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题 目:品一杯苦味的茶水 读余华活着年 级:2010 级专 业:汉语言文学学 号:20100001625姓 名:张艳霞指导教师:周建姣2014 年 04 月 20 日 成绩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特此声明。目录1.活着中描写的现实 11. 1 理智与情感的写作 11.2 苦难的生活 .21.3 死亡的启示 .32.福贵所感受的生活 42.
2、1 只为活着而活着 .42.2 面对过去与未来 .73.活着对我的启示 83.1 感受我看到的 .9品一杯苦味的茶水读余华活着摘要:余华的创作从来都是在努力的接近真实。他能够透过生活的表象,感悟到生活最本质的真实。而他在写作的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是人类的苦难,在描写苦难生活的同时也在试图将人类的悲剧命运进行理性的把握。但人生命运不是理性能够把握的,这也就往往是命运带有了情感的色彩。而活着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名叫活着却有着无处不在的苦难与死亡,每次阅读心都会不自觉的颤动,不知道作者是有着怎样的痛苦与纠结将着震撼人心的作品写完。福贵这样一个不能再普通的农民,他经历的每一件事情在都是那么的普遍,但是当每一
3、件普遍的事情落在一个人的身上时,又是怎样的一种悲剧,又需要怎样的坚忍与力量来将它们扛起。是什么让他撑起这一切?这不禁让人思考人活一生到底为何?享受或是付出又或是忍受苦难?也许,只有在死的那一瞬间才能真正明白。而我们活着只需要知道怎样过好每一天,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做好每一个时期该做的事,想该想的事,足以。 关键词:活着 福贵 苦难 Abstract: Yu Hua s creative efforts have always been in close to real . He was able , through the appearance of life, came t
4、o realize that life s most essential truth. And he was concerned about the process of writing is more human suffering , in describing the suffering of life while also trying to be the tragic fate of mankind rational grasp. But life is not rational to grasp the fate , which also tend to be the fate o
5、f having emotional colors. The “ live “ is such a work . Called “ alive “ but has ubiquitous suffering and death , every reader will unconsciously trembling heart , I do not know what the author is suffering and has tangled with stirring work will finish . Fukki no longer such an ordinary peasant ,
6、he experienced every thing in is so common, but each one common thing when a persons body when falling , and what a tragedy, they need What kind of perseverance and strength to carry them . What makes him hold up all this ? This can not help but think about why people live life in the end ? Or enjoy
7、 or endure hardship pay ? Perhaps only in the moment of death can truly understand. And we just need to know how to live each day to live , what kind of attitude to face everything in life happened. Do every time to do things, like the want to do, enough .Keywords : alive Fukki suffering.余华,浙江海盐人,生于
