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遗传性耳聋检测.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59114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4.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性耳聋检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遗传性耳聋检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遗传性耳聋检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遗传性耳聋检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遗传性耳聋检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的 临床实践,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韦叶生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概 述,什么是遗传性耳聋 ?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内容是什么?如何检测?,遗传性耳聋指的是由于基因和染色体异常所致的耳聋。这种疾病是由父母的遗传物质(包括染色体及位于其中的基因)发生了改变传给后代而引起的耳聋,并且在于孙后代中以一定数量出现。遗传性耳聋分为综合征性遗传性聋及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聋两大类。前者指除了耳聋以外,同时存在眼、骨、肾、皮肤等部位的病变,这类耳聋占遗传性聋的30%;后者只出现耳聋的症状,在遗传性聋中占70%。,遗传性耳聋,我国听力残疾者 2780 万,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公报

2、2006.12,0 -7岁听障儿童 80 万,每年新生聋儿 3.5 万,( NTD: 8-10万/ 唐氏 2-3万 / 地贫 7500 / DMD 3000),为什么要关注耳聋?,4,耳聋离我们有多远?,5,目前孩子耳聋能治疗吗?,无药可治,听力损失不可逆人工耳蜗植入价格昂贵由聋至哑存在再生育风险,6,每出生一个先天性聋儿,国家及家庭要花费70万人民币(不包含人工耳蜗和语言康复训练),无法在产前预测遗传性耳聋风险 -家庭不幸新生儿普通听力筛查存在漏检 迟发性耳聋、药物性耳聋 -引发纠纷,7,目前耳聋能预防吗?,我们的疑问?,为什么听力正常的夫妇会生育出一个聋孩子?,为什么有的孩子,出生时听力正

3、常, 幼年或成年的时候,听力就迅速下降?,为什么有的人打针吃药都没事,有的人,打了一针聋了?,8,耳聋的原因是什么?,9,9,耳 聋,非综合征型(70%),遗传因素 (约60%),常染色体隐性(77%),环境因素(约20%),综合征型(30%),Alport 综合征 Pendred综合征 Waardenburg综合征 BOR综合征 Usher综合征 等四百余种,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耳毒性药物 外伤磕碰 声损伤 ,常染色体显性(22%),X连锁( 1%),线粒体 ( 1% ),不明原因(约20%),很可能是 遗传因素,流调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聋病分子诊断中心 流调范围:全国 28 个省市 样品规

4、模:3552 例,10,全国耳聋流行病学调查,中国人群遗传性耳聋的特点,11,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 7800万人,四种主要致聋基因,12,导致生下来就聋,GJB2:先天性聋哑基因,对震荡高度敏感,PDS: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一针致聋”母系遗传,12SrRNA:药物敏感性耳聋基因,后天高频听力损失,GJB3:我国克隆的第一个遗传病基因,遗传性耳聋基因21位点检测项目,13,项目属性,项目名称: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检测(21位点) 方法学: SNaPshot (单碱基延伸法) 检测基因:GJB2、GJB3、 SLC26A4、线粒体DNA 12S rRNA。共检测21个位点。 覆盖率: 21位点覆盖80

5、%非综合征耳聋位点 标本类型:干滤纸血片(新生儿)全血1-3mlEDTA-K/Na或枸橼酸钠抗凝(成人) 报告时间:7工作日内 其他: 患者需签署基因检测知情同意书,SNaPshot法 该技术由美国应用生物公司(ABI)开发,是基于荧光标记单碱基延伸原理的分型技术,也称小测序,主要针对中等通量的SNP分型项目。在一个含有测序酶、四种荧光标记ddNTP、紧临多态位点5-端的不同长度延伸引物和PCR产物模板的反应体系中,引物延伸一个碱基即终止,经ABI测序仪检测后,根据峰的移动位置确定该延伸产物对应的SNP位点,根据峰的颜色可得知掺入的碱基种类,从而确定该样本的基因型。对于PCR产物模板可通过多重

6、PCR反应体系来获得。通常用于10-30个SNP位点分析。,热点基因21位点的携带率与检出率,16,热点基因21位点的携带率与检出率,17,热点基因21位点的携带率与检出率,标本要求,19,新生儿滤纸血片,儿童、成人抗凝血 (EDTA/枸橼酸钠抗凝),耳聋基因筛查的对象?,20,丈夫,婚龄女性,孕妇,耳聋产前筛查对象,21,孕妇耳聋基因产前筛查时间,孕早期、孕中期最佳检测时机:越早越好,孕妇建档时(12周)或做唐筛时(16周)是合适的时机检测要求: 采集2-3ml静脉血采血者不需要空腹采血,22,耳聋基因产前筛查流程,女方或孕妇,遗传性耳聋发生率低,产前咨询,用药及生活指导,丈夫耳聋基因检测(

