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家的管理思想主要内容 一、法家管理思想的形成背景 二、法家早期的代表人物 三、商鞅的管理思想 四、韩非的管理思想第一节 法家管理思想概述一、法家管理思想的形成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的变革,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动摇,礼治的经济基础和血缘亲属基础遭到严重削弱,二者的合力促成了“礼崩乐坏”局面的形成。要建立一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发展的统治秩序,只有寻求另一种途径和方式,于是主张“建法立制,富国强兵”的法家应运而生。二、法家的代表人物 子产 李悝 商鞅、慎到和申不害 韩非子1、子产2、李悝变法 a、李悝( 前 455-前 395),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 家,也作李克。李悝为魏文侯到武
2、侯时人,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守。上地在河西,故李悝经常和秦人交锋作战。战国初期,魏国国 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宰相,实行变法。b、主要内容: 第一,废除官爵世袭制。 第二,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 法经 ,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 第三,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开垦土地。 第四,实行“平籴法” 。 第五,改革军制,精选武士。3、商鞅变法 a、商鞅(约前 390前 338)商鞅是卫国宗族,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在秦因功封为商君,所以历史上称为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b、主要内容 1、经济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统
3、一度量衡。 2、政治措施。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 ,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定秦律, “燔诗书而明法令” 。4、韩非子 a、早期法家大致分为三派:商鞅重“法”,申不害重 “术”,慎到重“势” 。韩非集早期法家之大成,主张三者相结合,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从而系统地发展了法家的 法治思想。对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韩非的这些主张,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b、韩非,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 280 一前 233)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 ,韩王室诸公子之
4、一, 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 ,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 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 于邪枉之臣。 ”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 、 五蠹du 、 内外储 、 说林 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c、 韩非子其书 韩非子其书 愤世嫉俗之作,十余万言。 思想来源: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 章太炎:半部韩非子治天下。 唐宋以来作文典范。 故事之林,成语之渊(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 老马识途、滥竽充数、买椟还珠等) 。三、法
5、家管理思想的特点 富国强兵的管理目标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以法为主的制度管理 管理权变观 “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是否等同? 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法家所讲的法是君主利益或意志的体现,君主本人则是超越于法律之上的,而现代法律则是民众利益或意志的体现,没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权力; 法家的“法治”强调公共权利而忽略私人权利,强调惩罚而忽略保护,而现代法治则建立在尊重 和保护人权的基础上,主张公共权利和私人权利 的一致性。 法家的“法治”观既有积极的意义,又具有明显 的历史局限性。第二节 商鞅的管理思想一、以法为本 将法制作为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的根本办法。 人生而“好利恶害” ,需要通过严刑峻法来管理
6、。 “法治”可使民众积极从事耕战,使得国富兵强;“仁治”重用儒生,空谈成灾,放弃农战,只会导致国穷兵弱。二、以刑去刑 含义:用刑罚来去除刑罚,达到劝善止恶的目的。 1、 “明刑不戮”晋文公杀颠颉 2、 “明赏不费”三、无宿治 含义:法律要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就必须提高管理效率,当天的事当天完成。 “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 ” 管理把时间用到处理政务上,就没有时间到 百姓那里去谋取私利,如果群臣的公务都不拖沓,农民不受打扰,就有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了。第三节 韩非子的管理思想一、抱法处势 含义:坚守法度、拥有权势。 1、性恶论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
