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草书.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50133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PPT 页数:9 大小:5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草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草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草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草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草书,高岚,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发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史籍中“屈原属草藁”、“董仲舒藁书未上”,说明战国古文和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正体。据魏晋人记载,东汉北海敬王刘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刘睦死前,明帝派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章帝时,齐相杜度善作习字的范本,章帝曾诏令杜度草书奏事。可见公元 1世纪中叶以来,草字已经不尽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

2、二年(公元46)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说文解字成书于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许慎在叙里说“汉兴有草书”,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东汉末期,张芝被誉为草圣,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当时赵壹有非草书之文,蔡邕有类似之议,以维护正体字的地位,这反映出草书已极一时之盛。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章草与今草,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有以章帝

3、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测。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 今草,又称小草起于何时,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

4、于典型的形成。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至今。,章草,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章草得名有几说:一、书苑菁华引唐代蔡希综说:“章草兴于汉章帝。”认为由汉章帝创始。二、书断卷上引唐代韦续说:“因章帝所好名焉。”认为由汉章帝爱好而得名。三、书断载后汉北海王,受明帝命草书尺牍十首,章帝命杜度草书上事。认为因用于章奏而得名。四、书断引王愔语:“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云,汉俗简堕,渐以行之”。认为由史游急就章而得名。五、近代有学者考证,“章”含有字体结构彰明严格之义,故名。 建国后善写章草的有

5、弓彤轩和康生。弓彤轩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其章草作品曾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展览,特别在日本享有盛誉,出有弓彤轩章草草诀歌,弓彤轩书法篆刻绘画选集,弓彤轩书刻集-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等。,狂草,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 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

6、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草书亦自不识 张丞相素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胡不早问,致余忘之。”,张旭,唐书法家,生卒年月不详。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

7、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

8、,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的真实写照。难怪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

9、、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左图:上 释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 肚痛帖:单刻帖。无款。此帖用笔顿挫使转,刚柔相济,千变万化,神彩飘逸。全帖仅30字,写来洋洋洒洒一气贯之,气韵生成。 明王世贞跋云:“张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怀素,怀素(737799)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书史上称他“零陵僧”或”释长沙”。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

10、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芭蕉练字。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

11、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衍生发展,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 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唐朝张怀瓘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故有此别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