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屈原与陶渊明个性差异比较一个是百代爱国诗人之祖,一个是“千古隐逸诗人之宗”。在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的眼中,他们是同样伟大的,因为在文学的花园里,他们各为中国文学种下了一朵奇葩,都为中国文学史添上了瑰丽夺目的一笔楚辞和田园诗。他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样出众的诗才,一样高洁的品性,一样的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样伟大和受后人推崇。然而,在政治抱负和人生态度上,他们却又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表现。 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说屈原的一生都是在苦苦追求一种“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么陶渊明则更明显地表现为“独善其身”。这一巨大反差,既是由他们本身的性格决定的,同时又取决于他
2、们不同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而这种不同的人生观,又反过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处事和情感表现。张扬与内敛在个性上,屈原是张扬而外显的,陶渊明则是淡泊而内敛的,屈原的情感表现强烈激昂,陶渊明则平实淡然。这一点首先表现在他们对自己出身的态度上。屈原对自己的出身带有明显的自赞成分:“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离骚)高贵的世系出身,美好的出生时辰,同时还赞美自己“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骄傲和自豪之感,这与中国一贯推崇的谦虚是不符合的,故班固谓之“露才扬已”。在这一点上,陶渊明的表现是截然相反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
3、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平淡的近于自嘲的语气,不亢不卑,率性自然,既因为清高,更因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精神。陶渊明的曾祖父、祖父都做过大官,虽不能与当时的王、谢等士族相比,但显然要高于寒门,陶渊明却只字不提。五柳先生无姓无字,既显示了陶渊明真正的隐士品格,更表达了他对门阀特权和世俗虚荣的傲然鄙视。屈原在读书与修身上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朝搴秕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都是为了实现替楚王“导夫先路”的政治理想。“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何等张扬的个性、激昂的情感!陶渊明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却“不求甚解”,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4、。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却何所知,称心固为好。”(饮酒十一)没有丝毫的功利目的,也不想“不朽”,只希冀“称心”。读陶诗,让人看到一颗既甚有节操,又毫无伪饰的赤诚之心,甚至连些微的矜持也没有。“大我”与“小我”不同于陶渊明,屈原身上有着炽烈而又执着的爱国情怀。屈原投身于政治,除了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之外,更多的是一种爱国情怀的驱使。面对国家危难,奸臣当道,自己“忠而被谤,信而见疑”,被放逐,“遭到了打击,受到了迫害,得不到谅解,却仍不改变自己的主张,更没有放弃自己理想,始终怀念着苦难中的祖国和人民。虽九死也不后悔!强烈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始终在他心中激荡回旋。”因此他的诗无不激荡着强烈
5、而炽热的爱国之情。“虽放逐,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忠君和爱国,是屈原人生的两大主旋律,是其情愿“用生命来殉的美政理想”,因此他的爱国精神和他的诗歌一样让后人敬仰。在这一点上,陶渊明是远远比不上屈原的,当然这并非说陶渊明没有爱国心,只是他崇尚自然的性格决定了他与政治的“绝缘”。陶渊明早年出仕为官,主要是家贫所迫:“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归去来兮辞)同时也不乏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兼济天下”的政治情怀,然而面对官场的黑暗虚伪,自己官职低微,壮志难酬,只能屈沉于下僚,仰人鼻息,这对崇尚个性自由的陶渊明而言,实在是一种近于耻辱
6、的煎熬,愤而归隐便成了一种必然。“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已。”陶渊明天生是一个隐士,一个气质飘逸的诗人。他不属于政治,尔虞我诈的官场也不适合超然物外的他。相对于屈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陶渊明更注重个性的独立和心灵的自由,因而他能在接受现状的同时,张扬自己的生命活力,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屈原是为政治、为国家、为“大我”而活着,陶渊明则是为自己的人格自由、为本我真性、为“小我”而活。屈原身上有更多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情怀,强烈的政治抱负,且一生都在为之努力追求着。陶渊明虽然也不乏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政治抱负,“但这种壮心猛志并未化为他积极从政、入世致用的行动
7、,在他思想性格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欣豫自适、委心事外的态度。”因而能够如“逸鹤任风,闲欧忘海”。执着与超脱在“明君贤臣共兴楚国”的“美政”理想得不到实现、被放逐漂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屈原尽管内心充满了苦闷、悲痛和愤慨,在灵氛“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以及巫咸的离开的劝告下,屈原仍然没有离开楚国,最终在极度痛苦之下投汨罗江而死。他的一生是坚贞不屈的一生,也是悲剧性的一生。他的作品不少是抒发这种感情的。屈原的一生都是和政治连在一起的,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个诗人,他诗歌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他的政治不得志成就的。因此,他一生都无法从政治上超脱,而只能沉陷其中,不管得志与否。相比之下,陶渊明就要超脱得多了。“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感士不遇赋)是陶渊明的人生志向。因而他能够很从容地从官场隐退,过起躬耕的清苦生活,并把贫苦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之所以能如此,在于他持有“宠非己荣,辱非己淄”的超脱,使他能够在喧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着独立的个性和心灵的自由,而从田园生活和吟诗饮酒中找到另一种精神寄托。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说:“陶渊明欲士则士,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以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者,贵其真也。”陶渊明的超脱,正在于始终保持着“任真”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