7、测序),胎儿产前诊断 (如羊水,测序),产前咨询,用药及生活指导,阴性,阳性,线粒体和GJB3基因,GJB2和 PDS基因,阴性,阳性,23,海淀妇幼医院,24,4对夫妇行产前诊断,1例胎儿确诊为遗传性耳聋,家庭选择终止妊娠。,检测孕妇配偶,检测孕妇配偶,2009.12-2010.4,上海新华医院,25,5对夫妇行产前诊断,1例胎儿为GJB2基因235delG及V37I复合杂合。,检测孕妇配偶,检测孕妇配偶,2010.7-2011.6,26,301医院具体病例,在301医院,一对第一胎生育聋儿的听力健康夫妇,怀孕第二胎时进行了孕期耳聋基因诊断,最后确定胎儿是杂合突变,出生后孩子听力正常。(该夫

8、妇为加拿大籍华人),GJB2 235 杂合,235野生探针,235突变探针,26,27,熊X的父母是GJB2基因突变携带者,由于未进行产前诊断,先后育有两个聋儿,此次怀孕,经301医院进行孕期耳聋基因诊断,胎儿确定为杂合突变,出生后听力应正常。,熊X9岁,GJB2基因235delC纯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耳聋。,熊X的妈妈,GJB2基因突变携带者并怀孕5个月。,陕西汉中熊XX一家,耳聋基因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耳聋基因普筛的意义,正常人群常见耳聋基因携带率约6% (GJB2:3%,SLC26A4:2-3%,mtDNA:0.3%) 依赖聋人的筛查和干预尚不足以从根本上阻断遗传性耳聋在整个人群中的传递和

9、发病。及早地发现药物性耳聋敏感个体,通过指导用药避免耳聋。实现常见遗传性耳聋的预防 对耳聋基因携带孕妇的家人具有警示作用,28,新生儿听力筛查新策略 耳聋基因检测+常规听筛,29,新生儿耳聋出生缺陷现状,我国每年有3万以上患严重耳聋残疾的宝宝出生,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为1-3/1000,现有常规新生儿物理听力筛查方法无法检出迟发性耳聋、药物性耳聋,加上每年新增的迟发性耳聋和药物性耳聋患者,每年实际新增聋人6万人,30,常规听筛, ?, ?,新生儿听力联合筛查,耳聋基因 芯片检测,早发现、早预防后天迟发聋、药物聋,耳聋基因筛查是对常规听筛最有效的互补筛查手段,联合筛查提高听力异常新生儿的筛出率,新生

10、儿听力筛查新策略,31,新生儿听力筛查,常规听筛+耳聋基因筛查,听筛通过 基因未通过,听筛通过 基因携带,听筛通过 基因通过,听筛未通过 基因未通过,听筛未通过 基因携带,听筛未通过 基因通过,新生儿听力联合筛查,高度预警,提示迟发聋和药物聋风险,遗传咨询 听力随访,听力随访,确诊为听力障碍患儿,听力检查 基因检测 遗传咨询,听力检查,32,33,高危新生儿的干预措施,高危新生儿,先天性聋儿,及早安装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避免孩子由聋致哑,迟发性聋儿 (EVA),通过生活指导,避免或延缓耳聋发生,药物性耳聋高危个体,终身禁用耳毒性药物,并预防家族成员发生药物性耳聋,采集新生儿足跟血3滴,筛查对

11、象,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所有新生儿,样本要求,34,35,新生儿筛查及早确诊先天聋,在沈阳202医院,一对夫妇带新生儿就诊,父母听力正常,孩子出生后3天听力初筛未通过,在一个月时带孩子到202医院新生儿科就诊。经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发现GJB2纯合突变,及早确诊先天性耳聋,及早干预(正常情况下3-6个月干预)。,GJB2 235 纯合,235野生探针,235突变探针,35,新生儿筛查及早发现迟发聋,因说话不清,5岁才被发现,IVS7-2AG杂合,IVS7-2AG杂合,IVS7-2AG纯合,36,37,耳聋基因在药物性耳聋预防中的应用,在中国聋儿康复中心,照片中的小女孩被检测出药物性耳聋,在专家的

12、建议下,小女孩的母亲、阿姨、舅舅都进行了耳聋基因检测,都被诊断为药物性耳聋易感基因携带者,他们将终身禁用所有氨基糖甙类药物。,1555突变探针,线粒体A1555G 均质突变,37,常规新生儿听力筛查无法查出药物性耳聋,邰丽华:湖北宜昌人,2岁时因高烧注射链霉素而失去了听力,现任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艺术总监、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38,现有常规新生儿听力筛查尚无法检出此类 耳聋高危个体,而通过新生儿基因筛查及 早发现致病风险一针致聋完全可以预防。,39,所有被诊断为药物性耳聋基因突变的携带者,都将终身禁用上面所列所有的氨基糖甙类药物,避免“一针致聋”的发生。,药物性耳聋可以主动预防,39,预防耳聋出生缺陷 全社会共同努力,40,三级预防 阻断遗传聋,41,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