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烟草常见病害烟草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东起黄海之滨,西至伊犁边陲,南起海南岛,北迄白山黑水间。在经度 74135,纬度 18053范围内,从低于海平面的吐鲁番盆地到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高原山区,到处都有烟草的足迹。因此, 了解我国烟草的常见病害,对从事烟草病害的工作者是有益的。一、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分布于全世界,其重要性仅次于普通花叶病毒病。在我国各烟区都有发生,而以黄淮、华中及华南烟区发生较重。在山东、河南、辽宁、陕西、 安徽、湖南、湖北及台湾烟区,其危害程度已远远超过普通花叶病。近几年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已成为我国烟草上的主要病害,对烟叶生产带来很大的威胁。重病
2、区 在流行年份减产 25%-30%,严重时常减产 50%左右。病叶碳水化合物含量减少,含氮量增加,施木克值降低,品质下降,尼古丁含量稍降。但总的来说,产 量的损失要超过品质的损失。黄瓜花叶病毒病的寄主范围广泛,是第一个发现可以同时侵染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病毒。可侵染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菊科等作物达 45 个科的 300 多种植物。(1)症状: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的主要特征是引致烟草花叶,苗期和大田期均可发生。发病初期表现脉明,几天后病叶形成深绿、浅绿相间的花叶,并常呈现疮斑。有的病叶表 面呈革质、叶畸形、成线状;有的叶基变长,侧翼变狭变薄,叶片细长;有的病叶叶缘向上卷曲,有的沿叶脉出现闪
3、电状坏死,有的叶片呈现黄色斑驳,有的整株黄 化。早期受侵染的烟株,严重矮化,高度不及健株一半。这一病毒的株系很多,不同烟草品种间对病毒的反应也不一致,因此表现的症状常有变化。病叶中的栅栏组 织细胞缩短、海绵组织的薄壁组织被压紧,叶片变薄,病叶的叶绿体数量虽然很多,但受压而缩小,病叶维管束直径也小于健叶,病叶细胞内无细胞内含物。(2)病源: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简称 CMV,粒体为球状正二十面体,直径 2830nm- 2 -,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大部分 CMV 的株系在温度 6570 摄氏度,10分 钟即失去活性。室温下干燥叶片中 72 小时即死亡,体外存活期为 7296小时(室温)。但在冷冻真
4、室干燥病叶中可存活 1 年以上。CMV 存在很多株系,包括普通系,黄斑系、轻症系、黄色微斑系和豆科系等等。各株系在症状、致病力、侵染能力、稀释限点和钝化温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台湾 将烟草上 CMV 区分为 5 个株系,根据福建农学院的鉴定结果,我国烟草上的 CMV 主要有 3 个株系,即普通株系、黄化株系和坏死株系。(3)侵染循环:CMV 自微伤口侵入寄生(主要是蚜虫口器造成的伤口,接触磨擦次之 )。CMV 在烟草组织内的繁殖移动要比 TMV 快得多,在 24 摄氏度6 小时内可自 表皮移至叶肉。CMV 的症状如小玵病斑,可在 48 小时内出现。在 72 小时内发生第一次侵染,并在一周内形成系
5、统侵染。在自然条件下,它不能在干烟叶中存 活,而主要在越冬蔬菜、蔬菜留种株或多年生杂草内越冬。第二年春天由蚜虫把它传播到烟草上。在杂草较多、距菜园近,呀虫发生多的烟田,发病时间早,受害较 重。CMV 主要由蚜虫传播,已报道有 60 多种蚜虫传毒,主要有桃蚜、棉蚜等,获毒和传毒都不超过 1 分钟,无循回期。获毒介体的传毒时间不超过 4 小时,病毒不能传至于子代蚜虫。CMV 还可借汗液传播。(4)流行规律:CMV 是否流行,主要决定烟草处于易感病阶段的毒源,气候因互不和传毒蚜虫等综合作用。苗期和大力移栽至旺长期,是烟草易感病阶段,现蕾后抗病力较强。山东青州烟区,夏烟发病重的原因是晚烟遇到较高温度,
6、适于有翅蚜的发生,再加毒源植物大量出现,此时又正处于烟草感病阶段,故常导致 CMV 的大发生。(5)防治方法:一、选育抗(耐)品种,(但目前还没有抗 CMV 的品种 )。二、农业防治(园地制宜适当调整移栽期以避过蚜虫的迁飞高峰期,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加强肥水管理。- 3 -三、实行麦田套栽和轮作(在我国人多地少不现实)。四、治蚜:在苗床和大田期应及时喷药治蚜,病少 CMV 的传播和蔓延。二、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在世界各产烟区均有发生,以西欧烟区发病较为严重而且普遍。我国烟区东北三省、云南、福建、湖北、湖南、四川普遍发生,但以东北三省、 云南和湖北鄂西发生最重。烟草普通花叶病对
