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佛说善生经》讲录.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45316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说善生经》讲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佛说善生经》讲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佛说善生经》讲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佛说善生经》讲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佛说善生经》讲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佛说善生经讲录佛说善生经讲录 作者:太虚 佛说善生经讲录太虚大师二十三年八月在汉口佛教正信会讲悬论一 就经题以略解名 义甲 善乙 生丙 经丁 善生戊 善生经二 就善生以寄明法要甲 就法以明善生乙 就人以明善生三 明此经说义甲 就佛说此经 以明乙 就今讲此经 以明四 明此经译史 释经甲一 证信缘起乙一 证信序乙二 缘起序丙一 述父嘱丙二 正行礼丙三 述佛见丙四 佛垂问丙五 答佛问甲二 应机正说乙一 因机赞善乙二 泛说诸法丙一 四业秽 丙二 四罪福丁一 四事罪丁二 四事福丙三 六非道丁一 长行戊一 略释戊二 广释己一 释戏求过己二 释非时行 过己三 释酒放逸 过己四 释近恶友 过己五 释喜妓乐过己

2、六 释懒堕过丁二 重颂丙四 四非亲丁一 总标丁二 别释戊一 释知事非 亲戊二 释面前爱 言戊三 释言语非 亲戊四 释恶趣伴丙五 四善亲丁一 总标丁二 别释戊一 释同苦乐戊二 释愍念戊三 释求利戊四 释饶益乙三 正说六方丙一 长行丁一 总标丁二 别释戊一 东方父子戊二 南方师弟戊三 西方夫妇戊四 北方主仆戊五 下方亲族戊六 上方施僧丁三 明四摄丙二 重颂甲三 如说奉行悬论先于题前悬论大义,如天台之有五重玄义,贤首之有十门悬谈,现在亦分四段来说。一、就经题以略解名义此经题可分为五:一善,二生,三经,四善生,五善生经。甲、善 此善字在中国平常 语言文字之中,常常可以 见到闻到,如最初读书时,三字经中

3、就说“人之初,性本善” ;普通术语中如“为善最乐 ”“惟善为宝”;在语 言中如谓某人是善人,某事是善事。此善字似乎已很明了,不用再解释,然仔细考查起来,善的定义如何,犹不甚清楚。先就分别相对而言:如真美善三字,明其事理之本来如是,如实而知,是为真;在见闻觉知中惑到很愉快的是为美;行为上的道德则为善。平常所谓修行者,行即造作行为,此行为由身语表现之,而身语皆不离乎心意,如心中是善,其所发出之言及所作之事乃为善,故此行亦可总名之曰心行。但有时身语不起现行,意中亦可起善恶行业,故总称为三业,而三业皆就心行上说。真的反面是妄,美的反面是丑,善的反面即是恶。此善恶近就人类而言,远就一切有情而言,详究善恶

4、之界限,由善的反面之贪嗔痴等是名恶;但有时不能辨别其善恶的中容平常之心行则名无记;将恶与无记完全离开,方显出善的心行。然此仅就平常的心行而言,若澈底讲,只有善与恶,没有无记。以胜义善即以究竟真实完美谓之善,与前真美相对立之善不同;如真如、涅盘及佛果菩提,是究竟真实完美圆满的无漏善,非此即为不善,而无无记之可说。再就善法而言:自性是清净安乐和顺利益的,故于自、于他、于现在、于将来皆无违反损害,是名为善。但吾人所起之心,所行之事,不能拘定于何者是善是恶,有时动机虽善而行不得法,不能得到好的结果,不得谓之善。有时动机虽不善,而所行之因缘时会或能影响利益于人,亦不得谓之不善。要发心善而所行适当,于自他

5、现未皆无违反损害,才是善。乙、生 此生字可作四 层解释。一、生起 义,此生与灭相对,万物从无而有谓之生,从有而无谓之灭;生乃因缘会合而有,灭即因缘分散而无。二、生存义,从有相续不坏而存在,即四相中之住相。三、生命义,寿暖识相续活动,是名有生命,此生与生命坏灭之死相对。四、一生一世义,如一生多生,或前生今生来生,一生即指一世,此指生死流转中一期业报而言。生人中则为人之一生,生天中则为天之一生,生地狱、饿鬼中则为地狱、饿鬼之一生,所谓六道生死轮回是也。丙、经 经字的本意,指布中之 经线 ,直长者为经,横短者为纬;由此引申,古时以圣人之书,不易之言,可为千古所共遵、四海所共行者,称之为经,所谓经常大