8、杭州,父母都是医生,1973 年小学毕业,1977 年中学毕业,曾经沿着父母的足迹走上了医生的道路,在镇上的一家医院任牙医。1983 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1984 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处女作 星星 ,刊登在北京文学上。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现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福贵一生的命运,他从富家的浪荡子到一个穷得连衣服都穿不起的农夫,再到一个被抓走的国民党大兵。他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又有了和家人团聚
9、的机会,于是备觉珍惜; 改朝换代带来的巨变,又让他感觉到死里偷生的庆幸; 新中国的建立,给他带来了新的希望,随之而来的饥饿又像无情的蛇吞噬着人与人之间的尊严; 亲人接连死去的打击使他近乎绝望,然而生命既然存在,就要活,坚韧不拔地活着。活着用逼近生活的凡世俗事,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在作品中,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强大。在福贵平淡的生活中闪烁着生命的信念,显示出凄凉而无奈的安然。1.活着中描写的现实1.1 理智与情感的写作我们所见到的作品大多是来自于现实的社会,而又高于现实。余华的作品也无非这样,但是与大多数作品不同的是,他的作品在述说苦难
10、。余华曾在自序中说道:“我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在写作中不断的想象着其中人物事物的关系发展,却又往往被现实控制,他也曾想着成为一位童话作家,那样会让自己内心的痛苦减轻很多,可是如此一来,作品的境界又会相差甚远,不忠于内心的写作怎能会是好的作品?理智的写作也许会吸引更多的读者,人们生活在现实中就要活的有希望,要不断地追求积极向上。于是大多的作品总是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宗旨,不论道路有多么的曲折, 多么的虐心,只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读者心里憋着的那口气终于可以顺畅了,人们最终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于是,作家要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
11、说着丑恶和阴险,而要解决自我和现实的紧张关系是很难得的。在活着中,我们可以看到福贵的生活是怎样过来的,我们也能看到他将怎样继续走完他的一生。这就是余华在情感的写作中怎样向我们展示着高尚,同样是苦难,在这里没有发泄,没有控诉和揭露。福贵的一生就这样静静的被我们看完了,其中貌似没有太多的波澜和动荡,但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1.2 苦难的生活情感对理智的最终战胜铸就了余华的苦难写作,也使太多的读者有面对现实的勇气。福贵年轻时曾有过一段混沌的人生,文中对他这段生活有着这样的描写“我长大以后喜欢往城里跑,常常是十天半月不回家。我穿着白色的丝绸衣衫头发抹得光滑透亮,往镜子前一站,我看到自己满脑袋的黑油漆,一
12、副有钱人的样子。家珍头发披散眼泪汪汪地捂着脸,我就从赢来的钱里抓出一把,给了旁边站着的两个人, 让他们把家珍拖出去。 ”这个时期的福贵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样样俱全,不仅如此,他丝毫不懂得疼惜他人,更毫无廉耻之心。 他整天无所事事,只知道赌博嫖妓,没有责任心,每天浑浑噩噩地生活,骑着妓女去羞辱他的丈人,并以此为乐,毫无顾忌地踢打怀孕在身的妻子。对于生命,对于活着,对于身边的人,他没有清晰的感知力。不久,他输光了所有的家产,这突如其来的苦难将他从混沌的生活中拉了出来,他曾想过“拿根裤带吊死算啦”,但终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明白“那一屁股债又不会和我一起吊死”,这是他初次有了责任意,而后父亲
13、让他担着三担铜钱还清了债务,这三担铜钱让福贵再次认识到祖辈们家业的艰辛。父亲死后,福贵向龙二租了五亩地,过上了农民的生活,他正式承担起了照顾家人的责任。他开始学着农民种地,想着要养活母亲和女儿。从此,福贵肩负起了作为儿子、父亲、丈夫、爷爷所应当承担的所有责任。输光家产对于福贵来说无疑是苦难生活的开始,可也正是由于这份苦难,他苏醒了,活的有了意识。福贵的母亲病倒了,福贵去城里请郎中,却被抓了壮丁,身不由己的卷入到了战争的洪流中去。战争的残酷面目暴露无遗,房屋被拆光,树被砍光,死亡和饥饿使士兵变成了野兽!在此也想过各种死法,被战争折磨的遍体鳞伤的时候他有幸回到了家。到家后福贵才知道母亲早已死去。从