7、烟叶造成的损失,因烟株受侵时期而有所不同。如果在移栽前后被侵染,烟株不能正常发育,植株不能及时开秸开片, 损失可达 50%左右,旺长期感病对产量影响较小,现蕾期受害对产量和质量影响不明显。通过人工接种烟草普通花叶病毒,可侵染 33 科 236 个种的植物,感染普通花叶病毒的植物多属于相近的科,包括茄科、菊科、葫芦科等、经常受害的有番茄、马铃薯、茄子、辣椒、龙葵等茄科作物。(1)症状:烟株被 TMV 侵梁后,幼嫩叶片首先表现脉明,即侧脉及支脉组织呈现半透明状。几天后叶脉两侧变为淡绿色。病毒侵入后在叶片内大量增殖,使部分组织细胞增多 或增大,致使叶片厚薄不匀,颜色深浅不一,花叶病由此而得名。随着叶
8、龄的增大,花叶斑驳程度加重,往往伴随着出现较大的面积的深褐色坏死斑块,尤其中下部 叶片更为突出。受害严重的叶片皱缩、扭曲、呈畸形,但叶基部无收紧状。早期被侵染的烟株节间缩短,生长缓慢,植株严重矮化,花果不能正常发育,易脱落,蒴果小而皱缩,种子多数因发育不良而无芽。(2)病源: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简称 TMV。病毒粒体为杆状,大小为 300X18nm,蛋白质壳层环绕着核糖核酸(RNA)心轴,RNA 在适宜条件下可重新组合,并可以 烟株细胞内增殖。将病毒蛋白与四个组成 RNA 的三磷核甘酸混合,可在体外合成 TMV,显然 RNA 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单独蛋白质外壳不能侵染,其重要作用 之一是保护内部的
9、 RNA。核糖核酸是侵染单位,是负责病毒颗粒增殖的样板和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例如:RNA 核甘酸的秩序决定了蛋白质外壳中氨基酸的秩序。 复杂的 RNA 信息是由基因组成的。- 4 -热力可以催毁 TMV,从 70 摄氏度开始至 85 摄氏度,大部分质粒失掉活性,在 65 摄氏度仍能存活,而 93 摄氏度经 10 分钟全部病毒质粒都失掉活性。室温下 PH 值超过 8.5 病毒质粒就分裂成小的单位,并失去侵染能力。TVM 可忍受干冻,在干叶片中存活 52 年仍有活性,榨取的汁液稀释 100000000 仍有侵 染能力,体外存活 30 天。烟草普通花叶病毒除分布广、为害严重外,且株系繁多。据报道,有普
10、通株系、黄斑株系、蕃茄株系、环斑十字花科株系、车前草株系等。经有关单位鉴定,我国发现有普通株系,黄斑株系、蕃茄株系和珠斑 4 个株系。病毒粒体是 3.9X10000000,沉淀常数 185-1865,常电点 PH3.4,核酸含量是 5%,分子量是 1.98-2.1X100000000,沉淀常数 30S,核酸数 6500。(3)侵染循环TMV 靠接触摩擦传染,干的烟叶为通常的传染来源。人手接触上年的烟叶再接触苗床幼苗(拢苗、除草、间苗等操作)经过手指摩擦健苗便可传染。混入苗床的病 株残体及其它杂草,特别是茄科植物是病毒的携带者。病苗是大田发病的重要来源。将病苗移入大田后,造成烟田中心发病株,随着
11、人们的各种农事操作机械地地相 互传播开来。我国的许多烟区,由于耕作条件轮作换茬机会较少,并且有些烟区烟田内套种现象日趋增加,特别是与同科植物的蔬菜类套种,更是中后期及次年病害加重的重要原因。连作地块更是毒量增大使期发病率和发病程度明显提高。(4)流行规律在接种后的叶中,病毒的合成一般随温度而变化,并与寄主的生长呈平行关系,即温度高寄主生长速度快,病毒合成量大,但在系统感染的叶片中,还涉及病毒的移 动和运转,病毒的积累速度就与寄主的生长速度呈负相关(寄主生长速度愈快,病毒积累愈慢)。当达到最高点后,温度就通过寄主生长决定 TMV 在植株中累积的 速度和浓度。可以说在任何室温的 TMV 浓度遵循着
12、低- 高-低-高的过程。很明显,病毒的合成与钝化可以同时发生,最适 TMV 发生发展温度一般为 25- 27 摄氏度,高于 38-40 摄氏度,侵入被抑制,高于 27 摄氏度或低于 10 摄氏度病状消失。长日照及较高的光照既有利于寄主的生长又有利于初期的病毒合 成。- 5 -植株生长缓慢有利于病毒在烟株体内积累,浓度高症状表现明显,发病程度高。植株幼小易感病,发病程度愈早为害程度愈高。在田间条件下,TMV 可在病根部大 量存活,直到种下季作物。但大片碎残叶及根茎内的 TMV 在不结冰、不干燥、不完全腐烂的状态下,可在土中存活 2 年以上。已证明地为感染来源,是造成 TMV 流行的先决条件,病毒
