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5

类型第二章 电子设备的防护设计.doc

  • 上传人:jinchen
  • 文档编号:5667051
  • 上传时间:2019-03-11
  • 格式:DOC
  • 页数:35
  • 大小:4.82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二章 电子设备的防护设计.doc
    资源描述:

    1、课题第二章 电子设备的防护设计2.1 电子设备的气候防护2.2 电子设备的散热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2 学时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知识目标1了解潮湿、霉菌、盐雾的防护。2了解金属的防腐蚀措施。3了解温度对电子设备的影响。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学习电子设备防护知识的兴趣教法启发性讲解法、直观分析法重点潮湿、霉菌、盐雾、金属腐蚀的防护方法教材分析难点金属材料的选择,如何合理设计金属件结构教具板书设计第二章 电子设备的防护2.1 电子设备的气候防护2.1.1 潮湿、霉菌、盐雾的防护 一、潮湿的防护:

    2、 (1)浸渍 (2)灌封 (3)其他防潮湿手段 二、盐雾的防护(1)严格电镀(2)密封机壳或机罩(3)对关键元件灌封或其他密封措施三、霉菌的防护2.1.2 金属腐蚀的防护一、金属的腐蚀 (1)材料的选择二、金属的防腐蚀措施 (2)采用表面涂覆方法(3)合理设计金属件结构2.2 电子设备的散热2.2.1 温度对电子设备的影响一、高温对电子设备的主要影响二、低温对电子设备的主要影响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本章简介引入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会对电子设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加速或造成设备的损坏。在设备的设计、安装与使用时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设备的稳定性。上一章提到电子设

    3、备会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为了让设备更加耐用,如何防护呢?概述本章所要讲的内容教师引入5 分钟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新授课2.1 电子设备的气候防护2.1.1 潮湿、霉菌、盐雾的防护一、潮湿的防护1.浸渍将处理的元件或材料浸入不吸湿的绝缘漆中,经过一段时间是绝缘漆液体进入元件或材料的小孔、缝隙和结构件的空隙。提高了元件或材料的防湿性能和其他性能。2.灌封用热熔状态的树脂、橡胶等将元件浇注封闭,形成一个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独立的整体。可以保护电子元件避免潮湿、腐蚀及其他不良影响。3.其他防潮手段密封,定期通电加热,在设备内存放硅胶等干燥剂。二、盐雾的防护主要是在一般电镀的基础上加工;采用

    4、密封机壳或机罩;对关键元件进行灌封或加其他密封措施。三、霉菌的防护(1)控制环境条件,消除霉菌的生长条件。(2)密封防霉。是最有效的措施。(3)使用防霉材料。(4)用防霉剂处理零件和整机,防霉效果显著。2.1.2 金属腐蚀的防护一、金属的腐蚀腐蚀:金属和合金由于外部介质的作用而遭到破坏。二、金属防腐蚀措施(1)材料的选择选材时要知道腐蚀介质的种类、腐蚀强度、ph 值及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等各种因素。结合现实,给学生加以讲解结合实际操作讲解,通过表2.1 简单介绍防霉毒剂的品种和用途15 分钟10 分钟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新授课(2)采用表面涂覆方法。(3)合理设计金属结构尽可能采

    5、用同种金属或金属活泼性相差较近的材料。避免不合理的结构。在易发生腐蚀和最大腐蚀部位加厚构建尺寸。2.2 电子设备的散热2.2.1 温度对电子设备的影响(1)高温环境对电子设备的主要影响:加速氧化等化学反应,表面防护层老化。(2)增强水的穿透能力和水汽的破坏作用。(3)使有些物质软化、融化,使结构在机械应力下损坏。(4)使润滑剂粘度减小,丧失润滑能力。(5)使物体产生膨胀变形,从而导致机械应力增大,运行零件磨损增大或结构损坏。低温环境的主要影响:使空气相对湿度增大,使某些材料性能变脆或严重收缩。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判断书上的实例的对错通过适当引入进入下一章通过表2.2 简单介绍元器

