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之初 性本恶“人之初,性本恶”这一性恶论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荀子提出的,这一说法与儒家创始人孔子三字经中所提及的“人之初,性本善”是相佐的,但个人认为,这是更为进步更为理性的说法。荀子对这这一说法进行了更为理性的阐述。他对人性下了以下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也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根据荀子的这一说法,我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所谓的“善”的。首先,他会哭会闹,不开心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哭,会跟人抢东西,会心血来潮就掐家里小猫的尾巴或者揪小猫的毛发。很明显这些都不能称之谓善吧?相反,人的“善”是经过后天教育,长
2、辈传承而来的。在其“人性”的基础上,以及后天教育、改造和法制约束的条件下,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品性。因此三字经中的第二句:“性相近,习相远”是完全正确的。我也不因为我认同性恶论而去否认孔子的三字经 ,只是观点不同罢了,对于有理论依据的理论,我还是相当崇敬孔夫子老人家的。在接触到的西方文学中我们也不难找到与荀子不谋而合的观点。基督教义中提到了,人都有“原罪” ,否定了“原罪”,就否定了基督的“救赎”,基督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基督教中,定义了人的“七宗罪”,即: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嫉妒、暴怒、傲慢。所以,在欧洲的社会发展中不是提倡“施仁”,而是“抑恶”通过法律,信任制度。这也造就了西方文明的法
3、制观念十分强硬。在此,我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来论证性恶论的成立并不是说否认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可否认的,儒家文化中许多主张对当世乃至后世都是影响深远的,我只是认为,学习应该带着思考,我们要用辩证的目光去研究先人为我们留下的不朽成就,结合西方一些理念,通过对比,融会贯通,得出一些更为系统,逻辑性更为紧密的理论。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位伟大的思想家,但是,我们要明白,他说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理念的依据是什么?你是否想过,一个没经过教化的野人,会谦逊有礼?会助人为乐?会与人为善?答案你都知道吧?野人是吃人的。赞同性恶论,并不是说可以在犯错,对别人造成伤害后用这个理由开脱自己,说这是人的本性,不是我的错,
4、你也有的。而是要清楚地通过行善洗恶形成一个完整的人,以补缺的形式完善人生。譬如说,自私的确是人的本性,但你不能因为它是本性就觉得我这样没错,而是,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别人通过教化,驯化了这个错误的本性。而你,做到了嘛?如果只是顺着本性发展,那你就仅仅只是人类最原始的形态动物。难听点说,就是“兽” 。通过对儒家学派荀子说提出的性恶论的了解,我认识到对每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来说,身为父母,兄长,邻居或者教师的你,有多么重要,你的言语与行为都决定了是在潜移默化地引领一个性本恶的人为善亦或推其更为恶。更升华一层来说,通过儒家文化的熏陶,认识到人类社会必须创建有利于加强道德观念教育、法制建设和来自自身以外监督的社会体制,以适当扼制其丑恶本性的出现社会才可能向文明、博爱方面发展,才可能趋于和谐。 1140513148 郭跃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