7、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韩非子备内) 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韩非子备内)关于人性本恶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尚书大禹谟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 性恶 )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 机会主义倾向:“只要有可能,人们就会 往白糖里加一把沙子。 ”(萨缪尔森) 泰罗的“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的管理策略 组织是用经济性奖酬来获取职工们的劳动与服从。 管理的重点主要在于高效率的工作效益,人们的感情和士气方面是次要的。如果人们工作效率低、情绪低落,解决办法就是重新审查组织的奖酬刺激方案,并加
8、以改变。2、以法治国 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心度 ) 夫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 (韩非子内储说上 ) 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 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韩非子显学)店有店规 如何分粥?(伦理学家罗尔斯, 正义论 ) 7 个人每天分一桶粥。 抓阄决定由谁分粥,每天轮一人。 推选品德好的人分粥,挖空心思讨好分粥之人。 3 人组成分粥委员会,4 人组成评选委员会。 轮流分粥,分粥的人后挑。 “分粥规则”高度体现了现代规则意识:公平公正,相互制衡。3、任势而治 a、 “势”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权势,具有权力赋予的强制力;二是威望,由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以及管理者与
9、下属之间的情感所形成的。 “势”的功能在保障“法”的执行b、孔子名满天下,人人都称他为圣人,但他周游列国也只有 70 来个学生追随他。鲁国当 时的国君鲁哀公生来愚笨,但全鲁国没有一 个人敢违背他的意志,即使孔子也不得不听 鲁哀公的命令,说明:权势高于一切。c、势是中性被动的,它只是工具,可以导致正面价值,也可以导致负面价值, “夫势 者,非能使贤者用已,而不肖者不用己也。贤者用之,则天下冶;不肖者用之,则天下乱。 ”难势关键就在使用的人的素质。把势与法结合,以法约束势为治国工具,就叫 “抱法处势” 。二、以术治吏 “术”是国君支配管理大臣的各种手段。 “参验 ”1、韩非七术:(1)众端参照。从
10、各个方面参验、观察臣下的言行。 (2)必罚明威。必须惩罚以显示君王的威严。 (3)信赏尽能。对尽力效忠的一定兑现奖赏。 (4)一听责下。逐一听取意见,督促他们行动。全面听取意见,愚和智就不会混乱;督责臣下行动,庸和能就不会混杂。 (5)疑诏诡使。君主表面上和一些人亲近,让他们长期在自己身边,但是不给他们任务,别人感觉这些人是受了秘密指令,所以做坏事的人就会害怕,心里疑心不敢胆大妄为。使 密探探查,以所得之事检测官吏,使之以为上级无所不知,不敢为非。(6)挟知而问。这是考察下属忠诚度的有效手段,就是用已经知道的事情来询问下属,看看下属怎么说,用以对照核查下属的态度,从而举一反三地了解许多隐情。
11、(7)倒言反听。故意说反话,做逆理的事来刺探臣子。2、势、法、术之关系 势-自然之势-人设之术- 法:信赏、必罚,术:责效、防奸有法无术,难免大臣捣乱;有术无法,全国百姓不知应走的方向;有法有术无势,法和术都无法实现,无力推行。三、刑德并用 杀戮的权力叫做刑,奖赏的权力叫做德。韩非子二柄有一次,韩昭侯喝醉酒而睡觉,典冠官(掌管君主帽子的近侍官) 怕昭侯受寒,便替他加了一件衣物,昭侯醒后很高兴,便问左右近卫:“谁给我加了 一件衣物? ”左右告诉他,是典冠官。韩昭侯因此而处罚了典衣官(掌管君主衣服的近侍官) 和典冠官。韩非对此评论道,处罚典衣官,是因为他失职;处罚典冠官,是因为他越职行事。并不是韩
12、昭侯不怕冷,而是因为官员职责被侵犯的行为比寒冷更厉害。林语堂中国人论中国古代管理 任何一个国家,我们在政治生活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缺乏一部宪法,缺乏民权思想。这个特 点源于一种不同的社会和政治哲学。它将道德和 政治混为一谈,是一种道德和谐的哲学,不是一 种力量的哲学。制定一部宪法的前提是认为我们的统治者可能 是一些无赖、骗子或窃贼。他们可能会滥用职权,侵犯我们的权利。于是我们可以依靠宪法来保护我们的权利。 而中国人有关政府的观念恰恰相反。我们认为政府官员是父母官,他们实行的是仁政。他们会像 照看自己的孩子那样照看人民的利益。我们放手让他们去处理一切事务,给予他们绝对的信任。我们把数以百万计的钱放
13、在他们手里,但从不让他们汇报开支情况。我们给了他们无限的权力, 却从未想到过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我们把他们看做是仁人君子,有教养的绅士。对这种仁政的 批评,细致、公正、尖锐不过的要算 2100 多年以前的韩非子了。梁启超论法家之失 他们主张法律万能,结果成了君主万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点。因为有这个漏洞,所以这个主义不惟受别派的攻击而无从辩护,连他本身也被 专制君主破坏尽了。我们要建设现代的政治,一 面要采用法家的根本精神,一面要对于他的方法 条理加以修正才好。 他们主张法律万能,结果成了君主万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点。因为有这个漏洞,所以这个主义不惟受别派的攻击而无从辩护,连他本身也被专制君主破坏尽了。我们要建设现代的政治,一 面要采用法家的根本精神,一面要对于他的方法条理加以修正才好。 (梁启超 先秦政治思想史 25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