13、还可在多年生寄主体内长期存活及越冬,对照自然病因,最早发病的病株,主要是接触病土后传染的。苗床期采用发病后的烟花、烟杈及同科作物茎杆沤制的粪肥作追肥,施入苗床后,移栽前发病率高达 50%以上,移栽后浇施同类粪水,到旺长期田间发病率已达 100%。在花叶病株的根及周围土壤中,线虫的数量高,故 TMV 与线虫有明显的协生作用,感染线虫时病亦加重。构成 TMV 流行的因素为,种植感病品种、土壤结构差,苗期及大田期管理水平低,连作地块持续时间长,使用被 TMV 污染过的粪肥,天气干旱烟株得不到正常生长发育,感病时期早等,构成了烟草普通花叶病的普遍发生与流行。(5)防治方法:鉴于目前尚无有效有药物情况下
14、,对于 TMV 的防治要采用减少侵染来源,强化栽培措施将病害的发生控制在最低限度。三、烟草炭疽病炭疽病在烟草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以苗期危害最重,是苗期的主要病害。炭疽病病原菌除危害烟草外,还可侵染番茄、马铃薯、辣椒、南瓜、黄瓜、茄子等多种植物。(1)症状:炭疽病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点,1-2 天内可扩展成直径2-5mm 的圆斑。病斑中央稍凹陷,灰白色或黄褐色,边缘明显,稍隆起、褐色。天 气多雨,叶片柔嫩时,病斑多呈黄白色,无轮纹或小黑点。病斑密时,互相合并,使叶片扭缩或干枯,叶脉、叶柄及茎部的病斑呈棱形,凹陷开裂,黑褐色。病斑较 多或较大成片死亡。成株期多先多脚叶发病,依次向上蔓
15、延,叶斑症状与苗期相似。茎上病斑较大,呈网状纵裂条斑,凹陷,黑褐色。天气潮- 6 -湿时,病部产生黑色小 点,在茎部病斑上尤为明显。花蒴果被害,产生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病菌也可侵染种子。(2)病源:烟草炭疽病的病原菌为烟草炭疽病刺盘孢,属半孢菌亚门黑盘孢目,黑盘孢科,刺盘孢病。(3)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及分生孢子随同病株残体留在土壤和混生在肥料中越冬,或以菌丝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第二年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土壤。分生孢子萌发形成吸器,可从叶正面或背面侵入。侒入后形成大而不规则的细胞即先菌丝。先菌丝延伸,生成柔弱菌丝侵入领近细胞。如温度、湿度适宜,2-4 天即出现症状。(
16、4)流行规律:炭疽病对湿度适应范围较广,以 25-30 摄氏度为发病的最适温度,超过 35摄氏度则很少发病。水分对病菌的繁殖和传播起决定性作用,病菌在潮湿情况下,才 能产生分子孢子。分子孢子外部的粘液,使分子孢子粘着从团,附于分子孢子盘上,风吹不散,须有雨水或灌溉水冲洗、淋溅才能分散。孢子还需在有水膜的情况 下,才能萌发侒入寄主组织。炭疽病的发生与苗期多雨、阴雨连绵或大水侵灌有密切关系。(5)防治办法:一、波尔多液;二、退菌特;三、百菌清;四、代森梓;五、炭疽福美;六、福美双;七、克菌丹;八、多氧霉素。四、烟草猝倒病烟草猝倒病在各烟区均有发生,是苗床期常见病害,是我国南方烟区苗床期的主要病害。
17、烟苗出土至大十字期最容易受害,严重时可使烟苗成片死亡。移栽至大田初期也能发生。在大田期引起茎腐病。烟草猝倒病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很广,除烟草外,主要还有玉米、水稻、茄子、南瓜、番茄、大豆、马铃薯等。(1)症状:- 7 -烟草猝倒病多在苗床发生,且主要危害大十字之前的幼苗。发病初期,真叶局部产生褐色水渍状斑,茎部如开水烫过,呈暗绿色。此后病部软腐或近地面处呈水渍状 暗褐色腐烂,腐烂处逐渐干缩,病苗萎蔫倒折,倒伏于地上干枯死亡。天气潮湿时,腐料部分产生白色菌丝。烟苗病死后,常在苗床上形成分布不匀的一块块的圆形 病区。猝倒病有时易与立枯病混淆,但猝倒病多在大十字期前发生,而立枯病对湿度要求较高,多在成苗
18、期间或揭膜后发病。在症状上,立枯病表现为地表部分突然 变细,凹陷或收缩,变成黑褐色,病部还可找到立枯病菌菌丝,显微镜下可见在分枝处有绻缩的现象。而猝倒病成株被害状与黑胫病相似,但猝倒病一般不产生根 腐,而且在病组织内可发现圆形卵孢子,黑胫病则常产生根腐,病组织内无卵孢子。(2)病原:烟草猝倒病的病原主要是瓜果腐霉,其次是德巴利腐霉,及终级腐霉等。均属卵菌纲、霉霜目、腐霉科、腐霉病。(3)侵染循环:猝倒病菌是土壤习居菌,可在根部或有机质上腐生或寄生生活。以卵孢子与厚垣孢子越冬,发芽时产生芽管或流动孢子。游动孢子或菌丝在土面或近土面部位侵入茎 及根部,靠地面流水传播。在病株组织内形成卵孢子,待根茎
19、腐烂后即散落土中。大田移载有病烟苗或大田土壤中的病原菌。(4)流行规律:猝倒病在中温、高温情况下流行。土壤 PH5.2 以下,猝倒病较少发生,而PH5.2-8.5 有利于病菌繁殖,往往导致病害严重发生,猝倒病有时伴随立枯病、镰刀菌、线虫病等发生,防治时注意分清主次。(5)防治办法:一、硫酸铜 0.1%;二、甲基托市津;三、代森锌;四、根菌特;五、甲霜灵;六、波尔多液。 五、烟草黑胫病:烟草黑胫病是烟草的主要病害之一。除黑龙江省以外,其它各主要产烟省均有发生。在云南、贵州、湖北、河南、山东、福建和四川等省发生普遍,危害较重,平均 发病率为 5-12%,重者发病率在 50%以上,甚至绝产。广东、广