6、法也。在梵音之修多罗,或素怛缆,本亦是线,引申有贯穿摄持之义;将佛所觉悟世出世间事理因果之法,应众生之机而说者,记录成章,贯摄如线,故称修多罗。此有广狭二义:狭义则将佛典分为九部或十二部,修多罗乃九部或十二部中之一部。广义则凡集录佛所说之法皆名为经,此经乃与律、论、杂相对之称。佛为弟子制定之规范名律,经律二者皆出于佛;经为佛说,律为佛制。诸弟子依经律而发挥之理论谓之论。又有历代大德之文钞传记等,为经律论所不摄者,谓之杂集。故佛典分为经、律、论、杂四藏,亦如中国书籍分为经史子集之四库然。丁、善生 善生是人名。此 经佛为善生 长者子而说,故名善生。既立善生为名,必有其义,由善根而生为人故名善生;又

7、使此人生不空过不虚度,由善生善,更能使来生之善法得以生起,故名善生。戊、善生经 合善生 经三字,则此乃 为善生说明善生义之经也。二、就善生以寄明法要甲、就法以明善生 宇宙万有法界诸 法,皆佛之智慧所了照所证明,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此诸佛法,不外乎因果事理:因果即所谓因缘所生法,一切法皆因缘所生故;因缘即是因,所生即是果。而一切因果不出乎善与不善,就善不善以明一切法之因果,此因果为事,由事而显非因非果不生不灭之理为理;此事理即生不生义。先就善不善以明法界因果:法界分六凡四圣,其依正果报,各有其因,而由善不善分别。所谓善者有十善业,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不贪、嗔、痴,是名十善

8、;反之则成十恶。以上品十恶行为因,即成地狱果报;以中品十恶行为因,即成饿鬼果报;以下品十恶行为因,即成畜生果报。反之,如不杀生而能救生,不偷盗而能布施,乃至不贪嗔痴而能慈济明解,是名十善。以下品十善业为因,成阿修罗等果报;以中品十善业为因,成人果报;以上品十善业为因,成天果报。由中品十善而生为人,故名善生。天中上品善业有散善,有定善;散善即欲界天,定善即色、无色界天。由此三界六凡等而上之,是名四圣,亦由善因果而成。前世间善是有漏的,此出世四圣之因果,是由无漏善而成的。阿罗汉闻四谛法,修三十七道品而证生空涅盘;若闻十二因缘法,观流转还灭相,证辟支佛;若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证菩萨果;由菩萨行进而

9、至于究竟圆满,即证佛果,此亦可说由下品无漏善证阿罗汉,中品无漏善证辟支佛,上品无漏善证菩萨果,由究竟圆满无上之无漏善,方证佛果。次就生不生义以明法界事理:此法界诸法因果皆由因缘所生之事,由事而显非因缘所生之理,如涅盘经云: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因缘为能生,所生法为所生,若无能生所生,则生义不成立。若从已生上言生,既生何须更生;若从不生上言生,既不生如何言生。故各宗教哲学于此妄生分别,或谓从天生,或谓从上帝生,谓天地万物皆从彼生而有。但彼能生者是否一物,万物皆须由彼而生,彼又由何而生?苦谓彼不须他生,万物何须彼生?若彼更有所生,如此上推则成无穷,故生义不成。如一

10、茶杯从水土生,但水土与杯即是一物,非离水土而别有杯,故不能说水土是因杯是果;因缘所生亦复如是。因果是就如幻如化之假相上安立的,是故生无自性,生即不生,如心经中之六不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及中论之八不等,即明法尔真如理性,遍于法界善不善因果之事。就事显理即名法性,就理显事即名法相。又理即真谛,事即俗谛,即此总明二谛。乙、就人以明善生 此人广即有情,今且近就人 类言。一、人既是由中品善业而生得之果报,则违反善行即不能生存,如世间犯十恶业之罪而致死者,既违人性,故不能生存于人类。二、既得人生,应不虚度此生,必须向上更求进步。使来生更胜于今生,如由人行善而生天等。三、生天亦有漏

