生的现象。我国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工业化不同,资本主义工业化是长期的过程,我们是突击;资本主义可以去掠夺殖民地,我们要靠自己;资本主义开始是搞轻工业,我们一开始就搞重工业;资本主义在盲目中依靠自然调节,能够相当地按比例发展,而我们说要按比例发展是从长时间算的,在短时间内,只是力求建设与消费、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不要脱节太远,实质上并不是按比例的发展。,26,(三)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1“一五”计划 1951年2月,中财委根据中央提出的“三年准备,十年

20、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开始试编一五计划。成员有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宋劭文等。1952年下半年加紧编制工作,提出轮廓草案;53年进行第二次修改。54年4月又成立编制计划八人小组,陈云为组长。1955年3月全国代表会议通过,6月国务院通过计划草案,7月30日,一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至此,一五计划的时间已过去一半。有个说法:“五年计划四年订”,27,(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社改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

21、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改的基础。 (2)投资安排:总投资766.4亿元,其中,基本建设427.4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5.8%;基建中,工业占58.2%。另外,农林、水利占7.6%,运输、邮电占19.2%,贸易、银行和物资储备占3%,文教卫占7.2%,其他占4.8%。,28,(3)关于156项工程:1949-1950年毛泽东访苏时确定50项,1953年又承诺91项,1954年赫氏访华时增加15项,构成156项。1955年又签署18项,共174项。经反复协商,调整为154项,实际施工150项。因156项公布在先,故名。其中,军工企业44个,冶金20个,能源5

22、2个,机械加工24个,化学工业7个,轻工业项目3项。布局上,主要配置的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472个在内地)。,29,2中国工业化的奠基 在基本建设上,完成投资总额550亿元,超过原计划(427亿)的15.3%。其中工业部门占52.4%。五年新增固定资产约460亿元,其中工业约200亿元。五年施工工矿建设项目1万多个,其中限额以上921个,比原计划增加227个。苏援有135个施工,68个已全部或部分建成投产。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重型机械和精密仪器,发电、冶金、矿山设备,高级金属钢、重要有色金属冶炼;中部地区建立了一批新的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化工和国防军工企业,初步构建了现代工业

23、的骨架。新兴城市建设起来,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工业结构也有改善。,30,“一五”时期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改变了我国工业极端落后的状况,填补了不少空白(苏援项目规模大技术新,许多是我国工业史上完全崭新的创举李富春);工业布局有了初步改观,形成了对西部地区的首次开发,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受世界瞩目。 一五时期,我国比较好地处理了经济建设中的几个关系问题:一是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二是经济发展的布局问题;三是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一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共1354.9亿元,国外贷款36.4亿元,外债仅占财政收入的2.7%);四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全面安排的关系。,31,一五时期,我国社会总

24、产值平均年增长11.3%;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10.9%;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8.9%。是前五个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与同期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非常快的。据麦迪森计算:19501973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9%,其中苏、东欧国家为5.7%,非洲国家为4.5%,拉丁美洲为5.2%,亚洲不包括日本为5.2%。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引进规模最大、效果最好、作用最佳的工业化时期。仅以其中的106项民用工程来说,花费156.0865亿人民币,就使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前进了一大步。周恩来说过:苏联的援助将使中国人民“逐步地建立起自己的强大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这对于中国工业化和走向

25、社会主义是具有极其重大作用的”。,32,费正清等认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用传统的标准来衡量,是非常成功的经济发展计划。国民收入年均增长8.9%(按不变价格计算),农业产出和工业产出每年分别以3.8%和18.7%的速度递增。由于人口年增长率为2.4%,而人均产出增长率为6.5%,这就意味着每隔11年国民收入就可翻一番。而20世纪前半叶中国经济增长才1%,因此,一五计划具有加速度的特征。五十年代大多数新独立发展中国家,人均增长率为2.5%。印度最初的经济状况和中国相似,但它在同期的人均增长率还不到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33,梅斯纳也说,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中国奠定了重要和稳固的现代工业基础,用任何标准评价,50年代的工业化都是一个显著的经济成就(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