20、- 8 -西近年改冬烟为春烟,导致烟草黑胫病的危害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在长江以南各省(区 ), 此病又常与烟草青枯病混合发生。在 80 年代初,黄淮等烟区的部分产烟市、县,黑胫病暴发流行,后经过种植抗病种,病情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年,由于连作烟田 面积扩大,连作年限增大,不少地方烟草黑胫病有再一次流行的趋势。(1)症状:烟草黑胫病菌主要侵染根和茎基部,故称“黑胫病”。病状因烟株生长阶段和气候条件而有较大差异。一般在苗床期发生较少,主要危害大田。苗期主要在烟苗的茎 基部出现黑斑,或从底叶发病,再沿叶柄扩展到茎上,常引起“猝倒”症状,与猝倒不同的是黑胫病发病烟苗部分或全部根系受侵染腐烂变黑,而烟草猝倒
21、病一般在 必病中、初期、根系不变色腐烂。在旺长期,烟株受到侵染时,较明显的症状是叶片迅速调萎,几天后叶片变黄下垂,部分较大的根系变黑死亡。发病初期,一般茎上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全部根系和茎部基部腐烂,引起烟株死亡。在成株上,首先在茎基部出现黑褐色,凹陷的病斑,开始下部个别叶片调萎,随后茎斑迅速向上和横向扩展。当茎斑环绕茎基后,叶片开始自下而上的变黄调萎,悬 挂在基上,烟农形象地称为“穿大褂”。当茎斑达到茎的 1/3 左右,病株已基本死亡。纵部病茎,可以看到髓部干缩成褐色碟片状,碟片间有稀疏的白色菌丝。这 是烟草黑胫病区别于其它根茎病害的主要特征。例如青枯病危害病茎,髓部一般完整,无碟片,病组织软
22、腐,青白色,呈蜂窝状,可以挤出菌脓。受镰刀菌枯萎病危 害的病株,只木质部变成黄褐色,而髓部完好。由猝倒病所引起的茎腐病,一般不引起根腐。叶斑产生在多雨季节,下部叶片也可受到侵染,形成圆形大病斑,群众称为“猪屎斑和黑膏药” ,或者黑胫病菌从株杈时的伤口侵入也可形成茎斑。这些茎斑可同时向上、下和茎围扩展,严重时呈现偠折,因此群众称为“腰烂”。无论是茎斑或是叶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均可产生一层稀疏的白色菌丝,这是区别于其它叶斑病和根茎病的特征之一。(2)病原:烟草黑胫病菌、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科、疫霉。病菌为半- 9 -水生,喜高温高湿条件。黑胫病菌在 PH4.4-9.6 之间都能
23、生长,而在 PH5.7-7.0 时生长最好。在自然条件下,烟草黑胫病只侵染危害烟草,人工接种,可侵染番茄、辣椒、茄子和马铃薯等。(3)侵染循环:烟草黑胫病菌主要以休眠菌丝和厚垣孢子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上越冬,一般可存活 3 年以上。烟草黑胫病菌主要集中在 0-5cm 土表活动,15cm 以下土层内含量极少。主要侵染部位是土表以下 5cm 深的茎基部和根系。(4)流行规律:一般说苗期和现蕾以前较易感病,而现蕾后,茎基部已开始木质化,进入抗病阶段。当平均气温低于 20 摄氏度时,病害很少发生,苗床期与大田初期,烟株虽处在 感病阶段,由于此时气温偏低,很少造成危害,6 月下旬以后,温度一般能满足侵染发病
24、,而年份之间降雨量波动较大,常成为黑胫病流行与否和危害程度的限制因 素。一般 7-8 月份雨多,雨量大,黑胫病就会严重发生,相反此间雨少,天气干旱,一般发病较轻。(5)防治方法:一、甲霜灵;二、甲霜灵锰锌;三、甲霜灵灵美双福;四、三乙膦酸铝(霜疫净、乙磷铝);五、敌克松。六、烟草根黑腐病:世界各主要产烟国家均有此病危害烟草的报道,已成为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地烟草上常见的病害。美国在推广抗病品种前,曾造成过巨大的经济损 失,现在危害虽然明显减轻,但仍是烟草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加拿大的一些地方,根黑腐主要发生在苗床上,是育苗期的主要病害,在意大利此病在苗床和大田期均 可严重危害,在南部
25、非洲,烟草根黑腐病的危害特别严重,在有利的发病条件下,发病株率可达 50%以上,造成烟苗短缺。目前,我国除黑龙江等个别省外,其它各省区均有根黑腐病的发生。其中云南,贵州、湖北西部等烟区危害最重,主要发生在苗床和大田初期。一般发病率为 5- 10%,病重时发病率为 30%以上。有些地方又常与黑胫病、青枯病混合发生。山东、河南等黄淮地区过去根黑腐病极少发生,近年来在苗床和大田- 10 -期均有发生。 主要危害在苗期,其发生危害呈上升趋势。(1)症状:烟草根黑腐病主要发生在根上,使根呈现特异性的黑色腐烂。从幼苗到成株期的发生阶段内均可表现症状。在苗床上,幼苗染病后常造成倒伏,形如猝倒,但根黑腐病病部