11、善因之果,不能出三界而免轮回之苦,故须更引无漏善得以生起。四、使无漏善究竟圆满而生得转依。转依有转所依,转所舍,转所得。转所得又有二:一、所显得的真如涅盘,二、所生得的菩提功德。至无漏善究竟圆满所生得佛果转依,方圆满善生之义。三、明此经说义甲、就佛说此经以明 一、佛证得诸 法实相后,将所证者开示众生令同得悟入。二、佛自己了脱生死之苦,为酬度生本愿而说法以解脱一切众生生死之苦。但此二义是遍通于一切经的,今在此经中所特别见到的:一、佛之慈悲心平等普遍。应机之方便不失其时,故佛说法并不拘定其场所,若道路、若山林、若水边,只要有闻法之机者即为说法,此经即在水边说。又不拘定其人数,为无量人说如是,为一人

12、说亦如是,所谓搏象用全力,博兔亦用全力,此经即为善生子一人说。因善生长者子受父遗嘱,每日早起在水边向六方礼敬,并诵祷词,佛观其孝思所宜,即因机施教,就礼六方为喻,说此人群善法。不同其余有学问者不肯轻以与人,如大学教授必须有入大学之程度的学生才肯教之,又如云“你不够资格与我谈话”,执 自己之高 贵,不能随机利人。二、大智度论有四悉檀义:一、世间悉檀,即随世间一般众生的习俗而为说法。二、各各为人悉檀,即随各个人之善根机宜习惯程度而为说法。三、对治悉檀,即对治众生之烦恼病而为说法,如众生有贪病即为说布施功德,有嗔病即为说慈悲功德等。四、第一义悉檀,若众生已闻如上诸法,已除如上诸病,即为开说诸法胜义。

13、此经乃属各各为人悉檀,应善生之机为说人生善法,亦即世出世间之菩提根本。三、佛所说之法,教人修习实行的唯在世出世间之善法,其教人了知的法,则通于十法界因果事理。佛法约可分为五乘:一、人乘法,二、天乘法,三、声闻乘法,四、缘觉乘法,五、菩萨乘法。人乘法即修中品十善行以得人生,又依此善行以保持人格,及来生不失此人生。佛是应化在人间,故所教的众生以人为对象,以人为基本,初成道时即先为提谓长者等说五戒十善等人乘善法。此人乘乃人与人之间互相资助关系的人伦道德,在本经中即是说明此义。经中的六方,与儒家五伦相似,亦可称为六伦。此人伦道德之善法,亦可上通于天乘,进而可为声闻、缘觉等出世善法之基础,此为佛说此经之

14、别义。乙、就今讲此经以明 如今年在庐山 讲的孛经,前年在汉口讲的十善业道经,此皆向来无人讲说到的经。佛所说之经,每部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的机宜,应将大藏中不常见闻之经,都提来讲说流通。今讲此经亦为适机,如提婆菩萨所造之百论,第一舍罪福品明恶止善行法,先令破除种种邪见,使恶行止息,俾净善法自然生起,此在前四悉檀中为第三对治悉檀。但就现在的世界人类或中国人民的机宜上看起来,尚不能用此法,须先用善生恶灭之法,使其培植善根,增长福德,得到人伦道德之基础,然后再来止恶。因为现在人类正是五浊增盛诸恶丛集之时,欲遽除其恶,势有不能。如人病重之时不能以剧剂立除其病,必须先培养元气,增长生机,然后再为治病。又如

15、俗云“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长,君子道消”, 现在正是小人道 长之时,欲即除小人而进君子,事所难能,必先培养君子之道,使君子道长,小人之道乃可消矣。今中国之人民急欲培修善因善业以补人道元气,今讲善生经,正是为应此机。复次、现在在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种种灾乱困苦交迫之中,世界人类皆在生死存亡之间。要想救济,或求之能帮助于人类之力,如科学利用物质的力量来救济,凡能有利于吾人者必设法以致之。再如求之于超人的天神佛菩萨之力量,为精神上的救济,设坛诵经,祈祷神天之庇佑,诸佛菩萨之感应,然此皆假借果上所已成就之力量来谋救济,而非根本救济之法。前言人是由中品十善业因而生,应常行十善以保兹福果,若违反善行则人

