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含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既不同于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也不同于日常生活用语中的“价值” ,它有着特定的含义。那么,如何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呢?下面仅对哲学意义上“价值”的特定含义,进行简要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在构成上:价值是由主体(现实的人)的需要和客体(事物)的属性这两个因素构成的。构成价值的主体是人。因为人是一切价值的需要者、享用者和评价者,价值离不开人的需要和评价。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离开了人就无所谓有用无用、有益无益,也就无所谓价值。价值现象是属于人的,以人为本是人类存在意义的体现,所以价值主体是人而不是事物。如果客体是事物,主体也是事
2、物,那么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即使客体的事物对主体的事物发生了一定的有用性,也不能叫做价值。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只能叫客观的适应关系。例如, “田野上的花开了” “山上的果树挂满了果实”中的田野与花的关系和山与果实的关系,均是物与物之间的适应关系,就不能判断它们有价值。同时,构成价值的客体是物或人。这里的物可以指物质现象,也可以指意识现象。前者如河流山川、花草树木、冰雹雨雪;后者如道德规范、政治策略、法律规定、社团规章等。作为价值客体不仅有物,而且还包括人。人同其他物的不同点在于:人能够以自己的属性去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客体) ;同时人还有自身的需要(主体) ,人是主与客体的统一。每个人(及其集团
3、)都既是其他人(及其集2团)的客体,又是他们的主体,人们之间互为主、客体。这样一来,作为客体的人的价值,就是他对主体的人的需要的关系,就是他们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别人,满足整个社会的物质文化需要。诸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好不利己,专门利人”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价值准则,就存在于以人为价值客体的价值关系之中。二、在本质上:价值的本质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具有某种属性的客观事物只有在满足了主体人的某种需要时,这种客观事物的价值才会表现出来。在这里,主体的需要是产生价值的源泉,客体的属性是形成价值的基础。主体的需要之所以是产生价值的源泉,因为在无人的
4、世界里就谈不上主体人需要。需要表现为主体人追求价值、实现价值、消费物质文化价值的机能。没有人和人的需要,就根本谈不上价值关系。正是人的不同需要才有各种各样的价值,所以,主体人的需要是产生价值的源泉。那么,为什么客体的属性是形成价值的基础呢?这是因为,事物不与人发生任何关系,而是离开人独立存在着。尽管它和它的某种属性有满足人的需要的可能,但这个事物对人的需要并没有满足,就不能形成价值关系。像“远水不解近渴”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客体自身的属性却能决定它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决定它对人是否有价值及有什么样的价值。例如, “这花很漂亮” “这些水果真香甜” ,根据表述“花”的属性能够满足人们欣赏(很漂亮
5、)需要的关系, “水果”的3属性能够满足人们食用(真香甜)需要的关系,这就是它们的属性决定着具有欣赏价值和食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客体自身的属性是价值的载体,也是形成价值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主体对客体的属性的需要,或者客体不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或者客体即使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但并没有满足主体需要,这三种情况都是不能形成价值关系。三、在内容上:价值的内容是客体对主体的的积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的人对客体的作用,二是客体对主体人的作用。但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不是价值。例如,人穿衣服,人把衣服穿破了,人对衣服的这种作用,就无所谓价值。衣服给人
6、带来温暖,衣服这种满足人的御寒意义,才是价值。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按照人的需要来划分,一种是客体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对主体有积极意义;另一种是客体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对主体起消极作用。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是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例如,一个病人需要吃药。药治病满足病人需要的积极意义,才是价值;而造成了另一种病,这种消极作用,就不是价值。按照价值关系的内容来划分,价值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即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物质价值指的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物质生活需要的属性和功能,精神价值指的是客体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人作为客体满足社会和与他人需要的这种属性和功能,即不能归入物质价值,也不能简单地归入精神价值,我们称之为人的价值,即人生价值。但无4论是物质价值还是精神价值,都离不开主体人的需要,都不能脱离人的创造活动。因此,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中最根本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