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 临 深潭,微风 鼓 浪,面对 振动水石相 搏 ,声如 洪 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 以 钟磬置水中, 虽 大风浪不能 鸣击 大 把 即使 使发出声音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 遗踪 , 得 双石 于 潭上, 扣 而 聆之,南声 函旧址 找到 在 “叩”表承接 含糊胡 ,北音清 越 , 桴 止 响 腾 ,余 韵 徐 歇。自以为得 之 矣。然是说也,余 尤 疑高扬 鼓槌响声传播 声音 慢 得名原因 更加之。石 之 铿然 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 名 ,何哉?定语后置标志 声音响亮 命名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
2、齐安 舟 行 适 临汝,而长子迈将 赴 饶之德兴尉,送乘船 往,到 到,到去之至湖口, 因 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 于 乱石间择其一二 扣 之,硿于是 在 敲,击硿焉,余 固 笑 而 不信也。至 莫 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 绝 壁下。大石 侧 立千本来 表并列 暮,晚上 极陡峭的 在旁边 尺,如猛兽奇鬼, 森然 欲 搏 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阴森森地 打,搏斗有若老人咳 且 笑 于 山谷中 者 , 或 曰此颧鹤也。余 方 心动 欲还,而大声发 于 水又 在 无意义 有人 正 心惊 从上,噌吰如钟鼓不 绝 。舟人大恐。徐 而 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 浅深
3、,停歇 地 深度微波入 焉 ,涵淡澎湃而 为 此 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 当 中流,到那里 形成 这种声音 抵挡,挡住可坐百人, 空中 而多 窍 ,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 向 之噌吰者相中间是空的 窟窿 刚才应,如乐作 焉 。因笑谓迈曰:“汝 识 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在那里 知道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 目 见 耳 闻,而 臆断 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 殆 与余同,而言之亲眼 亲耳 主观推断 大概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 夜 泊 绝 壁之下,故 莫 能知;而渔工水师 虽 知而不能在夜里 极陡峭的 没有人 虽然言,此世 所以 不传也
4、。而陋者 乃 以斧斤考击而 求 之,自以为得其 实 。余 是以 记的原因 竟然 寻求 事实的真相 因此之, 盖 叹郦元之 简 ,而 笑 李渤之 陋 也。发语词 简单 笑话 浅薄【知识点】一、通假字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 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二、古今异义 1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 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 1鼓 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 微风鼓浪(振动,掀起,动词) 2莫 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 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 3自 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 余自齐安
5、舟行适临汝(从,介词) 4焉 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 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 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 5余 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 余尤疑之(我,代词) 6得 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 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 7搏 水石相搏(击,拍,动词) 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 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 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
6、 (二)名词作动词 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 (三)使动用法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此鹳鹤也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二)省略句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 磔磔(于)云霄间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 (三)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 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 (四)定语后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 (五)介词结构后置 得双石于潭上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而大声发于水上 六、一词多义:
7、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徐而察之(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表并列)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2、焉:箜箜焉(相当于 “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此)4、 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因笑谓迈曰(于是)七、重点词义:1、水石相搏(击、拍)2、桴止响腾(传播)3、余尤疑之(更加)4、所在皆是也(这样)5、适临汝(往)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11、此世所以不传也( 的缘故)【寓意/主旨】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
8、(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写作特点】结构独特。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 ”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修饰巧妙。文章以生动的比喻(明喻如“声如洪钟”“如猛兽奇鬼”“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如钟鼓不绝 ”“如乐作焉”,暗喻如 “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者,魏庄子
9、之歌钟也”),形象的拟人(“森然欲搏人”),贴切的拟声词(“铿然”“ 焉”“磔磔”“ 噌”“ 窾坎镗”),对所见所闻作了绘声绘形的描写,创造出独特的意境。此文的景物描写也因其巧妙的修饰而形象生动见胜。【译 文 】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
10、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 ,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硿硿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看到有块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象要扑打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
11、鹳鹤啊!”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响。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古人不骗我们呀!”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