16、类之福减,故灾祸即随之而至。今欲救脱人类灾祸,仍须修行人类互相资助之十善业,使福报增长,转灾为祥,转祸为福,善生灾自灭矣。且以十善行为人类之本性,不假他力,人人可以做到,较之求佛天求科学尤为可靠。今讲此善生经,即为人世之根本救灾也。四、明此经译史佛生于印度,以印度语而说法。当时所记录之文字,今流传有两种:一梵文,二巴利文。由印度语文,经过一番翻译,才成为中国文的经,故经首对于译人的资格籍贯及翻译的年代,皆有记载。因为世间有许多假托的伪经,如由某乩坛写出的,或某处天上坠下一石上有经文,或某人自己创说的,都称为经,或冒称佛说,故须考查其历史,是否佛说,是何人于何时翻译来华的;若历史不明,则不能令人

17、起信,不能起信即不能依教奉行,此经即为无用。今先稽诸译:一、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所译,名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尸迦罗越即善生义。二、西晋沙门支法度译,名善生子经。三、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名善生经,在长阿含十一卷中。二、考今译:今所讲本,乃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所译,亦名善生经,出中阿含三十三卷大品中。罽宾国在北印度,有处译为迦湿弥罗国。瞿昙此云日,或云甘蔗,乃释迦之古姓;僧伽此云众,提婆此云天;众天是名,彼以释迦之姓为姓,故如是称。释经甲一、证信缘起乙一、证信序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饶虾蟆林。 通常经中有六种或五种证信,此经只有四种:一、举亲闻证信,即我闻如是四字是,此是

18、阿难结集之语,我闻乃阿难亲从佛闻,显非虚妄。阿难为佛侍者。凡佛所说之法,皆得亲闻;即阿难未为侍者以前所说之法,佛皆为阿难重说,故一切经首皆称我闻如是或如是我闻,谓如是经中所说,是我亲闻也。二、举说时证信,即一时二字是。如记某一事,必须有其年月日;但经中不指出确定的日时者,以佛法流通广遍,世界各国古今历法不同,故此一时即机教相应、说听俱讫之时。三、举说主证信,即佛字是。佛者,梵语佛陀,此云觉者,即对于宇宙万有事理因果,能究竟觉悟者称之为佛。此佛字本是十方诸佛之通称,但此阎浮提内之教法,皆释迦牟尼佛所说,故此经中佛字专指说主的释迦牟尼佛。四、举说处证信,即王舍城饶虾蟆林是。虾蟆林在王舍城附近水边,

19、虾蟆甚多,故名之。王舍城是大地名,如武昌城;虾蟆林是小地名,如佛教正信会。王舍城之灵鹫山及竹林精舍,皆佛常说法之处。乙二、缘起序丙一、述父嘱尔时善生居士子,父临终时,因六方故遗来力 其子,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终后,汝当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善生居士子闻父教已,白父言:唯!当如尊来力。 此段叙善生子受父遗嘱。善生居士,有处译为善生长者,中国今以在家学佛者称居士,而印度之称居士长者,并不一定是学佛的人。长者乃一、年高,

20、二、德长,三、学识才智过人之称。居士系农工商中素封端居之士所称,善生居士子因父得名,亦名善生,如舍利(鹙)弗(子)因母得名。善生长者临终时,以礼敬六方嘱其子。六方之义深远,世间凡能成一具体之物者,皆有六方:如一人有前后左右上下,即是六方,前后为南北,左右为东西,头足为上下;在数学上之三度空间,亦即六方,如南北为长短度,东西为广狭度,浅深厚薄为上下度;乃至微尘、原子、电子,小之不可测,大之不可量,皆有六方。故平常所谓不是东西者,即不成其为一物也。此六方即宇宙一切物之普遍相,善生长者使其子礼六方者,即对于宇宙万事万物起敬心也。善教善诃者,教善令作,诃恶令止。业报相续谓之命,一期报尽,色心分散,谓之

21、命终。礼不离乎心,心中有诚敬,则口发赞词,身行跪拜,故礼通于三业。志诚恭敬是意业,称扬赞叹是语业,叉手合掌是身业。此中口出祷词,谓我尽恭敬供养者,一尽自己的身命财产以供养之,二尽一切众生而礼敬之。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者,即感应之道。凡有生气之物皆有感应,而有心识之情感应更速,尔以志诚恭敬对人,人亦以志诚恭敬与尔;尔以欺诳凶恶对人,人必亦以凶恶欺诳相报。在心行上虽然视无形而听无闻,而实最能互相感通,如关系密切之人,每能不言而喻,心心相印,声气相通,信义相孚,故众生得成为共业所感之社会国家。此可见人类本是互相关联的,应以善行相资相助,方尽为人之道。东方如是,南西方北方下方上方亦复如是,则世界即成为