26、位根系变黑,且一般从根和茎基部侵入,病斑环绕茎部,并向上侵入子叶引起腐烂,毁坏整株烟苗。 较大的烟苗受侵染后,支根的根尖变黑腐烂,而在较大的根上产生大而粗糙的断裂状黑色病斑。病株生长迟缓,植株矮小,叶片常呈黄褐色,受害苗床,烟株参差不 齐。根上仅有个别病斑时,地上部一般无明显症状。在大田期,病苗移载到大田或健苗移栽到病田中,栽烟后若遇到冷湿天气,就会引起大田严重发病,许多烟株会表现出现不同程度的矮化,严重时烟株不能继续长, 必须重栽。腐烂的根系呈特异黑色。在天气转晴,气温升高后,许多轻病株在病斑以上长出新的不定根,可恢复正常生长,但若再遇有利发病的条件,新生的不定根 仍会受到侵染。烟草根黑腐病
27、菌在大田只侵袭部分烟株,极少大面积连片发病。病田的烟株生长不整齐,病株矮化,在炎热的中午,叶片常出现萎蔫,夜间恢复正 常。但叶片易黄薄,有时枯死,这样的烟株易出现早花。(2)病原:烟草根黑腐病是由根半株霉引起的,属半知菌亚门,从梗孢目,暗色菌科。烟草根黑腐病菌在地壤中广泛存在,并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病害严重程度取决于土壤含菌量,带病的烟苗也是大田主要侵染来源之一。在田间,内生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可以通过流水和病土传播。(4)流行规律:温度是影响根黑腐病发生危害程度的重要因素。发病最适温度范围 17-26摄氏度,低于 17 摄氏度,高于 26 摄氏度,发病都很轻。随温度升高,根黑腐的病情逐渐减轻,
28、还由于在坏死部位上常形成新的次生根,部分病株还可以恢复正常生长。高的土壤含水量,尤其是接近饱和点时最有利发病,土壤高湿伴随着土温较低,更加剧了根黑腐病的危害。相对湿度越高,病害发生就越重。无论在苗床- 11 -期,还是大田初期,温度升高,降雨多,相对湿度过大,土壤含菌最高,都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流行。土壤的碱度对此病的发生危害有较大关系。当 PH 值低于 5.6 时,在任何温度条件下都不会发生根黑腐病,而微酸或偏碱性的土壤条件,一般发病较重。(5)防治方法:用 50% 甲基硫菌灵 (甲基托布津)500-800 倍液,移栽后,每株用 100-200ml 药液浇灌,防治效果 780%以上。七、烟草赤星
29、病赤星病山东称“红斑”,河南、安徽、辽宁称“特斑病”,云南称“恨虎眼”,贵州称“火泡斑 ”。赤星病在世界各烟区普遍发生,主要在大田后期为害,为美国各 烟区的主要病害之一。1963 年在河南烟区大流行,1964 年开始在山东烟区猖獗为害,致使烟叶产量和质量损失严重,从 1985 年以后,此病又呈发展趋 势,为害日趋严重,先后在黄淮烟区和东北烟区发生流行,发生范围之广,为害之严重都大大超过 60 年代,再度成为烟草上为害严重的病害之一。为害严重的是山 东、河南、安徽、黑龙江、吉林,其次是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烟草赤星病发病面积达 1000 余万亩。(1)症状:赤星病先从烟株下部叶片发生,后逐步向
30、上部叶片发展。最初在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圆形小斑点,以后变褐色。病斑最初直径仅在 0.1cm 以下,以后逐渐扩展,可 达 1-2cm,病组织开始变褐,病斑产生明显的同心轮纹,病斑也明显,外圆有淡黄色晕环。病斑中心有深褐色或黑色霉状物,为病菌分生孢子和孢子梗。病斑质 脆,易破,天旱时有的在病斑中产生裂孔。病害严重时,许多病斑相互连接合并,致使病斑枯焦脱落。此病在茎上、叶片中脉、花梗与蒴果上亦可产生深褐色或黑色,圆形凹隐病斑。病斑的大小与温度相关,高温条件下形成的病斑大,反之病斑就小。(2)侵染循环:赤星病菌以菌丝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早春产生新的分生孢子传播为害。据观察,在烟杆病斑以上越冬的病菌,当早春
31、气温 7.8 摄氏度,相对 50%的条件时,开始形成新的分生孢子,以后随气温上升,孢子产生的数量逐渐增多,并侵- 12 -染周围的烟株,成为初侵染的菌源。病菌远距传播主要靠风,雨水只能短距离传播。种子和移栽苗可能是初侵染的次要来源。(3)流行规律:烟株对赤星病有明显的抗病性阶段,幼苗期抗病性强,以后随着植株和叶片成熟后,开始进入成熟阶段,并按叶片成熟的先后,病毒逐渐由底部叶片向上蔓延。因此 赤星病流行盛发期是烟叶进入成熟采收后期,整个采收期都有不同采收批次的成熟烟叶最易受病菌感染,因而采收期成为赤星病流行的基本条件。感病阶段的雨是常决定赤星病的流行程度。如雨量大、雨日多,常导致病害流行。干旱天