    6、件的允许温度15 分钟10 分钟5 分钟10 分钟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巩固练习课后小结课后作业1.潮湿对电子设备有哪些危害?采取那些防潮措施?他们各有何特点?2试述金属防腐蚀措施?潮湿、霉菌、盐雾的防护方法及其特点,金属的防腐蚀措施,高温、低温环境对电子设备的主要影响课后习题 2.3,2.4给出题目学生回答,教师指正,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培养学生能力巩固知识的掌握10 分钟9 分钟1 分钟课后回顾课题第二章 电子设备的防护设计2.2 电子设备的散热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2 学时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知识目标1. 掌握三种热传递方式的原理及应用。2. 掌握自然

    7、散热的途径和设计原则。3. 掌握强迫通风散热的应用。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学习电子设备防护知识的兴趣教法启发性讲解法、类比推理法重点三种热传递方式的特性,提高自然散热强迫散热的方法。教材分析难点三种热传递方式的原理,橱窗效应的原理。教具板书设计第二章 电子设备的防护设计2.2 电子设备的散热2.2.2 热传递的基本方式1热传导三种基本方式:1热传导 2对流 3辐射两块导热平板传递的热量可表示为 Q = S( )/21t-多层板导热可写为 Q = t/( )t3t2t1R2热对流对流散热的计算方法

    8、: Q = tS3热辐射2.2.3 电子设备的散热及提高散热能力的措施(1)增强烟囱效应,其散走的热量:Q = 7.4H o1.6t1自然散热(2)设备内部的自然散热2强迫通风散热(1)整机的抽风冷却(2)整机的鼓风冷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复习引入1高温环境对电子设备的主要影响2低温环境对电子设备的主要影响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感觉到热,甚至是烫?当我们接触热的物体时,晒太阳时等等我们都会感觉到热。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地学习热传递基本方式。个别提问,引导学生回忆老师引导进入新课5 分钟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新授课2.2 电子设备的散热2.2.2 热传递

    9、的基本方式三种基本方式:1热传导 2热对流 3热辐射1热传导(1) 表征物体导热能力的物理量(2)两块导热平板传递的热量可表示为Q = S( )/21t-(3)多层板导热写为 Q = t/() (4)增强热传导的主要措施t3t2t1R2热对流(1)自然对流:由于冷热流体的密度不同而引起介质的自然运动强迫对流:受机械力的作用促使流体运动,使流体高速地掠过发热物体或高温物体表面(2)对流散热的计算方法:Q = tS(3)增强对流散热的主要措施3热辐射1热辐射是以电磁波辐射形式进行的热能交换2因辐射散走的能量的计算:Q = CS 412T-803加强热辐射散热的主要措施2.2.3 电子设备的散热及提

    10、高散热能力的措施1自然散热(1)机壳的自然散热与欧姆定律类比讲解,介绍公式讲解,介绍公式。并结合实际讲解具体措施20 分钟10 分钟10 分钟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新授课增强烟囱效应,其散走的热量:Q = 7.4H oS1.6t增大 H,进风口尽量低,出风口尽量高增大 S,可在顶部和底部多开孔(2)设备内部的自然散热设备内部电子元件的散热合理布置元器件合理安排印制电路板合理安排机箱内的结构件2强迫通风散热(1)整机的抽风冷却适用于热源比较分散的整机(2)整机的鼓风冷却适用于各单元需要专门风道冷却结合实际讲解增强烟囱效应的措施结合实际讲解讲解10 分钟15 分钟10 分钟教学环节教