22、和乐安善之世界矣。居士子闻父教已,即答曰唯,唯者答应甚速,谓当遵其教来力也。丙二、正行礼于是善生居士子父临终后,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此段叙善生长者命终后,其子依教奉行。于是、谓由此也。平旦即天初晓,日初出东方将明之际。沐浴而著新刍摩衣者,表其恭敬,刍摩衣此云麻衣。拘舍叶是印度树名,生者乃新鲜而非枯死之叶也。手执此叶用作供养;又表吉祥之义。丙三、述佛见彼时世尊过夜半平旦,著衣持

23、钵入王舍城而行乞食。世尊入王舍城乞食时,遥见善生居士子平旦沐浴、著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此段叙佛早起乞食时见到善生子礼敬,听到善生子祷告。世尊乃佛之尊称,梵语薄伽梵,即智慧圆满,福德广大,为世所尊之义。遥见者,远远看见,形容见时的情境。丙四、佛垂问世尊见已,往至善生居士子所问曰:居士子!受何沙门梵志教,教汝恭敬供养礼事,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

24、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耶?此段叙佛见已,问彼受何人教而作如是礼如是祷也。受何沙门梵志教者,谓受何类何人所教。沙门乃出家之称,此云勤息,谓勤行众善戒定慧,息灭诸恶贪嗔痴;既出家当精勤行道,不得优游放逸也。梵志即婆罗门,梵指宇宙万有之清净本体,婆罗门教在印度古时亦称梵教,志者指奉行梵教为志之人也;犹中国士农工商之士,又如儒教之儒,能掌民族文化教育者。丙五、答佛问善生居士子答曰:世尊!我不受余沙门梵志教也。世尊!我父临命终时,因六方故遗来力于我,善教善诃曰:“ 善生

25、!我命终后汝当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世尊!我受父遗教恭敬供养礼事故,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 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此段叙善生子回答世尊,述父遗嘱,缘起分竟。长阿含经中谓佛当时住在灵鹫山,亦列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听众,与此译本少有出入

26、。且译缘起不过数行,乃其译者依中国文法变通而减少者。今此本缘起经文广复,系依照梵文形式译出。文中以东方为首者,能辨别方位由日出故;由东而南而西而北者,向右转故;左道为逆,故向右转。甲二、应机正说乙一、因机赞善世尊闻已,告曰:居士子!我说有六方,不说无也。居士子!若有人善别六方,离四方恶不善业垢,彼于现法可敬可重,身坏命终必至善处,上生天中。 佛先问而后说法者,恐彼受有邪教,故同是礼六方而意义不同。若是外道沙门梵志所教,或有邪知见,即当先破其邪执,后为说法。今善生长者乃正信居士,名闻久著,故佛先许曰:我说有六方,不说无也;后依佛法为说六方之义。离四方恶业垢者,四方即四处、四种之义,并不指定何方;

27、垢即身心上不善之业。现法即现生,善处指人天二道,若能身心清净,则现在为人所敬重,来世得生于善道也。乙二、泛说诸法丙一 四业秽居士子!众生有四种 业四种秽,云何为四?居士子!杀生者是众生业种秽种,不与取,邪淫、妄言者,是众生业种秽种。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杀生,不与取,邪淫犯他妻,所言不真实,慧者不称誉。 四种业四种秽者,换言之即四种秽业种子。业即事业,行动造作皆名业,有善有恶。通常以业为一不好的名词,如自谦云我的业重,又如诃人云造业的东西;假若善业重,造善业,又何尝不好?众生二子,就凡夫说又名异生,即常在异类流转生死之有情;广义则佛亦得称究竟众生。业种即种子习气,此种子习气移人甚深,故恶的种子习气