32、气发病就轻。(4)防治方法:一、40%菌核净 400 倍液;二、50%退菌特;三、50%多菌灵;四、40%灭病威(20%多菌灵加 20%硫磺);五、多抗霉素。八、烟草白粉病烟草白粉病在世界各烟区分布甚广。东非、南非、巴尔干半岛及奥地利和印度等地区发生为害较重,在美国尚未发现此病。我国各烟区均有发生,其中以华南、西南 和华中等烟区发生较普遍,其次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局部地区近年也有发展趋势。烟白粉病广东称为“上硝”、“发白”、云南、贵州等省称为“上灰”、“冬瓜 灰 ”等。烟草白粉病是一种间歇性局部地区发生的病害。如 1989 年重庆、黑龙江和湖北恩施地区暴发流行,在一般烟田重病叶 3-5 片,严
33、重的达10 片以 上,1990 年重庆、黑龙江再度流行为害,病叶率达 15%,福建龙岩地区,1985 年发病,病叶率高达 30%以上,近几年除个别田间偶发生以外,一般则很 少发病,但近年,广东的烟区发病株率达 10%,严重时病叶率在 60%以上。(1)症状:受害烟苗,叶上长满白粉,叶色变黄,逐渐干枯死亡。烟草白粉病与国外广泛流行的烟草霜霉病在发病初期有时较难分别。白粉病为白色粉状,多生在叶片的正面,而霜霉病在我国尚未发现,属对外检疫对象。- 13 -(2)病原:烟草白粉病是由菊科白粉菌引起的,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白粉菌科。菌除为害烟草外,还能侵染葫芦科、菊科等 115 种以上植物。(3)防
34、治办法:一、2%三唑桐(粉锈宁);二、50%硫菌灵(托布津);三、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四、50%苯菌灵( 苯来特),50%代森锌,75%百菌清。九、烟草青枯病烟草青枯病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烟区普遍发生,尤其以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台湾为害较重。在广西此病分布最广,也是当地烟草受害最大的 一种病害,发病株率一般 5-15%,高的可达 50%以上。广东、福建等地常见黑胫病等根茎病混合发生,为害更加严重。在旱地连作的老烟区,严重的全田烟 株枯死,不少地段发病率达 5%-60%。此外,云南、贵州、江西、安徽等省局部地区发生也较严重。青枯病近年来有扩展蔓延的趋势,以前主要在长
35、江以南为 害,近年来发现在山东、河南、陕西、辽宁局部地区已有青枯病发生,个别地方还相当严重。青枯病菌可侵染茄科、豆科等 30 余科 200 多种植物,是寄主范围很广泛的一种细菌性病害。除烟草外,番茄、花生及马铃薯等受害严重。(1)症状:烟草青枯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根、茎、叶各部都可受害,最典型的症状是枯萎。染病萎垂的叶片,初期仍为青色,故称“青枯病”。烟株感病后,先是茎和叶脉里的导管变黑,随着病势的发展,病菌侵入皮层及髓部,外表出现黑色条斑。在感病初期,田间病株常表现一边枯萎,易与黑胫病相区 别,病株虽表现出枯萎,但无低头现象,也易与低头黑病株相区别(后者可有病例低头)。如将病株连根拔出,可以
36、看到发病一侧的维管束变成黄褐色或黑褐色,作 切片镜检,可见维管束中充满细菌。病势继续发展,病害从茎部维束向附近的薄壁组织和皮层扩展以后茎上出现纵长的黑色条斑,有时条斑一直伸展到病株顶部,甚 至达到枯萎的叶柄上。茎上出现黑色条斑是此病害主要特征。在发病中期病株全部叶片萎齿缩,条斑的表皮组织变黑腐烂,根部亦变黑腐烂。这时如将病茎横切,用 力挤压切口,导管中即渗出乳白色的粘液,- 14 -即细菌的溢脓。这是细菌性病害与其它侵染性病害相区别的特征。病茎的髓部呈蜂窝状或全部腐烂,形成反殊死留木质部 的空腔。这一特征可与黑胫病株髓部呈碟片状相区别。发病后期,则整株死亡。(2)病原:烟草青枯病病菌原为青枯假
37、单胞菌(茄假单孢菌)。病原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8-37 摄氏度,最适温度为 30-35 摄氏度,在温度为 50 摄氏度下 10 分钟至 死。其生长的酸、碱度范围为 PH4-8,最适为 PH6.6。烟草青枯病常在苗床初期为害,而后期则被软腐病菌所代替的现象。这主要是软腐病菌的分泌物有 害于青枯菌,同时迅速夺去青枯病菌所需的养分。(3)侵染循环:病菌一般只是从根部的伤口侵入,多自从下部向上部发展,一般不从气孔侵入。病菌进入寄主组织后,即分裂繁殖,并进入维管束,继续向其它组织扩展蔓延。它能 分泌一种果胶酶,使寄主细胞的中胶层溶解,使寄主皮层和髓部组织细胞受害死亡腐烂,并在茎基形成空腔。寄主组织腐烂,
