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大全.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639321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大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大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大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大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大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 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历了艰苦的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层: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2 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并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1.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 文句梳理: 【发】 【畎亩】 【举】【筑】 【士】 【举于士】 【海】在海边(隐居)。 【市】 1. 原文 故天将降大任于

2、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故】 【是】 【苦】 【劳】 【饿】 【空乏】 【拂】【乱】 【所以】【动】【忍】【曾】 【曾益】1. 原文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恒】【过】【困】【衡】 【虑】 【作】 【征】 【喻】 【入】 【拂】【出】 【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通假字 曾同“增 ”,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 ”,梗塞,指不顺 衡于虑 拂同“弼 ”,辅弼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四填空题: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

3、就需要有 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 六 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 。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 ”的论断。 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6、课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

4、患者,国恒亡”的论断。7、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8、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明确: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这些人虽出身贫贱,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具体有力的证明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其中“是人”指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6、,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004 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三、思考、应用。(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 居安思危,戒

7、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 共同撰写的,是的记录。2.孟子, 时期的 家、 家,名 ,字 。他是继孔子之后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人们尊称他为“ ”。其核心思想是“ ”,提出“ ” 的主张,要求君主应该重视百姓。3.四书指的是 、 、 、 。五经指的是 、 、 、 、 。二、解释加点词。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三、默写短文,回答问题。1.给课文分

8、段,并概括段意。2.课文第一段举了哪些例子?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第一段运用了 排比 修辞方法。4.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练。 6.按要求填空: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苦其心志 ,生活上要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上要 行拂乱其所为 。(用原文回答)7.文中“人恒过,然后能改”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行拂乱其所为

9、;苦其心志;动心忍性 。8.国恒亡的原因是什么?请举例说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例:商纣王9.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0.从正面阐明经过挫折、困苦,才能获得经验教训,奋发进取的句子(从正面论述经受磨练益处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论述经受磨练益处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法家拂士 和 敌国外患 (四字词语)12.文章第三段紧扣“ 动心忍性 ”四字,展开论证,从个人作为推论到 论国 。作者对国君提出的论断是 入则

10、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从人们的哪两个方面说明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内心和外表14.本文的中心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6.在文中找出现在仍然经常使用的一条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18.本文先论证 生于忧患 ,后论证 死于安乐 ,论证 生于忧患 是全文的重点内容。19.本文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治理国家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20.请你

11、写出一、两句能够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21.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要有忧患意识,不可耽于安逸享乐。2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 20 个字)磨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或要有忧患意识,不可耽于安逸享乐。23.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简要说明理由。 24.在作者看来,人才是怎样造就出来的?在逆境中磨练出来的。25.根据第三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一个人成才要经受哪些挫折?常犯错误;思虑阻塞;不被人了解。26.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于忧

12、患,死于安乐 27.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作简单说明。28.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29.请紧扣“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练,这样才能取得成就。”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练、取得的成就)30.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13、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六、选择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B.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的层次显得清楚。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B.本文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C.论证“死于安乐”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

14、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证明。D.全文从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方面论说人要成就一番大业,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3.孟子在课文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练。下面的名言中,与之相近的是哪两句?( A、D )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二、实词积累(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 (6)市:市井之间(7)任:责任,使命 (8)苦

15、:使受苦(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动(13)忍:使坚韧 (14)曾:同“增”,增加(15)恒:常 (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 (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9)征:征验,表现 (20)色:脸色(21)喻:了解 (22)入:在里面,指国内(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25)出:指国外(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三、给下列字注音:畎(qun) 说(yu) 鬲(g)

16、 拂(b)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1)曾增,增加(2)衡横,梗塞,不顺(3)拂弼,辅佐(4)忍韧,坚韧五、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六、相关对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生无情轻如鸿毛 死有义重于泰山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忧患李后主因乃赋离愁,死于安乐七、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4、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孟子也

17、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

1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八、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造就人才,治理国家。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

