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特级教师:管建刚整理:逸夫小学 朱敏娜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本课是苏教版第九册22课的一篇课文。通过三个正面事例以及一个反面事例论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滴水穿石。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对于小学阶段没有提出这个议论人的概念,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意在让孩子模仿作者的写作特点,初步了解议论文的框架,对于写类似的议论文有一个基本概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来源于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他的设计意图即:指向习作的阅读课,在阅读中找到习作的方法,在阅读中吸收习作的思路。在读中学,在学中用,能思索能探讨作者写作形式的精髓所在。对于议论文的基本框架有一个意识上的认识,引领学生在习作中能“瞻前顾后
2、,随篇而变”的习作技巧。教学目标:1、能流利的通读课文,了解与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2、了解议论文的基本框架,正确寻找论据并运用论据。3、在阅读中领略议论文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感悟在习作中要“瞻前顾后,随篇而变”写作技巧。教学重难点: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正确寻找论据并运用论据。2、在阅读中领略议论文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感悟在习作中要“瞻前顾后,随篇而变”写作技巧。教学流程:一、 揭题、读题,了解“启示”(一)找“启示”1.通读课文找一找“启示”2、(课件出示)齐读校对(二)学“启示”了解写作的“对称美”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本领,抓住课文的关键句,课文就写的这么一句话(再读)这句话很多名
3、人说过,父母说过,老师说过但作者说的却不一样。1、 分角色读,了解“对称美”“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A、 男女生读(各半句)B、 以“而不”为界分组读板书“对称是美“(再读)师:这句话对于我们将来做人很重要,但是对于我们学习语文不重要,学习语文重要的是作者怎样把“一句话变一篇文?”(板书)二、 整体感知,了解议论文的“经典框架“(一)解读1、2自然段摆出看法第一自然段: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省略号的用处,节奏感的把握)第二自然段:反问句的朗读,读出感叹的味道。(板书:摆出看法)师:要想证明这个观点看法是否正确,是否站得住脚就得进行举例子,那么好,我们现在分小
4、组来读一读这些例子(板书:事例)(二)解读第3自然段正面事例要求:每组赛读,不能多读也不能少读。1、 解读爱迪生发明的“勤“(数字分析)2、 解读齐白石的“勤奋“(重点解读)a.读读齐白石挂在墙上的自勉作品.b.猜猜齐白石作品价格(2013年春季拍卖会上,齐白石的荷花鸳鸯图以477万高价拍出,荣登此次拍卖的榜首。)师:这些都是说明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事例,像这样正面说明的例子,我们叫做:正面事例(补充板书)引:所以(读)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就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解释:“顽石”读书就要读出“言外之意”(三)
5、解读第4自然段 反面事例1、 齐读 师:这写的是 反面事例(板书)2、质疑:为什么正面事例写的是人,而反面事例不写人而写雨水?(理解反面事例历史不太可能有记载)3、小结:摆出了看法,有了正面事例,反面事例,接着就是得出结论(板书)这种文章叫做:议论文(板书,再读框架)三、拓展巩固与运用(一)身边的“议论文”师引:课前认真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作业的同学一般成绩不会差(提出看法)谁来给我举几个正面事例1、(生自由回答)那么反面事例呢?(我们就不明说了吧,多打击人啊!)2、再理框架(读)师:这就是我们把“一句话变一篇文”(读)(二)分段训练 瞻前顾后,随篇而变1、将“正面事例”的段落分一分a
6、.分两节b.分四节c.分五节(省略号另起一节)“”省节号2、如果你来写,愿意写成几节(手势表示) 瞻前顾后了解课文写成一节的原因(反面事例只写了一节,所以正面写一节最为恰当)师小结:a.与反面事例相对应(板书:顾后)b.第一小节有146个字,如果后面把它们各分一小节,这就犯了习作上的大忌。第一节如我们家的厨房,后面就是我们家的客厅,谁家的厨房比客厅大的啊?所以我们要(板书:瞻前)3、去“反面事例” 随篇而变1、师:我们在习作中往往可以只有正面事例,那么这样的话你觉得“正面事例”应该分成几节?(四、五节)师:段落不是不变的,所以我们还要学会(板书:随篇而变)2、扩写训练(说一说)师质疑:现在我们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把“正面事例”都分开来了,而第一自然段还是那么长,我们岂不是犯了大忌吗?那你觉得可以什么方法解决?(引导学生扩写事例)那么你觉得这段文字哪里可以变得详细,那些地方还可以扩开来写师:所以说详略也要 随篇而变(三)巩固议论文的框架(读)四、总结全文(回到课文)师:这是一个启示,这是我们写议论文的一个启示(瞻前顾后,随篇而变)对于我们生活也有一个启示是 再读“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补充材料(谈话):美国哈弗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只有3%的人能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呢么这些人都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