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沉池气提计算Q污泥流量(m3/h) 5提升管的淹没水深H1(m) 3提升高度H2(m) 3校核(H1/(H1+H2) 0.50.40.5 =0.5k 安全系数 取 1.31.21.3e 空气提升器效率 取 0.40.350.50H1+10/10 1.3W 空气用量 (m3/h) 18.60校核W 3.72038416435倍Q空气管流速m/S 10空气管径 m 0.025656229污泥管气液流量 m3/h 23.60污泥管气液流速 m/s 2污泥管径 0.06462084气提管路直径 DN80气提管距池底高度mm 200气提管喇叭口角度 4555气提管喇叭口直径mm 450二沉池气提计算Q
2、污泥流量(m3/h) 5提升管的淹没水深H1(m) 2.7提升高度H2(m) 3.35校核(H1/(H1+H2) 0.4462809920.40.5 =0.5k 安全系数 取 1.31.21.3e 空气提升器效率 取 0.40.350.50H1+10/10 1.27W 空气用量 (m3/h) 22.80校核W 4.56023696335倍Q空气管流速m/S 10空气管径 m 0.028404858污泥管气液流量 m3/h 27.80污泥管气液流速 m/s 2污泥管径 0.070134318气提管路直径 DN80气提管距池底高度mm 200气提管喇叭口角度 4555气提管喇叭口直径mm 450混
3、凝沉淀池气提计算Q污泥流量(m3/h) 5提升管的淹没水深H1(m) 2.65提升高度H2(m) 1.3校核(H1/(H1+H2) 0.6708860760.40.5 =0.5k 安全系数 取 1.31.21.3e 空气提升器效率 取 0.40.350.50H1+10/10 1.265W 空气用量 (m3/h) 9.00校核W 1.79934084235倍Q空气管流速m/S 10空气管径 m 0.017842497污泥管气液流量 m3/h 14.00污泥管气液流速 m/s 2污泥管径 0.049763603气提管路直径 DN80气提管距池底高度mm 100气提管喇叭口角度 4555气提管喇叭口
4、直径mm 400实际的供气量还应考虑曝气设备的氧利用率以及混和的强度要求。通常情况下,当污泥负荷大于0.3kgBOD5/kgMLSSd时,供气量为60110m3/kgBOD5(去除),当污泥负荷小于0.3或更低时,供气量为150250m3kgBOD5(去除)。 活性污泥系统的设计还应包括二次沉淀池设计和污泥回流设备的选定。确定二沉池面积时应满足出水澄清和污泥浓缩的需要,参见第十六章第二节。 对于分建式曝气池,活性污泥从二沉池回流到曝气池时需要设置污泥回流设备,包括提升设备和管渠系统。常用的污泥提升设备是污泥泵和气力提升器。污泥泵效中较高。根据回流量和回流管水力阻力计算来选型设数台以适应废水量的
5、变化和备用。空气提升器结构简单,管理方便,所输入的空气可补充污泥中的溶解氧、尤其适用于采用鼓风曝气的系统。 空气提升器常附设在二沉池的排泥井中或曝气池的进泥口处,其构造如图13-2所示。通过穿孔空气管布气,形成气水乳浊液,管内液体密度小于管外而上升。提升管的淹没水深h1(m)可按下式计算 12-=nh(1349) 式中n为密度系数,一般用22.5。 提升每立方米污泥所需空气量W(m3)为 10/lg332+=hek(1350) 式中k为安全系数,一般取1.21.3;e为空气提升器效率,一般0.350.50。 一般空气管最小管径25mm,管内流速810m/s,提升管最小管径75mm,流速按气水混
6、合液计为2m/s。空气压力应大于h1至少0.3m。 实际的供气量还应考虑曝气设备的氧利用率以及混和的强度要求。通常情况下,当污泥负荷大于0.3kgBOD5/kgMLSSd时,供气量为60110m3/kgBOD5(去除),当污泥负荷小于0.3或更低时,供气量为150250m3kgBOD5(去除)。 活性污泥系统的设计还应包括二次沉淀池设计和污泥回流设备的选定。确定二沉池面积时应满足出水澄清和污泥浓缩的需要,参见第十六章第二节。 对于分建式曝气池,活性污泥从二沉池回流到曝气池时需要设置污泥回流设备,包括提升设备和管渠系统。常用的污泥提升设备是污泥泵和气力提升器。污泥泵效中较高。根据回流量和回流管水