28、万不可有。如小儿从来未见杀鸡,初见时必起恐慌惊怖之状,如见以为常,习以成姓,心中有此习气种子,即毫不介意,而慈悲之心亦因此薄弱。君子尚且远庖厨,况自己行杀伤害众生!造此罪业,定随恶趣,故佛首先教人戒杀。不与取者,不得物主允许而取,或以强力取,或以巧计取,皆属偷盗。此亦不可令成为习气种子,如常为盗而有习气,见人财物即起偷心,业果相随苦报继之,佛愍念众生故,次教人戒除不与取。邪淫者,谓于非夫妇或夫妇而非时、非道、非处而行淫。圆觉经云:欲界众生皆依淫欲而正性命,故夫妇配偶非佛所禁,但须发乎情止乎礼。若侵犯他人妻女,即成罪业,应感苦报,故佛令戒除邪淫。至于出家修清净梵行为成就出世胜因,故须全断。妄言即

29、虚妄不实之言,人生于世不能独立生存,须假社会人群互相资助,若语言虚诳,不能使人生信,既不为人所信,即不能受人之资助,则危及自己生活矣。此四者皆智者所不肯为,所不称誉之事,为古今中外人类道德之基本。若国民无此基本,则社会即成紊乱,人生即成困苦。丙二、四罪福丁一、四事罪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罪,云何为四?行欲、行恚、行怖、行痴。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欲、恚、怖、及痴,行恶非法行,彼必灭名称,如月向尽没。 四事即欲、恚、怖、痴四件事。欲是贪欲,由五根发五识,贪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又贪世间财色名食睡之五欲。但“ 欲 ”非完全不善,亦有清净高尚之愿欲;此指 贪著物欲而言,故称罪事。恚是嗔恨忿恚,能

30、直接损害于人,在一切烦恼中最重者,即此嗔恚心,所谓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通常以心中苦闷事不如意为有烦恼,而不知常不离怀的贪痴等皆为烦恼,但嗔恚则相粗而易知,故恚心所在三界中惟欲界有也。怖即恐怖,因受外界所迫内心生起怖畏,此由于心中有我贪我见,执著我故恐人损我而起怖畏。此中行怖者,乃是无悲悯心恼害众生令他生怖。但行怖亦非完全不善,如遇刚强众生用威行化而降伏之,此虽令他生怖,亦能因怖灭恶生善,但如水中鱼,空中鸟,人虽无害心,彼亦见而生怖,此乃鱼鸟自己的业感烦恼,非人之罪事。痴即无智慧而不明了宇宙之因果事理,但痴的本身非即罪恶,由痴而生贪等烦恼损害有情,即成罪事。故云“一切烦恼无明为本” ,无明即

31、痴之体,由痴而直接生出的即是邪见,邪见有五种: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戒取见,五见取。由邪见发出邪慧而起邪行,损恼有情,故成罪事。此四罪事名为恶行,又名非法行,即非顺法相法性之行。如此,则声名败坏,人不称誉,如十六至三十之月渐渐消没殆尽。瑜伽菩萨戒中四根本戒,即戒此四事。丁二、四事福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福。云何为四?不行欲,不行恚,不行淫,不行怖,不行痴。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断欲,无恚、怖,无痴:行法行,彼名称普闻,如月渐盛满。 罪福本是对待之称,反上非法行之罪事,即成法行之福事。法行者,即顺乎缘生法相性空法性之正行。现生成世间善人君子;来世感人天福报;等而上之证出世三乘之果;乃至精进不已

32、,福慧两足而证佛果,故喻如月渐盛满。凡是善人人必称扬,能离四罪而行四福,自然名称普闻,若更能修证契悟,即名传千古矣。世之好名者,何不于是求之!丙三、六非道丁一、长行戊一、略标居士子!求财物者当知有六非道,云何为六?一曰、种种戏求财物者非道,二曰、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三曰、饮酒放逸求财物为非道,四曰、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五曰、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六曰、懒堕求财物者为非道。 前四业秽从伦理道德上讲,四罪福从心理道德上讲,此六非道从人间经济道德上讲,盖吾人生活所需,不能不求财物,但君子爱财须取之有道。一、种种戏求财物者,如赌博、竞胜、比武、猜彩等,如此求财是为非道。二、非时行者,如玩弄娼