    11、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巩固练习课后小结课后作业传热有哪些基本方式?答:1热传导 2热对流 3热辐射采取哪些方式可以提高机箱的自然散热能力?三种热传递方式的原理及应用。自然散热的途径和设计原则。强迫通风散热的应用。课后习题 2.6,2.9个别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5 分钟5 分钟课后回顾课题第二章 电子设备的防护设计2.2 电子设备的散热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2 学时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知识目标1掌握晶体管的热阻和最大允许集电极功耗的关系。2掌握晶体管的散热系统分析和选用方法。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并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12、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学习电子设备防护知识的兴趣教法启发性讲解法、掌握学习法重点晶体管散热系统的分析和晶体管散热器的选择教材分析难点晶体管散热器的选择教具板书设计第二章 电子设备的防护设计2.2 电子设备的散热2.2.4 元器件的散热及散热器的选用1晶体管的热阻和最大允许集电极功耗的关系最大允许集电极功耗 由 所限制 = CMPjmTCMPTajmR-2晶体管的散热系统散热器热阻 )R(-tjtccajtf 3晶体管散热器的选择要求 jmjT)(-PTtctjcajmtf由 CfaaftP-R)R(P-tjtjCajfa4大规模、特大规模集成器件散热器多数情况下散热器通过和发热部件表面接触,吸收

    13、热量,传递到设备外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复习引入1传热有哪些基本方式?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各种传热方式的传热能力?2采取哪些方式可以提高机箱的自然散热能力?电子设备中使用的电器元件,特别是一些大功率元器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往往加装散热器以降低温度。个别提问,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课10 分钟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新授课2.2 电子设备的散热2.2.4 元器件的散热及散热器的选用1晶体管的热阻和最大允许集电极功耗的关系晶体管集电极功耗 决定管子结温度 的高低,CPjT而每种晶体管的最大允许结温度 是一定的,因而最jm大允许集电极功耗 是一定的,它由

    14、 所限制。CMj= + 或 = jmTaTPRCMTajmR-提高一个晶体管的 ,需要减小它的热阻。主要C方法是装散热器。2晶体管的散热器(1)晶体管散热器平板型 叉指型结合晶体管工作原理讲解可拿出实物讲解每种散热器的特点和作用20 分钟15 分钟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新授课铝材型 辐射式针状型(2)晶体管散热系统分析功率晶体管总热阻: cajTP-R由 tjtctfT)(-PRtjtccajtf3晶体管散热器的选择(1)散热计算基本关系因 jmjT)R(-Ttctjcajtf由得)(P-tctjCajfa(2)晶体管散热器的选择举例4大规模、特大规模集成器件散热器多数情况与晶体

    15、管散热一样,散热器通过和发热部件表面接触,吸收热量,再通过各种方法将热量传递到设备外部。推导公式并教会学生如何应用结合实际讲解,可拿出实物给学生加深印象20 分钟10 分钟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巩固练习课后小结课后作业已选定使用 3DD5 晶体管,其功率 =15W。环CMP境温度 =25,安装孔型为 工作时,试选用散热aT1F器。查表得 =10W; =4/W; =175, CMPtjRjmT=0.55/W tcR5.45/W)(-PTtctjcajmtf tf选用热阻小于 5.45 /W 的散热器。晶体管的散热系统分析和散热器的选取。课后习题 2.12通过习题巩固之前学习的方法复

    16、述本节课的知识点,带领学生回忆学生自己看书15 分钟5 分钟5 分钟课后回顾课题第二章 电子设备的防护2.3 电子设备的减振与缓冲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2 学时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知识目标1了解振动与冲击对电子设备的危害2掌握减振和缓冲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公式分析问题3了解常用减振器的选用方法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并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学习电子设备防护知识的兴趣教法掌握学习法、启发性讲解法重点隔振、隔冲的基本原理。减振器的选用教材分析难点隔振、隔冲的基本原理教具板书设计第二章 电子设备的防护2.3 电子设备的减振与缓冲