38、病菌落入土壤中或堆肥中越冬,来年有 感病寄主时,侵入为害。(4)流行规律: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对病害影响最大。气候;高温 30 摄氏度以上,是青枯病流行的主要气候条件,尤以热带,亚热带发病特别严重。(5)防治方法:用 200ppm 农用链霉素,栽后灌根,每株 20ml,防治青枯病效果为 60-80%十、烟草角斑病和野火病:烟草角斑病和野火病在病原特性,侵染规律和防治方法等方面都很相似,这两种病害在苗期很少发生,主要发生在成株后期。病害遇多风、多雨年份暴发流行。我国 各烟区均有发生,以吉林、黑龙江、辽宁、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分布广,危害重。尤其在用氮肥较多的烟田,发病率可达 100%,病情指数 5
39、0以上,山东省近 年野火病发生频繁,不仅发病重且面积大,一般病株率在 10-30%,重病地病株可达 70%,病情 50 以上。云南省一般发病烟田病株率 40-50%,病 叶率 17-21%,重病地病株率可达 90%,病叶率 48%-50%,病情指数 25-30%,其它烟区危害较轻或零星发生。在田间野火病和角斑病混合 发生- 15 -,危害较大,受害叶片破碎,对产量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该菌可侵染大豆、菜豆、豇豆、马铃薯、番茄、茄子、胡椒、辣椒、黄瓜、白菜、烟草等。(1)症状:角斑病在苗期发生较少,大田后期发病较重。病叶上首先形成多角形黑褐色小斑点,为叶脉所限制,边缘明显,四周无明显黄晕。野火病也
40、主要发生于大田后期。病叶症状部为黑褐色水渍头小圆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直径可达 1-2cm,四周有宽的黄晕。病斑合并后形成不规则的大斑,上 有轮纹,天气潮湿时病部表面有薄层菌脓,干燥后病斑破裂脱落,叶片被毁。在多雨潮湿、幼苗密集情况下,幼苗也能发病。受害幼苗腐烂、倒伏,只剩顶芽直立, 茎白细弱,生长极慢。(2)病原:烟草野火病原菌和角斑病菌均为短杆状细菌,无荚膜,不产生芽孢,革兰氏阴性反应,单极生鞭毛 1-6 根。(3)侵染循环:病菌可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以伤口侵入为主,也可以直接通过气孔侵入。如果由叶片的气孔侵入,必须在叶片湿润,气孔中有水才易于侵入内部。病部菌脓也需要 雨水冲油方能传播。任
41、何能促使叶片大面积充水的条件,都有利于田间病害的迅速发展,故在暴风雨后往往出现病害蔓延。在白天气孔开张,叶片容易充水,夜间气 孔关闭则发之。因此,空气和土壤强度大,特别是在暴风雨后发病最烈。植株营养也影响叶片充水程度,从而对两个病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高氮低钾的施肥条件 下,可增加细胞间的充水性,植株中氮的积累较多(对钾而言 )会导致感病性的增加,在叶片成熟期更为显著。(4)流行规律:每年夏天暴风雨后,这两种病害常大发生,叶片往往在数里内破烂枯焦。两者发病的适宜温度是 28-32 摄氏度,潜育期 4 天左右,如果天气干燥,病害受到抑 制。土壤中的细菌和侵染叶片上的细菌运动都需要水,短距离传播不
42、需要大风。一般说,氮肥过多,钾肥不足,大田后期烟株生长过旺,则感病性高,在施肥较高的 烟田,打顶过早或过低也会促使发病严重。- 16 -(5)防治办法:一、波尔多液;二、农用链霉素;三、硫酸链霉素;四、地霉素;五、二甲氨基黄酸铁。十一、烟草马铃薯 Y 病毒病烟草马铃薯 Y 病毒病又称烟草脉带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在我国的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安徽、广东、福建、湖南、云南、贵州和四川等省均有发生。在山东、河南、辽宁和四川烟区危害最重。常与 CMV 和 TMV混合发生,加重危害。十二、烟草蚀纹病毒病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烟区发现了此病。烟草蚀纹病毒病在阿根廷、西德、印度、尼加拉瓜、前苏联和
43、委内瑞拉也有发生。在我国陕西、辽宁、河南、安徽、云南、 贵州、四川、广东和福建等省有烟草蚀纹病毒病发生,而且在全国有扩展的趋势。目前除陕西省发生普遍且危害较重外,其它烟区发病较轻。十三、烟草气候型斑点病已成为对烟草危害最重的非侵染性病害之一。在日本、美国已成为烟草生产业中的主要病害,所造成的损失居各种病害之首。(1)症状:症状主要在移栽后 3-6 周烟株中、下部叶片上出现。受害叶片正面出现许多密集的、不定形的水渍状小斑,斑点常集中在主脉和侧脉的两侧,若发生在正在伸展 的叶片上,则多集中在叶尖部分。当病斑融合时,可引起叶片大面积枯死,脱落形成穿孔,严重时仅存残留主脉和支脉骨架。(2)病原:已经证