33、妓,不作正业,唐丧光阴。三、饮酒放逸亦非求财之道。四、亲近恶知识者,知识即相识之人,恶知识即恶友,亲近恶友不但不能得财,反而有倾家破产丧身失命之祸。五、常喜妓乐者,即性好歌舞娼妓,徒恣浪费。六、懒堕者,性好游荡,不喜作业。前五不俭,第六不勤,如此求财,皆为非道,如缘木求鱼,其害尤有过之。戊二、广释己一、释戏求过居士子!若人种种戏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负则生怨,二者、失则生耻,三者、负则眠不安,四者、令怨家怀喜,五者、使宗亲怀忧,六者,在众所说人不信用。居士子!人博戏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上种种戏求财物。以博戏而求财物,不但求财

34、不得事业不成,而本有财物且亦因此消耗。又不但丧财而精神亦因之受损失,且有六种灾患。赌博场中最易生怨起争,若与人竞争胜利,负则必生羞耻,梦寐不安,神魂颠倒;怨家遂其欲而生喜;宗亲因爱护而怀忧;赌博之徒,智者所诃,众人亦不信用。己二、释非时行过居士子!人非时行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不自护,二者、不护财物,三者、不护妻子,四者、为人所疑,五者、多生苦患,六者、为人所谤。居士子!人非时行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上非时行求财物。非时行者,如倒昼作夜,不顾身家眷属,不行正业,即世间放荡浪子。此等人亦有六种灾患,如文可知。己三、释饮酒放逸过居士

35、子!若人饮酒放逸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现财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诸斗诤,四者、隐藏发露,五者、不称不护,六者、灭慧生痴。居士子!人饮酒放逸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上饮酒放逸求财物。酒能乱性,饮酒者必多放逸,因此亦有六种过患。一、酒醉时往往身家不顾,财物丧失;二、酒含毒汁能伤肺致疾,或因醉露宿因醉跌倒致生疾病;三、酒能兴奋易起斗诤;四、醉时多发狂言,虽有隐密之事不知自护,以致计划失败;五、世之醉汉智者所避,无人称誉无人爱护;六、酒性昏迷,能令智慧减灭转生愚痴。己四、释近恶友过居士子!若人亲近恶知识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

36、、亲近贼,二者、亲近欺诳,三者亲近狂醉,四者、亲近放恣,五者、逐会嬉戏,六者、以此为亲友以此为伴侣。居士子!若人亲近恶知识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亲近恶知识求财物。知识即相认识之义,善友为善知识,恶友为恶知识。或有以知识二字为一名词者,这是错误的。喜近恶友有六种灾,即所与为伴侣者,皆是狂醉放逸、恣肆、好勇斗狠之辈,日与嬉戏游荡,不经营正业,以致家产荡尽,身败名裂。己五、释喜妓乐过居士子!若人喜妓乐者当有六种患,云何为六?一者、喜闻歌,二者、喜见舞,三者、喜往作乐,四者、喜见弄铃,五者、喜拍两手,六者,喜大聚会。居士子!若人喜妓乐者,不经营作事

37、,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上喜妓乐求财物。亦有六种过患,即喜闻歌,喜观舞,或自歌舞,喜闹热聚会,拍手叫呵;此种浪漫行为,人所轻视,事业荒废,财物消耗。己六、释懒堕过居士子!若有懒堕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大早不作业,二者、大晚不作业,三者、大寒不作业,四者、大热不作业,五者、大饱不作业,六者、大饥不作业。居士子!若人懒堕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事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未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上懒堕求财物。懒堕之人亦有六种过患,如文可知。凡寒热饥饱有可藉口之时皆不肯作事,如此事业不成,求财不得,家财转消,故名非道。以上六种皆是消耗不能生产,现时劳神丧财身败名裂,来生堕落苦趣失却人生,故云非道,非人伦善道也。人生于世必须有正当事业,殷勤经营,使衣食丰足生活安定;然后才能生起种种善事,所谓衣食足然后礼乐兴。倘使懒堕放荡,无恒业无恒心,必致饥寒交迫挺而走险,则恶事生而苦报随之矣。即出家修道者,亦须四缘具足生活安定,所谓身安则道隆。世人往往谓学佛者是消极的,是分利份子,佛法何尝如是?人未依佛法行耳!此中正是明在家学佛者于生活所需的正当事业,应各尽其责,对于社会互相资助。今之世人果能依佛所教,戒除六种非道,各安其业,实行人伦互助之道,则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