    17、2.3.1 振动与冲击对电子设备的危害一般振动引起的是元器件或材料的疲劳损坏冲击则是由于瞬间加速度很大而造成元器件或材料的应力损坏。2.3.2 减振和缓冲基本原理1隔振的基本原理主动隔振系隔振系数 2202 /4/1/41 oo fff 被动隔振系统 隔振系数 22/ooo ffUx2隔冲的基本原理2.3.3 常用减振器的选用1减振器的类型2减振器的选用原则3减振器的合理布置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复习引入晶体管的散热系统分析晶体管散热器的选择方法上节课讲到如何选用散热器来降低高温对电子设备的危害,大家的手机上很多都有保护套,可见防摔防振也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对电子设备防护的

    18、一大方面。今天就来学习电子设备的减振与缓冲。个别提问,让学生复述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引入新课5 分钟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新授课2.3 电子设备的减振与缓冲2.3.1 振动与冲击对电子设备的危害一般振动引起的是元器件或材料的疲劳损坏冲击则是由于瞬间加速度很大而造成元器件或材料的应力损坏。2.3.2 减振和缓冲的基本原理通常采用两种措施:(1)增强设备及元器件的耐震动,耐冲击能力;(2)安装减振器来隔离振动与冲击对电子设备的影响。1隔振的基本原理(1)机械振动是物体受交变力的作用,在某一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2)隔振原理主动隔振 oTF/2202 /4/1/41offf当 , 最大,

    19、系统处于共振状态;/of, =1,系统无隔振效果;2, 1,系统有隔振效果。/of被动隔振 222/4/1ooo fffUx可通过实例,结合实际让学生具体了解振动与冲击的危害主要阐述原理,并通过原理推导隔振原则分析取of/不同值时所产生的效果15 分钟15 分钟5 分钟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新授课当 时,发生共振,应力求避免。只有1/of,才有隔振效果。2f隔振系统中控制振动及其传递主要的三个基本因素:刚度 k隔振器的刚度越大,隔振效果越差。因为 mfo21kofof/质量 m质量越大,确定振动力下物体振动越小。阻尼比在共振区减小共振峰值,一直共振振幅。2隔冲的基本原理若能延长冲

    20、击力作用的接触时间,就可减轻电子设备所受冲击作用的影响。冲击减振器实际上是一个储能装置。2.3.3 常用减振装置1减振器的类型(1)橡胶-金属减振器(2)金属弹簧减振器(3)其他隔振材料2减振器的选用原则(1)使用条件:振源性质环境条件外形尺寸耐振抗冲能力(2)参数条件:阻尼比 刚度 k额定负载 W3减振器的合理布置(1)应使各减振元件受力均匀。(2)隔振器最好安装在设备重心所在的平面。(3)统一设备的减振器最好选用同一型号的产品。引导学生应用公式分析不同情况下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其基本原理和选取原则结合书中图 2.24图 2.25 或实物讲解讲解讲解10 分钟7 分钟15 分钟7 分钟3 分钟教

    21、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巩固练习课后小结课后作业隔冲的原理是什么?延长冲击力作用的接触时间,使冲击加速度减小。隔振,隔冲的原理选择减振器参数条件课后习题 2.17,2.20个别提问带领学生总结和回忆3 分钟5 分钟课后回顾课题第二章 电子设备的防护设计2.3 电子设备的减振与缓冲2.4 电磁干扰及其屏蔽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2 学时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知识目标了解掌握电子设备减振缓冲的结构措施。掌握电场屏蔽的原理和结构。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并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学习电子设备防护知识的兴趣教法掌握学习法、启发

    22、性讲解法重点元器件为减振缓冲的布置和安装电场屏蔽的原理和结构。教材分析难点电场屏蔽的原理和结构。教具板书设计第二章 电子设备的防护设计2.3 电子设备的减振与缓冲2.3.4 电子设备减振缓冲的结构措施1电子设备的总体布局2元器件的布置和安装2.4 电磁干扰及其屏蔽2.4.1 电磁干扰概述(1)电屏蔽(2)磁屏蔽(3)电磁屏蔽2.4.2 电场屏蔽1电场屏蔽原理使干扰源与受感器原理以减小 SRC采取的措施加设高导率的金属屏蔽物,并让其良好接地2电场屏蔽结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复习引入如何理解隔振系数与频率比及阻尼比的关系?隔冲的原理是什么?为保证电子设备在外界机械力的作用下