14、此,更难以承受的苦难与令人悲痛的死亡不断向他涌来。1.3 死亡的启示 名叫活着,死亡却始终贯穿着作品,不得不叫人深思。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一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酷。好无奈的命运。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回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15、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面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们都天真的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乐。可是我们怎么会知道他会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我看着那条弯曲的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风霞的死亡:“谁料到我一走凤霞就出事了,我走了才几分钟,好几个医生跑进了产房,还拖着氧气瓶。凤霞生下了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家珍的死亡:“家珍像是睡着一样,
16、脸看上去安安静静的,一点都看不出难受来。谁知没一会,家珍捏住我的手凉了,我去摸她的手臂,她的手臂是一截一截的凉下去,那时候她的两条腿也凉了,她全身都凉了,只有胸口还有一块地暖和着,我的手贴在家珍胸口上,胸口的热气像是从我手指缝里一点一点漏了出来。她捏住我的手后来一松,就瘫在了我的胳膊上”。二喜的死亡:“他们看到二喜时我的偏头女婿已经死了,身体贴在那一排水泥板上,除了脚和脑袋,身上全给挤扁了,连一根完整的骨头都找不到,血肉跟浆糊似的粘在水泥板上。他们说二喜死的时候脖子突然伸直了,嘴巴张得很大,那是在喊他的儿子”。苦根的死亡:“苦根没答应,我以为他是睡着了,到床前一看,苦根歪在床上,嘴半张着能看到
17、里面有两颗还没嚼烂的豆子。一看那嘴,我脑袋里嗡嗡乱响了,苦根的嘴唇都青了。我使劲摇他,使劲叫他,他的身体晃来晃去,就是不答应我”。活着铺陈着如此多的死亡与苦难,也寄托了作者余华对中国几千年来农民生存命运的关注与思考,对中国农民生存方式的同情与怜悯。活着叙述的是一个个以死亡组成的“活着”的故事,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子先后离富贵而去,何以余华在深沉地“叙述死亡”以后,又回到生命的原点去吟唱“活着”呢?在福贵身上,隐含着作者余华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理解,面对人生的苦难或者突然的死亡,人如何去面对,去承受。福贵是中国传统农民的精神载体,在他身上闪烁着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之光。或许,正因
18、为描写了太多的死亡,才更加凸现福贵一生中不多的“好日子”和生活的希望:家珍重新回到徐家,福贵从军队逃回家中,有庆上学念书,凤霞嫁给二喜每一次家人死去后都会有新的生活的希望,虽然死亡沉重,命途多舛,但终归多了些生的喘息,也正是由于每一次新的生活刚刚开始,却再次被命运捉弄,才显的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难以琢磨。平凡而无奇地活着的人们是很难体会到活着的珍贵,活着的不易,活着便是人生的福贵。因此,余华给主人公起名叫“福贵”就是想从福贵身上体现活着的意义。2.福贵所感受的生活2.1 只为活着而活着余华在序言中这样写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一生,经历了年少阔绰
19、、家道败落、战争的离乱、丧妻失子、以至于连亲人都不再有一个。也曾有过灰心和绝望,但每次的绝望过后不得不再寻找希望,只因为还活着。我相信春生是绝望的,在文革时期被批斗,天天被人毒打,结果选择了自杀,在自杀的前一天他去找福贵,福贵的妻子对他说:“春生,你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要活着。”但春生还是死了,因为他看不到活着的希望,不是不能,是不想。就像我们身边的有些人,因为一次恋爱的失败就闹着跳楼自杀,一次考试的落榜选择轻生,甚至官场和赌场的不如意而卧轨一个人要选择死亡是极其的容易,要活下来却是那么的难。多少个夜里,我们都如此的绝望却还反复的告诉自己:一定还有希望,一定还有希望。仅仅因为一张照片,
20、一条短信。多少次,在纸上写下无数遍“Even now there is still hope left”。有时候会想,活着是不是真的挺贱的,我们反复告诉自己明天会更好,就算是很多年以前,可是更好了吗?不知道,就算现在比以前更差,但我们又告诉自己,明天一定会更好,哪怕只是幻想。古人说的在理:“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们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那个追字上。世间赐予我们生命就同样给了我们忍受苦难的责任和享受生活的权利,人的一生是漫长的,苦难也在常伴我们身边,只有苦难的不断提醒才能更加珍惜不易的幸福。“为了活着而活着”,这句话看似极为消极,但却不无道理,真正到绝望之时,人心中自然旁无杂念,此时真正支
