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礼与现代教育(简化).doc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46237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与现代教育(简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礼与现代教育(简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礼与现代教育(简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礼与现代教育(简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礼与现代教育(简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礼与现代教育文明礼仪是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学校教育,德育 为先” 这句话习近平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总书记深情地说: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爱因斯坦说过, “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曲礼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宪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

2、,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汉书曰:“乐以治内而为同, 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也”。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他主张“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八礼四仪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2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 24 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3、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将中国礼仪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把价值观教育落小、落细、落实的重要措施。(精神文化)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视(精神文化)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乐群贵和的美德。(制度文化)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既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也有着很强的渗透力。礼仪文化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使礼仪意识变为礼仪行为,再使礼仪行为变为礼仪习惯,形成社会氛围。(内化)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

4、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3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从古至今,大到“治国、平天下” ,小到“修身、齐家” ,中国人民的生活充满着礼仪制度。这些礼仪制度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行为的规范,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和谐延续。作为行为方式的“礼”便是“仪(式) ”,仪式作为礼的表现形式,在不断的演化中形成了自身的价值。仪式化、符号化在社会层面, “义”和“礼”也存在着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资

5、源。五常之道的价值观基础崇德向善孟子说, “善教得民心 ”,因而以教化为仁政的手段。这有着建设精神文明的意义。“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天道真实无伪,人应该像天道一样,追求(思)真实无伪。“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直到现在,领略那些古人的智慧精髓依然让我们有醍醐灌顶之感,那些渗透在4经典字句中的高尚品质依然规范着现代人的一言一行。直至今日, 礼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习总书记近几年来多次在讲话与文章中引用礼记的文字来表述自己的思想认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礼记

6、的当代价值。不论如何,我们都希望这场 “礼学之风 ”兼容并包,古今贯通,扬起鲜明的时代特色,唤醒国人心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那份 “热忱 ”。 儒家的礼节都有其具体含义。冠礼在明成人之责;婚礼在成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丧礼在慎终追远,明死生之义;祭礼使民诚信忠敬,其中祭天为报本返始,祭祖为追养继孝,祭百神为崇德报功;朝觐之礼,在明君臣之义;聘问之礼,使诸侯相互尊敬;乡饮酒之礼在联络感情以明长幼之序;射礼由体育活动可观察德行。这些古礼综合了民俗、宗教、伦理、艺术、美学的价值。儒家除了礼教还有乐教、诗教,这些都可以促使人向善,敦厚庄敬,相互和睦,克服人性负面的东西,对于稳定社会,调治人心,提高生活品质

7、都有积极意义。 在“礼”中包含了一定的人道精神、道德价值。孔子继承古代志书,重申并强调“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表明克制自己,使行为合乎一定的规范,有一定节制并加以实践的重要性。其次,我们谈谈“礼”的现代意义。 5三礼之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有其现代价值。礼乐文化不仅促进社会秩序化,而且有“谐万民”的目的,即促进社会的和谐化。一个稳定和谐的人间秩序总是要一定的礼仪规范为调节的,包括一定的等级秩序、礼文仪节。以一定的规矩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调和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事处理恰到好处,是礼乐制度的正面价值。和谐原理中的和亲、谐民、仁爱、交融的精神,均是走出自我,走向他者、社群、国家、天

8、下的相互伦理,而具有普世价值。 “礼”学是一门“沟通”的艺术, “对话”的伦理。中华文化在调和性上见长。协调、和合的过程并不会掩蔽其原创性,相反有着如下的品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礼记中庸 )“礼 ”具有多元价值,适用于各个方面。 “礼 ”可以“经国家 ”,也可以 “序民人 ”;可以 “正性情 ”,也可以“明是非 ”。当今社会主流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是好的,但是也存在明显与 “礼 ”的思想相悖的现象:不遵守制度和规则,搞暗箱操作,社会治理规范性不够;公共道德缺失,社会公德意识弱化,甚至连老人跌倒扶不扶都成为讨论热点。市场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 “礼 ”