7、力阻力计算来选型设数台以适应废水量的变化和备用。空气提升器结构简单,管理方便,所输入的空气可补充污泥中的溶解氧、尤其适用于采用鼓风曝气的系统。 空气提升器常附设在二沉池的排泥井中或曝气池的进泥口处,其构造如图13-2所示。通过穿孔空气管布气,形成气水乳浊液,管内液体密度小于管外而上升。提升管的淹没水深h1(m)可按下式计算 12-=nh(1349) 式中n为密度系数,一般用22.5。 提升每立方米污泥所需空气量W(m3)为 10/lg332+=hek(1350) 式中k为安全系数,一般取1.21.3;e为空气提升器效率,一般0.350.50。 一般空气管最小管径25mm,管内流速810m/s,
8、提升管最小管径75mm,流速按气水混合液计为2m/s。空气压力应大于h1至少0.3m。 实际的供气量还应考虑曝气设备的氧利用率以及混和的强度要求。通常情况下,当污泥负荷大于0.3kgBOD5/kgMLSSd时,供气量为60110m3/kgBOD5(去除),当污泥负荷小于0.3或更低时,供气量为150250m3kgBOD5(去除)。 活性污泥系统的设计还应包括二次沉淀池设计和污泥回流设备的选定。确定二沉池面积时应满足出水澄清和污泥浓缩的需要,参见第十六章第二节。 对于分建式曝气池,活性污泥从二沉池回流到曝气池时需要设置污泥回流设备,包括提升设备和管渠系统。常用的污泥提升设备是污泥泵和气力提升器。
9、污泥泵效中较高。根据回流量和回流管水力阻力计算来选型设数台以适应废水量的变化和备用。空气提升器结构简单,管理方便,所输入的空气可补充污泥中的溶解氧、尤其适用于采用鼓风曝气的系统。 空气提升器常附设在二沉池的排泥井中或曝气池的进泥口处,其构造如图13-2所示。通过穿孔空气管布气,形成气水乳浊液,管内液体密度小于管外而上升。提升管的淹没水深h1(m)可按下式计算 12-=nh(1349) 式中n为密度系数,一般用22.5。 提升每立方米污泥所需空气量W(m3)为 10/lg332+=hek(1350) 式中k为安全系数,一般取1.21.3;e为空气提升器效率,一般0.350.50。 一般空气管最小
10、管径25mm,管内流速810m/s,提升管最小管径75mm,流速按气水混合液计为2m/s。空气压力应大于h1至少0.3m。 实际的供气量还应考虑曝气设备的氧利用率以及混和的强度要求。通常情况下,当污泥负荷大于0.3kgBOD5/kgMLSSd时,供气量为60110m3/kgBOD5(去除),当污泥负荷小于0.3或更低时,供气量为150250m3kgBOD5(去除)。 活性污泥系统的设计还应包括二次沉淀池设计和污泥回流设备的选定。确定二沉池面积时应满足出水澄清和污泥浓缩的需要,参见第十六章第二节。 对于分建式曝气池,活性污泥从二沉池回流到曝气池时需要设置污泥回流设备,包括提升设备和管渠系统。常用
11、的污泥提升设备是污泥泵和气力提升器。污泥泵效中较高。根据回流量和回流管水力阻力计算来选型设数台以适应废水量的变化和备用。空气提升器结构简单,管理方便,所输入的空气可补充污泥中的溶解氧、尤其适用于采用鼓风曝气的系统。 空气提升器常附设在二沉池的排泥井中或曝气池的进泥口处,其构造如图13-2所示。通过穿孔空气管布气,形成气水乳浊液,管内液体密度小于管外而上升。提升管的淹没水深h1(m)可按下式计算 12-=nh(1349) 式中n为密度系数,一般用22.5。 提升每立方米污泥所需空气量W(m3)为 10/lg332+=hek(1350) 式中k为安全系数,一般取1.21.3;e为空气提升器效率,一般0.350.50。 一般空气管最小管径25mm,管内流速810m/s,提升管最小管径75mm,流速按气水混合液计为2m/s。空气压力应大于h1至少0.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