21、撑下去的力量就是这样一种思想。为财,是虚无,人之将死,谁会在乎埋藏的那些宝贝;为色,是伪装,自私的本性只将人的生命锁定在自身;为情,为亲人,我想那是可能,但是垂死的一刹那,心中可能只为了那一根救命稻草而苦苦挣扎。危难时刻,为活而活,是最纯粹的目的。福贵再苦,也是他必须去面对和承受的。不需要人可怜,也不需要太多人了解,他所有的力量都用来承受苦难。流尽眼泪,然后继续前行。生活对他来说,真的是一条路,没有枝杈,就这么走下去,风来了就吹风,雨来了就淋雨。忍不住了就倒下,直到能再站起来再走。一切似乎早就看透,似乎任由命运给与或者操控自己。即使看不透,开始怨恨迷茫,也会在心底的深处被隐藏的自己说服,让回忆
22、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正如作者说得,这个故事是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在我看来,每个人的命都是注定的,不到最后一步我们是看不到结果的。所谓和命运做斗争,不过只是走直路到达终点的走弯路到达终点。直路短,风景少,所以会觉得最终的结果晦涩;弯路长,可以沿途寻花问柳,遍尝春色,以至于掩盖了结果的单薄。其实,不过是心态而已,再怎么改变,我们也只是改变了自己接受的方式,而不是接受的内容。路走的多,心胸开阔,路走的少,人或许也就闭塞,所以看待结果自然不同。如同结果是一杯苦茶,有人会细细品味喝出苦中的韵味
23、,而有人解渴都会觉得苦不堪言。每个人不都是一个福贵吗?求福满仓,贵满房。在求的路上,承受着自己应该承受的一切。苦的多了,便哭一下,找个人说一声,然后继续走我们自己的路。怨的多了,便骂几句,然后做做白日梦,幻想下辈子有个好命,锦衣玉食,福禄双全。我们每个人需要承担的原来是如此沉重,我们是值得自己尊重的,因为都在坚韧地活着。哪怕转身看着跟在后面的命运如此高大,却也不过只是打个哆嗦,转身,走路。我们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福贵的苦难一生,也许从福贵自己的角度出发,当他如此淡定的讲述在旁人眼中苦难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充满了幸福和快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她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界上最好
24、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生活的点点滴滴。2.2 面对过去与未来第一次见到福贵的时候他正在开导一头老牛。“犁田的老牛或许已经深感疲倦,它低头伫立在那里,后面赤裸着脊背扶犁的老人,对老牛的消极态度似乎不满接着唱出两句歌词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的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的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在我想来福贵一定是一位生活很自在;一定是儿孙满堂;一定是家里的老伴做好了饭正在等着田里的他回去。渐渐地,我看到了福贵衣食无忧富家少爷的吃喝嫖赌,他的无知与挥霍让人无尽的鄙视。又一瞬间他把家产都输
25、光了家产。爹娘被气倒,卖地卖房挑着担子还债。他终于开始反省自己,开始听完爹的话眼睛里酸溜溜的,开始注意到老婆还怀着孩子,注意到自己家的佣人从此也要过上漂泊的生活想着是该好好对待生活了。有的时候命运就是在和我们开玩笑,让你看清楚什么才是最珍贵的东西的时候便要无情的将它毁灭。爹的死便给了准备重新做人重新生活的福贵重重一击,是他像染上了瘟疫一样浑身无力,整日坐在茅屋前的地上,一会儿眼泪汪汪,一会儿唉声叹气。但是还能怎么办?还有活着的人要照顾啊。被拉去充军是他害怕过死亡,但是友情和亲情的盼望让他最终活着回来了,和家人团聚了。女儿的哑巴和母亲的死亡又一次让他掉进深渊,可是还有老婆孩子要养活。“我想我的后
26、半截该会越来越好了”。生活要继续就不能怠慢了它。可是过着过着,灾难又来了,有庆的死是那么的轻而易举,也让他感觉有些莫名其妙,他是不相信的,可事情就是这样,他想到了孩子他娘而不是自己,独自一人将儿子埋葬是何等的悲情。但还要为活着的人活。后来,女儿的离开,老婆的离开,女婿的离开,外孙的离开,就这样一个个的都走了。好像最后已经习惯了死亡,也习惯了活着,“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福贵说到这里看着我嘿嘿笑了,这位四十年前的浪子,如今赤裸着胸膛坐在青草上,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里照射下来,照在他眯缝的眼睛上。此刻那头老牛池塘泛黄的水中,只露出脑袋和一条长长的脊梁,我看到池水犹如拍岸一样拍击着那条黝黑的脊
27、梁。”福贵在讲述着他的过去,对自己的经历如此的清楚,神态又是那样的平静。他是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准确的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后来,我们又一起坐在树荫里,我请他继续讲述自己,他有些感激的看着我,仿佛是我正在为他做些什么,他因为自己的身世收到别人的重视,显示出了喜悦之情”。生活的苦难没有将他的记忆损坏,也没有对自己的过去不知所措,有时候感觉他在讲别人的经历而不是他自己的,对自己过去的从容让我很是佩服。记得昆德拉在不朽中用一种深刻和认真的语气说道“人生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的存在。生活,生活并没有幸福可言。生活,就是在这尘世中带着痛苦的自我。然而存