9、的思想精髓在一些人眼中成为负担和滞碍,尤其在一些年轻人身上,没有了基本的 “礼 ”的约束。在此基础上让公众知礼、学礼、用礼。6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四个角度进行思考。 故克己叫人不做不合理之事,实为人之必行之事。 复礼,有人单纯理解为恢复周礼,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儒家的礼早已不是周礼,其是对社会万物之间运行秩序的高度概括,是对社会需要合理的规范。复礼,便是要我们遵循万物运行之顺序,尊重世界,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第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礼之用,和为贵”(二)儒家礼的现代价值 1.人自身的和谐 人活于世,不是让肉体漂浮于

10、世界,我们怎样能够让自己的思想内涵有所提升,让自己彰显作为人的价值,是我们时刻应该考虑的事。 人要 “修己正心 ”已达到自身的和谐。修身的至高境界是 “慎独 ”。 “慎独 ”要求人们在自己独处而无人知晓的情况下 , 依然要像在人前一样行为办事 ,而不能违背道德 , 不能违背礼。 “修己正心 ”也要求人们平时也要 “自省 ”和 “实践 ”,儒家向来注重自我反省和知行合一。2.人与人的和谐 利要合礼,才能皆利。 3.人与社会的和谐 7“三礼教育”是指 礼节教育、礼仪教育、礼貌教育 。礼貌是大家在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第一, “道德仁仪,非礼不成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11、,知自别于禽兽。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道德仁义,不通过礼教就不能取得成效;教育百姓端正习俗,没有礼教作手段就不能完满;第二, “礼者,不可不学也。 ”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 ”第三,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第四, “礼之教化也微。 ”礼记经解:“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礼的教育与教化,具有防微杜渐、徙善远罪,促进社会和谐生存与发展的作用。三、儒家礼仪教育的启示8儒家文化历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正统

12、文化,注重礼仪和礼仪教育,对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功过得失本文尚不及惶论,但仅就礼仪教育某些值得借鉴的地方谈两点不成熟的看法。第一,礼义是礼仪的灵魂,礼仪教育必须根据礼义来确立。第二,中小学礼仪教育,应该成为德育的必修课。在中小学开展礼仪教育,作为德育实践课程非常必要。首先,因为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无论是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社会舞台的领导者还是普通劳动者,乃至旅游者,都要懂得一般性的现代社会礼仪,所以做一个明礼义,知礼节,懂礼貌的人,做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人,全面提高人的文明素养,应该从基本礼仪规范抓起。其次,道德教育不是空洞无物的说教, “明礼义

13、、知礼节、懂礼貌”,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表现,而这些是需要一点一滴的行为习惯养成的。中小学开展现代礼仪教育,是将道德教育生活化、社会化、实践化的有效途径与措施。礼仪是文化的表现,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特质,不同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故有不同的礼仪规范。但是在中小学开展现代礼仪教育的实践中,我们不应该拒绝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礼仪教育的优秀传统,因为我国古代几千年的礼仪教育积累有丰富的宝贵经验,而这些是超越教育内容的。例如礼记学记讲:“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9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也就是说

14、,礼仪教育需要营造一种“和易”的气氛。礼仪教育实践,重在学生感到生活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我们要注重引导,而不是强迫。又如学记讲:“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礼仪教育应该注重适量的教育内容,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设礼仪课程,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既不要过分容易,也不要学而不习,浅尝辄止。中小学礼仪教育,是一项与未成年人成长过程相适应的德育实践课程,如何开设课程,如何实施教育实践,如何开展礼仪行为训练,如何将礼仪教育落实在各种活动之中,都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展礼仪教育研究,进行经验交流,我认为这是我国中

15、小学德育改革与进步的表现。“教”为上施下效发蒙遵行。 “化”为革新立命推进文明。礼乐教化近乎今日之教育,启蒙旧制革新人生。礼乐教化既有固守和谐的意义,又有革新发蒙,与时俱化的创新因素。“礼”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大司徒负责十二教:“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10争。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愉。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虣。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 ”古人的教化体系包含的教育专项几乎涵盖了人的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十二教中,个人修养与体制规范中的必备素质已经完美整合于一身,有效针对着个体与全体、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平衡调节。在这个体系中的身心、念行同化于礼教,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利益冲突。“礼”如何古为今用这种教人徙善远罪而又不自知的教化过程类似于现代社会的审美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