    23、,仍能可靠地工作,除了安装减振器,还应考虑对电子设备采用防振和缓冲措施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启发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10 分钟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新授课2.3 电子设备的减振与缓冲2.3.4 电子设备减振缓冲的结构措施1电子设备的总体布局布局时,设备的重量要均匀,重心落在底面重心上,重心不应偏离几何中心太远。2元器件的布置和安装(1)导线和电缆尽量将几根导线编扎在一起采用线夹分段固定(2)继电器将两个不同固有频率的继电器并联在电路(3)晶体管(4)变压器位置不宜偏离设备太远,采用刚性较好的支架。(5)电容器和电阻器一般用剪短引线来提高固定频率。(6)印制电路板(7)机架和底

    24、座根据要求设计成框架、板料金属底座和复杂形状的组件3其他措施:(1)消除振源(2)隔离2.4 电磁干扰及其屏蔽可通过举出实例来讲解通过讲解原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结合图示教学更加生动5 分钟25 分钟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新授课2.4.1 电磁干扰概述外部电磁干扰设备除所要接的信号外和其他电磁波的干扰(1)电屏蔽用于抑制共地电路之间干扰的屏蔽物(2)磁屏蔽用以衰减恒定或低频磁场的屏蔽物(3)电磁屏蔽用于衰减高频的电磁波的屏蔽物电磁干扰三要素:干扰源、传播途径、受感器。2.4.2 电场屏蔽1电场屏蔽原理在干扰源和接收器之间设置良好接地的金属屏障,就可以抑制干扰源电磁对接收器的影响可

    25、采取的措施:(1)使干扰源与受感器原理以减小 SRC(2)加设高导率的金属屏蔽物,并让其良好接地2电场屏蔽结构(1)减少盒盖与盒体之间的接触电阻(2)采用双层屏蔽盖结构(3)采用分开蔽盖(4)印制导线屏蔽讲解注意原理讲解使其清晰易懂。结合书中2.3.12.3.5 讲解,使知识更加具体15 分钟10 分钟15 分钟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巩固练习课后小结课后作业何谓电磁干扰?构成电磁干扰的三要素是什么?答:设备除所要接的信号外和其他电磁波的干扰三要素干扰源、传播途径、受感器。电场屏蔽的结构形式有哪些?答:盒盖与盒体间的连接形式双层电屏蔽盖结构屏蔽盖的结构形式印制导线屏蔽结构电子设备减

    26、振缓冲的布置和安装方法。电场屏蔽的原理和结构课后习题 2.22可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从而达到巩固的效果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10 分钟4 分钟1 分钟课后回顾课题第二章 电子设备的防护设计2.4 电磁干扰及其屏蔽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2 学时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知识目标磁场屏蔽的原理和结构。电磁场的屏蔽原理和屏蔽结构。电路的屏蔽原则和屏蔽结构。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并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学习电子设备防护知识的兴趣教法启发性讲解法、掌握学习法重点磁场屏蔽的原理和结构。电磁场的屏蔽原理和屏蔽结构。电路的屏蔽