19、么道理?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例证/事例证明/摆事实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心理、

20、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段做铺垫。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15、有人做事怕失

21、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死于安乐。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不能。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19、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

22、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21、“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第一段中所举的一类人。22、第 1 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排比。增强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23、第 1 段与第 2 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普通性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

23、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24、第 2 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25、本文列举六个贤人,暗示环境(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境激发斗志的道理。26、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2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联想到一个成语: 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1. 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24、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定【孟子。告子上】,2.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 被任用。田间,田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被选拔。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室 市井,集市 。故天降大任于世人也 所以。 责任,担子。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行拂乱其所为 行为。 空乏其身 资财空乏,即贫困。所以动心忍性 使.惊动。 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人恒过 犯过失。 困于心 忧困 。 衡于患 同横, 梗塞,指不顺。而后作 作为,奋起。 征于色 征验 ,表现出来。 而后喻 明白,了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 常常。死于安乐也 安乐享受

25、 。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弻,辅弼。3. 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4. 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5. 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大任指

26、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6.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7. 文章第 2.3 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8.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目的 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

27、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 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10. 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11. 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

28、个条件的?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2. 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13. 请写出至少 2 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14. 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

29、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15. 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回答时语言要生动,并适当的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暴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咸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四 阅读理解1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 。2 第一段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这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答: 。

30、3、第一段属于什么论据?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 。4、“是人”指什么人?人能担大任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人能担大任的客观条件是什么?)文章从哪几方面阐述?答: 。5、受磨难为什么能使人承受大任?(能担大任者必须具备哪些性格?)答: 。6、人在磨难中有什么益处?(人能担大任的主观条件?)答: 。7、人怎样才能生存发展?(用文中几个字作答)答: 。8、作者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国家生存发展?答: 。9、 课文着重证明论点的哪一方面?答: 。10、第一,二,三段分别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 。11、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答: 。参考答案:四(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排比

31、;列举事例,增强气势,说服力更强(3)事实;例证法(事实论证),有力证明磨难(忧患)使人生存发展。(4)能承担大任的人;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精神、生活、身体、行为。(5)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6)人恒过而后喻。(7)改、作、喻。(8)入则无法家弼士国恒亡。国内有法家弼士,国外有敌国外患。(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事实(例证法);道理论证;道理论证、正反论证。(11)照应题目,再次点明中心。二、问题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第一段运用排比句

32、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4、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 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5、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原句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6、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 原句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8、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 ;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

33、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9、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10、例举能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艰难困苦,玉汝玉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11、请写一句意思相近的名言表述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的道理。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淮 北 蜂 很 毒 , 尾 巴 上 的 刺 可 以 杀 人 ; 江 南 的 螃 蟹 很 威 猛 , 它 的 螯 可 以 抵 挡 老 虎 。 但 是 拾 取 蜂 蜜 的人 不 认 为 需 要 ( 与 蜜 蜂 ) 争 斗 , 而 捕 捉 螃

34、蟹 的 人 没 听 说 过 伤 手 指 的 。 蜜 蜂 的 蜂 窝 一 般 筑 在 地 上 或 树 木 石 头 上 , 人 发 现 了 它 所 在 的 地 方 , 就 在 夜 晚 拿 着 烈 焰 燃 烧 的 火炬 靠 近 它 , 蜜 蜂 倾 巢 而 出 飞 向 火 焰 , 全 部 死 亡 。 然 后 ( 人 们 ) 连 蜂 房 带 蜂 蛹 一 起 挖 取 下 来 。 螃 蟹 呆在 蒲 草 或 芦 苇 之 间 , 在 水 边 上 放 一 盏 灯 , ( 螃 蟹 ) 没 有 一 个 不 争 相 爬 行 , 全 都 是 俯 身 捡 拾 即 可 。 ( 它 们 ) 只 知 道 向 着 有 火 光 的