28、在,存在就是幸福”。福贵能承受的便是存在,“存在就是幸福”这就是福贵坚守的信念。如此,才能够淡定的面对发生的一切,安然的继续生活。3.活着对我的启示3.1 感受我看到的这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但是看完之后会叫人如何更坚强的活下去。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与我们的幸福与苦难。在余华的作品里,很少会闻到花香,几乎看不到流水潺潺围绕的禾苗为大地铺上的绿色。无论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什么样的天气,我所看到的几乎是那一望无垠的赤裸裸的土地,所有的人都被蒙上了尘埃,那些活泼可爱的小生命没来得及沐浴在光合作用中
29、就已经枯萎下去。他的生命那么柔软,大风时弯腰,大雨时低头,阳光时灿烂。他不思考是否倦怠,不哀叹人生悲凉。和每个普通的人一样,拥有人性一切的恶劣和善良。他坦然的和这样的自己相处,最后世上只剩下孤独时,命运便成为最好的朋友。大起大落之后,才发现平平淡淡方为永久。身边的人,经历了大富大贵,却遭受了生命打击。未来谁又能有所确定呢,一切的未知之后,留下的是淡淡的痕迹。龙二,因赌博而大赚一笔,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土财主,却在解放时候抓去被枪毙,一命呜呼;春生,那个战后留命的孩子,当上了刘县长,开始好生活,却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打成反派,上吊自尽。若活着只为那荣华富贵,或许终身难以享尽。读完之后,内心似乎多了些
30、超越世俗欲望和争纷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受的苦痛,但依然要坚忍。福贵对苦难的承受力,以及他乐观的生活态度,会给读者心灵上重重的一拳,至少对于我是这样,更加感恩和接纳生活,感恩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平静与幸福,接纳生活给予的不足与苦难。“任何智慧都不能使我免于痛苦,我只愿有一种智慧足以使我不毁与痛苦。”面对自然悲剧,我们有什么呢?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众生。任何人间理想都抚慰不了生死病老的悲哀,在天灾人祸面前谈不上什么正义感。看完福贵,我们便还是各自过着各自的生活,再继续面对每天的快乐与哀愁罢。总结写余华的活着,是很痛苦的。在写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看
31、书,每看一遍心里的难过与感伤就会复发一次,怎么都不会麻木。我想这便是写它的价值罢。或许,只有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才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没有被苦难压倒的,这不是耻辱,而是光荣。人活着的意义是在一次次高峰和低谷的徜徉徘徊中,在面对着生与死的不断思考中获得的。参考文献:1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1-184.2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3余华.在风雨中呼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4余华.兄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5费孝通.乡土中国M.人民出版社,2008.6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7路遥.人生M.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8余华.向死而生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9米兰昆德拉.不朽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10李开复.世界因你不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张孝评.文学概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12王达敏.余华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3程戈.对余华小说一种存在主义的解读J,社会科学战线,2004,