    27、原则和屏蔽结构。教材分析难点电磁场的屏蔽原理教具板书设计第二章 电子设备的防护设计2.4 电磁干扰及其屏蔽2.4.3 磁场屏蔽1磁场的屏蔽原理材料的磁导率越高,屏蔽效果越好磁屏蔽效果 间隙越大,屏蔽效果越好的相关因素 壁厚 t 越大,屏蔽效果越好注意屏蔽盒的安装方向2磁场屏蔽的结构2.4.4 电磁场的屏蔽1电磁场的屏蔽原理2电磁场的 缝隙结构T屏蔽结构 孔洞结构2.4.5 电路的屏蔽1电路的屏蔽2电路屏蔽结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复习引入构成电磁干扰的三要素是什么?电磁屏蔽的原理是什么?上节课讲到什么是电磁干扰,如何防止电磁干扰呢?个别提问,或引导学生回答老师引入5 分钟

    28、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新授课2.4 电磁干扰及其屏蔽2.4.3 磁场屏蔽1磁场的屏蔽原理主要方法为选用高磁导率材料进行磁分路磁屏蔽效果与下列因素相关:(1)材料的磁导率越高屏蔽效果越好(2)间隙越大,屏蔽效果越好(3)壁厚 t 越大,屏蔽效果越好(4)注意屏蔽盒的安装方向2磁场屏蔽的结构在磁场屏蔽结构设计时,要围绕减少磁阻工作开展。(1)减小屏蔽盒接缝的磁阻(2)屏蔽盒接缝位置应平行于磁场(3)正确布置屏蔽盒上的通风孔和接线孔(4)双层磁屏蔽2.4.4 电磁场的屏蔽1电磁场的屏蔽原理厚度为 t 的大金属板,左边存在一场强 的干oH扰电磁场,电磁场在传播中,一部分在左侧产生反射,一

    29、部分被金属板吸收,一部分在右侧反射,场强由 降为 。提高电磁oHt场屏蔽效果,应选用高电导率的材料。通过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结合实际情况和书中图形讲解详细讲解其原理,启发学生分析问题10 分钟15 分钟10 分钟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新授课2电磁场的屏蔽结构合理的结构设计是实现电磁屏蔽设计的重要手段。(1)缝隙结构(2)孔洞结构为提高电磁场屏蔽的效果,应少开孔、开小孔。2.4.5 电路的屏蔽1电路的屏蔽(1)设备中具有不同频率的电路为防止相互之间的杂散耦合,应分别屏蔽。(2)如果多级放大电路的增益不大,则级与级之间应加以屏蔽如果增益大,输出级与输入级之间的反馈大,则级与级之间应加以屏

    30、蔽。(3)如果低电平级靠近高电平级则需要屏蔽如果干扰电平与低电平级的输入电平可以比拟,则应严格屏蔽。(4)根据电路特性决定是否屏蔽。2电路的屏蔽结构(1)屏蔽格结构用金属板将设备底部隔成若干个空间,每个空间称为一个屏蔽格。(2)独立屏蔽盒将需要屏蔽的元器件或电路装在单独的、用屏蔽材料制成的盒体中,使其成为一个单独的单元。(3)双层屏蔽在低频磁场作用下,双层屏蔽的内外层材料都应是高磁导率的。在频带较宽的电磁场作用下,必须通过高磁导率的材料的磁分路屏蔽低频电磁场,同时通过高电导率材料的反射与吸收屏蔽高频电磁场。在高频电磁场作用下,可选用两层均高电导率的材料制成的双层屏蔽盒,以满足高屏蔽要求。结合图2.422.45讲解讲解结合实际讲解,也可拿出实物10 分钟15 分钟15 分钟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时间分配巩固练习课后小结课后作业磁场屏蔽的原理是什么?其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答:选用高磁导材料进行磁分路。和材料的磁导率、间隙、壁厚、安装方向等因素有关。电磁场屏蔽的结构应考虑哪些问题?答:应该减小缝隙,或填充缝隙。并且少开孔,开小孔。磁场屏蔽的原理和结构。电磁场的屏蔽原理和屏蔽结构。电路的屏蔽原则和屏蔽结构。课后习题 2.26,2.27个别提问,引导学生巩固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5 分钟5 分钟课后回顾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二章 电子设备的防护设计.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566705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