35、地 方 跑 , 而 不 能 安 守 自 己 的 窝 , 它 们 的 死 亡 也 是 必 然 的 了 。 (一)甲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 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 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注:血指:伤指 刳(k)取:割取 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 殒:死亡10

36、、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 分)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以家拂士 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悉可俯拾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译文: 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 分)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2 分)【答案】10 、明白、知晓;同“弼”,辅佐;匹敌、对抗完全 11、一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12、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13、卒章显志。(

37、2007 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语文试题)(二)(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

38、“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孟 轲 ( 因 此 ) 孟 子 小 时 候 , 游 戏 玩 耍 的 都 是 下 葬 哭 丧 一 类 的 事 , 特 爱 ( 学 ) 造 墓 埋 坟 。 孟 母 ( 见了 ) 说 到 : “这 里 不 该 是 我 带 着 孩 子 的 处 所 ! ”于 是 ( 领 着 孟 子 ) 离 开 了 这 里 , 迁 住 在 了 ( 一 处 )集 市 的 近 旁 。 孟 子 ( 又 ) 学 玩 起 了 奸 猾 商 人 夸 口 买 卖 那 一 类 的 事 。 孟 母 又 说 : “这 里 ( 也 ) 不 是我 应 该 带 着 孩 子 住 的 地 方

39、啊 ! ”( 就 ) 再 次 把 家 迁 到 了 一 个 公 学 学 校 的 旁 边 。 ( 这 时 ) 小 孟 子 所 学玩 的 , 才 是 祭 祀 礼 仪 、 作 揖 逊 让 、 进 退 法 度 ( 这 类 仪 礼 方 面 的 学 问 ) 了 。 孟 母 说 道 : “( 这 里 才 )真 正 是 可 以 让 我 ( 带 着 ) 儿 子 居 住 的 地 方 啊 ! ”于 是 , ( 长 久 ) 把 家 安 在 了 这 里 。 等 孟 子 长 大 成 人 , ( 便 很 顺 利 地 ) 学 ( 精 ) 了 易 、 书 、 诗 、 礼 、 乐 、 春 秋 等 六 艺 ( 的 学 问 ) , 最

40、 终 成 就 了 儒 家 大 师 的 大 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 母仪)【注释】 舍:住屋。市:市场。贾人:商人。炫卖:边喊边卖。学宫:学校。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8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 分)行 拂乱其所为 此可以处吾子矣入则无法家拂士 处江湖之远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 分)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此可以处吾子矣。10甲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成才的史实和乙文“孟母三迁 ”的故事都说明了什么?(2 分)11“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也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识。在生活

41、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名句有什么现实意义?(2 分)【答案】8(4 分)违背;通“弼”,辅佐 安顿;处在(每空 1 分) 9(2 分)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这里可以安顿我儿子了。(意对即可,每句 1 分) 10(2 分)围绕“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来答即可。 11(2 分)围绕“要居安思危,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增强忧患意识”来答即可。(2009 年辽宁省辽阳市中考语文试题)(三)【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2、。【乙】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诵:背诵。方:正在。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喧:遗忘。引:拿来。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人 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 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9.翻译下列句子。(4 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_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译文:_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 分)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 分)【答案】8.常

43、常犯错误割断 9. 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问 1 分 第二问 2 分)(2009 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四)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44、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别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9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于秦 不言而喻C国恒亡 D行拂乱其所为马无故亡 而人胡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为也10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 分)A困于心衡于虑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C同舍生皆被绮绣 D食之不能尽其材11翻译下面句子。(2 分)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2选文首先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 的论点。(2 分)13在孟

45、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2 分)【答案】9B(2 分) 10B(2 分) 11(通过这些) 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2 分)12举例论证(摆事实) 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能够导致灭亡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亦可)(评分:2分。每空 1 分) 13参考答案:国内要有坚持法度和能辅佐的贤士,国外要有敌国外患(评分:2 分。大意对即可,答“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也可)(2010 年山东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五)甲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吴 王 赦 免 了 越 王 以 后 , ( 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