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桃花源记s.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47852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s.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桃花源记s.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桃花源记s.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桃花源记s.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桃花源记s.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桃花源记,晋陶渊明,学习目标及重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仔细品味文中语句。 3、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其历史局限性,并对此形成自己的见解。,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又称五柳先生、靖节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有志不展,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家,归隐田园。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朗读,正音,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

2、行,欲穷其林。,sh,yn,zhu,tio,y,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qinm,yo,y,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

3、,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返回,上页,下页,jn,j,y,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 穷其林。,作为,河的两岸,鲜艳美丽,非常,别的,又,再,对感到诧异,沿着,落花繁多的样子,想要,尽,穷尽,走到尽头,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 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 往前行,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 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 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 地上的落花繁多

4、。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绮丽的景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明确交代了故事发 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人物的身份。似真实虚, 以实写虚。“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接的词 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忽逢”“甚异”相照应,写渔人意外见到桃花林 的惊异神情,突出了桃花林绝美的景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若有光。,隐隐约约,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 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 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没有、终止,发现,看到,好像,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5、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 开阔明亮。,抛开,离开,只、仅,又、再,开阔敞亮的样子,使通过,以上几句,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和感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远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之处。深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豁然开朗”是渔人的总的感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整齐的样子,田间小路,互相听到,交错相通,类,平坦开阔,这、那,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舍整整齐齐, 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

6、 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 声音。,这两句写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的环境 环境:平和、宁静、淡远。 所见所闻: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等,其中 往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 垂髫, 并 怡然自乐。,都,快乐的样子,老人和小孩,往来的人,桃花源,耕种劳作的人,都,桃花源以外的人,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 的人,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 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 高高兴兴,自得其乐。,以上两句,写桃花源中人的衣着及和平劳动与幸福生活。,描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这一段文字恰似一首恬静闲适的山野抒情诗,又如一幅祥和、古朴的

7、田园风景画。这一幅理想的生活图景,同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竟然,通“邀”,邀请,都,详尽,问话人,摆,打听、探问,(桃花源人)一见渔人,竟大为惊 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 一一作了回答。人们就把(渔人) 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 殷勤款待。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 个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写桃花源的人情世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写出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古道热肠。淳朴、真挚的古风依然存在。与当时的尔虞我诈、巧取豪夺、伤风败俗的污浊的社会现

8、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妻子和儿女,间断隔绝,竟然,与世隔绝的地方,语气词,更不必说,(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 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 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从这 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 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 和晋朝了。,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此人:渔人。 具:详尽。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 叹惋:惊叹。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自己所知道的世事,他们听了都很惊叹。,以上几句,明写桃花源中人自述

9、来到此地的原因和经过。他们来此地是为了躲避暴秦的压迫和社会的动乱,表现了他们渴望自由,追求美好的生活。这几句还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东晋黑暗腐朽现实社会的否定。,“皆叹惋”,反衬了世人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理想的追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 足 为外人道也。” 。,邀请,告诉,不,停留、居住,他们的,告辞离开,对,值得,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 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回去。这里 面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 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10、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 2、3段是全文的中心,写桃花源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作者借此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既出,得 其船,便 扶 向路, 处处志 之。,就,做标记,(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他的船, 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 处标上记号。,已经,找到,他的,助词,沿着,先前的 原来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 向 所 志, 遂迷,不复得路。,像这样,做标记,到,拜见,先前的、原来的,竟然,寻找,找到,渔人到了武陵郡,去拜见太守,把进 出桃花源的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 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 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 不到通向

11、桃花源的路了。,第4段,写太守派人随渔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可得。,“遂迷,不复得路”再也寻找不到去桃花源的路了。美妙的桃花源烟消云散,化作虚无缥缈信难求的神秘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惆怅和迷恋。与开头的“忽逢桃花林”相照应,为桃花源进一步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欣然 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高兴的样子,访求、探求,没有实现,不久,打算,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渔人去桃花源这件事,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 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 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 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 源的人了。,第5段,写桃花源无

12、法寻找。,渔人从桃花源出来后,“处处志之”,已伏重来之意。但重来的结果却是“不复得路”。这结局给桃花林再次抹上神秘的色彩。“欣然规往”“未果”更让人觉得仙源难辨,可望而不可即了。,中心思想,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在客观上,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词句练习,指出下边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交通妻子绝境,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事业的总称,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词句练习,指出下边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无论,

13、古义:不必说,更不必说 今义:关联词语“不管”的意思,舍,一词多义:,便舍船:舍弃、离开 动词,屋舍俨然:房屋,名词,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介词,捕鱼为业:作为,动词,寻,寻病终:不久,副词,寻向所志:寻找,动词,当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作者对此现实不满,就虚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理想境界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但它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1、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各抒己见,2、假设桃花源确实存在,今天的桃花源会是怎样一幅景象? 如:没有战争,没有霸权主义,也没有恐怖主义;世界和平,全世界人

14、民都可以随意交往,世界成为真正的“地球村”;人们可以按需就业,按需分配,充分地享受工作和生活中的快乐;人类高度文明,没有污染,没有暴力,没有欺诈;自然界十分和谐,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友好相处,生活在山青水秀、繁花似锦的环境里;现代化的城市遍布全球,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课外拓展,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