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巧稚,制作人:袁悦纳、邱丽茹,目录,1、林巧稚简介 2、人物生平 成长与求学、患病 3、人物故事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的惟一伴侣就是床头的电话” 谢绝傅作义特批机票 打开协和的窗子看祖国,4、所获荣誉5、人物轨事,人物简介,林巧稚(19011983),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林巧稚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人物生平,成长与求学,1901年12月23日(光绪二十七年),林巧稚出生在福建省思明
2、县鼓浪屿的一个教员家庭。 1906年,林巧稚的母亲因患子宫颈癌去世。 1908年,林巧稚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3年后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 1914年,林巧稚加入基督教。 1921年,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 1921年,林巧稚考入协和医学堂。 1929年,林巧稚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1932年,林巧稚到英国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 1933年,林巧稚到奥地利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 1939年,林巧稚到美国芝加哥医学院当研
3、究生。,患病,1978年12月,林巧稚和楚图南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患脑血栓后返回。 1980年12月2日,林巧稚被送进医院。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北京病逝。,人物故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老协和女大夫都喜欢穿素色修身旗袍,高贵脱俗,她们脱下白大褂走在街上,都能被老百姓一眼辨认出那是协和人。浏览老协和的名医档案,林巧稚、杨崇瑞、叶恭绍等女大夫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20世纪上半叶,职业女性崭露头角,却仍备受歧视。协和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女性,也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尽人情的门坎:担任住院医生的女性,一旦结婚自动解聘,女护士如果结婚必须辞职。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坚定的
4、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医疗事业。她们是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万婴之母”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个代表。,“我的惟一伴侣就是床头的电话”,林巧稚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一是因为她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二是因为她亲手接生了5万多婴儿,虽然她自己从未有过孩子。每一个林巧稚亲手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名:“Lin Qiao zhis Baby”(林巧稚的孩子)。林巧稚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林巧稚对待病人极为温柔耐心,难怪很多妇女千里迢迢赶到协和找林大夫。原协和医院副院长黄人健
5、回忆说,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钱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女,让她买营养品。“那时林大夫的工资是300块,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太常见了。” 和她一同在厦门女子师范毕业的同学基本都结婚了。家人开玩笑说,医 1921年协和医学院落成,林巧稚正是在这一年考入协和。当时她20岁,在那个年代已经算“大龄女青年”,科一读至少8年,你毕业了还怎么嫁人呢?林巧稚非常看不惯女孩必须依附丈夫的旧观念,坚决去参加考试,据说她还摞下一句气话:“那我就一辈子也不嫁!”,1929年,林巧稚毕业,8年前入学时有5个女生,3人坚持到最后。林巧稚学业优异并热心公益,得以留校任职,她是协和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聘书这样写到:“兹聘
6、请林巧稚女士任协和医院妇产科助理住院医师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 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林巧稚怀着矛盾的心情接下这张光荣的聘书,也接下一纸枷锁。曾有说法认为林巧稚有过一段朦胧的恋爱,但随着她在医院表现出色,协和派她赴欧美考察深造,恋情也不了了之。 1940年林巧稚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她又创了个纪录:协和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林的学生严人英说,“女的里头能当上教授、主任的就她(林巧稚)一个人,如果她结婚了她就没有这个了。她独身不是她自己选择的,是被逼的。” 直到晚年病重、身体极为衰弱,林巧稚还坚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
7、休息,她说:“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她虽然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否则她会生气批评。林巧稚曾说过,“我的惟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谢绝傅作义特批机票,协和纯净如真空的环境,养成林巧稚单纯倔强的个性,她对政治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1949年,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城防总司令博作义的夫人给林巧稚送来一张傅将军亲笔签名的机票,可以搭乘任何一次航班去任何一个城市,傅太太特别说:“这是多少人用金条换不来的。”林巧稚谢绝了好意。她就要在协和守着她的病人。 随着协
8、和“收归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展开,老协和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首当其冲。林巧稚的社会威望和她的政治积极性反差强烈,理所当然是“重点改造对象”。工作组派她的学生给她讲形势、谈理论,劝导她“揭发美国人的文化侵略”。林巧稚想不通,“美国人办医学院帮我们培养人才,我的医术就是人家教的” 与共产党女干部的接触,让林巧稚对共产党人有了更多好感。有一天,一个穿灰色列宁服的妇女来协和挂号找林巧稚看病,林在问诊中了解到,这名患者1927年生过孩子,因为躲避国民党抓捕不能在大医院就诊,孩子夭折,自己也不能再生育,长征中又落下许多病根后来她才知道,这位患者是周恩来的夫人刘颖超,林对她更增添了同情和敬佩。
9、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的夫人张洁清来协和生孩子的时候,林巧稚经常和她聊天,但不知道她的身份。张洁清出身世家,待人平和文雅,而彭真总是一个人提着饭盒来送饭,坐在走廊里的椅子上等待探视。,打开协和的窗子看祖国,林巧稚与周恩来夫妇、彭真全家的交往,使她对共产党人和新政府有了新的看法。她的“思想动态”被工作组敏锐地捕捉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来到协和,亲自给林巧稚写了100多页学习体会和思想小结。林巧稚在协和大会上代表教授发言,没有采用吴晗写的报告,她回顾自己在协和不问世事一心从医教书30年,现在她愿意“打开协和的窗子看祖国”。言辞朴实恳切,在场许多老协和人流下眼泪。 发言结束后,正在协和医院“体验生活”的剧作
10、家曹禺,准备写一部反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戏。后来他写了明朗的天,表现“受美帝国主义思想毒害很深的高级知识分子”,受党教育转变的过程。主人公凌士湘身上据说就有林巧稚的影子,这部戏是勉强适合时代出生的产儿,曹禺也不满意。林巧稚看了这部戏,她没有给出任何观后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共产党。林巧稚对周恩来说,一个诚实的人不能欺骗组织,也不能欺骗自己。她是虔诚的基督徒,入党恐怕不便。周恩来宽慰她不必介意这个问题,在党外一样可以工作。 “文革”中,林巧稚推着四轮车给病人打针送药,清洗便盆,倒痰盂这些工作她都做得一丝不苟,毕竟,她还没有离开协和,她说这已经是再幸运不过。“文革”
11、结束后,林巧稚已近80岁,体质逐渐衰弱。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这时护士就随手抓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安抚她。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的病床上走向人生终点。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所获荣誉,1956年毛泽东和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握手,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1959年她由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首届当选的唯一女学部委员;又曾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学组成员、中央技术管理局发明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华
12、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妇产学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妇产科杂志社总编辑,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考试委员会委员、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等。 1953年出席在奥地利召开的世界32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医学会议,会后访问了苏联。 1972年任副团长,率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 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 1974年任中国友好参观团团长,率团出访伊朗;同年出席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顾问委员会会议,会后,考察瑞士、法国。1978年任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副团长出访西欧四国,在英国患病返回。 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人物轶事,1921年参加北平协和医院考试时,曾有过一段难忘的经历。在最后一场英语笔试中,一位女生突然中暑,她参加急救,以至最后拿手的英文卷没有做完。林巧稚原本以为自己是要落榜的,但院方综合各科成绩,并考虑到其在考场表现出的无私与果断,因此破例录取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