44、明,引起气候斑点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空气中的臭氧(O3)的毒害,因此有人称为“臭氧斑点” 以区别空气中其它有毒气体的危害,这些杂气主要成分包括过氧硝酸乙酸酯、臭氧化乙稀、二氧化碳及其它未经鉴定的中间体等。臭氧是大气中的一个天然成分。当有风及气压差别时,同温层的臭氧可向下移动,从而增加了对流层臭氧的浓度,当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对烟叶造成危害。据测 定,烟草叶片在 0.1-0.28ppm 的浓度下暴露两小时就可以产生典型的气候斑点,同时还看出增加臭氧浓度或延长暴露时间都可以加重臭氧的危害- 17 -。(3)寄主与自氧的关系:烟草抗性高低与气孔多少和气孔关闭有关。只有气孔开臭氧才能进入气腔,才会产生危害
45、。据报道:在日本,凡低温、多雨、日照少(5 月下旬至 6 月中旬)病重,在台湾,低温,特别是在烟株生长很快阶段气温下降,若臭氧和二氧化碳混合危害,则斑点更重。(4)防治方法:在烟株敏感阶段,喷撒吸附剂活性炭或具有促进气孔关闭功能的脱落酸及促进生长,加快植物体内抗氧化物更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激动素、赤霉素都有减轻臭氧毒害的作用。十四、植物病毒近些年来,植物病毒在世界各国的危害日趋严重,所发现和报道的病毒种类日益增多,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于 2000 年最新发表的病毒分类第七次报告所收录的植物病毒已达 909 种(包括确定种和暂定种),分别归属于 15 个科,72个属。事实上,植物病毒作为最简单的
46、生命单元之一,以其遗传背景较为简单便于研究等特点,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植物病毒粒子,是指完整成熟的,具有侵染性的核酸常称作基因组,核酸携带有病毒复制所必需的遗传信息,被包裹在蛋白质外壳内,起保护作用的蛋白质外壳称为衣壳,衣壳由许多单个蛋白亚基或多肽链组成,蛋白亚基又称结构单位。(2)烟草花叶病毒属(TMV)病毒特征:(1)形态学:病毒料子为刚直的长杆状,长度为 300-310nm,直径 18cm,螺旋对称结构,有 2130 个蛋白亚基以右手螺旋排列,每转一圈 161、3 个亚基,螺距为 2.3nm,粒子中央有一直径 4nm 的轴芯,负染色后在电镜下清晰可
47、见。- 18 -(2)理化特征:相对分子质量为 40X1000000,标准沉降常数 S20W=194S1,在氧化艳中的浮力密度为 1.325g/立方 cm,病毒粒子非常稳定。(3)核酸:单线分子型正义 SSRNA,长 6.3-6.6kb,相对分子质量约 2X1000000,核酸约占病毒粒子重量的 5%。(4)蛋白质:外壳蛋白由一种多肽组成,分子质量约 17-18KPa。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含 158 个氨基酸。(5)脂类:无报道。(6)碳水化合物:无报道。基因组:单分作基因组,烟草花叶病毒的 RNA 长 639nt,3 端有一个可接受组氨酸的类似 tRNA 结构,分端有一个序列为 M7G5PP
48、PG 的甲基化核甘的帽子结 构。基因组至少编码 4 个蛋白。靠 S1 端的 126-129KDa 及 183-187KDa 两个蛋白与病毒的复制有关,其中 183-187KDa 蛋白是由 126 -129KDa 蛋白终止子超渎产生。另外,两个蛋白分别由不同的亚基因组 RNA 表达产生,亚基因组 RNA 的分端无帽子结构。病毒复制时正链基因组 RNA 首 先复制出负链 RNA,一再以负链 RNA 为模板产生正链基因组及亚基因组 RNA。本属有几种病毒的RNA 已测序或部分测序。抗原特性:病毒的免疫原性强,属内病毒可用多克降抗血清通过凝胶内交叉吸附免疫扩散法或者用单克隆抗体通过 ELISA 方法来
49、鉴别。病毒间的血清学关系差异与它他外克蛋白氨基酸序列有关。细胞病理:系统感染的寄主植物表皮,薄壁细胞、韧皮部组织、筛管、导管及气孔保卫细胞中都存在着病毒,大量杆状病毒粒子分布于细胞质及液泡中。通常存在于两种类型的 内含体,一种是结晶体,在光镜下呈出六角形片状、针维状等,超薄切片观察病毒结晶体中的粒子常整齐地平行排列,层层叠加,横切面上粒子- 19 -呈六边形规则排列。 有的病毒在细胞中形成其它类型的病毒聚集体。另一种内含体是无定型的 X 一体,经染色后可在光镜下看到,在电镜下观察 X 一体为细胞中一特化区域,由许多不规 则排列的 X 小管、核糖体,内质网、液泡和少量病毒粒子组成,X 小管直径约 28nm,壁厚且具高电子密度,已知 X 一体中富含病毒相关的蛋白质。有的病毒则不 产生 X 一体。在感病细胞中散布的病毒粒子到处可见。病变细胞产生许多次级液泡结构,小泡内含有纤细的丝状物,被以为是病毒 RNA 复制场所。生物学:(1)寄主范围:大部分病毒具有中等偏广的寄主范围,可侵染茄科、十字花科、葫芦科及豆科等植物,其中烟花叶病毒的寄主十分广泛。(2)传播:自然界中通过机械接触传播,地理分布为全世界范围。(3)分类:本属有 16 个种和 1 个暂定种,代表科是烟草花叶病毒。在我国广泛发生有烟草花叶病毒、长叶车前草花叶病毒、番茄花叶病毒、辣椒轻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